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的皇帝為什麼都不能長壽
明代十六帝,除去、成祖逾越六十周歲,其他均不短壽。嘉靖抵達六十虛歲,萬曆抵達五十八虛歲,已經算此中較好的,其他天子大多在四十歲附近去世。最短壽的天啟,只需二十三虛歲,正德也只需三十一虛歲。中國現代壽命大多不長,但雲雲短壽也實屬少見。明清官員逾越六七十歲的,一抓就是一大把,明代內閣官員入閣的時分基本在五十歲以上,首輔經常年過七十。清代後期除去順治因天花去世,其他天子大多較短壽。為何明代天子早死?
明代天子身材本質遍及欠好,或許是招致早逝的啟事。成化不到30歲,就感喟「老將至」;孝宗即位前身材就欠好(或許是後天缺少);嘉靖、隆慶、萬曆三代的身材都欠好,以是招致蝸居深宮不出;泰昌、天啟的身材更是差到頂點。奇特的是,同樣是朱家子孫,零碎的藩王卻大多很短壽。出自的親王、郡王,活到七八十歲的很罕見,有的以致生養上百個兒子,可見明代皇室並不是生成身材欠好。
問題在於,成祖朱棣或許傳下了某些遺傳疾病,招致永樂一系子孫遍及身材欠好。我們來看看永樂一系留下的子孫數目和此中成年的人數,便可略知一二:
永樂有兩個封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國。
洪熙有九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一人短壽,為追封;有四個藩王沒有留下子嗣而除國;只需四個藩王傳了下去。短壽和無子而終的比例逾越一半(無子者大多年事較輕即去世)。
宣德有七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三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靠近一半。
正統(天順)只需一個成年的兒子,即成化。
景泰的兒子,包含太子,全盤未成年而短壽。
成化有十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六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抵達一半。固然,此中一人是地動而死,並不是自然滅亡;其他都是病死。沒有子嗣就因病去世的抵達一半。
弘治只需一個成年的兒子,即厥後的正德。
嘉靖有六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四人短壽,為追封,還有一人被追封太子;兩個成年的藩王,有一個在嘉靖去世之前即病死,無子國除。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卻只留下隆慶一支後世。
隆慶只需一個兒子被封為藩王,而且傳承了下去。
請留神,從弘治末尾,明代皇室大批(嫡派)人丁極度稠密,弘治只需一子,正德無子而終招致嫡派隔斷,嘉靖死後只需一子,隆慶也只需兩子!假定萬曆在成年之前,那末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將是他唯一的弟弟潞王,第二順位繼承人將是成化的後世益王,與皇室的血緣已經相隔四代,屬於相稱疏遠的干係。正德、嘉靖、隆慶的後宮生存都很一般,以致可以說豐盛多彩,卻要末生不出兒子,要末生出兒子紛紛短壽,真是不太一般。
❷ 明朝親王在位最長的是誰
明朝
❸ 明朝最長壽的藩王是誰呢
明朝藩王中最長壽的當屬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活到了歲,是代王朱桂的後代。眾所周知,明朝的皇帝都不長壽,只有朱元璋一個人活到了70歲以上,而接下來的每一任皇帝都沒有繼承朱元璋的基因長壽下去,另外就是朱棣和朱厚熜活超過60歲,還有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朱翊鈞活了58歲以外,其他的皇帝三四十歲就去世了,最年輕的是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才活了23歲,但是在藩王中長壽的不要太多,六七十歲的都是很普遍的,八十歲的也不少。
而在所有的藩王裡面還有一位年齡超過了九十歲,這就是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朱成鍨的先祖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代王朱桂有十一個兒子,嫡長子是朱成鍨,生於憲宗成化十三年,於成化二十一年襲封襄垣郡王,在位的時間八十四年,後來在穆宗隆慶二年病逝,活到了九十二歲。
朱成鍨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王爺,在位八十四年,同樣也是明朝最長壽的皇帝,活到了九十二歲,他經歷了四代皇帝,期中世宗還是明朝在位第二場的皇帝,一共在位45年。不過在古代這種壽命不長的時期,朱成鍨卻活到了92歲,實屬罕見。
❹ 明朝哪位皇帝最長壽
三國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當今世界上仍有不少王國,而政體絕大多數是君主立憲制,皇帝只是象徵性,沒有多少實權。曾做個小統計,目前尚存的王國共有29個,其中亞洲14個,歐洲11個,非洲3個,大洋洲1個。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已死了卅八年,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於前年在法國病逝,世界上到底還有多少皇帝的後人?開國、治國、亡國,朝代之興衰起落,都和皇帝分不開。君王已成了歷史名詞,中國再不會有皇帝,留下大量史料讓後人去挖掘。要研究中國歷史,就必須從「皇帝學」入手。
中國歷代皇帝到底有幾位?各說不一,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
嘗試從廿五史等工具書中搜集大量帝王資料,編制一覽表,包括朝代、稱號、生歿年代、在位年代、登基歲數、年號等,並在備注中列出死因。試將這四百多位帝王之資料濃縮在此文中。
中國皇帝雖然自命天子,被稱萬歲,但長壽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歲以下的佔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內。其餘約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過八十歲的只有五位,即最長壽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蕭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81)、宋高宗趙構(80)和五代吳越武肅王錢□(80)。
超過七十歲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國吳大帝孫權(70)等。
超過六十歲的有38位,包括漢武帝劉徹(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楊堅(63)和漢高祖劉邦(61)等。
超過五十歲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歲到49歲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贏政(49)、宋太祖趙匡胤(49)、南唐後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極(41)等。
30歲到39歲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緒皇帝(37)、咸豐皇帝(30)等。
20歲到29歲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贏胡亥(23)、順治皇帝(23)等。
10歲到19歲的有28位。
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歲的漢質帝劉纘,六歲的元寧宗、兩歲的漢沖帝劉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
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為。然而,有些皇帝才幾歲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幾十年,而且影響相當深遠。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漢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過40年的有11位,
包括遼聖宗(49年)、明神宗萬曆帝(48年)、梁武帝(47年)、遼道宗(46年)、元順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備的兒子阿斗、蜀後主劉禪(40年)。
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緒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過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遼太宗(20年)、順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禎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則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後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豐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約兩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兩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滿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從登基到駕崩僅有半天時間。很多皇帝登基時未滿周歲,還在吃奶,下面是這些皇帝登上皇位時的年齡統計。
五代十國的楚武穆王馬殷,75歲才登基,堪稱大器晚成。
武則天66歲才登基;
吳三桂66歲自封周前帝;
三國劉備60歲才登極;
漢高祖劉邦54歲稱帝;
袁世凱52歲自封中華帝。
從統計數字看,51歲到60歲稱帝者有25位;
41歲到50歲稱帝者有45位;
31歲到40歲稱帝者有63位;
21歲到30歲稱帝者有73位;
11歲到20歲稱帝者有93位;
5歲到10歲稱帝者有33位,
五歲以下稱帝者有11位。30歲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計210位。
康熙七歲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歲駕崩;
宋仁宗八歲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歲歿;
明神宗九歲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歲卒;
秦始皇13歲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歲死;漢武帝15歲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歲卒。
他們做了一輩子皇帝,整部歷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儲君一登基便被殺,想長命點還是不要當沒有權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鍾人頭落地。每次改朝換代,就是一次血洗宮廷。到底有幾位皇帝能善終?
北宋版《百家姓》511個姓中,開頭「趙錢孫李」,乃因為宋朝皇帝姓趙,若明版就一定以朱開頭。
中國皇帝一共有多少姓氏?除了外族(拓跋後來也改姓元),總共24個姓。
其中
劉(漢、蜀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北漢)52位;
李(成漢、唐、西涼、後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後梁、明)26位;
趙(宋)18位;
蕭(梁、西梁)17位;
司馬(晉)16位;
高(北燕、北齊、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閩)10位;
石(後趙、後晉)9位;
陳(陳)8位;
楊(隋、五代十國·吳)7位;
張(前涼)7位;馬(五代楚)6位;
曹(三國魏)5位;錢(吳越)5位;
孫(三國吳)4位;
馮(北燕)2位;
孟(後蜀)2位;
段(西燕、北涼)2位;
贏(秦)2位;
柴(後周)2位。
外族皇帝計有:
孛兒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後燕、西燕)16位;
耶律氏(遼)15位;
愛新覺羅氏(清)12位;
元(北魏、東魏、西魏)11位;
完顏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涼)4位;
禿發氏(南涼)3位;
赫連氏(大夏)3位;
姚(後秦)3位;
呂(後涼)3位等。
中國小皇上(12歲以下登基):
漢
西漢
漢昭帝 劉弗陵(8歲登基,21歲死)
漢平帝 劉刊(9歲登基,14歲死)
孺子嬰 劉嬰(2歲登基,21歲死)
東漢
漢和帝 劉肇(10歲登基,27歲死)
漢殤帝 劉隆(100日登基,1歲死)
漢順帝 劉保(11歲登基,30歲死)
漢沖帝 劉炳(2歲登基,3歲死)
漢質帝 劉纘(8歲登基,9歲死)
漢靈帝 劉宏(12歲登基,34歲死)
漢獻帝 劉協(9歲登基,54歲死)
三國
魏
魏齊王 曹芳(8歲登基,45歲死)
吳
吳廢帝 孫亮(12歲登基,20歲死)
晉
東晉
晉成帝 司馬衍(8歲登基,25歲死)
晉穆帝 司馬聃(2歲登基,21歲死)
晉孝武帝 司馬曜(11歲登基,35歲死)
南北朝
南朝
宋
宋後廢帝 劉子業(12歲登基,13歲死)
宋順帝 劉准(11歲登基,14歲死)
北朝
北魏
北魏孝文帝 元宏(5歲登基,33歲死)
北魏孝明帝 元翊(6歲登基,19歲死)
北魏幼主 元釗(3歲登基,3歲死)
東魏
東魏孝靜帝 元善見(11歲登基,28歲死)
北齊
北齊後主 高緯(8歲登基,21歲死)
北齊幼主 高恆(8歲登基,8歲死)
北周
周靜帝 宇文衍(7歲登基,9歲死)
五代十國
後周
周恭帝 柴宗訓(7歲登基,16歲死)
宋
北宋
宋哲宗 趙煦(10歲登基,25歲死)
南宋
宋恭帝 趙(4歲登基,5歲死)
宋端宗(7歲登基,10歲死)
宋幼主(7歲登基,8歲死)
遼
遼聖宗(12歲登基,61歲死)
西夏
夏毅宗(2歲登基,21歲死)
夏惠宗(8歲登基,27歲死)
夏崇宗(4歲登基,58歲死)
元
天順帝(9歲登基)
元寧宗(7歲登基,7歲死)
明
明英宗(9歲登基,39歲死)
明神宗(10歲登基,58歲死)
清
清世祖(6歲登基,24歲死)
清聖祖(8歲登基,69歲死)
清穆宗(6歲登基,19歲死)
清德宗(4歲登基,38歲死)
清恭宗(3歲登基,?死)
中國皇帝(君王)包括正統朝代和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還有一些政變、奪權所建立的政權,再加上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中國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東越、閩越、東甌、匈奴、突厥、回紇(回鶻)、吐蕃、高昌、於闐、柔然、吐谷渾、渤海(大震)、南詔(大蒙、大禮、大封民)、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前理、後理)、大中、東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國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
附:中國歷史的女皇帝一欄表
公元528年 北魏殤帝(元姑娘①) 年號:武秦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53年 文佳皇帝(陳碩真) 年號:無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90—705年 大周聖神皇帝(武曌、武則天)
年號: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
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
大足、長安、神龍 在位16年
公元1164—1178年 西遼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②) 年號崇福
在位14年
註:①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詡被胡太後殺死,國不可一日無君,
胡太後遂從後宮抱來一個女嬰,假稱是孝明帝之子,讓女嬰做
皇帝,改元「武秦」,不久胡太後為了避免被眾人知曉此事,
於是殺死該名女嬰,另立元暉之子元釗為帝,是為北魏幼主。
因此該名女嬰在胡太後的操縱之下,匆匆登位又匆匆死去,故
歷史上連她的名字都沒留下,一般可稱「元姑娘」,胡太後之
後匆匆給女嬰加上謚號殤帝(一般正史不可見),所以北魏元
姑娘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②耶律普速完:西遼仁宗耶律夷列之女,公元1163年,仁宗病死,
由於太子耶律直魯古年幼,遺命耶律普速完稱制;公元1164年,
耶律普速完正式稱制,改元崇福,號承天太後,後由於公爹蕭
斡里刺和駙馬蕭朵魯不的控制,耶律普速完號稱皇帝,稱承天
皇帝,不到幾天,消息走漏,耶律普速完被殺,耶律直魯古即
位。耶律直魯古謚號「承天太後」,她也是中國歷史最後一位女
皇帝。
❺ 明朝最長壽的藩王是誰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在天下初定之後,決定效仿歷代王朝,分封諸子建藩就國,以護佑大明皇室。他總結了宋元兩朝興衰治亂的情況後,得出自己的經驗,提出「宋元敗亡、在於主弱臣強,宗室無力;我朝當引以為鑒,廣建宗藩,以衛社稷」。以此作為自己大封親藩的理由和依據。
太祖建藩前,考慮到漢晉王朝宗室裂土建國、自立於外、諸藩王在封國內權勢滔天、專制一方,最終導致威脅朝廷中樞、乃至野心膨脹後舉兵作亂的教訓,所以制定了一套有別於漢唐宋元諸代的宗藩制度,並親自編寫了《皇明祖訓》一書,作為宗藩親王們的行為准則,明發詔令,讓自己的後世子孫都要以其中的祖訓作為自己平日里的言行規范,不得有違。
❻ 關於明朝皇族成員壽命的問題
明最長壽的皇子:
長壽的皇帝的話就是:朱元璋,其次朱棣,再次朱厚熜。
如果是親王的話:德庄王見潾(1447-1517),明英宗第二子,1452~1517在位(在位也最長)。
周王朱橚(1328年-1398年)
明最長壽的皇後:
1,明朝最長壽的皇後是明景帝的汪後(正統十年(1445)冊為郕王妃。十四年(1449)冬,王即皇帝位,冊為皇後。正德元年(1506)十二月薨,議祭葬禮)
2,單論在皇後位置上最長的人,則是明朝萬曆皇帝的皇後王氏,由於她丈夫是個長壽的人,而她自己又頗為長壽,所以在後位上足足待了42年。,
明最長壽的公主:淳安公主目前不知道活到八十幾歲,含山公主活到82,明末還有幾個公主最後不知道活了多久。最短壽當是出生即死的悼溫公主,單其他皇帝早夭不知道享年的殤女中也可能有生時就死了的
明朝最長壽的文武官(明二十四臣裡面 在網路裡面找到的)
李成梁(1526年-1615年)享年90(武) 俞大猷 (yóu) 76
姚廣孝(1335~1418) 享年83
楊士奇(1366~1444)享年78
嚴嵩(1480-1567)享年 87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他是明朝重要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找的好麻煩 希望對你有幫助 壽命最長的妃子 沒找到
如果有興趣的話看看張宏傑的《坐天下很累》從第三章到第六章都是寫明朝皇帝的寫的很有人情味 從人格人性方面分析的很透徹 簡介很獨到
望採納
❼ 問個關於明朝親王問題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
宋高承《事物紀原·公式姓諱·殿下》:「 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漢之前未聞。 唐 初,百官於皇太後亦稱之,百官洎東宮官對皇太子亦呼之。」
比如寧王是親王,應該是叫他寧王殿下。
明成祖朱棣為燕王時,也是被稱為燕王殿下。例如:李維正不敢多看,他上前一步,單膝跪下道:「錦衣衛百戶李維正參見燕王殿下。」
❽ 含山公主:明朝最長壽的公主,歷經7位帝王,最後結局如何
含山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兒,她是明朝一位非常長壽的公主,活到了八十三歲的高齡,這在古代是很少見的,因為在古代,一般活到七十歲就已經很稀罕了,含山公主活到了八十三歲,她的一生,經歷了七位皇帝,八個朝代,每個朝代的皇帝都對她很好,生命的最後一年,明英宗還給她特別賞賜了博鬢冠,,最後善終。
就這樣含山公主不知不覺,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年,明英宗還給她賜了博鬢冠,這是只有皇後才有資格戴的,按照規矩來說,公主是不能帶這樣的鳳冠的,但她是最長壽的公主,所以被特例可以佩戴這個,在她八十三歲的時候,終於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❾ 明朝一共有多少位藩王其中最長壽的藩王究竟是誰
明朝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朝代,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注。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時候,為了讓朱家江山能夠天長地久,封了自己兒子在全國各地做藩王。所以,明朝藩王之多,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如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把各個兒子鎮守四方,希望朱家的天下可以穩固。雖然藩王在名義上沒有兵權,但是可以養兵,這也為後世埋下了隱患。
在這里,就說明朝一個藩王,壽命特別長,兒子孫子又不幸特別短命,這樣也出現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凄涼場面,以致後來差點沒有人繼承他的藩王之位。
當時朱鍾鉉非常傷心,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命太硬,才先後剋死了兒子和孫子。後來這個藩王之位是由朱鍾鉉的曾孫來繼承的,也算後繼有人。
最後,朱鍾鉉活了七十五離世,算是歷史上比較長命的藩王了
❿ 明朝諸親王列表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後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後出)
朱棡,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後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碩妃出,但自稱孝慈高皇後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後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達定妃出)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肅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余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