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西吉安坐車怎樣可以到平江長壽街
先從吉安到南昌
南昌洪城汽車站有汽車到平江
每天上午8∶40發車,到達平江需要7個小時左右。
長壽在平江縣城東南
平江汽車站有汽車直達
祝您一路平安
修水是沒有到平江的車的 沒有辦法
您也可以直接從吉安坐火車去岳陽 到岳陽中轉汽車去平江
『貳』 透明的塑料圓管長約28Cm,兩頭蓋有兩個蓋子,共中一個蓋子上有五個洞
『叄』 家中養只小烏龜吉安利嗎
龜是長壽的意思,當然吉利
『肆』 請給我日本所有戰隊的(按古→今)圖片
日本陸軍地面師團是具有固定編制的基本戰術兵團,師團之上的軍、方面軍、總軍都是領率機關的番號,所轄部隊依任務而配屬。日本陸軍在戰爭期間還組建了幾種有固定編制但規模小於師團的野戰兵團,包括獨立混成旅團、混成旅團、獨立步兵旅團、獨立坦克旅團、機動旅團、海上機動旅團、騎兵旅團、警備旅團、獨立警備隊。除「戰車師團」、「高射師團」、「飛行師團」外的「師團」為步兵、炮兵、騎兵(搜索)、工兵、輜重兵合成編制。按合成程度、員額的差異,戰爭前期的師團劃分為四單位制、三單位制、兩旅團制,戰爭後期的師團劃分為甲、乙、丙、丁種。 1933年5月長城抗戰後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駐在關內的侵華日軍主要是平津地區的日本中國駐屯軍6000餘人(作戰部隊是中國駐屯步兵旅團)、駐上海地區的日本海軍第3艦隊上海特別陸戰隊5000餘人。「七七」事變爆發後,7月11日日本內閣正式通過向中國派兵的決定,意味著全面侵華戰爭的展開。當天,陸軍教育總監香月清司中將被任命為中國駐屯軍司令以接替病危的田代皖一郎,陸軍第20師團同時奉命緊急動員開赴華北。自第20師團於1937年7月19日從朝鮮抵達天津,至1945年4月12日以在華日軍部隊編組第129、130、161師團,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投入中國關內戰場共62個地面師團。本文按投入、編組時間順序(同一年度內可能按戰區或批次區分)分述各師團基本情況,並對幾種常見中國資料中的訛誤予以訂正。 1.第20師團(常設):1915年組建,1937年7月19日從朝鮮抵達天津加入中國駐屯軍,參加7月28日南苑戰斗;華北方面軍成立後先後隸屬第1軍、直屬方面軍;1937年8、9月在平漢路北段作戰,10月中旬沿正太路舊關、娘子關攻太原;1939年11月調回朝鮮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川岸文三郎、牛島實常、七田一郎;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18軍在新幾內亞向澳軍繳械。 2.第5師團(常設):1888年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登陸大沽加入中國駐屯軍,於昌平以南集結8月16日投入南口作戰;後編入華北方面軍,在平綏路東段作戰攻佔張家口、蔚縣等地,9月下旬在平型關作戰,10月上旬至忻口作戰,11月8日攻佔太原;1938年1月轉用於青島、膠濟路;1938年3月參加徐州會戰的臨沂、台兒庄戰斗;10月12日調入華南第21軍,10月22日登陸珠江口攻佔佛山;1939年9月自華北方面軍轉隸關東軍;11月15日調回第21軍參加桂南作戰在欽州灣登陸,11月24日佔領南寧,12月投入昆侖關爭奪戰;1941年11月調南方軍第25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今村均、中村明人、松井太久郎(其中板垣征四郎列名「28個甲級戰犯」);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2軍在南太平洋馬魯古群島塞蘭島的比魯向澳軍繳械。(註:據[9]第198-199頁,由陸軍省次官桂太郎、參謀次長川上操六主持的日本陸軍兵制與軍備改革發生於1886-1889年,1888年廢除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熊本六鎮台設置第1-6師團。資料[10]日軍師團條目記載第1-20師團及近衛師團成立時間大部分是錯的,例如第1-6師團顯然不可能成立於改革前的1884年。) 3.第6師團(常設):1888年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登陸大沽加入中國駐屯軍,於廊坊集結後部分兵力參加南口作戰,8、9月在保定作戰;轉隸第10軍於11月4日在金山衛以西登陸投入淞滬戰場,11月13日在安亭、南翔地區作戰,12月從南路攻打南京,是「南京大屠殺」兇犯之一,後進占蕪湖;編入第11軍於1938年7月參加武漢會戰沿合肥、黃梅、黃陂、臨湘攻擊;1939年3月南昌會戰擔任西北方向阻擊;9月18日始第1次長沙會戰在中路作戰;1939年冬季作戰在鄂東南地區;1941年9、10月參加第2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參加第3次長沙會戰(此時已改為三單位制);1942年11月調往南太平洋隸屬第8方面軍第18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谷壽夫、稻葉四郎、町尻量基、神田正種;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第8方面軍第17軍在布干維爾島向澳軍繳械。首任師團長谷壽夫作為戰犯於1947年在南京被處決。 4.第10師團(常設):1898年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本土登陸大沽於天津集結,後編入第2軍,9月中、下旬在津浦路北段東路作戰,占泊頭、德縣,11月上旬攻佔臨邑、商河,12月占濟南;1938年1月占兗州;3月參加徐州會戰在滕縣、台兒庄、豫東作戰;武漢會戰時自合肥沿六安、潢川、信陽攻擊;1939年8月調回日本,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磯谷廉介、篠冢義男;1944年底調往第14方面軍,菲律賓戰役被擊潰,殘部在呂宋島碧瑤以北山區向美軍繳械。 5.第14師團(常設):1905年組建,1937年9月上旬自日本到達塘沽編入第1軍,在平漢路北段作戰,10月攻佔石家莊,11月在冀南邯鄲及安陽作戰;1938年5月徐州會戰擔任豫東蘭封圍攻;6月隸屬第2軍,1939年9月調回日本;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土肥原賢二、井關隆昌(其中土肥原賢二列名「28個甲級戰犯」);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帛琉地區集團在帛琉群島向美軍繳械。 6.第16師團(常設):1905年組建,1937年9月11日從日本抵達天津,加入華北方面軍第2軍,9月中、下旬在津浦路北段西路作戰;10月17日轉隸上海派遣軍,於淞滬會戰末期登陸白茆口,攻擊常熟方向,12月作為中路沿丹陽、湯山攻打南京,是「南京大屠殺」兇犯之一;1938年1月返回華北方面軍第2軍,5月徐州會戰擔任北路圍攻及豫東作戰;9月武漢會戰在葉集方面作戰;在第11軍編成內參加1939年5月隨棗會戰之鍾祥戰斗;1939年7月調回日本,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中島今朝吾、藤江恵輔;1941年11月編入南方軍第14軍;菲律賓戰役時隸屬第14方面軍第35軍,在萊特島戰敗潰散。 7.第108師團(特設):1937年8月26日在日本以第8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即編入華北方面軍第2軍,11月參加冀南作戰攻佔邢台;1939年11月調回日本,1940年2月21日撤編,歷任師團長下元熊彌、谷口元治郎。(註:1944年7月12日在中國東北以第9獨立守備隊為基幹另行組建關東軍第108師團至戰爭結束。[5]第271頁稱1939年末復員撤銷4個師團,顯然將第108師團誤列入。) 8.第109師團(特設):1937年8月26日在日本本土以第9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1937年9月11日抵達天津配屬第2軍,部分兵力參加津浦路北段東路作戰,10月轉向平漢路占邢台,部分參加太原會戰;1938年1月部分兵力參加攻佔周村、博山;1939年9月調回日本,1939年12月24日撤編,歷任師團長山岡重厚、阿南惟幾、酒井鎬次。(註:1944年5月22日以小笠原群島父島要塞守備隊之混成第1、2旅團為基幹另組建第109師團,其主力在硫磺島戰役中戰敗覆滅。) 9.第3師團(常設):1888年組建,1937年8月23日自日本本土登陸吳淞、張華浜,編入上海派遣軍,9月6日攻佔寶山,11月4日突破蘇州河;1938年5月徐州會戰在蚌埠擔任南路圍攻;在第2軍編成內1938年9月底參加武漢會戰之潢川方向戰斗;轉隸第11軍參加1939年5月隨棗會戰之隨縣作戰,9月第1次長沙會戰擔任西路;1940年5月初棗宜會戰擔任右翼;1941年9、10月第2次長沙會戰攻佔株洲;1941年12月-1942年1月第3次長沙會戰擔任西路;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南昌、臨川作戰;1942年12月改為三單位制;1943年5月參加鄂西會戰宜都戰斗;11月參加常德會戰;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擔任東路;1944年9-11月參加桂柳會戰,攻入貴州都勻附近;1945年4月18日列為中國派遣軍直轄,5月從南寧退出廣西經湖南北調,「八一五」時到達岳陽東北雲溪一線,後轉至鎮江繳械投降;第3師團即「名古屋師團」是日本陸軍常設師團,1937年8月侵入中國關內參戰至戰敗投降經歷中日戰爭全過程,歷任師團長藤田進、山脅正隆、豐島房太郎、高橋多賀二、山本三男、辰巳榮一。 10.第11師團(常設):1898年組建,1937年8月23日自日本本土登陸川沙編入上海派遣軍,9月在上海羅店作戰,1938年1月調回國內,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山室宗武;戰爭結束時屬本土第2總軍第15方面軍第55軍在高知縣繳械。 11.第9師團(常設):1898年組建,1937年10月初自日本本土到達吳淞編入上海派遣軍,師團長吉住良輔,在蘊藻浜、大場一帶作戰,12月沿金壇攻打南京;1938年5月徐州會戰在蒙城一線擔任南路圍攻;後編入第11軍,1938年7月投入武漢會戰贛西北方向;1939年6月調回日本;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第10方面軍在台灣新竹繳械。 12.第13師團(特設):1937年8月在日本本土重組,1937年10月1日在吳淞口登陸,編入上海派遣軍,在蘊藻浜、大場一帶作戰,12月夾江攻打南京;1938年2月攻佔蚌埠地區,1938年5月徐州會戰在蒙城一線擔任南路圍攻,5月13日佔徐州;1938年6月編入第2軍,武漢會戰時自合肥沿霍山一線攻擊;1938年12月因第2軍司令部調回日本轉隸第11軍;參加1939年5月隨棗會戰,1939年9月第1次長沙會戰在東路作戰;1939年冬季作戰在鍾祥、京山地區;1940年5、6月棗宜會戰擔任左翼攻擊宜昌;1941年10月在宜昌攻防作戰以配合第2次長沙會戰;1942年12月改為三單位制;1943年2月在監利、華容作戰;1943年5月鄂西會戰在宜都作戰;1943年11月常德會戰攻佔常德;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擔任東路;1944年9-11月參加桂柳會戰於1944年底攻佔貴州獨山,後回防廣西宜山地區;1945年4月18日直屬中國派遣軍,6月從宜山地區退出廣西開往華東,「八一五」前夕到達湖南衡陽、零陵一線,後隨第11軍轉至江西湖口繳械投降;在中國戰場戰敗投降的日軍師團中,只有第13師團與第3師團是1937年參戰的,對於重組的第13師團而言這也是它的全部歷史,歷任師團長荻洲立兵、田中靜壹、內山英太郎、赤鹿理、吉田峰太郎。 13.第101師團(特設):1937年9月1日在日本本土以第1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1937年9月22日開始到達淞滬戰場編入上海派遣軍,在虹口方向作戰;後隸第11軍1939年3月18日在德安南發起攻擊佔領南昌,1939年11月調回日本,1940年3月撤編,歷任師團長伊東政喜、齋藤彌平太。(註:[5]第271頁稱1939年末復員撤銷4個師團,顯然將第101師團誤列。) 14.第18師團(特設):1937年9月9日在日本本土重組,1937年11月4日登陸金山衛以東在第10軍編成內參加淞滬會戰,11月13日進占嘉善,12月攻打南京西南方向;後進占杭州;1938年10月12日調第21軍登陸大亞灣,10月21日攻佔廣州;1940年1月桂南作戰攻佔賓陽;1941年4月登陸馬尾攻陷福州,11月調南方軍第25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牛島貞雄、久納誠一、百武晴吉、牟田口廉也;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緬甸方面軍第33軍在泰緬邊境向英軍繳械。 15.第114師團(特設):1937年10月12日在日本以第14師團預備役人員編組,歷任師團長末松茂治、沼田徳重。1937年11月8日在金山衛登陸入列第10軍參加淞滬會戰,11月25日攻佔長興,12月攻打南京擔任南路,是「南京大屠殺」兇犯之一;1938年2月轉隸華北方面軍,5月徐州會戰參加北路圍攻;1939年6-7月參加魯南、魯西作戰,8月調回日本(此時師團長沼田徳重已因作戰負傷不治而亡),1939年9月撤編。 16.第26師團(三單位制):1937年7月11日日軍參謀本部令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向中國關內開進,9月30日即以獨立混成第11旅團為基幹組建第26師團(1939年1月14另組建獨立混成第11旅團),是日軍第一個三單位制師團,在中國期間師團長是後宮淳、?鎦氐隆⑹敢耙羧?傘⒉襠郊嫠睦傘⒆舨?睦桑?937年10月中旬進攻綏遠,占歸綏、包頭,後編入駐蒙軍;1944年7月調往菲律賓第14軍,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第14方面軍第35軍在萊特島潰散。 17.第106師團(特設):1938年5月15日在日本本土以第6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編入第11軍,1938年7月投入武漢會戰在萬家嶺作戰遭重創;1939年3月18日從德安南發起攻擊南昌西;1939年9月第1次長沙會戰在贛北方向作戰;11月奉調回國,12月改變命令再編入華南第21軍;1940年3月回國,5月撤編,歷任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中井良太郎。 18.第110師團(特設):1938年6月16日在日本本土以第10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1938年7月在塘沽登陸隸屬華北方面軍,駐防石家莊地區;1942年4月改為三單位制,1944年整編為乙種師團;3月隸屬第12軍,4、5月參加豫中作戰;1945年3月參加老河口作戰在豫西西峽口方向;歷任師團長桑木崇明、飯沼守、林芳太郎、木村經廣,「八一五」時從內鄉、西峽口一線退縮至洛陽,日本戰敗投降時在洛陽繳械。(註:在資料[2]「師團特科部隊」的記載第110師團的配屬是「 炮兵隊?、騎兵第百十大隊(1943年5月1日復員)、工兵隊?、輜重兵第百十連隊」,可確證第110師團降格為乙種師團,其具體時間及原因待考。但可以推測:第110師團因偶然因素長時間未有大的作戰行動,其特科部隊被抽作他用。12個侵華戰爭特設師團有5個調回日本後撤銷,調往其他戰場的3個師團與留在中國戰場的4個師團中僅有第110師團降格為乙種師團。) 19.第27師團(三單位制):1938年6月21日以中國駐屯混成旅團為基幹組建,隸屬第11軍,歷任師團長本間雅晴,富永信政、原田熊吉、竹下義晴、落合甚九郎;1938年9月由華北到達瑞昌參加武漢會戰;1943年6月調往關東軍;1944年2月自錦州調回華北方面軍第12軍;參加1944年4、5月豫中作戰;調入第11軍參加1944年5-8月長衡會戰;1945年1、2月投入打通粵漢線南段作戰,後轉隸第23軍,4月18日列為中國派遣軍直轄,5月下旬從廣州地區出發,攻擊贛南三南地區(中國第7戰區司令部駐地),爾後經贛州北上,「八一五」時抵達南昌附近,後轉至無錫繳械投降。 20.第116師團(特設):1938年5月15日在日本本土以第16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即編入華中派遣軍,後隸第11軍,1938年9月底投入武漢會戰在陽羅地區作戰;1939年3月參加南昌會戰;在第13軍編成內參加1939年冬季作戰;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富陽、建德方向作戰;調回第11軍參加1943年11月常德會戰攻佔常德;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擔任中路攻打衡陽;編入新成立的第20軍參加1945年3月芷江作戰,失敗後退守寶慶地區;歷任師團長清水喜重、篠原誠一郎、武內俊二郎、岩永汪、菱田元四郎,日本戰敗投降時在岳陽繳械。 21.第15師團(特設):1938年4月4日在日本本土重組,1938年8月到達中國編入華中派遣軍,後隸屬第13軍參加1942年5月浙贛會戰攻佔義烏、蘭溪,作戰期間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被中國軍隊布設的地雷炸死;1943年9月11日調南方軍第15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岩松義雄、渡辺右文、熊谷敬一、酒井直次、山內正文;日本戰敗時直屬第18方面軍在泰國北碧向英軍繳械投降。 22.第17師團(特設):1938年4月4日在日本本土重組,7月到達中國編入華中派遣軍,1939年9月隸屬第13軍擔任南京、蕪湖地區警備,後移防徐州、蘇州等地;1943年6月17日調往南太平洋第8方面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廣野太吉、平林盛人、酒井康;日本戰敗投降時直屬第8方面軍在新不列顛島拉包爾向澳軍繳械。 23.第21師團(三單位制):1938年4月4日在日本本土組建,8月中旬到達中國直屬華北方面軍;1941年5、6月中條山會戰擔任豫北方向圍攻;1941年11月調南方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鷲津鈆平、田中久一、三國直福。 1944年11月桂柳會戰期間,駐防越南北部的南方軍第38軍第21師團自諒山北上攻擊至南寧以南地區與中國派遣軍第11軍第22師團會合;日本戰敗投降時第21師團隸屬南方軍第38軍在河內向中國陸軍第1方面軍繳械。 24.第22師團(三單位制):1938年4月4日在日本本土組建,7月到達中國直屬華中派遣軍;後隸屬第13軍參加1939年冬季作戰;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上虞、金華作戰;曾調入第11軍,在第23軍序列參加1944年9-11月桂柳會戰攻佔南寧;1945年1月調南方軍第18方面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土橋一次、太田勝海、大城戸三治、磯田三郎、平田正判。資料[2]記載終戰時第22師團直屬南方軍第18方面軍,駐在地曼谷;1946年2月14日「中國戰區日本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繳械情形一覽表」([3]第507-514頁)記載第22師團在南方軍第38軍編成內向中國陸軍第1方面軍投降;中國陸軍第1方面軍參謀長馬鍈記述投降日軍沒有第22師團([7]第617-637頁);資料[5] 第281頁「南方軍的最終位置」中第22師團在南方軍第18方面軍第15軍序列。 25.第104師團(特設):1938年6月16日在日本本土以第4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編入關東軍;1938年10月12日轉隸華南第21軍登陸大亞灣,攻佔從化、廣州北;後改隸第23軍,1944年9-11月參加桂柳會戰,自廣東出擊攻佔梧州、柳州,後回防廣東於1945年1、2月參加打通粵漢線南段作戰;日本戰敗投降時在惠州繳械,歷任師團長三宅俊雄、浜本喜三郎、菰田康一、鈴木貞次、末藤知文。 26.第32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本土組建,1939年4月到達中國編入第13軍,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富陽地區作戰;1944年4月調南方軍第14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木村兵太郎、井出鉄蔵、石井嘉穂(其中木村兵太郎列名「28個甲級戰犯」);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2軍在馬魯古群島哈馬黑拉島向澳軍繳械。 27.第33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本土組建,3月到達中國編入第11軍,1939年9月第1次長沙會戰在鄂南長壽街方向作戰;1939年冬季作戰在贛北方向;1941年3月上高會戰擔任北路;後轉隸華北方面軍,1941年5、6月參加中條山會戰;1941年11月調南方軍第15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甘粕重太郎、櫻井省三;日本戰敗投降時直屬緬甸方面軍在泰緬邊境向英軍繳械。 28.第34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本土組建,3月到達中國編入華中派遣軍第11軍,歷任師團長關龜治、大賀茂、秦彥三郎、伴健雄,1939年冬季作戰在南昌方向;1941年3月上高會戰擔任中路;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南昌、臨川地區作戰;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擔任中路,參加1944年9-11月桂柳會戰,1945年4月18日列為中國派遣軍直轄調往滬寧地區,5月初退出廣西,6月6日從湖南新寧出發,經長沙、瀏陽、萬載、上高,「八一五」時到達安義至九江一線,「八一五」後奉命至浦鎮繳械投降。 29.第35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本土組建,4月到達中國直屬華北方面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前田治、原田熊吉、重田徳松、坂西一良;1939年冬季作戰在豫東方面;1940年5月在山西晉城「治安強化」作戰中師團長前田治被擊斃1941年5、6月參加中條山會戰,10月從新鄉南渡黃河攻佔鄭州;1944年3月調中太平洋第31軍,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2軍在新幾內亞西岸的索龍向澳軍繳械。 30.第36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本土組建,4月到達中國編入華北方面軍第1軍,1941年5、6月參加中條山會戰;1943年10月20日整編為海洋編制師團調南方軍第19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舞伝男、井關仭、岡本保之、田上八郎;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2軍在新幾內亞西北的薩米向澳軍繳械。 31.第37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6月30日在日本本土組建,7月到達中國編入華北方面軍第1軍,1939年冬季作戰在晉南方面;1941年5、6月參加中條山會戰;在第12軍序列參加1944年4、5月豫中作戰,8月轉隸第11軍投入長衡會戰、桂柳會戰;1945年1月調南方軍第38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平田健吉、安達二十三、長野佑一郎、佐藤賢了(其中佐藤賢了列名「28個甲級戰犯」);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第38軍在曼谷向英軍繳械。 32.第38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6月30日在日本本土組建,11月到達中國編入第21軍,1942年1月調南方軍第16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藤井洋治、佐野忠義,日本戰敗投降時直屬第8方面軍在拉包爾向澳軍繳械。 33.第39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6月30日在日本本土組建,11月到達中國編入第11軍;1940年5月棗宜會戰擔任中路;1943年5月鄂西會戰宜都方向作戰;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後隸新成立的第34軍於1945年3月參加老河口、襄樊作戰;1945年6、7月調往關東軍第3方面軍第30軍駐四平,日本戰敗投降時向蘇軍繳械;歷任師團長村上啟作、澄田賚四郎、佐佐真之助。 34.第40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6月30日在日本本土組建,歷任師團長天谷直次郎、青木成一、宮川清三;1939年10月編入第11軍,1941年9、10月參加第2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第3次長沙會戰東路作戰,1943年2月監利、華容作戰從臨湘渡江攻擊監利,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擔任西路攻擊,編入新成立的第20軍,1945年1、2月參加打通粵漢線南段作戰,後編入第23軍;6月17日列為中國派遣軍直轄調往滬寧地區,從廣州地區出發,攻擊贛南三南地區(中國第7戰區司令部駐地),爾後經贛州、遂川、萬安、泰和、吉安、峽江,「八一五」時抵達南昌以南三江口附近,後轉至蕪湖繳械投降。 35.第41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6月30日在日本本土組建,10月編入華北方面軍第1軍,1941年5、6月中條山會戰絳縣方向作戰;1942年11月編入南太平洋第8方面軍第17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田辺盛武、清水規矩;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18軍在新幾內亞東部基科里向澳軍繳械。 36.第4師團(常設):1888年組建,1940年7月自關東軍調入中國派遣軍第11軍,改三單位制,參加1941年9、10月第2次長沙會戰; 1941年11月列為大本營直轄不久調往南方軍,在中國期間師團長是北野憲造;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18方面軍第15軍在泰國向英軍繳械。 37.近衛師團(常設):1891年組建,1940年7月登陸欽州灣入列第22軍,1941年7月調南方軍第25軍,在中國期間師團長是飯田祥二郎、武藤章(其中武藤章列名「28個甲級戰犯」);1943年6月1日改稱近衛第2師團,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7方面軍第25軍在蘇門答臘島棉蘭向英軍繳械。 38.第48師團:1940年11月30日在海南島以台灣混成旅團為基幹組建,師團長中川廣,12月編入華南方面軍;1941年4月登陸馬尾攻陷福州,8月調台灣軍;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7方面軍第16軍在小巽他群島帝汶島向英軍繳械。 39.第51師團:1940年7月10日在日本本土以第14師團留守部隊為基幹組建,1941年9月自關東軍調入中國派遣軍第23軍;1942年11月編入南太平洋第8方面軍,在中國期間師團長是李王垠、中野英光,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18軍在新幾內亞向澳軍繳械。 40.第58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北以獨立混成第18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下野一霍、毛利末廣、川俁雄人,編入中國派遣軍第11軍駐湖北應城地區,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攻打長沙、衡陽;1944年9-11月桂柳會戰攻佔桂林,後駐防桂林地區;「八一五」時退縮在廣西全縣,8月16日起迅速撤出廣西沿祁陽、衡陽退到南昌、九江地區([6]2卷2冊第91頁),後在九江繳械投降。 41.第59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北以獨立混成第10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柳川悌、細川忠康、藤田茂,編入第12軍擔任濟南地區警備,1945年6、7月調關東軍;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關東軍第34軍在朝鮮咸興向蘇軍繳械。 42.第60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中以重組的獨立混成第11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小林信男、落合松二郎,編入第13軍擔任蘇州地區警備,日本戰敗投降後在蘇州繳械。 43.第68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中以獨立混成第14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中山敦、佐久間為人、堤三樹男,編入第11軍擔任九江地區警備;1943年11月常德會戰攻佔常德;1944年5-8月長衡會戰中路攻打長沙、衡陽;編入新成立的第20軍參加1945年4-6月芷江作戰,日本戰敗投降時在衡陽繳械。 44.第69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北以獨立混成第16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是井上貞衛、三浦忠次郎,編入華北方面軍第1軍駐臨汾地區,1945年5月底轉隸第13軍,日本戰敗投降時在嘉定地區繳械。 45.第70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中以獨立混成第20旅團為基幹組建,師團長內田孝行,編入第13軍擔任寧波地區警備,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金華方向作戰;1944年6月為配合長衡會戰自金華出擊攻佔衢州;後隸屬第6軍,遠東戰役發起後從嘉興緊急北調到達蚌埠中止,日本戰敗投降時在蚌埠繳械。 46.第61師團(三單位制):1943年3月13日在日本本土以獨立第61步兵團為基幹組建,師團長田中勤,4月編入中國派遣軍第13軍擔任南京地區守備,日本戰敗投降時在上海繳械。(註:[1]第134頁第61師團「在東京以獨立步兵團為基幹組建」,今依[2]補正為「獨立第61步兵團」。) 47.第62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3年5月1日在華北以獨立混成第4、6旅團為基幹組建,編入華北方面軍第1軍駐山西榆次,1944年7月調台灣軍第32軍,在中國期間師團長是本鄉義夫;1945年6月沖繩島戰役中覆滅。 48.第63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3年5月1日在華北以獨立混成第15、6旅團為基幹組建,直屬華北方面軍駐北平,組建「菊兵團」參加1944年4、5月豫中作戰, 1945年6、7月調關東軍;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關東軍第3方面軍第44軍在沈陽向蘇軍繳械;歷任師團長野副昌徳、岸川健一。 49.第64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3年5月1日在華中以獨立混成第12旅團為基幹組建,師團長船引正之
『伍』 江西吉安彭氏家譜中有楊凄山的嗎
可以翻翻族譜,家譜找找。
彭(P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篯姓,為顓頊帝有玄孫陸終第三子篯鏗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尋源》所載,顓頊帝有玄孫陸終,陸終第三子姓篯名鏗,受封於彭地(今江蘇省徐州),建立大彭國,稱為彭祖,其子孫以國為姓,稱為彭氏。
2、出自妘姓,為為帝嚳時的火官祝融之後八姓之一有彭姓。據《國語》所載:「祝融之後,八姓,己、董、彭、禿、女、斟、曹、芊,周滅之。」此說是講彭姓為祝融之後,為八姓之一。
3、出自漢後有他族改姓而來。據《姓氏考略》所載,有胡、西羌、南蠻,清時滿、蒙、回、苗、白、瑤、土家、苦聰、彝、拉祜等民族有彭姓。
得姓始祖:彭祖。彭姓出自顓頊帝的後裔,上古時代,顓頊帝有一曾孫名吳回,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用火的官)。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陸終之妻懷孕三年後都未能產下一子,萬般無奈的陸終只好用利刃剖開妻子左肋下方,產下三子,剖開右肋下方,又產下三子。六個兒子中的第三子名鏗,後來被封在大彭,為商朝時的諸侯國之一,彭鏗是個有名的長壽者,據說他一生活了八百多歲,經歷了夏、商兩代,所以又稱他為彭祖。他的子孫就按照當時習慣,以國命姓,稱為彭姓,他們尊彭祖為彭姓的得姓始祖。
修家譜族譜,了解百姓通譜網把。幫你找到失散的別的支系。
『陸』 張緒龍祖上有什麼功勞
張飛,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勇猛大將。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曹操奪取荊州,劉備敗於長坂(今湖北當陽),張飛率騎出戰,曹軍不敢前進,當時與關羽同被稱為「萬人敵」。
張居正,明朝最傑出的改革家。明神宗時他出任宰相,針對當時軍政敗壞,財政破產的局面進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整頓賦稅,又任用名將戚繼光練兵,加強邊防,取得成效。
張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今草書法大師。好書法,尤善章草書。其後,省略了章草的繁難之處,在運筆上使用了流利的出鋒,顯示出奮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規,創造了「今草」。
張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使西域的旅行家。其西漢時(公元前139年和前116年),曾兩次出使西域,從此打通了亞洲的交通線,開辟了中國和歐亞各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通道「絲綢之路」。
張謇,最早創建博物館的人。清光緒年間的狀元。從事民族工商業,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民族資本家之一。1905年,在江蘇省南通市創建了南通博物苑,開了中國人自辦博物館之先河。
張伯行,「天下第一清官」。清康熙進士,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康熙皇帝稱其操守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仲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中醫理論家。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年輕時鑽研和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後來在長沙任地方官,因看到連年瘟疫奪去無數人的生命,心裡十分痛苦,便辭官行醫。在醫療中,既重視學習古人的知識和經驗,並且勇於創新。有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由於他對中醫的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之洞,最早推廣普通話的高層官員。清末洋務派的後起之秀,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創辦鋼廠、鐵路。1903年,為清廷學部重臣,主持制定了《學務綱要》,銘文規定學堂皆習官音,積極推廣官話(普通話)以統一全國語言,實為一種替中華文明鋪石墊路的明智之舉。
張元濟,張姓最著名的中國近現代出版家。生於1867年,卒於l959年,享年92歲。清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因參加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被革職,後在上海致力於文化事業,主持商務印書館。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張志和,張姓最早成名的唐代詩人。16歲參加科舉考試,皇榜高中,被賜為明經及第。他向唐肅宗獻策,頗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肅宗賜名志和。
張衡,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地震儀器的製造者。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曾擔任掌管天文的官吏。精通天文歷算,不但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實踐。他製造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他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發明的地震儀器早1700多年。其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最著名。
張學良,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張姓最長壽名人。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等愛國志士,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在西安毅然率部扣留了蔣介石及其軍政要員10多人,發動了「西安事變」。當天,張、楊通電全國,提出以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為主旨的八項主張。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為重,根據當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及時制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調解談判。24日,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完成。此後,張學良被蔣介石長期囚禁。2001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101歲。
張勛,最後一支「辮子軍」的北洋軍閥統帥。曾隨袁世凱鎮壓義和團,受到慈禧太後的寵信。清王朝被推翻以後,他為了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令他的部隊禁剪辮子,稱為「辮子軍」,他被稱為「辮帥」。在袁世凱死後,他帶兵入京,逼走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1917年7月,擁立清帝溥儀復辟。年底被段祺瑞擊敗,復辟流產。
張國燾,中國共產黨黨史上最大的叛徒。1920年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在中共一大當選為中央局組織主任。在中共六大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書記、軍事委員會主席,積極推行「左」傾路線。在紅軍長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偽中央。1938年叛變革命,投降國民黨。1948年逃到台灣,後定居加拿大,死於加拿大多倫多。
張瑞芬,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家。1927年,遠渡重洋到美國求學,研讀航空學。1932年,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訓練,飛行考試合格,領取了美國航空執照,被接納為航空協會會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張雲逸(文昌籍),開國大將。
張宗遜,開國上將。
張愛萍(達縣籍),開國上將。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開國中將:張震(平江籍)、張藩(瀏陽籍)、張才千(麻城籍)、張天雲(紅安籍)、張仁初(紅安籍)、張令彬(平江籍)、張達志、張池明、張賢約、張祖諒、張國華(永新籍)、張經武(炎陵籍)、張南生(連城籍)、張翼翔(瀏陽籍)、陶勇原名張道庸。
開國少將:張雄(瑞金籍)、張光華(寧都籍)、張英輝(興國籍)、張耀祠(於都籍)、張力雄(上杭籍)、張雲龍(永定籍)、張元培(永定籍)、張開荊(吉水籍)、張華(永豐籍)、張和(瀏陽籍)、張天恕(紅安籍)、張太生(吉安籍)、張日清(長汀籍)張文碧(吉水籍)、張水發(連城籍)、張書祥(平江籍)、張平凱(平江籍)、張正光(平江籍)、張漢丞(麻城籍)、張廷發(沙縣籍,任過解放軍空軍司令等職)、張闖初(平江籍)、張志勇(紅安籍)、張宜步(永定籍)、張顯揚(通江籍)、張濟民(泰和籍)、張培榮(麻城籍)、張銍秀(永新籍)、張強生(安福籍)、張新華(寧化籍)、張雍耿(寧化籍)、張竭誠(紅安籍)、張德貴(巴中籍)、張世蓋(巴中籍)等103人。以上1/3強出自客家聚居地。
《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張純(湘鄉籍,國民黨中將)、張鎮(國民黨追贈上將)、張子清(紅四軍十一師師長)、張開荊(吉水籍,解放軍少將)、張友清(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張世希(國民黨中將)、張赤男(長汀籍,紅四軍十一師政委)、張靈甫(國民黨中將)、張國燾(萍鄉籍,原紅軍總政委)、張宗遜(解放軍上將)、張金廷(國民黨中將)、張炎元(梅縣籍,國民黨中將)、張治中(原國民黨中將加上將銜,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17人。
張姓枝繁葉茂,名人輩出。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曾先後任泰相和魏相,其策略號稱「連橫」。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除前已述的張良和張騫。還有諸侯王張耳,歷算家張蒼,御史大夫張湯,大司馬張安世,淮南相張釋之,京兆尹張敞,丞相張禹。東漢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是前已述的張衡、張仲景。今河南南陽縣北25公里石橋鎮有張衡墓,南陽市東關溫涼河畔醫聖祠內有張仲景墓。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稱「張天師」。至東漢靈帝時,張氏出現兩個著名的道教中心:一個是張角所創的太平道,184年起義,以頭纏黃巾為標志,稱「黃巾軍」,其弟張梁、張寶均為首領,斗爭持續了10多年;一個是以張修、張魯為首領的天師道,184年在四川舉行武裝起義,所建政權繼續約30年,成為東漢末年比較安定的地區。西晉有大臣、文學家張華,還有文學家張翰、張協、張載,法律學家張裴,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聯合起義領袖張昌。西晉永康二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聯合漢族和少數民族統治階級穩定當地秩序,創造了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其子張茂,建立前涼國,傳4代7王63年。南北期,有南朝宋農民起義領袖張鳳,南朝梁畫家張僧繇,北魏教育家張偉,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隋未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張金稱。唐代,張姓更是才人濟濟,僅宰相即有17人,其中張說、張九齡同時又是詩人;還有以守睢陽、抗安祿山叛軍而聞名的張巡,文學家張鷟,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畫家張萱、張璪,詩人張若虛、張繼、張籍、張祜、張為、張碧,傳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天文學家、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張遂。 五代時南漢有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川陝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余,陝豫鄂農民起義首領張海,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詞人張先,詩人張末,以畫《清明上河圖》著名的畫家張擇端,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南宋有大臣張浚,將領張憲、張俊、張貴、張順、張珏、張世傑,抗金農民軍首領張榮,詞人張元干、張孝祥、張炎,學者張拭,書法家張即之。金有醫學家張子和、張潔古。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散曲家張養浩、張可久,詞人張埜,詩人張翥,畫家張渥、張守中,戲曲藝人、作家張國賓。明代有建文時受命密察燕事,靖難兵起被朱棣執,不屈而死的北平布政使張,明代還有畫家張路、張宏,戲曲作家張風翼,音樂家張野塘,醫學家張景岳,文學家張溥,閩、粵、贛邊區農民起義首領張璉,著名道士張三豐;明未有農民軍起義首領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歷時三年。明清之際有伊斯蘭教學者張中,文學家張岱,畫家張風,經學家張爾岐。清代有醫學家張石頑,水利家張玉書,學者張琦、張澍、張文虎,經學家張惠言、張穆,文學家張潮、張景祁,詩人張問陶、張維屏,書法家張照、張裕釗,戲曲作家張大復,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張正謨;清末有捻軍首領張樂行、張宗禹,貴州苗族農民起義首領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著名外交官張蔭桓,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近現代,張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因之幾乎在各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在軍政界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張聞天,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張際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張瀾,著名愛國將領張自忠等。在科學技術界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張如心,近代地理學家張相文,學者張采田,近代史學家張星烺,植物學家張景。在醫葯學界有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張鋆,葯理學家張昌紹,近代名醫張錫純、張山雷。在文化藝術界有出版家張元濟,現代作曲家張寒暉、張曙。英模人物有張思德、張福林、張學棟。
僑居海外的張姓華人以及台港澳張姓同胞也是人才濟濟。在美國,有費城中華文化社區中心理事長張天德,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托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博士張立剛,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1986年1月12日以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升空的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光直,密蘇里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春樹,國家科學院院士、教授、被稱為「避孕葯之父」的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環球瞭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女研究員張雯,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水彩畫女畫家張融。在英國,有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張心滄。在法國,有巴黎保安運輸公司負責人張宗清,著名女畫家張玉良。在澳大利亞,有心外科專家、反貪污特別專員張任謙,國立大學人文科學院院士、教授張光裕。在菲律賓,有馬尼拉國際稻米研究所所長、教授、水稻專家張德慈,馬尼拉迪拉莎大學文學院中國研究計劃女學者張素玉。在印度尼西亞,有蘇門答臘資本家張度淵。在新加坡,有古幣協會委員張愛俊、張其深。在汶萊,張民為汶萊工農商業發展立下大功,被汶萊王封予拿督勛銜。在巴拿馬,有工商部次長張志誠。在台灣,有著名畫家張大千;長榮海運公司總經理張榮發及其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擁有財富約20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排名第45位。此外,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張姓人有16位,他們是:泰國的張錦程,馬來西亞的張曉卿、張德麟、張泗清,菲律賓的張偉廉,美國的張濟民,巴西的張勝凱,紐西蘭的張朝,英國的張祺威,台灣的張建安、張國安、張伯欣、張添根,香港、澳門的張祝珊、張人龍、張玉良。
贛南張姓名人還有出自章貢區的20世紀前半期贛南教育三泰斗之一張廣鴻;出自於都的贛南第一個縣紅色政權主席張文煥;出自上猶的上猶縣第一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張書杜等。
『柒』 彭祖到底是神還是人
彭祖,先秦道家先驅之一,姓篯名鏗,是中國古代養生學奠基人,大彭氏國(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創始人,號稱華夏最長壽老人,傳說壽高八百。屈原寫進楚辭,司馬遷記入《史記》,孔子表示欽佩,真有其人,後被雖被世人神化,但他仍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卓越的養生學家和令人仰慕的中華大壽星。
但對於彭祖善於養生的種種傳說歷代並無異議,可以推想,由於彭祖這個氏族精於養生,族中長壽之人輩出,並以此而名聞於世,於是逐漸產出彭祖享壽八百這類的傳說並流布於後世。故彭祖這個氏族可以說是上古時代一個有代表性的著名長壽家族。
『捌』 中國有哪些主持人
1、汪涵,1974年4月7日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湖南衛視頻道節目主持人、監制,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湖南省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文教衛體和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湖南省監察委員會特約監察員。
曾主持過《音樂不斷歌友會》《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等節目,現主持《天天向上》《越策越開心》等。
2、楊樂樂,1978年6月23日出生於重慶市江北區,中國內地節目主持人。1998年從四川師范大學電影電視學院(現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表演及節目主持專業畢業,在四川電視台黃金十頻道擔任《好運周末》及生活時尚類節目《生活家園》的主持人。
期間還出演了蓉城方言電視劇《下課了,要雄起》中的女醫生胡蓉。2001年9月,來到湖南衛視擔任《音樂不斷》主持人。2004年,和汪涵一起主持《玫瑰之約》。2005年,開始擔任《元宵喜樂會》的主持人。2009年出演《娛樂沒有圈》中尚弦月一角。2011年擔任電影《大人物》製片人。
『玖』 她只是一名丫鬟,卻與乾隆做了70年的夫妻,死後嘉慶親自祭奠嗎
從古代到現代社會,有許多出身較低的人咸魚翻身,甚至還能演繹出“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傳奇,今天筆者要講的便是一個實現人生逆襲的女子,只不過,逆襲的過程實在是艱難啊!這個女人便是乾隆後宮的婉貴妃。
嘉慶五年,穎貴太妃病逝,放眼整個大清後宮,陳氏成為資歷最老和排位最高的高宗(乾隆)妃嬪,因此,嘉慶便下旨將陳氏尊封為婉貴太妃,當時陳氏已經是一名85歲的老婦人了。六年之後,陳氏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終點,離開了居住了近80年的皇宮,享年92歲,她成為乾隆最長壽的妃嬪,據說死後,嘉慶親自來到了吉安所來祭奠這位老太妃,也是出於對這位太妃的一種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