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歲到50歲的中國人有多少人沒工作做
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這個時間段的人的數量,然後按照官方發表的4·5%,名間8%的失業率推算就行。
⑵ 二十歲和五十歲.哪個比較悲哀
一事無成,那個都悲哀
⑶ 古人把 20歲30歲40歲50歲被稱為什麼
孩提:2-3歲的兒童.總角:幼年兒童.豆蔻年華:13歲女子.及笄:15歲女子.弱冠:20歲男子.而立:30歲.不惑:40歲.知天命:50歲.花甲:60歲.古稀:70歲.
⑷ 古人稱男子20歲為什麼之年,30歲為什麼之年,50歲為什麼之年,60歲為什麼之年,100歲為什麼之年。
20歲:弱冠之年、30歲:而立之年、50歲:知命之年、60歲:花甲之年、100歲:期頤之年
出處:《論語·為政篇》:
原文: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4)20歲50歲擴展閱讀
其他年齡稱謂:
1、下壽:古人以60為下壽,指60歲以上。
2、還歷壽:61歲的壽辰。
3、從心之年:70歲。
4、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5、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6、耄[mào]:古稱八十歲至九十歲的年紀,形容年老,引申為昏亂之義。
7、耋[dié] :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8、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9、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10、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11、中壽:指80歲以上。
12、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13、上壽:90歲為上壽。
14、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5、期頤:指百歲高壽。
16、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17、雙稀、雙慶:140歲。
⑸ 20歲,50歲在古代叫什麼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並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白堋本褪薔勐J�岬囊饉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門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納倌?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 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另外稱兒童的有: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另外稱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稱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⑹ 從20歲到50歲,怎樣進行各個年齡段的職業規劃
1、「大計劃與短安排」
那麼,讓我們先看看大計劃,然後具體再說短安排吧。
從個人奮斗的節點上看,你我真正的有效奮斗時間段也就30年,分別是20~30歲,30~40歲,40~50歲。
20歲靠的是努力。重點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員有專業素養的精兵,找到立身之本的根。這個階段的困難在於,你要在最耐不住寂寞的年紀做耐得住寂寞的事。或許你會覺得,在這個階段很多的努力看上去是無果且無望的。但你記住,不要懈怠,不要放棄,堅持努力下去。只有傻X一樣地堅持,才會有牛X一樣的結果。
30歲靠的是實力。重點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有管理能力的猛將,生長出持續發展的主幹。這個階段的你,如果投放到人才市場,既要有賣點,還要有賣相。而這些賣點和賣相,就是你實力的凝結。這個階段你所要做的,是把專業深度、人格成熟度、人情練達度擰成自己的綜合實力。
40歲靠的是資歷。重點是學習如何成為一位有經營水平的明帥,建設枝繁葉茂的系統。在這個階段,你的經驗、資格、見識、榮譽都需要上得了檯面。盡管我並不主張看重身份,但這個社會的確是通過身份與資歷來確定你是誰。你有多少話語權,別人首先會看你在哪兒混過,其次會看你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混,從而判斷你是邊角料型人才,還是能把控一方的支柱型人才。
50歲靠的是勢力。重點是學習如何成為一位成就組織的王者,培育眾木成林的勢力生態。桃李滿天下,知交遍天涯,哪裡都有你的關系網。成為培育組織、保護組織、成長組織的人物。
我理解的成功生涯規劃,就是在你二十幾歲的時候,給優秀的人工作;在三十幾歲時跟優秀的人合作;在四十幾歲時找優秀的人為你工作;而到了五十幾歲時,努力使別人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當然,你可以加快自我修煉的速度,用進步推動進化。或許你在35歲就已經就是明帥了,或許你在40歲就懂得內聖而外王之道了,這都是有可能的。你也可以說,幹嘛要這么在乎時間點,生命不息奮斗就不止啊!不過從現實的角度看,50歲以後,你真正能依靠的都是前面鋪設好的軌道與建好的機車,而不是天上掉餡餅的奇跡。
2、「社會如何看待你的價值階段」
20歲看重的是你可不可教。不是每個人都是可造之材,有些人還真就是朽木。擺出一副拒絕教化,愛誰誰的德性,請放心,這種情況下沒人上桿子教化你。如果你不是朽木,那你就得讓自己看上去有「孺子可教」的精進范兒和謙遜范兒,要學會用低姿態潤滑周邊環境,從而最大化地吸納前輩的指教。
30歲看重的是你可不可用。你是不是有可用的專業價值?你是不是能夠在某個局部擔起重任?這時候的你首先要真有料,在某個領域有專業發言權,在整體的價值鏈條中,你是不可或缺的。
40歲看重的是你可不可捧。到這個時候你要麼往上發展成為一個管理經營人物,要麼就往下滑淪為一個人手。這時候你要想收獲里子面子,就看你是不是夠格讓大家捧你,拿肩膀出來給你墊。
50歲看重的是你可不可敬。你的人格是否有厚度與深度,是否有成就組織的功力?讓大家敬佩的人很多,但讓人敬重的卻很少,這是因為人格的內在力量不同。而這個時候,最大的破產就是人格破產。
⑺ 古人稱男子20歲為什麼之年30歲為什麼之年。50歲為什麼之年60歲為什麼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之年,30歲而立之年,50歲知命之年,60歲花甲之年
⑻ 古代分別稱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八九十歲各稱什麼
20歲:加冠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歲:鮐背
(8)20歲50歲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⑼ 為什麼20歲的人有未來,50歲的人就沒有未來了呢
因為相差了30歲啊 人這一輩子有幾個30年
⑽ 20歲到50歲哪個年齡段的女人最有女人味
20歲的女孩是青蘋果,活力四射,充滿朝氣;30歲的女人則是熟透了的紅蘋果,芳香四版溢,充滿著權誘人的魅力;40歲的女人則是橄欖果,秀外慧中,讓人回味無窮。
當你過了25歲,或者正踏在青春的尾巴上的時候,千萬不要再天真地以為你還如18歲般清秀可人,可以輕易地把感情交託在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而不在意結果。如花美眷,始終是敵不過似水流年。
三十五歲
這個年齡的女人已是青春的尾巴了,中年已悄悄地逼近,盡管她們已不算年輕,但年齡和資歷使她們身上更多了一份成熟女性的風采。這個年紀的女人,既不乏活力,又擁有母性的溫柔和穩重。
五十五歲
作為五十歲的女人應該是智慧的,無論錢多的還是錢少的,都要意識到,錢是人生活的必須,但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快樂、人格、親情、友情都比金錢更重要。要善於記住一切美好的,善意的、快樂的、美麗的瞬間,並把它們記錄下來,儲存在腦海中,當悲傷難過時,就能把儲存快樂的記憶閘門打開,讓快樂情景再現,使自己又重新快樂起來,慢慢的就會遺忘生活中的丑惡的東西,而把美好的東西永遠保留在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