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廣西長征的故事
紅軍發布民族工作政策 白面瑤寨見證民族團結
龍勝各族自治縣是廣西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山區縣,居有苗、瑤、侗、壯等民族。當年紅軍長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後,就進入龍勝境內。紅軍來到這里之前,國民黨散布了大量謠言,使各族群眾對紅軍產生了許多誤解。湘江戰役還在進行時,紅軍政治部就發布了長征期間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關於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主張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制定了《對苗瑤族民的口號》共13條,為進入少數民族地區做了充分准備。
紅軍進入龍勝少數民族居住區後,一方面與國民黨軍隊激戰,一方面採取召集群眾開會和書寫標語等形式,熱情積極地向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宣傳我黨的政策,並始終保護少數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數民族群眾的信任。
在楊永明的引導下,記者來到了這個縣的泗水鄉周家村白面瑤寨,見到了刻在一塊巨石上的兩條紅軍標語:「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斗爭,再尋光明」。據這個縣原黨史辦出版的《紅軍長征過龍勝》一書記載,當年紅軍長征路過龍勝時,紅3軍團4師首長在白面瑤寨旁的這塊巨石下,會見了當地瑤族起義首領。為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壓迫,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曾發動了一場起義,但很快就被國民黨政府鎮壓了。躲藏在這塊巨石下山洞中的幾名瑤胞中,就有當時起義的首領。
紅軍首長向瑤胞們宣講了我黨的性質、任務及黨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們對紅軍的偏見和誤解。為鼓勵他們繼續革命,紅軍還送給了他們一些槍支和彈葯,並在這塊巨石上刻下了兩條紅軍標語。為紀念這段歷史,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將這塊刻有紅軍標語的巨石「龍舌岩」稱為「紅軍岩」。如今,70多年過去了,這兩條標語仍然保護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瑤寨也因此成為當地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每年都有上萬遊人到此參觀旅遊。
在龍坪侗寨指揮救火 侗族群眾熱情支持紅軍
平等鄉是龍勝縣侗族群眾聚居的一個最大鄉鎮。當年紅軍就是從這里進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縣,召開了著名的「通道會議」。
在平等鄉的龍坪侗寨,記者見到了仍然聳立在寨子中央的「紅軍樓」。這是一座修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的侗族鼓樓,它是侗族群眾開會議事的重要場所,也是侗寨的象徵。這座原名「楊氏鼓樓」、現叫「紅軍樓」的古老建築,記載著一段紅軍救火保侗寨的佳話。
在紅軍進入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後,國民黨軍閥派遣特務混入紅軍宿營的村寨四處縱火燒糧,藉以散布「紅軍放火」的謠言,挑撥紅軍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朱德對此十分重視,向各軍團首長發出命令:連日桂敵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軍團駐地燒毀民房,企圖疲勞及嫁禍我軍,破壞紅軍在群眾中的威信。各軍團首長及其政治部,應於到達宿營地後及離開宿營地前,嚴密巡查。如遇火警,務必設法撲滅,救濟受難群眾。縱火奸細,一經捕獲,應即經群眾大會公審後槍決。
在龍坪侗寨宿營的是紅軍主力扎。一天深夜,寨子一間木樓突然起火,火借風勢,大半個侗寨頓時變成一片火海。時任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迅速來到寨子中央的「楊氏鼓樓」上,親自指揮紅軍戰士救火,同時命令紅軍保衛人員密查縱火特務。在紅軍戰士和寨上群眾的奮勇搶救下,大火很快撲滅,「楊氏鼓樓」及鼓樓東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來。
當晚,紅軍保衛人員抓獲了幾名國民黨縱火特務。第二天,紅軍在寨上的一家祠堂召開群眾大會,公審縱火特務,揭露敵特的卑劣行徑,宣傳紅軍及我黨的政策,並發放救濟款接濟受損失的群眾。侗族群眾明白了事情真相,了解了紅軍,認識到了紅軍與國民黨軍隊有著本質的不同。於是,侗族群眾開始積極幫助紅軍,當向導、做挑夫,許多青壯年還加入了紅軍。為紀念這段歷史,後來當地群眾就把「楊氏鼓樓」改稱為「紅軍樓」,審判國民黨縱火特務的祠堂也被稱為「審敵堂」,現今都成為當地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基地。
『貳』 九十歲以上的老紅軍有誰
向自軒,湖南桑植人,土家族,1926年3月出生,1933年4月12日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部確認的「最小(男性)紅軍」。按照中國人農歷紀年習慣,2014年4月12日,向軒迎來了90歲生日
『叄』 紅軍長征途中他們和誰戰斗
長征發生在1934年-1935年,抗日戰爭是1937年爆發,所以不跟日本鬼子打,37年之前只有東北有鬼子,長江以內南沒有,只跟容國民黨打。
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互相之間勾心鬥角,老蔣只不過在名義上是中國的領袖,對於很多省份都沒法控制。1934年老蔣用自己的中央軍對當時以瑞金為首都的根據地進行了第五次反圍剿,由於各種原因紅軍丟掉了根據地,被迫進行戰略轉移,也就是所謂的長征,多次試圖重新建立根據地,但都沒有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各省軍閥都害怕紅軍在自己的地盤建立根據地,所以集中精銳部隊試圖把紅軍趕走,比較典型的是桂系(廣西)白崇禧,湘軍(湖南)何建,貴軍(貴州)王家烈,川軍(四川)劉湘,滇軍(雲南)龍雲。同時,跟紅軍作戰的還有蔣介石中央軍薛岳的嫡系部隊,他們的任務是全殲徹底消滅紅軍,跟地方軍閥的作戰目的不大一樣。所以紅軍一路到處作戰,主要就是這些部隊。
『肆』 2020年,83歲可能是紅軍嗎
你好,紅軍是指1937以前參加革命的人。84歲的人是1936年出生,考慮他的年齡,他應該不可能是紅軍。
『伍』 誰是紅軍長征隊伍中年齡最大的老兵
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開始長征,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徐特立竟然義無反顧的隨紅軍主力離開江西,開始向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進發,成為紅軍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長征老兵。師秋朗:他那時候已經57歲了,他很少騎牲口,配給他的馬他都是給病號,或者體弱的,或者女同志騎,他都是走。
鳳凰衛視11月27日《我的中國心》,以下為文字實錄:
徐特立(1877—1968)
18歲開始教書
28歲開始創辦多所小學
51歲加入共產黨
57歲參加兩萬五千里長征
63歲任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
曾子墨:1937年1月,毛澤東在黨中央的一次會議上指出,要為在二萬五千里長征當中黨內年齡最大的,從雪山草地跋涉走過來的徐特立老人,破例在延安搞一次祝壽活動。毛澤東的這一建議,得到了共產黨內的一致擁護和支持。在全黨范圍內公開為一個人祝壽,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極為罕見的,究竟是什麼原因,徐特立贏得了全體共產黨人的尊敬和愛戴,毛澤東的真實想法又是怎樣的呢?
解說:就在徐特立2月1日60歲生日的前兩天,也就是1937年1月30日,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給正在陝北保安的徐特立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總是揀難事做,從來也不躲避責任。所有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願意繼續地學習你,也願意全黨同志學習你,願你長壽,願你成為一切革命黨人與全體人民的模範。
師秋朗(86歲延安自然科學院學員):朱總司令有句話嘛,叫他當今一聖人,或者叫現代聖人,他是聖人啊,那孔子是過去的聖人,徐老是現在的聖人,所以他受人尊敬,他比其他老的更受人尊敬。
解說: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開始長征,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徐特立竟然義無反顧的隨紅軍主力離開江西,開始向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進發,成為紅軍隊伍中的齡最大的長征老兵。
師秋朗:他那時候已經57歲了,他很少騎牲口,配給他的馬他都是給病號,或者體弱的,或者女同志騎,他都是走。
解說:據徐特立後來回憶說,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他騎馬的時候大約有二三千里,而且從不給其他人造成負擔,在戰士的眼中,徐特立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爺爺,在身體力行的時候,他經常身背手拉一些紅軍小戰士,一次次把地他們從死神手中拯救回來。
謝紹明(85歲,延安自然科學院學員謝子長之子):他就講他們在長征路上,怎麼走啊,怎麼苦啊,怎麼互相幫助啊,有些小孩,也有小的呀,長征也有些紅小鬼,也有十一二三歲的,他說掉隊了,我們得拉上,我還得背他呢,徐老給我說,我一邊拄著棍我還得背著他要走呢,他說你們現在不就是娃娃么,他就說你們現在娃娃,我們都是年紀大的大人。
解說:1934年12月初,准備搶渡廣西全州境內湘江的中央紅軍,與圍殲的國民黨軍隊苦戰數日,最終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渡過湘江。但傷亡巨大,紅軍人數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戴永增(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理事,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血戰湘江的時候,大家情緒很低落,擊退了敵人以後,那個軍隊死傷慘重,可是老頭就從山坡上跑到高處,振臂高呼,許多想掉隊的年輕人,紅軍戰士,看到徐老頭那個樣子,也就站起來跑了。
『陸』 中央紅軍過廣西為什麼覺得桂軍難以對付
一、廣西是直到明朝末年還是十省重犯的流放地,文人,罪犯都被迫在此地流放,對當地有一些影響,加上環境惡劣,「民氣強梁」,廣西人是移民類型,北方基因和本地基因的結合使廣西人在環境適應性上是相對強的;
二、廣西是山地丘陵地理,兵勢如水的戰爭定律在特殊的地域發揮著普遍的作用;鄰近的廣東和越南在歷史上對廣西軍事的發展提供了來自海外的理念和資金支持;
三、廣西民族團結,融合徹底。古代流放文人武將的後人只視自己為中國人,而少數民族更是以中華民族為傲,直到今天,廣西絕對是五個民族自治區中最穩定、最擁護大一統的省份!
四、桂系最大的理想就是進軍全國,取代蔣,這是桂系跟其他滿足於當土皇帝的地方軍閥的最大區別;所以桂系全力建設廣西模範省,目的在於日後建立模範之中國。(可惜最終沒有成功,但廣西人比起其他那些見風使舵的傢伙來說,要有骨氣的多!!)
五、中央軍的軍官多數是軍校出身,他們擺架子,打仗怕死,在士兵中沒有威信。廣西軍就不同,他們的軍官都是從士兵升到班長,再經過教導隊訓練或者進入黃埔軍校廣西分校讀書,然後當排長、連長,所以他們官兵關系好,戰鬥力強。
『柒』 90歲老人會是紅軍嗎
2017年90歲,那麼出生是在1927年,紅軍在1937年被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所以一般來說,應該不是紅軍(畢竟不到10歲就參軍,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95歲以上,那麼可能性會大一些。
『捌』 廣西開國將軍有哪些
1、黃惠良
黃惠良(1912-1975),壯族,廣西賓士縣(今屬平果縣)人。1927年在果德(今屬平果)參加農民赤衛軍。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115師團組織股長、旅組織科長、團政治部主任、旅政治部主任、團政委、軍政治部主任、師政委等。建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運輸部政委、遼寧省軍區副政委、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等。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5年在南寧市病逝。
2、李天佑
李天佑上將和韋國清等廣西將軍一樣,參加了百色起義。他1914年生於廣西臨桂六塘圩高坡寨,1928年加入了北伐軍,次年參加了百色起義。他15當連長,20歲當師長,是王牌軍38軍首任軍長!堪稱傳奇。
四野所屬部隊有18個軍,其中第38軍、40軍、41軍、54軍,被稱為王牌軍。38軍由東北野戰軍1縱改編而成,被譽為「萬歲軍」。朝鮮戰場38軍攻克德川,俘敵2000多人。而後,直插三所里,圍殲美軍「開國元勛」第2師。
在解放戰爭時期三戰四平和四戰四平戰斗中,李天佑正是這兩場血戰的指揮員。當時的國民黨新一軍在孫立人指揮下,攻破了四平,松花江,還丟了長春。第4次進攻四平,是李天佑的第一縱隊,半小時就率領部隊攻進了城內,全殲國民黨19萬守敵。
1948年11月1日,東北野戰軍改名為第四野戰軍,李天佑率領的第一縱隊也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李天佑成為38軍首任軍長。
經歷抗美援朝後,1955年授銜38軍梁必業和梁興初同授中將,李天佑是上將先後在廣西軍區、廣州軍區和總參謀部任職。
3、韋傑
韋傑(1914年3月29日—1987年2月3日),廣西省東蘭縣人。壯族。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優秀的軍事指導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4、冼恆漢
冼恆漢(1911-1991),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人。壯族。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文革」中,主政甘肅省,搞派性斗爭,對甘肅的混亂局面負有責任,一九七七年被免職,隔離審查,後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他在對原甘肅省委書記張仲良在大躍進時期所犯錯誤的平反持否定意見。
5、莫文驊
莫文驊(1910-2000),原名莫萬,字六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軍事指揮員。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韋傑
網路-冼恆漢
網路-莫文驊
『玖』 廣西壯族解放軍將軍
韋國清、李天佑等在革命戰爭年代,不少廣西籍革命志士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立下了赫赫戰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最早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銜的廣西籍將軍有:
韋國清(1913~1989),東蘭人,上將。
李天佑(1914~1970),臨桂人,上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二次至第五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中率部擔任軍團前衛,在廣西灌陽縣新圩阻擊敵軍兩個師,激戰3晝夜,掩護中央機關縱隊橫渡湘江。抗日戰爭期間,參加平型關戰斗,參與開辟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等。解放戰爭期間,組織與指揮部隊參加三下江南、戰四平、奪取新老開原等戰役、戰斗。率部參加遼沈、平津以及解放華北、華中、華南等戰役。解放後,任廣西軍區司令員,負責組織指揮廣西剿匪作戰。後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
莫文驊(1910~2000),南寧人,中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二次至第五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參與保衛黨中央,保衛陝甘寧邊區。解放戰爭期間,在遼沈戰役中,率部參加塔山阻擊戰,取得阻敵11個師的重大勝利。率部參加平津、衡寶和解放廣西戰役,參加領導廣西剿匪作戰。解放後,任福州軍區副政委、裝甲兵政委等職。
冼恆漢(1911~1991),田陽人,中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湘贛、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率部參加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和以後的反「圍剿」作戰。長征期間,率部擔任紅二軍團前衛,抗擊國民黨軍無數次圍追堵截。抗日戰爭期間,率部參加晉西北和冀中地區反「掃盪」和保衛陝甘寧邊區等戰斗。解放戰爭期間,奉命開赴延安,參與保衛黨中央,轉戰陝北。參加宜川、荔北和扶眉、蘭州等戰役。解放後,任蘭州軍區第一政委、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等職。
韋傑(1914~1987),東蘭人,中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二次至第五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長征期間,任軍團偵察連連長,二渡赤水,先敵搶占婁山關,為奪取桐遵戰役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隨後率部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為大部隊順利渡江開辟通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率部參加百團大戰、安陽和上黨、平漢、隴海戰役,挺進大別山,解放定陶、太原等戰役。率軍參加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等。解放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六十軍軍長,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回國後,任成都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覃健(1911~1959),東蘭人,中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二次至第五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率部參加漳南和鹽城、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解放後,1950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參謀長,參與指揮長津湖戰役等。回國後任南京軍區副參謀長。
黃新友(1909~1985),百色人,少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三至第五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率部參加百團大戰和林南、道清、安陽戰役,以及豫西伏牛山東鹿戰役和平漢路破擊戰等。解放後,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韋祖珍(1912~1982),東蘭人,少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三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率部參加遼沈、天津、渡江、衡寶、解放廣西等戰役和廣西剿匪。解放後,任廣州軍區政委兼廣西軍區第二政委,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等職。
吳西(1903~1948),扶綏人,少將。1930年參加龍州起義和中國紅軍第八軍。參加第四、第五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期間,率部參加百團大戰和冀中平原反「掃盪」戰斗。解放戰爭期間,參加進軍大西南,解放成都戰役,同時負責對國民黨起義、投降、被俘軍官教育改造工作。解放後,任海軍後勤部副政委等職。
盧紹武(1906~1978),武鳴人,少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三至第五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期間,在冀魯豫邊區參加創建和保衛抗日根據地的斗爭。解放戰爭期間,參加平漢、解放廣西戰役和廣西剿匪。解放後,任廣西軍區司令員、自治區副主席、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等職。
黃一平(1903~1980),賀州人,少將。1925年,中共廣東區委委派為農運特派員,回廣西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帶領農軍在桂平、武宣、平南等地區堅持武裝斗爭。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抗日戰爭期間,率部轉戰津浦路東、路西,參加黃橋決戰。解放戰爭期間,參加圍攻長春、遼西會戰,平津、渡江戰役和解放江西、廣東、廣西、海南島等戰役。解放後任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等職。
覃士冕(1914~1981),東蘭人,少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三次中央蘇區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期間,參加平型關戰斗和開辟魯南敵後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期間,為保衛臨沂,指揮一個旅阻擊國民黨一個師和快速縱隊的進攻,連戰20餘日,以少勝多。解放後,任廣西軍區第二政委、海南軍區副司令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等職。
歐致富(1915~1999),田陽人,少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二至第五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期間,進軍晉東南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據地,參加晉東南粉碎日偽軍「九路圍攻」和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期間,率部參加遼沈、平津、湘贛等戰役。解放後,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姜茂生(1911~1985),鳳山人,少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二、第三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紅軍長征北上後,在閩西南敵後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期間,轉戰閩西、蘇浙皖地區。解放戰爭期間,參加蘇中「七戰七捷」、魯南戰役和淮杞、濟南、淮海戰役。解放後,任廣西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覃國翰(1912~1997),大化人,少將。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和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湘贛、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期間,率部參加百團大戰和開辟平北抗日游擊區等。解放戰爭期間,參加古北口阻擊戰,晉北、大同、察綏等戰役。解放後,任廣西軍區參謀長、廣東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黃惠良(1912~1975),田東人,少將。1930年參加中國紅軍第七軍。參加第三次至第五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參加平型關戰斗、晉東南粉碎日偽軍「九路圍攻」的戰斗,以及百團大戰,挺進東北等。解放後,任遼寧省軍區副政委、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等職。
『拾』 廣西在長征時發生了什麼重要事件
是湘江戰役。
湘江戰役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在廣西北部湘江地區突破國民黨軍第4道封鎖線的戰役。湘江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
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10)紅軍廣西90歲擴展閱讀:
湘江戰役的背景: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紅軍進抵湘桂邊界。這時,蔣介石企圖依託湘江天然屏障,構築第四道封鎖線,包圍中央紅軍於湘、漓兩水以東地區,形成一個「口袋陣」。
他封何鍵為「追剿」總司令,並提出讓何鍵同薛岳和周渾元會合,將被追入廣西的中央紅軍壓縮到湘江以東、龍虎關以北的全縣(今全州)、灌陽、興安三縣范圍東西不足60公里、南北不到100公里的三角地域。
同時,蔣介石要求廣西和廣東軍閥(他們還有30多個團)協助攔截中央紅軍,再扎緊口袋,迫使中央紅軍進行決戰,依仗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上的優勢,在中央紅軍硬闖湘江這道「血網」時將其全部殲滅。
這是蔣介石的一箭雙雕之計。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現,那麼兩廣的地方軍閥在同中央紅軍交戰中會受到嚴重削弱,從而給蔣介石提供一個吞並他們的良機。
踏上征途的中央紅軍,已無法隱蔽自己,不得不勇往直前跨過湘江。過了江就必須按預定目標揮師北上,同在湘西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
蔣介石一看地圖就可以知道中央紅軍的路線,就是兩個月以前紅六軍團經這里同賀龍會合的路線。為此,蔣介石調兵遣將30萬,參與湘江戰役。
湘江戰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湘江戰役:中央紅軍長征的悲壯史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湘江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