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衢州人保壽險業務員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要盡快上手,必須了解產品,不吃透產品特點,你講課就沒意義,所以要從業務員做起,當然也要看公司領導是什麼建議。
2. 衢州到長壽寄快遞多少天
快遞從衢州到重慶長壽區城區內,正常情況,一般需要3天時間到達收件 。。。
如果是從衢州到重慶長壽區有1365公里左右,以經是很遠了,但現在的高速路很發達,還是很快的。
如果快遞從衢州到重慶長壽區城區內,在正常情況下,一般需要3天時間到達收件,不會超過4天的。
3. 衢州想加工做粉干,面條,年糕,生意會好做嗎
個人感覺如果你想在當地加工做粉乾麵條年糕生意的話,是會比較好做的,因為有比較多的美食店,都是需要這些材料來做食物,這在餐飲界是有比較廣闊的市場,
4. 浙江衢州春節傳統習俗2000字論文
除夕 :農歷十二月最後一日為除夕,俗稱「年三十夜」,也叫「過年」。除夕日,戶戶門上貼春聯,晚上吃年夜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年夜飯有十碗菜,叫「十大碗」,討「十全大福」之彩。長輩向小孩子分壓歲錢。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之始,至十五日統稱「年節」,初一清早,家家戶戶擇吉開門,放鞭炮、焚香迎春接福,大門上貼「開門大吉」、「年年如意」紅紙字條,以及門神符,全家大小叩拜祈求降福。衢縣早餐吃茶葉蛋、粽子、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中午吃面條,謂「長壽面」。常山一帶初一早上吃「長壽面」,喝糖茶,吃年糕,象徵長命百歲,甜甜蜜蜜,一年高一年;中晚餐吃隔年飯,表示年年有餘。初二開始,親友互相拜年,要互贈禮品,拜年禮品有油棗、英蓉糕等糕點。俗謂「正月不空手」。長輩對拜年的小孩要給「紅包」。建國後,春節放假三天,有慰問烈軍屬、團拜、走親訪友、春節晚會等活動。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俗稱「燈節」,歷來有「鬧元宵」的習俗。初十早晨,衢縣四鄉花燈進城,大布龍在街上搶球翻滾,參拜祥符寺、天寧寺。十三日為燈頭。板龍、花龍、馬燈、採茶燈等遍布大街。十五日,為鬧元宵的高潮,十字街口紮起彩牌,張燈結綵,花炮之聲響徹雲霄。過了元宵節,百業復工。民間有「吃了元宵酒,功夫不離手」之諺。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5. 浙江衢州那邊過年吃的是年糕還是發糕
是年糕 衢州人過年的習俗 除夕:農歷十二月最後一日為除夕,俗稱「年三十夜」,也叫「過年」。除夕日,戶戶門上貼春聯,晚上吃年夜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年夜飯有十碗菜,叫「十大碗」,討「十全大福」之彩。長輩向小孩子分壓歲錢。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之始,至十五日統稱「年節」,初一清早,家家戶戶擇吉開門,放鞭炮、焚香迎春接福,大門上貼「開門大吉」、「年年如意」紅紙字條,以及門神符,全家大小叩拜祈求降福。衢縣早餐吃茶葉蛋、粽子、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中午吃面條,謂「長壽面」。常山一帶初一早上吃「長壽面」,喝糖茶,吃年糕,象徵長命百歲,甜甜蜜蜜,一年高一年;中晚餐吃隔年飯,表示年年有餘。初二開始,親友互相拜年,要互贈禮品,拜年禮品有油棗、英蓉糕等糕點。俗謂「正月不空手」。長輩對拜年的小孩要給「紅包」。建國後,春節放假三天,有慰問烈軍屬、團拜、走親訪友、春節晚會等活動。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俗稱「燈節」,歷來有「鬧元宵」的習俗。初十早晨,衢縣四鄉花燈進城,大布龍在街上搶球翻滾,參拜祥符寺、天寧寺。十三日為燈頭。板龍、花龍、馬燈、採茶燈等遍布大街。十五日,為鬧元宵的高潮,十字街口紮起彩牌,張燈結綵,花炮之聲響徹雲霄。過了元宵節,百業復工。民間有「吃了元宵酒,功夫不離手」之諺。
6. 衢州過年的習俗
放鞭炮!
過年到沒什麼特別的!好象有個地方的小孩子要去山上搖毛竹,寓意小孩子長的回快些,節答節高!除了端午節,過年也要包粽,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個習慣?!正月初一迎財神很多地方都有!上新年墳!吃桂圓煮蛋!年前做發糕(龍遊人興這個),沖年糕,壓米胖糕(也叫凍米糖),芝麻糖,江山糕(江山人興這個),做索麵(常山人興這個),曬火腿(開化比較多),其他大概都有吧!
還聽說有幾個地方是六月里過小年的!姚家等什麼地方等!
7. 浙江不是有個衢州市嗎,那裡龍游縣的小年到元宵的習俗是什麼
臘月廿三祭灶
衢州舊俗,在外打工、掙錢者,農歷廿二後便要陸續返家。年前男的要理發,女的要洗頭。到了廿三日,傳說是灶公、灶母上天的日子,就在黃昏舉行送灶儀式
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以糖豆、油棗、麻球等甜心祭灶君,盼其上天「述職」時,能「多言善事」。
舊時衢州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換取食物。
「過年過年,忙點吃吃」
廿四開始大掃除,稱「撣塵」,故有「廿四撣塵雍,廿五送長工」的俗諺。龍遊人制發糕取「福高」諧音,寓意「年年福、步步高。」有意思的是,在《中國諺語集成》一書中,收錄的衢州過年諺語為:「過年過年,忙點吃吃。」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的後蜀時期,這有史為證。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之後,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衢州人寫春聯,一般喜歡用吉祥的字眼,如:「翠柏青松送寒去、紅梅白雪迎春來」,橫批「迎春接福」等。
過大年
除夕晚餐,為一年中最豐盛之餐。衢州人吃年夜飯要先放火炮後關大門,俗稱「封年」。封年後,全家人不準出門,謝絕一切來客,歡聚一堂吃年飯。同時擺祭品、掛太公像、點通宵燈等。年夜飯中須備魚,寓意年年有餘。也有備「八寶菜」。凡有事不能回家者,給留位置,設杯斟酒置筷,以示團圓。飯後,家長給兒童分「壓歲錢」。
過大年最早的,據說是舊時江山市四都鎮洞村人,臘月二十七就過大年。這一風俗延續至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化縣密賽、上溪、金村等地,大年三十均是清晨過。有意思的是舊時開化縣張灣鄉塘林村境內,人們在臘月二十七和正月初二兩次過大年,傳說與躲避討債人相關。`
此外,衢州各地都有正月十五「過小年」習俗,如常山縣的東案鄉。舊時龍游縣農村在除夕夜,大人還要帶著小孩到竹園里搖青竹,小孩邊搖邊唱:「搖搖青竹娘,今年給我長,明年給我長。」而開化農村過年,火缸里要燃以大柴火,使其煙火不絕,以兆人丁興旺。
江山峽口鎮,除夕年夜飯吃得特別早,吃後就將櫥、碗、碟等搬到大溪邊用清水沖洗干凈。
祭祀:跨越時空的典禮
新歲之首,人們認為此時是「人道返始之時」,或行家祭,或行墓祭。
衢州北鄉和南鄉祭祀稍異,但年夜飯前必須祭祖以告慰祖先。據《龍游縣志》載,過年這天,得「昧爽具衣冠,南向祝拜天地,次拜祖先像。自初一至除四早暮必祀神,市中亦停貿易,謂之過年雲」。而「擺興」和「堂祭」一般是大姓旺族家舉辦,得請專職祭師,擺上五穀、瓜果、牛、豬、雞、饅頭等,還要迎燈、演戲等。
船家至每年除夕,都將船撐至河中心,頭朝下游,擺香案、祭品,由父輩率全家持香、焚紙叩拜天地、各路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祈禱畢,才能靠岸吃年夜飯。衢州船工一般奉周宣靈王為專門保護船上人的司風雨之神。
正月初一開門迎新
年初一開門迎新不能早於子時。大年初一凌晨,男主人要燒天香、放鞭炮,焚香告祝天地,求其賜福。並要講彩話,如「四季發大財,元寶滾進來」等。開門放炮後,合家穿新衣服,點起紅燭飲果子茶,有的地方則吃年糕,以兆新的一年甜甜蜜蜜。一般初一早餐均以掛面為主,以兆長壽。此日,讀書學生要開筆寫字,寫的是「新年開筆龍虎筆,一年百事大利吉」等。舊時衢州還有「早不食葷,晨吃長壽面,午晚兩餐皆素食,合家團圓而坐」的風俗。
衢州山民於這天要上山砍柴,因柴與「財」諧音。
拜年
初一吃罷早餐,小輩要向祖父母、父母拜年,而且必須常跪拜。拜罷,長輩賜與一紅包和一碟果子。初二開始走親訪友拜年,衢州舊諺語:「拜年拜得健,拜到正月廿。」
拜年要帶「果子包」,以糖果、糕點充之,且須雙數。受拜之家要回以凍米糖、紅棗之類。新女婿上門拜年稱「上門」,最為隆重。攜帶果子要比一般人貴重些,而且要用雙包。新女婿要坐高橫頭,俗謂做女婿唯此一日大,以後只能坐角落頭了。
元宵燈會
元宵俗稱「燈節」,又稱「上元節」。舊時衢州正月十一起燈。是晚,每家焚香點燭,商店要請「開張酒」。龍燈過處,每家均在門口設香案迎接,稱「迎燈」。
從正月十一開始,四鄰八鄉的花燈要進衢城,縣城附近的龍燈則要到關王廟朝拜。龍燈除了在大街上搶球翻滾外,還進符祥寺、天寧寺等大小廟宇參拜佛像。正月十三為燈頭,板龍、花龍、馬燈、採茶燈、皮影戲等遍布各大街。正月十五,是鬧元宵的高潮,十字街頭等地扎有彩色牌樓,張燈結綵,掛「金吾不禁」的橫匾。
8. 求衢州春節的風俗習慣及飲食2000字,急!!!!
除夕 :農歷十二月最後一日為除夕,俗稱「年三十夜」,也叫「過年」。除夕日,戶戶門上貼春聯,晚上吃年夜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年夜飯有十碗菜,叫「十大碗」,討「十全大福」之彩。長輩向小孩子分壓歲錢。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之始,至十五日統稱「年節」,初一清早,家家戶戶擇吉開門,放鞭炮、焚香迎春接福,大門上貼「開門大吉」、「年年如意」紅紙字條,以及門神符,全家大小叩拜祈求降福。衢縣早餐吃茶葉蛋、粽子、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中午吃面條,謂「長壽面」。常山一帶初一早上吃「長壽面」,喝糖茶,吃年糕,象徵長命百歲,甜甜蜜蜜,一年高一年;中晚餐吃隔年飯,表示年年有餘。初二開始,親友互相拜年,要互贈禮品,拜年禮品有油棗、英蓉糕等糕點。俗謂「正月不空手」。長輩對拜年的小孩要給「紅包」。建國後,春節放假三天,有慰問烈軍屬、團拜、走親訪友、春節晚會等活動。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俗稱「燈節」,歷來有「鬧元宵」的習俗。初十早晨,衢縣四鄉花燈進城,大布龍在街上搶球翻滾,參拜祥符寺、天寧寺。十三日為燈頭。板龍、花龍、馬燈、採茶燈等遍布大街。十五日,為鬧元宵的高潮,十字街口紮起彩牌,張燈結綵,花炮之聲響徹雲霄。過了元宵節,百業復工。民間有「吃了元宵酒,功夫不離手」之諺。
9. 呆寶靜的相關介紹
呆寶靜(Double.J) - 江靜
網路星雲欄目的宗旨是發掘在文化娛樂方面具有潛質但又沒有走進商業運作的網路才人,他們有些人懷才不遇,卻在網路中頗具人氣,本期推介的呆寶靜是一位漂亮的福建女孩,很少有人單聽一首歌就能落淚,不過呆寶靜的心聲卻可以做到,那是來自生活的音樂。
個人資料:
原名: 江靜 身高: 160cm 體重: 41kg
星座: 水瓶 血型: A
家庭成員: 爸爸 , 媽媽 , 我
喜歡: 錢, 吃, 睡覺
討厭: 沒錢, 工作, 早起, 所有運動, 所有勞動。.
最喜歡的造型:B style,反正太多了啦,哈哈...i'm a blakka sista
下面是呆寶靜原於內心的說唱曲:《上帝保佑我的奶奶》
--------
《上帝保佑我的奶奶》歌詞如下:[ 特約作者呆寶靜授權發表 ]
年幼的時候你牽著我的手 教我如何走 哭泣的時候你塞給我的糖果甜味在心頭
每天忙前忙後想問你有沒有自己的夢 為什麼從你眼裡只看到別人的憂愁
本份的生活把自己丟在上個世紀末 現在的你吞咽一口都牽動著身上的肉
我卻只能眼睜睜的看你慢慢消瘦 要怎麼挽回怎麼解脫誰能告訴我
子孫圍繞的全家福你一人走了多少路 布滿皺紋的表情是幸福還是孤獨
金錢權力在生命線前是如此無助 life goes on難道只能向上帝傾訴
春天的細雨綿綿 世間萬物掛著淚臉 背著你我哭紅雙眼接受最殘酷的人生體驗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通過的關卡 上帝為什麼不讓你在最後把微笑留下
多想繼續聽你講你的父親留著長辮 告訴我如何做出最美味的長壽面
明天叫我起床記得在八點之前 請別只說好好工作你不要我的錢
奶奶 把東方紅再唱一遍 你會等到我結婚的那天看我成家立業
你說上帝會帶你飛上天Grandmutha plz don't cry 白發蒼蒼皺紋寫滿了滄桑
你常說飯要吃飽衣服要穿暖 何時才能注意到自己的健康
家人藏起病例消息讓我窒息 眼淚一滴一滴這算不算宿命
默默看著你對十字架許願的背影 誰能告訴我到底有沒有上帝
為何他要讓病魔來帶走善良的你
如果最後一刻我能夠站在你的身旁 如果最後一滴淚我能伸手為你拭乾
如果上帝能幫你忘卻所有的痛傷 或許悲傷會在時間中變得漠然
最後的一幕永遠刻在我的心上 慘白的臉上看不到平日的憂傷
你是否已經到達天堂 希望你能快樂的和天使一起飛翔
多想繼續聽你講你的父親留著長辮 告訴我如何做出最美味的長壽面
明天叫我起床記得在八點之前 請別只說好好工作你不要我的錢
奶奶 把東方紅再唱一遍 你會等到我結婚的那天看我成家立業
你說上帝會帶你飛上天Grandmutha plz don't cry
每個人的出生就是在迎接著死亡 每顆星星的墜落就代表著悲傷
親人就在身旁 卻覺得羅嗦嫌煩 親愛的 珍惜身邊的每個愛你的人
別在失去的時候讓悔恨把自己掩埋 痛苦的掙扎痛苦的掙扎
你的影子烙在我離開家的每一個步伐
多想繼續聽你講你的父親留著長辮 告訴我如何做出最美味的長壽面
明天叫我起床記得在八點之前 請別只說好好工作你不要我的錢
奶奶 把東方紅再唱一遍 你會等到我結婚的那天看我成家立業
你說上帝會帶你飛上天Grandmutha plz don't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