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壽比南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祝人長壽來時的習自慣用語,意為壽命像終南山一樣長久,用於對老年人的祝頌。
壽比南山
拼音:shòu bǐ nán shān
出處:周朝佚名《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
譯文:像上弦月漸滿,又像太陽正東升,像南山壽無窮。
造句:祝令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1)長壽最高境界擴展閱讀:
壽比南山近義詞:
1、長命百歲
發音:cháng mìng bǎi suì
釋義:壽命很長,能活到一百歲。
出處:元·無名氏《藍采和》第四折:「這廝淡則淡到長命百歲。」
譯文:這人的性情冷淡能冷淡到一百歲。
2、萬壽無疆
讀音:wàn shòu wú jiāng
意思:指萬年長壽,沒有止境。
出處:周朝佚名《詩經·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譯文:像兕觥一樣萬年長壽,沒有止境。
② 為什麼說"壽比南山"不說"壽比泰山或天山"等等
壽比南山
【成語解釋】
壽比南山 ( shòu bǐ nán shān )
解 釋 南山:指秦嶺終南山。像南山那樣長久。用於祝人長壽。
出 處 《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來歷】
南山即今山東省青山市南側十多里的雲門山。雲門山不很高,但風景優美,古跡較多,山頂有雲窟和雲門洞,洞穿南北,洞下崖壁陡峭,絕壁上刻有巨大的"壽"字。刻字是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衡望府的周全所書,距今已經有400多年。"壽"字高達7。5米,寬3。7米,高大宏偉,氣勢磅礴,天下罕見。單是下面的"寸"字就高達3米多。從古到今,有"青州府里,入無寸高"之說,人站在"壽"字下面,昂首仰望,"壽"高入雲,"壽比南山"或"南山之壽"之說便由此而來。
【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瓊州在地突然間天昏地黑,電閃雷鳴,傾盆大雨直下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天崩地裂,瓊州脫離了中國大陸,成了一個島嶼。瓊州島上的生靈死的死,傷的傷。所有的河流都改了道,所有的山脈都變了形,有的河流和山脈因此也就消失了。奇怪的是,只有南山(今三亞市的鰲山,也叫南山)安然無恙,一棵草一棵樹也沒有被損壞,住在南山上的人一個也沒有受傷,更沒有死亡的。傳說經歷了這次天崩地裂的南山人,都活了幾百歲,最後都成了仙。
公元七百四十八年,鑒真師徒等三十五人從揚州啟航,第五次渡海時遇到颶風,漂流萬里到振州(今三亞市)寧遠河口(今海山奇觀風景區一帶),已經一點力氣也沒有了。南山上的人們發現了他們,把他們救了起來。他們一著南山的地,就立即睜開了眼,精神也來了。他們在振州居住了一年多,修造大雲寺,傳播佛教文化。
這些奇怪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因此人們都把南山叫做仙山。上南山來玩和居住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傳說到過南山的人有病去病,無病健身,個個長壽。因為南山在天崩地裂中完好無損。由於到過南山的人都長命百歲,所以人們常用壽比南山來祝福他人長壽。"壽比南山"這句話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③ 那些長壽的老人為啥多數都沒堅持鍛煉運動
如何才能健康長壽呢?
影響長壽的因素很多,並不是說做到某一點就能長壽。筆者個人認為,要想健康長壽,應該要做到:
(1)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規律,早睡早起,不熬夜;有一種能調節身心的業余愛好,如讀書、下棋、唱歌、練氣功、聽音樂、養花草、觀魚鳥等;沒有惡習,如抽煙酗酒、吃喝嫖賭等。
(2)健康的飲食:飲食有節制,膳食均衡,以清淡為主、少吃高鹽、高脂肪、高糖分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果蔬,能做到定時進餐、飢飽適中、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
(3)適宜的運動:每天保持一定量的運動量,無需拘泥於運動形式,健身、跳舞、打太極拳、騎行、散步、快步走、爬山等,甚至勞動,都能夠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4)積極的生活態度:擁有樂觀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多點微笑、少點沮喪。
(5)良好的人際關系:敬老愛幼,夫妻恩愛,相互尊重,不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拌嘴,以和為貴,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對朋友、同事以及鄰居也應真誠相待,多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總之,壽命跟很多因素相關,如遺傳因素、運動強度、醫療水平、營養水平、生活條件、生活環境等,運動是其中一個因素,可以說,適度的、規律運動和健康的飲食才是健康長壽的最佳選擇。
④ 生活禪:人到老年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組圖)
【人到老年的最高境界】老年有成熟之樂、天倫之樂、發展個性之樂、領受興趣之樂,還有孤獨之樂。要善於享受孤獨。老年生活過得好不好,部分在社會,多半在自己。快樂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主觀感受。要做到老年三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快樂的高度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就無處而不樂,無時而不樂了。——朋友發我的,我與朋友分享—— 【獻給老年朋友與終將老年的朋友】 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為13.26%,達到1.7765億。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生活中出現了各種問題。現將我國葯理、毒理學領域成績斐然的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少將,院長,也是一位雲游四方的旅行家秦伯益院士對於晚年生活的感悟,以他自身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經歷整理成此片,希望能給老年朋友與終將老年的朋友帶來一些啟示。
什麼年齡干什麼事 人生有不同年齡階段,青年時是女兒,中年時做媽媽,老年後當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在工作中,也同樣有相應的角色轉換。如體育界,青年時是運動員,中年時做教練,老年後當裁判,晚年就成為觀眾了,這就叫什麼年齡干什麼事。如果做女兒時不好好學習、積極向上,就難以成才;做媽媽時如果不下撫兒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難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時如果還要事必躬親,不肯超脫,勢必自尋煩惱,難求和睦。人難有自知之明,常見的現象是,當齡時不抓緊工作,總覺得來日方長,結果蹉跎歲月,過齡後卻戀棧不去,空憾壯志未酬。在這方面,應該提倡有點超前意識,提前作好年齡段轉換期的心理准備和物質准備。只有及早明白這些自然規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養老 根本還是自己養自己 靠自己選擇最適合於自己的養老方式,然後創造好條件,磨合好關系,使晚年生活和諧美滿。有些人在位時叱吒風雲、志滿意得,退休後立即精神萎靡、牢騷滿腹,根本原因就在於不了解老年生活的特點,沒有及早為老年生活作好准備。相反,有的老人活得明白,及早作好准備,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能活得舒坦,活得瀟灑,活得有尊嚴。鑒於此,秦老為自己作了一個倒計時的行動安排。大致是70歲不出國,80歲不出遊,85歲不出京,90歲不出院,95歲不出門,100歲不下床,請求安樂死。他通過30多年藏書,已存有5000多冊文史書籍。坐擁書城,縱目古今,樂在其中。近10年來他堅持自費獨游,踏遍祖國名山大川,訪尋歷代人文勝跡。 老年生活質量 貴在心態 《朱子格言》上有兩句話:「家門和順,雖饔餮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饔餮」指早飯和晚飯,「國課」指向國家納稅。我們就是要追求這種境界。現實社會中,常有社會地位很高,經濟情況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經濟條件一般,但活得很愉快的。他們的差別在於心態,在於會不會安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勉強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人心的不平,往往在於不論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學會說「我不需要」,就可以擺脫很多煩惱。尤其是老年人,還是應該提倡不慕榮利,不相攀比,發揮個性,「自己過得好,就是好」。功利思想不該有。「幾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干到老」,還要「老當益壯」。這些口號,原來的精神雖然是積極的,在革命和建設的某些時刻也是需要的,但不科學、不實際,無益於老人。世界在變,自己也在變,怎麼能「幾十年如一日」呢?老了自然要衰,怎麼還能「壯」,而且「當益壯」呢?年富力強的被閑置,花甲古稀之年揚鞭奮蹄,這決不是好形勢。
過去很多革命口號,其實是很功利的,應該科學地審視。 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縛,苦了自己,煩了他人。過於自苦不必要。我們這一代人在長期的革命歷煉中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只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過於自苦。我們總說:「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外國人則認為「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中國傳統觀念是省吃儉用,為兒為女,外國人的觀念則認為賺錢是為了花錢,兒女18歲以後自立,各過各的日子,平安無事。看來我們有些觀念是應該有所調整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太為他們擔心。什麼年齡干什麼事,當干時全力以赴,廢寢忘食,義無反顧;不當干時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飄然而去。不要當干時懶散拖沓,不當干時又百般留戀。
人走茶涼不奇怪。有些老年人常留戀過去「過五關,斬六將」時的輝煌,嘆惜當下空懷壯志,力不從心。看來大可不必。有些老年人常沉湎於過去前呼後擁,迎來送往的熱鬧場景,嘆惜現在門庭冷落,寂寞空靈,「人一走,茶就涼」。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真有說不完的苦惱。看來也大可不必。人走了,茶自然會涼,不僅會涼,而且茶水還應倒掉,因為茶杯還有它用。能根據情況變化,作出合乎自身特點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齡期的生活質量,這才是生活中的強者。 老人 活的就是一種心態 孤獨也是一種享受。老年有成熟之樂、天倫之樂、發展個性之樂、領受興趣之樂,還有孤獨之樂。孤獨時有廣闊的思想空間,有充分的行動自由,有全額的可支配時間,有不受干擾的心靈天地。蘇東坡寫過:「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大藝術家的不朽作品往往是在孤獨的境遇中創作出來的。這不是提倡老人過孤獨的生活,而是說明孤獨也是一種享受,一種美。要善於享受孤獨,不必懼怕。我們既應強調社會關心老人,更應強調老人自己關心自己。老年生活過得好不好,部分在社會,多半在自己。老人越是希望社會關心自己,越是難以感到滿足;越是不要求社會關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如果迷戀於「發揮余熱」、「子孫孝順」、「弟子尊師」、「公眾敬老」、「社會回報」,往往容易產生失落感。無所求,也就無所失。大徹大悟後,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快樂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主觀感受。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好日子也過苦了。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快樂,樂其所樂,甚至苦中作樂。應該學會隨遇而安、知足常樂、自得其樂。知識界的老人更可發揮自己的知識優勢和對人生的感悟獲得更多的快樂。
有作有為有餘歡,無欲無求無煩惱。要做到老年三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快樂的高度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就無處而不樂,無時而不樂了。
笑對歸宿 死亡既然是最後的歸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過多地害怕了。一切順其自然,交給「命運」就是了。
英國有座聖·克里斯朵夫臨終關懷醫院,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已有100多年歷史。那裡的病人大多時間在活動室里看書、打毛衣、玩牌、禱告、唱詩、看電視。 每周有志願者來陪他們聊天。這里的大多數人生命大約只剩一個月左右——臨終前一個月他們還可以無痛苦地享受人生。秦老已經向家人和學生交待,將來他走時,不必開追悼會,因為他不喜歡那種裡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尷尬場景。到時如果無法推辭,非要安排一個遺體告別儀式的話,也不必奏什麼哀樂,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夢幻曲》,並告訴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為我曾是一個長壽而快樂的老頭兒,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最後,祝老年朋友與終將老年的朋友吉祥快樂!
⑤ 國外長壽文化
長壽文化,關於研究人的壽命如何久長的文化,這是一個世界性文化,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在共同創造、豐富和發展起來的人類先進文化。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在長江、黃河流域,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長壽文化無論從歷史悠久程度還是從內容廣度、深度講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它不但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積極影響著世界文化的發展;它不但支撐著中華民族子孫後代們的精神,成為五千年來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影響著世界人民對這一美好嚮往的渴望與追求;它不但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沉,同時也是當今中國先進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重要主題。中華民族的長壽文化影響了過去影響著未來,為人類文化做出並將繼續做出積極貢獻。
綜觀長壽文化源流,可以給我們留下這樣一個深刻印象:長壽文化同上古時代對神的敬拜和同封建時代對成道得仙的追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它們相互融和相互補充密不可分。所以,探尋長壽文化不可不涉及神文化、神仙文化、道家文化。我們從清末出土的殷墟甲骨殘片可以看出,早在殷商時代就有了祭祀上帝、祭祀神的記載,當時就有「上帝」和「祖先配天」的觀念。上帝能興雨,能作旱,禾黍成敗皆由於上帝。祖先由上帝而降生,死後依然回到上帝左右。這應當是長壽文化向前追述且有記載的最早與長壽文化有關的內容。隨著人們在社會生活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產生的新矛盾新困惑不斷增加,且越來越難以解釋這些因客觀因素而帶來的災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則把自然界無法把握的規律和無法戰勝的困難歸結於神的力量,由此,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勞動人民就在生活和實踐中創造了大量的且豐富多彩的與神有關的故事,這就是神話和傳說,也可以說這些精神產品把神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地,《搜神記》、《山海經》、《尚書·堯典》、《左傳》、《楚辭·天問》、《淮南子》、《列子·湯問》等等都是最集中的體現和展示。但是,辨證分析這些神話傳說,無不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充分表達了人們對人生的關注,對幸福的渴求和對健康長壽的寄託。隨著神話內容的豐富和發展,加之道家文化的產生、融和、吸收,特別是以魏晉南北朝為主要歷史時期所產生的大量的豐富的神仙文化,充分反映了人們把追求神仙之術達到神仙境地作為人生健康長壽的最高境界、終極目標的生存心態。在那個時代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達官貴人都把追求仙道作為重要的人生活動內容,甚至有的舍其一生而求之,秦始皇、曹操、莊周、葛洪、董仲舒等人都是其中代表。曹操有詩雲:「東到海,與天連。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葯。」特別是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神學,葛洪則系統論述了關於神仙之學的理論,把長壽文化推向極點。
從直接的長壽文化來講,早在殷墟甲骨文化中也能找出許多關於與「壽」字有關的文化來,這里限於資料不足可從文字學中去進行探源,從文獻資料可知在殷墟甲骨殘片中就有「壽」字存在,到了先秦時代則有多種的「壽」字寫法,有的直接延用到今。從史資料看,在先秦時期與「壽」有關的且賦予「長壽」文化內涵的「壽」文化已經出現,並且這些文化已經運用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萬壽無疆」一詞在《詩經》中就能找到多處,如《小雅.天保》記載「君曰卜爾,萬壽無疆……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隨著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長壽文化就更加豐富廣泛,不但把長壽文化融入了儒家、道家、佛教文化,而且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飲食文化;不但豐富了中國哲學史、思想史,而且也充實了中國文學史、藝術史,特別是在中國詩史上專門形成了遊仙詩這一在全世界所獨有的詩體,大大地促進和發展了中國文化,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健康長壽是人們所追求的共同願境。自有人類以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同世界各地的先民們一樣,把一切社會勞動和社會活動都歸結為為人的生存創造更加美好的環境,使人們的身體得到健康,生命更加久長。無論是改造自然的移山倒海,還是改造自我的道德規范;無論是集群圍獵的社會活動,還是講究美食的個人需求;無論是強身健體的一般性精神生活,還是敬神求仙得道的最高精神享受;甚至無論達官貴人、貧民百姓、大人小孩,等等都離不開緊緊圍繞健康長壽這一主題。《呂氏春秋·重已》有言:「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劉向在《說苑·貴德》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楚頃襄王問他的大臣庄辛:君子如富有將怎麼樣?庄辛回答:要做到親戚愛他,眾人稱贊他,不才的人侍奉他,都希望他長壽歡樂而不被禍患所傷害。古代的先賢們在論人生時有的也將「壽」排到了第一位,《書·洪範》記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佛經中也雲:「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舊唐書·姚崇傳》)。更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是長生殿,唐時的宮殿在長安有長生殿,在華清池有長生殿,在洛陽行宮也有長生殿,並且都把寢宮取名長生,莫不也有追求長壽的文化涵義。在長生殿里還發生過美麗動人的帝王愛情故事,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恩愛確實讓後來文人騷客重重著墨,白居易的《長恨歌》最能充分表達其情感,同時也讓今人感受到帝王為了愛情發個誓也要找一個能夠切實能表達自己情感的地方,所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也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發出來的。
得道成仙是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最高境界和終極目標,這雖然在帝王將相中體現得更加充分,但對一般貧民百姓來講也是一種普遍願望,可以說得道成仙是古時候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重要生存理念。《秦並六國平話》就記載有秦始皇渴求成仙的事故:一日,秦始皇「遂游東海而來,忽遇道士徐甲上書秦始皇:東海有山神仙山,山上有不死之葯。」始皇聽了非常高興,遂命人前往採取。從縱向的歷史長河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盛行,基本上成了一種理想的生存文化時尚,有理論的成就,有實踐的追求。好像整個時代都染上了神仙色彩。曹氏父子可謂是帝王追求仙道的代表。曹操現存的詩並不多,相當部分內容都是表達追求仙道,如《氣出唱三首》寫到:「東到泰山,仙人玉女,下來翱遊。驂駕六龍飲玉漿。」幻想著與神仙同行,飲仙家美酒。「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但當愛氣壽萬年。」想像受到神仙接待,賜予秘方,壽命萬年。就是在戰爭途中曹操也是時刻想著「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游。經歷昆侖,上到蓬萊。飄飄八極,與神人俱。思得神葯,萬歲為期」(秋胡行二首)。並且把此詩作為「歌以言志,願登泰華山(秋胡行二首)。」直到後來「我居昆侖山,所謂者真人」(秋胡行二首)。好像他自己已經真正成為了得道之仙,可謂到了求仙若痴的程度。曹植雖然沒有登上皇座,但對神仙的渴求痴迷程度是一樣的,他在《五游詠》中寫到:「王子奉仙葯,羨門進奇方。服食享遐紀,延壽保無疆。」郭璞、庾信、陶淵明、楊羲等則是文人的代表。郭璞關於遊仙的詩很多,特別是《遊仙詩十九首》,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他對仙道的態度,求仙精神之可佳,「危險道路難」(《董逃行》)也不怕,堅強的意志最終求有所獲,「採取神葯若木端」(《董逃行》),到得仙境其精神之快樂,從「靈妃顧我笑」(遊仙詩)到「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遊仙詩》),與仙人結為可以隨便拉手拍肩的朋友,最終達到一個境界:「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同前),那真是富貴不足論,蓬萊仙山好。「燕昭無靈氣,漢武非仙才」(同前),反而譏笑燕昭王和漢武帝沒有仙才達不到成仙目的,並且寫道:「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同前),自認為是仙中之仙人。《太平廣記》是宋時李方等人編輯的一部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總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總計五百卷,關於神的部分二十五卷、道術五卷不算外,僅純粹關於神仙的內容就有整整七十卷之多,收錄這一時期近四百位仙人事跡,在此書中佔有了相當份量,並且列在此書最前面。這僅僅是歷史上的一小段,可想而知從神文化發展而來的神仙文化在古代文化中佔有了多重的份量。特別是東晉時期的宗教思想家葛洪對神及其神仙進行了專題研究,並上升到了哲學范疇,把神仙之學推到了最高境地,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內篇》中用絕大部分篇幅論述了神仙的實在性、可學性,以及方法途徑等。其《論仙》為綜論,主要解決基本認識和基本要求問題,認為:「不死之道,曷為無之?」仙人是實有的。「夫求長生,修至道,訣在於志。」關鍵在於要有恆心,同時要知法術,對成仙得道提出各種要求:「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仙法欲令愛逮蠢蠕,不害含氣。····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仙法欲溥愛八荒,視人如已。」另外還有專論,有專門介紹有關金丹的服法、效果、品種的《金丹》,有講述煉丹之術的《至理》,有談修學金丹以外各種法術的《微旨》,有專門針對儒家不言仙道的《塞難》,有論勤學求學於師的《勤求》,有專論《仙葯》的,有關於儒道互為融和的《道意》《辨問》,有關於雜談修求仙道的《對俗》《釋滯》《極言》《雜應》。除此之外在《老子》《莊子》等書中也有關於神仙內容的涉及。總之,神仙文化豐富和充實了長壽文化。
達到健康長壽不僅僅是一種願望和需要,而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生存過程,那麼這個過程則是一個綜合性的要求。中國歷史上的長壽文化對這些要求從各個方面都作了很好的回答,這些回答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健康長壽推動了社會發展。管子有言「平正擅胸,論治在心,此以長壽」(《管了·內業》),說明心情好壞對健康長壽密切相關。「無為則俞俞,俞俞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強調健康長壽關鍵在於養心。在為人處事方面特別是在遇到麻煩時要忍,元代鄭廷王在《忍字記》中說:「忍之一字豈非常,一生忍過卻清涼。常將忍字思量到,忍是長生不老方。」說明為人寬懷大肚對健康長壽有益。曹操對健康長壽十分關注,除了求仙得道之外還注重平時身心健康,在《龜雖壽》中寫道:「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勞動也是健康長壽之法,宋人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中說,「勞形者長年,安其樂者短命。」管子還提到一個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對健康長壽也有關系,他在《管子·形勢解》中寫道:「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包括飲酒與長壽也有關系,《後漢書·東夷傳·倭》記載:「人性嗜酒,多壽考,至百餘歲者甚眾。」健康長壽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有關系,漢代思想家王充就說:「太平之世多長壽」(《論衡·氣壽篇》)。
長壽文化是一個涉及面廣的社會性文化,他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從文學藝術角度講,有壽詩、壽文、壽詞、壽聯、壽戲、壽曲、壽書、壽畫,可以說融入到了所有文學和藝術門類。比如壽詩就是一種傳統的祝壽方式,在《詩經》中有不少這方面的內容,如《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萬壽無期。····樂只君子,萬壽無疆。····樂只君子,遐不黃 。」《小雅·楚茨》:「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唐朝詩人杜甫在《寄韓諫議注》詩中寫道:「周南留滯古所惜,南極老人應壽昌。」同時代的司空圖也有「年年織作昇平字,高映南山獻壽觴」(《楊柳枝壽杯詞》)。在宋以後這類詩就更為盛行,特別是在官府中成為文人雅士祝壽的常用禮節。宋人張耒:「清歌一曲主人酒,主人壽客客舉手。」清人趙翼詩:「公方開壽宴,廣坐笑眼同」(《春問晤西庄於吳門再作詩以貽之》)。再比如壽聯也是一種常見的祝壽方式,被列為對聯之一大類別。「玄鶴千年壽,蒼松萬古春。」「歲歲壽筵依北斗,年年此日頌南山。」等等,不可勝舉。壽聯不但是一種祝福,同時也表達作者情感。慈禧太後七十歲生日過萬壽節,章太炎則作聯譏諷:「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中為一人歌有慶;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從倫理道德角度講,它倡導孝悌,把尊重老人、愛護老人作為一種社會美德。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就認為:「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無衣食則亡其所以養,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成也」(《春秋繁露》),把孝悌作為萬物之本,為人之本。據傳有一位皇帝認為六十歲以上的人不能勞動,對社會沒有貢獻,便下令將其問斬。後來有一位大臣十分孝道,父親快到六十歲時便把他藏匿山中,天天送飯。一日皇帝接受一位外國使者朝拜,可來使卻連續出了三個問題難住了皇帝,正在為難之時這位大臣回答上來了,皇帝非常高興,問其原由,皇帝才知是他父親的功勞,並且認為老人見多識廣,不但沒有責備這位大臣的犯上,還親自從山中把老人請到宮里設宴款待,當眾向老人敬三拜之禮,沒想到這天正好是老人的生日,故此,後來就有了拜受(壽)、做生的習俗。不但是在過去就是在今天誰家老人要是到了高壽之年子孫後代不給其祝壽則視為不孝,將受到社會道德遣責。從社會學角度講,祝壽不但有壽詩、壽文等文學藝術之類的高雅型壽文化,而且還有壽禮、壽宴、壽酒、壽面、壽碗、壽燭等社會型壽文化。從哲學思想角度講,長壽文化豐富了中國傳統哲學,充實了儒家文化,上升為道家文化的神學,其代表人物就是漢代的思想家董仲舒,他「把陰陽五行說提到神學的體繫上來,把『天』提到有意志的至上神的地位上來,把儒家倫常的父權(他作為封建秩序的表徵)和宗教的神權以及統治者的皇權三位一體化」(《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佛經也倡導:「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無壽量經》卷下)。為豐富中華民族的思想寶庫做出了積極貢獻。
⑥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該如何養心呢
我認為養心需要一些條件。
首先,既然要養心,需要一顆淡定的心。同回時不能太浮躁,答注意認真的學習,同時也要培養一個單純的心,不能太浮躁,同時也要注意好好地學習一下東西,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再有,要記得微笑,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微笑可以讓自己釋放一下內心,也能欣賞到大自然的許多美好,也能讓別人看著心裡舒服,不像愁眉苦臉一樣。
瑜伽者通過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這樣的話就能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更加懂得一些事情,也能起到養心的作用。
⑦ 為什麼要說壽比南山不說壽比北山嗎
中國人常說,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東海之水自然長流不息,但不知南山的不老松如何的不老?記得上次和朋友去大小洞天,站在山下廣場時,聽到一遊客正叫嚷著,不老「松」在哪?「松樹」在哪?怎麼就是沒看到有不老松?呵呵,別說是內地的客人,就連不少海南人沒看見過南山不老松的也會以為是松樹的一種!~
南山不老松,也叫龍血樹,稱為不老松還是有一定原因的,原來龍血樹又叫不才樹,才質疏鬆,樹身中空,枝桿上都是窟窿,既不能做棟梁,又不能做燒柴,點著後只冒煙不起火,真是一無用處,所以稱為不才,因為不才所以千百年來才得以存活至今,得以長生不老。
不老松的狀態正暗合了道教的宗旨,人修為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為,人無為得以長壽,物無才得以不老,因此南山是有名的道場。這里有大小洞天之說,小洞天是學道之人修行煉丹之所,位於岸邊一處山崖下,可容幾十人彎腰進去參觀。而大洞天據說是得道之人居住的神仙福地,
因此並不是凡夫俗子所能見到的,所以,南山大小洞天實際上只有小洞天,而大洞天不知隱於何處,正等著有緣人前去探尋,據說尋得大洞天可得賞金五十萬,不過尋得大洞天已必然是成神成仙了,豈會在乎屈屈五十萬。
在山下,放眼望去,還真看不出不老松在哪,據說南山地區自然生長的龍血松有近二萬棵!~
這便是傳說中的南山不老松——龍血樹!~我拍的這棵,已經有6300年的高齡了!
來張近影!
這張可以看到樹干是空心地!~
參考資料:http://www.ziyou.com.cn/community/club_detail.asp?shequ_id=14720
⑧ 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我認為人的最高境界是五福。
五福。中國人講究五福臨門。我的乳名就是「福兒」。這專是父母期盼屬我一生有福。五福是什麼?五福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怎樣做的有福?我是追求每一天的快樂。
干工作我快樂,我是公務員,我的工資是國家給的錢,國家的錢也是納稅人的錢,也就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不幹好工作對不起老百姓。所以干工作我快樂。
學習我快樂,雖然我沒有規劃好我的人生,但我天天在學習,學習帶給我的快樂是很多的。
爬山我快樂,新鮮的空氣,翠綠的山林,歌唱的小鳥,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考試我快樂,開會我快樂,吃飯我快樂。
其實快樂就兩種:第一種是有所得的樂;第二種是無所求的樂。第一種樂是混雜和短暫的樂,第二種樂是純粹和恆久的樂。
生活中,我們常說「某領導事大」。其實你不求他,他對你來說就不事大。求人難求人難,求人不只是開笑顏,還要送很多錢。所以,生活中做到不求人或少求人。就會增加不少的快樂。快樂是五福的根本,是人的最高境界。
⑨ 傳說中的長壽老先生是誰他有什麼獨特的養生之道
先秦時期的彭祖是傳說中的長壽老先生。據說這位長壽老先生經歷了堯、舜、夏、商 這四個朝代,一直活了800多歲,如果這個說法是真實的話,那他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古人了。
這句話也是彭祖老先生的養生之道,意思就是養生之道的關鍵在於養精益氣。這個觀點非常符合中國的中醫理論,因為在中醫理論中,氣血是人體的根本所在,氣血之間也是相通的。在彭祖的先秦時期還沒有出現那麼多的補氣葯材,他們也並不知曉黃芪和人參這些葯材的葯理作用,所以彭祖當時十分重視修煉氣功,他認為練習氣功是補氣最好的方法。《列仙傳》和《莊子》 這兩本古書中都有彭祖練習氣功的記載:
古有壽者彭祖,因修習“吐故納新,熊經鳥申”之術,“壽高八百”,形體依然健康。
⑩ 為什麼長壽老人絕大多數都是一生不怎麼進行體育鍛煉的人
我們都知道,生命在於運動。可是又有人說,為什麼長壽老人絕大多數都是一生不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認為生命的最高境界是靜養,喜好運動的動物幾乎很少有長壽的 (包括屬於靈長類動物的運動員)。有人還以著名運動員很少有長壽的為理論依據,從而否定運動的意義。那麼,問題來了,是否運動並不一定有利於長壽?這兩種觀點,孰對孰錯?
(4)積極的生活態度:擁有樂觀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多點微笑、少點沮喪。
(5)良好的人際關系:敬老愛幼,夫妻恩愛,相互尊重,不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拌嘴,以和為貴,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對朋友、同事以及鄰居也應真誠相待,多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總之,壽命跟很多因素相關,如遺傳因素、運動強度、醫療水平、營養水平、生活條件、生活環境等,運動是其中一個因素,可以說,適度的、規律運動和健康的飲食才是健康長壽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