⑴ 陳立夫的相關采訪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聽陳立夫談養生之道
魏秀堂
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是2001年2月8日在台中市「中國醫葯學院」附屬醫院病逝的,享年一百零二歲。一個曾數十年深陷政治漩渦,卻能保持身心健康、長命過百歲的人,自然是很有資格談自己的養生之道的。
陳立夫,浙江省吳興縣(現湖州市)人,北洋大學采礦系畢業,美國匹茲堡大學采礦學碩士。1925年9月返國,擔任黃埔陸軍官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隨侍蔣介石左右。1928年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主任,1929年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時年二十九歲。1931年出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1934年任國民政府土地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出任教育部部長,至1944年止。這位國民黨內的重要人物,曾與兄弟陳果夫一同主理國民黨的特務機構,人稱「CC系」(取兩兄弟英文姓名頭一個字母的縮寫)。陳氏兄弟深為蔣介石器重,替蔣介石負責黨內外特務工作。他又曾是國民黨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秘書長。當時國民黨內有所謂的「蔣家軍、陳家黨」之說。以雙陳為首的CC派還深深影響國民黨政策一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權傾一時的陳立夫在國民黨派系斗爭最嚴重的失勢,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被外放美國過了一段養雞生活,七十年代回到台灣後創立「中國醫葯學院」,開始研究中醫,並有專著面世。他還身兼孔孟學會榮譽會長。九十年代,他對自己基於中國傳統醫學和儒家學說的養生之道,第一次做了概括,這便是:「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陳立夫的這八個字,是在接受大陸記者采訪時公之於眾的。當時他已經是93歲的老人了。
「1992年9月5日,包括我在內的首批大陸記者抵達台灣進行為期一周的采訪。八日下午三點,其中的我們五人來到了台北郊區陽明山腳下陳立夫先生的家裡。
我那時在宋慶齡創辦的《今日中國》雜志社任中文版編輯部主任。因為陳立夫曾為我們的刊物創辦四十周年題過詞,還為我們寫過文章,所以我很想用這個機會向他表達感謝和問候之意;又因為知道晚年的陳立夫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非常關注,也想就此向他請教。但是他應對記者有自己的風格,就是見面後全然不問記者想讓他說什麼,一下子就先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完,不允許記者打斷或岔開話題。於是我們只好耐心地聽下去。好不容易等他停了下來,到預定采訪結束的時間只有10分鍾了。我搶先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請您談談自己的日常起居吧!」
當時的陳立夫,步履穩健,腰板挺直,別看滿頭白發,卻氣色極好,真格是鶴發童顏。而且,聽他談話,可以發現他思維敏捷、條理清晰,對幾十年以前的往事仍能如數家珍。
「這個我用五分鍾就可以說清楚!」老先生剛才一口氣說了半小時,但一點倦容也沒有,聽了我的提問,顯得更為興奮,一面說,一在舉起了右手。他說:「我至今不覺得自己老。」他概括為八個字:「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關於頭四個字,陳立夫是這樣說的:他每天晚上九點准時上床休息,早上五點就起床。起床後先用溫水洗澡,同時自我按摩身上穴位。水流到哪裡就按摩哪裡,每個部位反復按摩一百次,共計用時四十分鍾。他認為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而血液循環暢通的話,健康便得到了。他說:「這件事情看起來簡單,但貴在有恆。我已經堅持三十四年了,從沒間斷過。」他這樣做,當然和他對中醫的認識是分不開的。許多人都知道,陳立夫回到台灣後,曾致力於中醫學的研究。在場者,包括更多聞訊趕來的台灣同行在內,聽後都表示贊賞,還有人說要馬上付諸行動。陳立夫也就在得意當中打住了話語。我當然不會忘記他只說了前四個字:「您還有四個字沒講呢!」在嘈雜聲中又是秘書一番耳語,他抱歉地說:「我忘了……」接著又重新開講,興致還是那麼高。
對於「養心在靜」這個「靜」字,他著重強調要淡泊名利,就是「不給自己找麻煩」。他自己的人生觀是以創造與服務為中心,並且引以為樂。「人生意義何由明?創造犧牲與服務」——在他八十歲生日時,他曾以此自勉。平時有親友求字,他也常題「創造與服務是人生兩大樂事」。服務社會中,尤其在政治斗爭中,常有風雲變幻,何以能「靜」?他的回答是,除了社會發展、人民安樂,個人別無所求。他跟蔣介石二十多年,「從來沒有向他要過一個官,沒有主動向他要過一分錢。」
這次,他是真的講完了,恰巧預定時間已到,采訪結束。陳立夫站起來,主動邀我們到院里大榕樹下一一合影。當我在他身邊站好後,他突然側過臉來打量著我說:「我好像見過你。」我答道:「那就是神交了!」他笑了,我也笑了。這有當時的留影作證。
十多年過去了,但他的笑聲彷彿還在我耳邊回響,更時常想起「養身在動,養心在靜」這八字箴言。」
⑵ 陳立夫和蔣經國關系
陳立夫與蔣經國可算是前輩同志關系,陳立夫與蔣介石同輩,也是四大家族中唯一沒與蔣家結有姻親關系的。兩蔣遺留的書信中發現蔣經國與陳立夫當時經常書信來往,信中常提起蔣介石與蔣經國對陳立夫在美生活的關心,蔣介石並從他人得知陳在美養雞生活非常艱苦,曾多次托俞國華匯錢給陳幫助渡過幾次生活上的難關,但陳是否有接受幫助便不得而知,其中蔣介石曾多次透過蔣經國希望陳立夫返台但都遭婉拒。直至陳誠死後蔣介石招陳立夫返台陳才接受回到台灣定居。
陳立夫兩兄弟掌管國民黨黨務機構,至使當時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稱。雖被稱為民國四大家族之一,現經多方研究學者證明二陳主管黨務而未見以公謀私斂財的證據,並未娶多妻亦無花名在外,在中國近代高層官員中被公認個人品行修養良好,也被肯定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各種層面中影響力極深的兩兄弟。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曾贊許陳立夫說:「陳立夫是一位值得被尊敬的敵人。
⑶ 宋美齡,陳立夫,張學良都是2000年以後才去世的;和他們同時代的人有沒有現在(2009)還活著的
國民黨那邊應該沒有了,就是有也是不太出名的,但像他們一樣長壽的確實也有幾位,比如張群(1889-1991),何應欽(1890——1087)。
大陸這邊的呂正操現在還或著,他出生於1905年,今年已經104歲了。
⑷ 失去靠山後,陳果夫與陳立夫的命運是什麼樣的
中統的鼎盛時期是在上世紀的30年代,到了40年代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陳國富陳立夫兩兄弟經營黨務多年,門生故吏遍布朝野,當時就有一種說法叫蔣家天下陳家道。
扣押領袖挾持領袖是很大的罪過,張學良和楊虎城心裡能沒有數嗎?他們既然敢這么干,那就說明他們已經做好了當亡命徒的准備了,與其跟亂臣賊子講條件,倒不如直接起義,沒想到在中共的條件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了,蔣介石又回來了。蔣介石他不管你是怎麼想的,他就看你是怎麼站隊的,所以二陳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就開始逐漸的邊緣化了。
⑸ 陳立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陳立夫(1902年—2001年)浙江省吳興縣(現湖州市)人,名祖燕,號立夫。陳果夫之弟。其二叔陳英士(陳其美)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與蔣介石關系密切。中國國民黨政治家。1923年北洋大學礦科畢業,後獲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陳立夫是20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近100年的漫長生涯中,以20世紀50年代成為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替罪羊為界,正好分前後兩個50年。前50年,他是政治人物;後50年,他潛心於研究中國文化,著述甚豐,再度引起華人學術界重視。 [編輯本段]個人概述 1923年北洋大學礦科畢業,後獲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 陳立夫的叔父陳其美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辛亥革命,後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暗殺。受其叔父的影響,1925年陳立夫從美國匹茲堡大學煤礦工程專業畢業後,放棄實業救國的理想,加入國民黨,和其兄陳果夫逐漸掌握了國民黨組織大權,建立了CC系,形成「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局面。1926年初任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隨侍蔣介石左右。歷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主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機要科主任、中央黨部秘書長、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組織部長、社會部長、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軍事委員會第六部部長、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政治訓練處處長、建設委員會秘書長、土地委員會主任委員、國民政府委員、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職。他與其兄陳果夫一道,組織「中央俱樂部」,在國民黨內形成一個很有權勢的CC系集團,竭力控制國民黨黨部,維護蔣介石統治。他任調查科主任為時不長,但此後調查科一直在其控制之下,並於1938年8月改組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從事反對中國共產黨並對付國民黨內反蔣派系的斗爭。 深為蔣介石信賴。1949年去台灣。1951年去美國定居。1969年回台灣,歷任「總統府」資政、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醫學院董事長、孔孟學會理事長等職。1988年7月,與中央評議會34名委員向台灣當局提出提案,主張以台灣的資金科技和大陸的人力資源合為互惠基礎,建設中華。多次公開主張一個中國。主編過《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易學應用之研究》等。著作有《唯生論》、《生之原理》、《四書道貫》、《孟子之政治思想》、《人理學研究》、《從根教起》、《迎頭趕上》、《陳立夫先生言論集》。譯有李約瑟的《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到了台灣後,陳立夫兄弟二人被蔣介石排擠,他去了美國。在美國,陳立夫一邊養雞,一邊弘揚中華傳統道德,大力宣傳中醫,被譽為中醫「守護神」。 陳立夫一生經歷了3個世紀,堪稱奇跡。他早年致力於宣傳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晚年研究孔孟之道,其長壽和養生之道也帶著哲學的思辨性。 陳果夫及陳立夫是國民黨重要人物。陳立夫曾任蔣介石私人秘書,長時間主持人事及組織工作,亦是國民黨黨內安全特務機構: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中統)的始創人。在國民黨內部,陳立夫和陳果夫的派系被稱為「二陳」或者CC系。1948年陳立夫曾到美國為杜威助選,結果杜威落選,而國民黨亦因而開罪上台之杜魯門。1949年到台灣後,蔣介石為整頓在台勢力,陳立夫難以在台立足,離開政壇去美國新澤西州定居,以經營農場養雞、賣皮蛋、粽子等食品為生。晚年回台灣後也多做文化上的工作,不在政壇上有決定性影響。但因是國民黨元老,仍很受尊敬。
⑹ 陳立夫有子孫嗎。請給份祥細的資料
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是「四大家族」中陳氏家族的開創者,他們曾經替蔣介石負責國民黨內的特務工作,權力極大,當時甚至有「蔣家天下陳家黨」的說法。如今陳家輝煌不再,後人遠離政治,在台灣已經沒有什麼實質影響力了。
陳立夫有3個兒子1個女兒,而陳果夫只有1個女兒,為了讓自己哥哥的香火延續下去,陳立夫將自己的大兒子陳澤安過繼給了陳果夫。現在陳家自陳立夫、陳果夫算起,已經有了第四代,家族人口眾多。
陳家除了陳立夫的小兒子還居住在台灣以外,其他人都在美國生活。在陳家後代中,最出名的恐怕就是「二陳」共同的兒子陳澤安了。他是美國一家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一位國際知名的植物病理學家。
陳家是四大家族中較窮的一個。陳果夫、陳立夫一生沒有多少積蓄,死後並沒有留下多少財產,再加上「二陳」在國民黨敗退台灣時,就已被蔣介石趕出了國民黨的權力中心,因此陳家子弟一直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並沒有多少名門望族的感覺。
陳家子弟在島內的地位可謂江河日下。前不久島內有人要拆除陳立夫在台北市的故居。陳立夫的兒媳婦林穎曾雖然一再懇求對方「手下留情」,建議將陳立夫的故居改成陳立夫的文物紀念館,但最終房子還是被拆除。在拆遷現場,獨自抗爭的林穎曾只好拿出相機,傷感地拍下照片留念。
⑺ 陳立夫的養生之道
陳立夫一生歷經風風雨雨,卻身體安康長壽,享年102歲,其中確實有些養生之道。
1990年8月27日晚,陳氏家族在美國紐約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慶祝陳立夫和夫人孫祿卿90大壽。為了感謝前來祝壽的親朋好友、校友門生、國民黨元老,陳立夫以介紹他的養生之道作為答謝致辭。
陳立夫說,他的長壽之道分為四個「老」,共32字:「老健:養身在動,養心在靜;老伴:愛其所同,敬其所異;老友:以誠相見,以禮相待;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在宴會上,陳立夫的致辭如下:
人生活到90歲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尤其夫婦二人都到90。我今天答謝諸位第一句話就是「祝諸位全體健康和長壽。」同時要乘此機會報告大家,老年人之四大需要,以及達到四大條件之要點如下: 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為最重要。讓我奉贈你們八個字:「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古人雲:「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因為它常動之故。人體亦然,多動使其血液流通,增進健康,其理易明。人都了解自己身體方面的缺點何在,就得在這方面多做運動。我每天清早5時半一起身,就要淋浴,淋浴時當水沖到哪裡,就按摩到哪裡,從頭頂到腳心,每處用兩手按摩100下,一共需要40分鍾,連洗臉拭牙等約需1小時。早飯後,再散步1000步。如此做來,已有28年,決沒有一天間斷。持之以恆為最重要,此之所謂「養身在動」。
養心在靜。首在不發脾氣,不尋煩惱,知足常樂。我隨蔣公服務25年,從未向他做任何要求,故心常快樂。他要我做這事做那事,我盡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學(我是學采礦工程的),非我之罪也。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厭不游,此之謂「養心在靜」。 老本者,指老而有儲蓄也,亦即經濟方面有獨立能力,而無須求於人(包括兒女在內)也。於此我亦有八字奉獻如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以上四點,僅述以往之經驗,僅供諸位之參考,仍請指教。
據采訪過陳立夫的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的描述,陳立夫「身體虛弱,面色清秀」。百歲壽誕時,陳立夫寫過一篇《我怎麼會活到100歲》的長文,文章開卷語寫道:「長命百歲,是人人所期望的,但是非人人所能達到的。其原因甚多:有屬於先天所稟賦、有屬於後天的保養、有災難而能逃過、有俗務而能減少。」在《我怎麼會活到100歲》的長文中,他談了自己獨到的體會:先天的稟賦,人人不同,而最可貴者,則具有四種 一、能熟睡。二、不發脾氣。三、記憶力強。四、有恆心。 長壽關鍵在於後天的保養,有七點為要。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在上海進入中學受學時,各種球類運動均好參與。其他如賽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參與。年歲越老越不中斷。 養心在靜,要淡泊明志。余誠無志於仕途,對於勾心鬥角之爭,決不願見其出現。
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貧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義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復窮困。但不久反袁稱帝,又遭迫害,復歸於貧困。故飲食終歸貧乏之,其能維持學業不輟,則全賴其三叔在銀行服務以協助有以成之也,故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二者勉強做到。
多食果菜,少食肉類。家貧其能不斷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從不分家,故能免於三餐不斷。祖母茹素,固然兩素兩葷,家裡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適合,其實正合乎養生之道。
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吃生牛肉、海鮮等已成為人類之普通習慣,認為好吃不問其他。他則認為癌症日見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終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從未破例破例。
頭部宜涼,足部宜熱。有一美國老年人活至120歲,究其長壽原因在於:「保持頭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與中國老年人睡眠前以熱水洗腳,非至極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知足常樂,無求乃安。昔人雲:「登天難,求人更難。」故常以自立自強,好學博學誨人。「無求於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於人,不可稱為自主,欲求心之安樂必從知足無求做起。
減少俗務,尋求安寧。陳於80歲生日之起,自限「不為」之事如下:不剪綵;不證婚;參加婚禮及壽宴不發言;不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如此做法減少年高時之麻煩。
陳坦言,他的身體並不特別強壯,自58歲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膽結石及膀胱結石,動過外科手術,其他的病亦曾生過,今居然能活到100歲,不亦樂乎。後天的保養是長壽的關鍵。 1949年冬,蔣介石逃到台灣後,為保住政權,先拿陳立夫開刀。陳立夫的原則是「不生氣」。他去了美國,隱居在新澤西州湖林鎮,埋頭研究起《易經》來。 為了維持生計,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2萬美金,買了一個養雞場。沒有幫手,他就自己動手,餵食、撿蛋、買飼料、賣雞蛋、清理雞糞,肩挑背扛。他自學養殖專業知識,很快就學會了給雞喂葯、打針。 養雞不僅讓陳立夫擺脫了經濟上的困窘,還讓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奮。更令他高興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肉勞損,常年背部疼痛,從事體力勞動竟然治好了這個病。陳立夫還在家中製作皮蛋、鹹蛋、豆腐乳、粽子,為唐人街的中餐館供貨。 閑下來的時間,陳立夫和夫人讀書、寫字、繪畫,還擔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隔幾天就去大學講課,進入了無憂、無辱、常樂的人生境界。
⑻ 陳立夫陳果夫是怎麼成為民國四大家族之一的
陳立夫和陳果夫能進入四大家族,歸根到底可以說是借了他們二叔陳其美的光。
陳立夫學了煤礦方面的知識,想當一名工程師,便聽從蔣介石的哥哥陳果夫的建議到了廣州見到了他的蔣三叔,蔣介石十分開心將他留在身邊,任其為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全權處理各種文件。兄弟二人對蔣介石極為忠心。陳立夫在從政期間,擔任過很多國民黨重要的職務,實為蔣介石的忠心心腹,但是二人雖然身居要職,卻是十分清廉。
在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後期,國民黨節節敗退到台灣前,他們二人都是大權在手的人物。然而,蔣介石兵敗退往台灣後,將所有過錯推卸到了他們兄弟二人的頭上。
⑼ 怎麼樣才能活的長
陳立夫談長壽秘訣 今年9月6日是立夫先生的百歲壽誕,他將多年親身經歷所得整理成「我怎麼會活到100歲」,詳述其養生之道如下: 先天的稟賦 先天的稟賦,人人不同,而最可貴者,我則具有四種。 一、我能熟睡 我一睡下去,不到幾分鍾、就能睡著,而且不久就睡得很熟,這是恢復疲勞的最有效方法,內人孫祿卿女士常常妒忌我,說我有這好福氣。 二、不發脾氣 我每次遇到困難,往往只怪自己,不怪人家,所以不會發脾氣,更不會因此和人家沖突,所以小時候小朋友都喜歡和我玩。當我29歲擔任了中央黨部秘書長及32歲擔任組織部長等職後,我都客客氣氣待他們,他們亦恭恭敬敬待我,無一次發過脾氣,所有部下,都對我很好,不知脾氣何用。 三、記憶力強 我很小在私塾中就以記憶力強勝同學,例如一本《孟子》,別人需要半個月才能背熟,我則只需三四天,塾師認為我是好學生。我憑記憶力強,平時往往不帶書包回家,去私塾中背誦如流,後來到了上海南洋路礦學校中學部,我除了英文學得遲了,比不上人家,國文則常在班中同學之上,其他數、理、化因記憶力強,考在同學之前,總分數第一,每一學期可得獎狀一張,四年得了八張,牆上都貼滿了獎狀,他人見了都贊美不已。 我後來去北伐軍總司令部擔任機要科長,對前方拍來軍事電報,每日來者必須把回電報發清,才能休息,每晚必至12時,始能睡覺。 四、有恆心 因為我記憶力強而又能守之以恆。我的早起,在家中為第一人,去上學在街上則天天碰到一位茅山僧人,背上背有一韋馱像用以化緣,三步一拜從不間斷,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他:「請問老師父,你天天一早就在街上,三步一拜是為的什麼?」老師父說:「你年紀大小,不懂的。」我再問他,他說:「我要為大家造一座廟。」我又問他:「你天天行拜,人家怎麼會給錢,助你造廟?」他答曰:「會的,你年紀大小,不懂的。」他就拜著走了。 後天的保養: 一、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昔人雲「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動故也」,我每天5時半即起,作全身自力按摩之運動,迄今已將近半世紀矣。在上海進入中學受學時,各種球類運動均好參與。其他如賽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參與。年歲愈老亦不中斷。老年自身按摩之法:為東北秦太太所口授、稱之日「內八段錦」。 我每日三頓飯後走路,由護士陪同,每次約走500至600步,行此已有20年矣。 養心在靜,第一在淡泊明志,余誠無志於仕途,對於勾心鬥角之爭,絕不願見其出現。 二、飲食有節,起居有時 我們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貧乏;推因二叔辛亥革命起義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復窮困。但不久反袁稱帝,又遭迫害,復歸於貧困。故飲食終歸貧乏之,其能維持學業不輟,則全賴三叔在銀行服務以協助有以成之也,故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二者勉強有恆做到。 三、多食果菜,少食肉類 家貧其能不斷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從不分家,故 能免於三餐不斷,祖母茹素,家中每日所費於買菜之數僅1元之3元/10而已。固然兩素兩葷,家裡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適合,我即無所謂,其實正合乎養生之道。 四、物熟始食,水沸始飲 吃生牛肉、海鮮等已成為人類之普通習慣,認為好吃不問其他。我則認為癌症日見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我終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從不破例。 五、頭部宜涼,足部宜熱 有一美國老年人活至120歲,究其長壽原因,總結為:「保持頭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與中國老年人睡眠前以熱水洗腳,非至極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我深信其理而保持此習慣。 六、知足常樂,無求乃安 昔人雲,「登天難,求人更難」,故常以自立自強,好學博學誨人。「無求於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於人,不可稱為自主,欲求心之安樂必從知足無求做起。 七、減少俗務 尋求安寧 我服務國家社會75年,認識的人確實不少,若在禮儀方面不自加約束,則終日怕忙碌碌為人奔走,我之身體健康必受影響,乃於80歲生日之起,自限「不為」之事如下: 不剪綵;不證婚;參加婚禮及壽宴不發言;不任冶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如此做法減少年高時之麻煩不少。 我之身體,並不特別強壯,自58歲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膽結石及膀胱結石,動過外科手術,其他的病亦曾生過,今居然能活到100歲不亦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