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坦克世界臘八大豐收怎麼參加
吃他們的世界,如果最親密的,禪是茶,佛最接近粥。
「涅盤經」中,佛陀苦行的日食一麻一麥(只吃了芝麻粒小麥),在菩提樹下終於意識到只有這樣,才能餓了,胸部棒,雖然口頭禪無數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兩個牧羊女學雷鋒,煮了一鍋乳酪和玉米小米稀飯給他倒了下去,一個生命來拯救他的佛教學校是創造和傳遞下去。
喜歡的人相信不相信這樣的事情。包含的問題開辟了廣闊的「十三行」阿含部,邊緣,包含問題般若部分的部分中包含的問題,法國和中國教育部還包含問題詳細不等,但所有煞有介事。謊言重復一千遍重復一千遍,故事會成為事實將成為歷史,歷史的僧侶和文士誰,他翻閱佛經,你將不可避免地看到佛吃稀飯,不希望不進結緣粥。
佛食粥或佛成道日,根據史冊的中國人,應該是周昭王的第八天十二月,48年。也說,周昭王的四月初八,2004年,也有說周昭王四月份,第五天的48年的種種說法,所以第四,要離開的身影在中國的語言的傳法稀疏,所以佛教徒,我真的很困惑。佛陀成道說,王的第八天12月,48年一個年輕的詩人在唐代博提(見汪博「釋迦如來成道記注」),王勃,是初唐四傑,文字的名字很響亮,流行很忙碌,也許正因為如此,他說,他們已確認的後代文人接受,並逐漸成為的主流。
佛成果在今年臘八臘八日,宋一道道節,佛的故事吃稀飯下來的寺廟解釋,我們也有七寶的風味粥跨空出生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描述北宋季節性臘八日,東京市區各大寺廟浴佛,煮臘八粥,分配他的弟子。臨安市吳牧夢粱錄描述南宋季節性臘八節的臘八粥崇拜??佛,菩薩,修道院的僧侶和分配資金檀越和庇護在修道院里的大制動庵舍也寺院富裕的家。宋寺觀的臘八粥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七寶口味的粥。
小心「老武術家的事情,每年臘八節,寺院和人民的核桃,松子,牛奶,蘑菇,柿子,板栗,小米,豆類,如粥,做七寶五味粥看得見的物質核桃(核桃),松子,乳菇(奶菇),乾燥(柿),柿子,栗子(板栗),粟(小米),小豆(豆)七,統稱為「七寶」,「口味」 ,大概是指,胡桃,松子,牛奶,香菇,柿餅,板栗。
小心的說,臘八粥的習俗整個修道院和人民的「,並不局限於寺廟,也影響了世俗社會。這種現象應該是一致的,佛教在中國的徹底的本地化。在宋代佛教禪宗的快速發展,對社會各界產生了日益顯著的影響。從印度禪借來的衣服被遺棄的不當,與純粹的物質紡織品,完全按照中國的喜好調整其自己的衣服。的學說,宋心是不是禪的消化程度,但有許多流行的學者,詩人,官員和藝術家呼叫參觀修道院的門。這是眾所周知的蘇東坡,王安石等,如富弼,像趙本山? #92;,有經驗的朋友的僧侶參與冥想和機識別,也禪宗愛好者和闡發。另一方面,對於普通人來說,禪可能沒有吸引力,但迷信得的寺院偶像的,因為總是吸引他們,這樣的世俗世界裡一直保持著佛教的尊重和興趣。這些激勵措施的基礎上,在寺院的生活和習俗的初始上升,將很快走向外面的世界,所以這不是一個和尚松,也跟著佛,素食主義者,和,因為七寶五味粥熟臘八日。
查看的的宋招文和僧侶們留的文本數據,然後臘八粥總是叫七寶五味粥(或「七寶粥,」五味粥,七寶因素粥「)雖然不一定核桃,松子,柿餅,紅汁乳和栗子等材料,用來做飯,但這個名字始終是一致的。在一些地方,現在在一些地方,如八寶粥,大米,小麥粒,玉米,花生,蜂蜜,豇豆,大豆,葡萄乾煮,水稻,花生,蜂蜜,豇豆,豆,羅漢豆,核桃,松子,反正做飯,「八是完整的。能法官和八寶粥或粥,花生,水稻,不同的。
的臘八粥必須是七寶五味粥,這句話可能,反之不成立。吳牧夢粱錄的記錄,臨安早市點心,賣七寶總理粥,冬季和夏季賣的正義粥,綠豆粥,饊子。仔細武術的業務記錄,臨安市場上的食品商店出售有五味粥,玉米粥,糖的綠豆粥,糖粥,糕粥,饊子粥,綠豆粥。出現在早市和臨安七寶黃金粥粥和香料的食品商店七寶口味的粥稱為不完全可見七寶五味粥成道臘八節,宋每日三餐。
出現在早上粥,七寶宋喜愛的口味粥,不可避免地要承擔起健康,拯救世界,治療和合作禪的功能,順便說一下,文化符號打了幾個倍。
的保健功能不用說了,中國人早就知道如何吃稀飯,幫助消化,早上粥,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可以溫暖的氣津補腎潤脾。唐代人認為喝茶可以延年益壽,五個世代的學者認為,宋香長壽的燃燒釗文粥可以相信長壽。陸游說:我有黃婉秋的普通法律,一個不朽的(陸只會吃稀飯吃了粥)。宋,僧侶們強調飲食惜福,一日三餐都必須遵守的習慣,絕大多數的寺廟,包括早上吃飯,最終有一碗粥(當然,不一定是七寶五味粥),為了延長臭皮囊。每天只需支付四個僧寺尼庵或敲鍾,或擊鼓,或敲木魚(不同地域的規例「),是粥信號。瑞星的僧侶,爬起來穿好衣服,在教堂前排的團隊,手托缽盂,反過來,這樣的事情,和尚來到旁邊的粥鍋瓢一勺粥,熱值澆缽,然後每個人都以他的遺產,但淅瀝的打呼嚕喝起來 - 有些人說的僧人粥多說什麼,但恐怕很難遵守這條誡命。有必要來形容聖殿,早起散粥,排隊不一定是僧侶,學者,遊客和乞丐生活在這個粥,還有權分享。愛像蘇軾這樣的小便宜占,他有一晚蟠龍寺木魚和尚粥「(蘇軾蕭動態的,陽平27日從斜谷的地方在南山盤龍寺」),然後將海寺木魚呼叫粥明亮和清「(蘇軾」置於海將是寺「),和後來旅遊鎮江,現場,在金山寺,紫」在午夜,不睡覺聽粥鼓「(蘇軾「強風留金山樑日」),似乎喝人嗜飲粥。
昌平人民的歌「不斷的戰爭中,法院救濟方式的洪水和乾旱肆虐的」歷史(收獲到,我們買了佛跳牆,食品價格穩定,豐富的食物),信貸青年(瘦政府給予種子,食物和金錢,提高利率在收獲後歸還),發放倉庫米,由於多年,是為領域分散粥。埃德溫·早春的第一年,京畿道各路冰雹,青苗損壞的房屋倒塌,開封的訂單縣「糜粥,經濟餓」,被傳喚,往往在這個時候,粥的意義得淋漓盡致。除了政府散射粥麵包小康資本常常是分散粥流離失所者。周圍的寺院,這個慈善義務,通常是官方的糯米寺廟和粥和領域,然後通過寺院支付給飢餓的。雖然這些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給了君主制時代的冷加一點客觀的,一碗粥,根據陰影,但是,充滿熱空氣稀釋。
BR />粥的葯用價值,宋說服方案說明「壽親養老新書」美食書「山清,粥作為一種治療的最佳選擇文人與粥到醫務室。著名的詩人陸游患有嚴重的胃潰瘍,但沒有再次出現在他的晚年,說,多年粥的緣故。本次公開隱居在家裡,往往是火暖窗明粥盂(陸游「顯示了兩個寶覺」),以保持良好的習慣。
粥也「幫助禪。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僧侶海關早上粥,一碗香噴噴的熱水粥,既要注意保暖,以減輕飢餓,幫助僧侶們迅速進入冥想狀態。意義的粥其實這樣的理解,也顯得太膚淺了,其實,粥往往是宋代僧人帶來的作為學禪道具,那就是最好的例子,禪粥可以提供幫助。例如,元豐五年,威爾特黃龍不幸的教會僧人的市民說,有稀疏道:「唯一的道路在水平地面上的骨頭堆,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平原?的唯一道路直去洗缽的時刻,我不知道出生缽下降? 「(文英羅唿野錄」)黑暗的大廳和尚說你希望的平原去不掉的骨堆(宋,元白話,意思是丘),但甚至沒有忘記在平原,你吃的粥洗缽,卻忘記了根本沒有缽盂。約一個典型的禪宗公案,在使用過程中的地面和粥道具比喻的手指面臨的具體事實,而不是人們的意識和長期積累的各種概念,那才是真正地不將是語言黑暗的大廳和尚平原,是不是真正的語言缽缽盂,平原和缽盂只存在於現實,扭曲的語言來形容立即。類似的比喻禪宗公案中並不少見。臨濟宗的開山鼻祖軒逸的參數的弟子,和弟子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僧機在使用最廣泛的,意思是「禪什麼人的本質為」祖師東來「)易軒說:」河州去! 「讓我們想起了幾百年以後,在日本流行時期的」茶經「的公案。宋苑惡禪師對他的弟子慧枯藤點唱機慧解釋也沒有解釋真相的另一個例子,吳淵讓他煮米粥。宋代偵探同煮粥,有許多不說,粥本身的含義是什麼禪,但由於不斷的和尚早上煮粥,粥頻繁的接觸不由自主地把粥盛粥缽作為道具講座。其實,在宋代佛教禪宗的流行被帶到日本,日本的茶學禪,茶禪風的逐漸興起,並在宋代,這樣的粥禪宗,卻沒有去提什麼都沒有。
偏離禪,越走越遠從本節的主角,本節的主角或七寶風味粥一碗。說這一碗稀飯是很容易煮,剝一堆核桃,松??子,栗子,玉米和小豆淘一碗,洗乳菇,搶了幾件,柿餅,放鍋內燒開。總理在北宋張啟先說:粥烹調最簡單的事情。(他的話「監獄御廚三十年來,臨時的反粥不?」見王提供的「沔水譚艷錄」),然而,清代袁枚說:粥看上去很簡單,其實它需要努力,光看水,但不稀飯,光看米,但不溶於水,也不粥,你必須融入粥熟水米另一個分不開的。(見袁枚的「隨園食單」)換句話說, ,一碗粥,成品的質量要求不高,那麼它是很容易煮,需要略高一點粥是一門大學問。
甚至熟的粥,你讓人看起來不同,會有不同的反映。成道節,鍋的七寶風味粥,臘八,我看到了,有核桃,板栗,乳菇,柿子,松子,玉米,紅豆,你拉過禪師看到它,這並不核桃,板栗,乳菇,也柿子。如果你問他看什麼,他會說:大醉!
他看到的是真實的。但是,我們可以不說了。
㈡ 名人傳兩篇讀書筆記(主要內容300字)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為經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是人類歷史上風雲激盪也苦難深重的時期,羅曼•羅蘭創作《名人傳》,傅雷先生翻譯《名人傳》,都是有感而為,是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
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啊!!
㈢ 文言文翻譯荊湖北路轉運判官
是這個墓誌銘嗎?
原文:
治平元年五月六日,荊湖北路轉運判官、尚書屯田郎中劉君年五十四以官卒。三年,卜十月某日,葬真州揚子縣蜀岡,而子洙以武寧章望之狀來求銘。噫,余故人也,為序而銘焉。序曰:
君諱牧,字先之,其先杭州臨安縣人。君曾大父諱彥琛,為吳越王將,有功,刺衢州,葬西安,於是劉氏又為西安人。當太宗時,嘗求諸有功於吳越者錄其後,而君大父諱仁祚辭以疾,及君父諱知禮又不仕,而鄉人稱為君子。後以君故,贈官至尚書職方郎中。
君少則明敏,年十六,求舉進士不中,曰:「有司豈枉我哉?」乃多買書,閉戶治之。及再舉,遂為舉首。起家饒州軍事推官,與州將爭公事,為所擠,幾不免,及後將範文正公至,君大喜曰:「此吾師也。」遂以為師。文正公亦數稱君,勉以學。君論議仁恕,急人之窮,於財物無所顧計,凡以慕文正公故也。
弋陽富人為客所誣,將抵死,君得實以告。文正公未甚信,然以君故使吏雜治之。居數日,富人得不死,文正公由此愈知君,任以事。歲終,將舉京官,君以讓其同官有親而老者,文正公為嘆息許之。曰:「吾不可以不成君之善。」
及文正公安撫河東,乃始舉君可治劇,於是君為兗州觀察推官。又學《春秋》於孫復,與石介為友。州旱蝗,奏便宜十餘事,其一事請通登、萊鹽商,至今以為賴。
改大理寺丞,知大名府館陶縣。中貴人隨契丹使,往來多擾縣,君視遇有理,人吏以無所苦。先是多盜,君用其黨推逐,有發輒得,後遂無為盜者。詔集強壯,刺其手為義勇,多惶怖不知所為,欲走,君諭以詔意,為言利害,皆就刺,欣然曰:「劉君不吾欺也。」留守稱其能,雖府事往往咨君計策。
用舉者通判廣信軍,以親老不行,通判建州。當是時,今河陽宰相富公以樞密副使使河北,奏君掌機宜文字。保州兵士為亂,富公請君撫視。君自長垣乘驛至其城下,以三日,會富公罷出,君乃之建州。方並屬縣諸里,均其徭役,人大喜,而遭職方君喪以去。
通判青州,又以母夫人喪罷。又通判廬州。朝廷弛茶榷,以君使江西,議均其稅,蓋期年而後反。客曰:「平生聞君敏而敢為,今濡滯若此,何故也?」君笑曰:「是固君之所能易也,而我則不能。且是役也,朝廷豈以為它,亦曰愛人而已。今不深知其利害而苟簡以成之,君雖以吾為敏,而人必有不勝其弊者。」及奏事皆聽,人果便之。
除廣南西路轉運判官。於是修險厄,募丁壯,以減戍卒,徙倉便輸,考攝官功次,絕其行賕。居二年,凡利害無所不興廢,乃移荊湖北路,至,逾月卒。家貧無以為喪,自棺槨諸物,皆荊南士人為具。
君娶江氏,生五男二女。男曰洙、沂、汶,為進士。洙以君故,試將作監主簿,餘尚幼。
初君為范、富二公所知,一時士大夫爭譽其才,君亦慨然自以當得意。已而屯流落,抑沒於庸人之中。幾老矣,乃稍出為世用。若將有以為也,而既死。此愛君者所為恨惜,然士之赫赫為世所願者可睹矣。以君始終得喪相除,亦何負彼之有哉?
銘曰:嗟乎劉君,宜壽而顯。何畜之久,而施之淺?雖或止之,亦或使之。唯其有命,故止於斯。
翻譯:
治平元年五月六日,荊湖北路轉運判官、尚書屯田郎中劉君五十四歲在任上去世了。治平三年,占卜選出十月某一天,葬在真州揚子縣蜀岡。他的兒子劉洙拿武寧章望之的書狀來求我寫一篇墓誌銘。唉,他是我的故友,所以就為他寫一篇序和墓誌銘吧。
序文如下:
劉君名諱叫牧,字先之,他的先人是杭州臨安縣人。劉君的曾祖父名諱叫彥琛,擔任吳越王的將軍,立下戰功,又擔任衢州刺史,葬在西安,因此劉氏又是西安人。太宗朝的時候,(朝廷)曾經尋求在吳越立下功勞的人,錄用他們的後代,而劉君的祖父劉仁祚以患病為由推辭。到劉君的父親劉知禮(這一代)又不出仕做官,但同鄉人都稱贊他是君子。後來劉知禮因為劉君的緣故,獲得贈官,官至尚書職方郎中。
劉君小時候就明睿聰敏,十六歲的時候,尋求考舉進士,但沒有考中,於是說:「相關部門難道委屈我了嗎?」於是買了很多書,關門在家研讀。到第二次考試,就考取了第一名。起家官擔任饒州軍事推官,和州將因為公事爭執,被州將所排擠,幾乎難免災禍。到後來接替的州將範文正公(范仲淹)到了,劉君非常高興說:「這真是我的老師。」於是將範文正公拜為老師。範文正公也屢次稱贊劉君,拿學業勉勵他(勉勵他勤奮學習)。劉君發出仁愛寬容的議論,救濟窮苦的人,對財物沒有什麼珍惜計較,都是因為仰慕範文正公的緣故。
弋陽的一個富人被家裡的客(大概是佃客,僮客之類的?)誣告,將要判處死刑,劉君得知實情並將實情告發。範文正公不是很相信,但因為劉君告發的緣故,(還是)讓官吏會審此案。過了幾天,富人得以免除死罪,範文正公因此越發欣賞劉君,任命他負責一些事務。這一年結束,將要選舉京官,劉君把機會讓給家有年老雙親要奉養的同僚,範文正公為之感嘆並應允了他,說:「我不能不成全你的善意。」
到範文正公安撫河東的時候,才舉薦劉君,說他可以處理繁難的事務,於是劉君擔任了兗州觀察推官。劉君又向孫復學習《春秋》,和石介成為朋友。兗州發生旱災蝗災,劉君上奏提出十多條便於施行的應急措施,其中有一條是請求打通登州、萊州的鹽業貿易,到現在都仰仗這一條獲利(以此為依賴)。
又改任大理寺丞、大名府館陶知縣。朝中的寵臣隨從契丹人出使,來來往往很多人侵擾臨近州縣,劉君處理接待他們有禮有節,人民官吏都不因此受苦。一開始縣內有很多盜賊,劉君用他們的同黨來追捕盜賊,每次行動都能捕獲盜賊,後來就沒有做賊的了。朝廷下詔召集精壯的男丁,在他們手上刺青擔任義勇軍(這是個什麼政策我也不知道,可以搜一搜),這些人大多感到惶恐,不知道要干什麼,想要逃走,劉君向他們說明詔書的原意,對他們言明利害關系,大家於是都前往受刺,高興的說:「劉君(果然)不騙我們。」留守(官職名)稱贊他的才能,即使是府中之事往往也要咨詢劉君的計策。
因為有人舉薦被任命為廣信軍通判,劉君因雙親年老不就任,(改任)建州通判。那時候,現在的河陽宰相富公(富弼)以樞密副使的身份出使河北,表奏劉君執掌機要文字事務。保州士兵作亂,富公請劉君前往安撫處理。劉君從長垣沿著驛道到保州城下,用了三天,恰逢富公罷職離任,劉君才到建州。(劉君)正合並下屬諸縣的各個里,平均它們的徭役,人民非常高興,但遇到職方君(指劉牧的父親,前文提到贈官尚書職方郎中)去世,因此離職。(聯繫上下文,尤其是富弼罷職,感覺此事並非單純的丁憂那樣簡單啊。)
(喪期滿後)擔任青州通判,又因母親去世離職。後來又擔任廬州通判。朝廷放鬆茶稅管制(大概是這個政策吧,可以搜一搜),讓劉君出使江西,商議平均賦稅的問題,(劉君)超過一年之後才返回。有人說:「我平時聽說您機敏干練,敢作敢為,如今這樣磨磨蹭蹭的,是因為什麼呢?」劉君笑著說:「此事固然是您能輕視的,而我卻不能。況且這件事,朝廷難道是為了其他目的嗎?也只是為了愛惜民力罷了。如今不深刻了解其中的利害關系,而馬馬虎虎一切從簡把事情做成,您雖然認為我機敏干練,人民卻一定會有人不能承受這些政策的弊端啊。」等到劉君奏請的事情都被聽從實行了,人民果然從中獲得便利。(這件事,包括茶稅政策、劉牧的態度、莫名其妙跑出來譏諷劉牧的人和劉牧的回答,感覺都和政治立場有關,有點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大概要多查一點資料才能明確了)
被授予廣南西路轉運判官。於是劉君修築險要的關隘,招募精壯的男丁,以求減少戍邊的兵卒數量,搬遷糧倉以便於運輸糧草,考核代理官員的功勞大小和升遷順序,杜絕他們行賄的行為。在任兩年,凡是善政沒有不興辦的,凡是弊政沒有不廢除的。於是轉任荊湖北路轉運判官,到任後,過了一個月就去世了。劉君家中貧窮沒有錢財來置辦喪事,從棺槨到其他的一應物品,都是荊南的士人為他湊齊的。
劉君娶江氏為妻,生了五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其中三個)兒子名叫劉洙、劉沂、劉汶,考取了進士。劉洙因劉君的緣故,試任將作監主簿一職,其他的兒子都還小。
一開始劉君被範文正公和富公兩人所欣賞知遇,一時間士大夫爭相稱贊他的才能,劉君也意氣風發,自認為官場得志。後來仕途不順隱遁避難,隱沒在庸人之間。將近老年的時候,才漸漸重新出仕為國家社會所起用。剛要有所作為,卻又去世了。這是愛惜欣賞劉君的人所痛恨惋惜的,然而地位顯赫被世人仰慕的士人如今隨處可見。用劉君平生的得失與他們相比,又哪裡比他們所擁有的少呢?(這兩句,我翻譯不能了,只好意會一下……)
銘文如下:嗟乎劉君,宜壽而顯。何畜之久,而施之淺?雖或止之,亦或使之。唯其有命,故止於斯。
(唉,劉君啊,您本應長壽又顯貴。為何隱忍蓄勢的時間這么長,推行己志的時間卻這么短?好像是上天堵住他完成志向的道路,也好像是命運讓他這樣走下去。正因為生死有命,讓劉君的一生到此為止。)
(太抽象了,這幾句真的翻譯不能了,意會吧意會吧……)
都是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對,如果有不準確處歡迎指正。
我不是很了解這一段歷史,但是感覺劉牧的經歷如果聯系當時的政治背景來看應該很虐。作為范仲淹、富弼提拔舉薦並且重用的人才,經歷坎坷,死後王安石給他寫了這篇墓誌銘……
㈣ 我想去養生的地方上班
寧陝縣地處秦嶺,山川秀美,空氣清新,養生的好地方,如果你是大都市的人在那裡長期工作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
㈤ 臘八節喝臘八粥,年年大豐收!
天下飲食當中,如果說與禪最親密的是茶,那麼與佛最接近的就是粥了。
按《涅磐經》,佛陀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每天只吃一粒芝麻和一粒小麥),終於在菩提樹下悟到不二法門,此時卻餓得前胸貼後背,雖有真言無數,生命危在旦夕,虧得兩個牧羊女學雷鋒,用乳酪和糜子煮了鍋粥給他灌下去,才保住了一條小命,使佛教一派得以開創並傳承下去。
像這種事,相信的人總比不相信的人多。翻開浩如煙海的《大正藏》,阿含部載有此事,本緣部載有此事,般若部載有此事,法華部也載有此事,詳略不等,但一律煞有介事。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會成為真理,故事重復一千遍也會成為歷史,歷代的僧人和文士們一翻開佛經,就免不了要瞧見佛陀食粥,想不跟粥結緣都不成。
佛陀食粥或者說佛陀成道那天,按中國人的紀年方式,應該是周昭王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八。也有人說是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還有說是周昭王四十八年四月初五的,種種說法不一而足,都在漢文的經傳律疏中留下了身影,讓佛門子弟甚感迷茫。其中佛陀成道於昭王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八一說,是唐朝那位年輕的詩人王勃提出來的(見王勃《釋迦如來成道記注》),王勃是初唐四傑,文名很響,人氣很旺,或許就是因為這個,他的說法才被後代文人所接受,並逐漸成為主流。
鑒於佛陀是在臘八那天修成正果的,每年的臘八就被宋朝人定為成道節,佛陀食粥的故事也在寺院中演繹下來,也就有了七寶五味粥橫空出世。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描述北宋節令,在臘八那天,東京城內各大寺廟做浴佛會,煮臘八粥,分送門人弟子。吳自牧《夢粱錄》描述南宋節令,在臘八那天,臨安城內大剎庵舍也設臘八粥,供奉諸佛、諸菩薩、本寺僧人,並分送資助本寺的檀越和庇護本寺的豪門貴宅。兩宋寺觀的臘八粥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七寶五味粥。
按周密《武林舊事》,每年臘八,「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粟、豆之類作粥」,可見做七寶五味粥的材料是核桃仁(胡桃)、松子、乳菇(乳蕈)、柿餅(柿)、板栗(栗)、小米(粟)和小豆(豆)七種,合稱「七寶」;至於「五味」,大概就是指其中的核桃仁、松子、乳菇、柿餅和板栗了。
如周密所說,臘八煮粥的習俗遍及「寺院及人家」,不只局限於寺廟,還影響到了世俗社會。這種現象與佛教在中國的徹底本地化應該是一致的。在宋朝,禪宗佛教進展迅猛,對社會各階層都產生了日益顯著的影響。禪宗拋棄了由印度所借來的不合適的服裝,而完全按中國的喜好,用完全屬於中國的材料紡織,裁製了它自己的衣服。雖然在學說方面,宋朝人的心靈還沒對禪宗進行多大程度地消化,但是已經有許多人氣旺盛的學者、詩人、官員和藝術家在叩訪禪寺的大門了。其中眾所周知的,像蘇東坡,像王安石,像富弼,像趙抃,都有與僧人交友的經歷,都參與過禪定和機辨,也都是禪學的愛好者和闡發人。另一方面,對普通百姓而言,禪學未必對他們有吸引力,但是由寺觀偶像而派生出的迷信卻一如既往地吸引著他們,使俗世一直保持著對佛門的敬意和興趣。基於這些誘因,最初興起於寺院的生活習俗,很快就會走向外界,使不是僧人的宋朝人,也跟著念佛,食素,以及在臘八那天煮起七寶五味粥。
從宋朝文人和僧人留下來的文字資料來看,當時的臘八粥總是叫七寶五味粥(或者簡稱「七寶粥」、「五味粥」、「七寶素粥」),雖然未必都是用核桃仁、松子、柿餅、乳菇和板栗等材料來煮,但這個名稱總是保持一致。就像現在的八寶粥,有的地方用粳米、麥仁、粟米、花生、蜜棗、豇豆、大豆、葡萄乾來煮,有的地方用粳米、花生、蜜棗、豇豆、小豆、羅漢豆、核桃仁、松子來煮,反正都是「八寶」齊全。或者粥里只有花生、粳米兩樣,也能喚作八寶粥。
臘八粥一定是七寶五味粥,這句話可能對;反過來說就不成立了。吳自牧《夢粱錄》記載,臨安早市點心,冬天賣七寶素粥,夏月賣義粥、豆粥和饊子粥。周密《武林舊事》記載,臨安市井食店賣有五味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饊子粥和綠豆粥。這些現身於臨安早市和食店的七寶素粥和五味粥,都是七寶五味粥的簡稱,可見七寶五味粥不專屬於臘八成道節,也是宋朝人的日常飯食。
與出現在早市上其他粥類一樣,七寶五味粥為宋人所喜愛,並不可避免地要承擔起養生、濟世、療疾和助禪的功能,順便還要扮幾迴文化符號。
養生功能是不消說的了,中國人老早就懂得食粥有助於消化,晨起喝粥,可以調理腸胃,可以溫中補氣,可以津腎潤脾。唐朝文人相信飲茶能長壽,五代文人相信燃香能長壽,宋朝文人則相信喝粥能長壽。陸游就曾說過: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食粥》)。兩宋時期,僧人們講求節食惜福,一日兩餐是絕大多數寺廟都要遵守的習慣,其中早上那頓飯少不了要有一碗粥(當然不一定是七寶五味粥),以此延續那具臭皮囊。每天剛交四更,僧寺尼庵里或鳴鍾,或擊鼓,或敲木魚(按地域不同各有規制),就是要大家起來喝粥的信號。僧人們聞聲而動,爬起來穿好衣服,在大殿前排好了隊,手托缽盂,依次從粥鍋旁邊走過,讓值事僧舀一勺粥,熱騰騰地倒進缽盂,然後各歸本位,淅瀝呼嚕喝起來——也有人說僧人喝粥不許出聲,但是這個戒律恐怕很難遵守。有必要說明的是,寺廟早起散粥的時候,排隊領粥的未必都是僧人,旅居於此的文人、遊客和乞丐也有權分一杯羹的。像蘇軾就愛占這種小便宜,他曾一宿蟠龍寺,「木魚曉動隨僧粥」(蘇軾《二十七日自陽平至斜谷宿於南山中蟠龍寺》),再宿海會寺,「木魚呼粥亮且清」(蘇軾《宿海會寺》),後來出差鎮江,留宿金山寺,猶自「半夜不眠聽粥鼓」 (蘇軾《大風留金山兩日》),似乎喝人家的粥喝上癮了。
一部《宋史》中,水旱兵災不斷,朝廷賑濟百姓的方式有常平(豐年入糴,欠年出糶,使糧價平穩,糧食充裕)、貸青苗(青黃不接時由政府出借種子、糧食和錢款,收獲後加息歸還)、發放倉米,再有就是作場散粥。如景佑元年初春,京畿各路遭冰雹,青苗損毀,房屋倒塌,開封府便通令各縣「作糜粥以濟飢民」,粥的濟世意義每每在這時候表現得淋漓盡致。除了政府散粥賑濟飢民之外,京師富戶往往也有散粥給流民的。各地寺院更要承擔起這個慈善義務,常是官府發米給寺院,然後由寺院作粥場,向飢民發放。這些措施固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給冷冰冰的帝制時代添了一點人情味,一碗粥,稀得照人影,然而熱氣十足。
粥的醫療價值也被宋朝人深信不疑,在當時的養生筆記《壽親養老新書》和美食著作《山家清供》中,粥都被當作是食療的最佳選擇,文人也用粥來療養。眾所周知,詩人陸游患有嚴重的胃潰瘍,晚年卻不再復發,據說就是因為長年喝粥的緣故。此公隱居在家,每每是「火暖窗明粥一盂」(陸游《示寶覺二首》),保持了一個好習慣。
粥還能「助禪」。如前所述,僧人有晨起喝粥的習俗,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粥,既禦寒又療飢,有助於僧人很快地進入禪定狀態。這樣理解粥的意義其實還顯得太淺薄,事實上,粥常被宋朝僧人拿來作為學禪的道具,那才是粥能助禪的最佳範例。比如說,元豐五年,渭州黃龍晦堂和尚為眾說法,有疏道:「只道平地上休起骨堆,不知哪個是它平地?只道吃粥了洗缽盂去,不知缽盂落在哪邊?」(文瑩《羅湖野錄》)晦堂和尚的意思是說,你希望平地上不起骨堆(宋元白話,意即土丘),卻忘了根本就沒平地;你吃完了粥要洗缽盂,卻忘了根本就沒缽盂。晦堂和尚講的是一段比較經典的禪門公案,其間使用了平地和粥兩種道具,喻指禪要面對的是具體事實,而不是人們意識中長期積累的種種概念,即真實的平地不會是語言里的平地,真實的缽盂不會是語言里的缽盂,平地和缽盂只存在於現實之中,一用語言描述就立刻失真。類似的比喻在禪門公案中屢見不鮮。如臨濟宗的開山鼻祖義玄向弟子講法,弟子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禪僧機辨中使用最廣的一句,意即「禪的第一要義是什麼」。一作「什麼是祖師東來意」)義玄說:「喝粥去!」讓我們想起幾百年後流行於日本的那段「喝茶去」公案。再如宋朝圓悟禪師要他的弟子大慧解釋枯藤繞樹的道理,大慧解釋不出,圓悟便讓他去煮一鍋粥。兩宋時期的許多公案都與粥有關,倒不是說粥本身蘊涵了什麼禪意,而是因為禪僧晨粥不斷,與粥接觸頻繁,不由自主就把粥和盛粥的缽盂拿來做講課的道具了。盛行於宋朝的禪宗佛教後來傳入日本,日本人借茶學禪,逐漸興起茶禪之風,而在宋朝其實也有過這樣一段粥禪,只不過沒人去提罷了。
話題扯到禪上,離本節的主角越來越遠了,本節的主角還是那碗七寶五味粥。說起來這碗粥很容易煮的,剝好一堆核桃、松子、板栗,淘半碗粟米和小豆,洗一把乳菇,抓幾塊柿餅,一塊放鍋里熬就是。在北宋做過宰相的張齊賢就說過:煮粥是廚藝中最簡單不過的了。(原話為「監御廚三十年,臨老反煮粥不了?」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然而清朝的袁枚卻說:煮粥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要求功夫的,光見水不見米不是粥,光見米不見水也不是粥,你得把粥煮得水米交融,彼此分不開。(見袁枚《隨園食單》)也就是說,同是一碗粥,如果對成品質量要求不高,那麼很容易煮;如果要求稍高一點兒,煮粥也是一門大學問。
即使是煮得很好的一鍋粥,你讓不同的人來看,也會有不同的反映。比如說,臘八成道節,一鍋七寶五味粥,我來看它,裡面有核桃仁,有板栗,有乳菇,有柿餅,有松子,有粟米,有小豆;您薅過來一禪師來看它,裡面沒有核桃仁,沒有板栗,沒有乳菇,也沒有柿餅。如果你問他看到了什麼,他會說:快點兒喝!
他看到的才是真實。但是,不能說。
㈥ 河北省新樂市東長壽村的基本農田都有哪些
都被村領導賣光了而且老百姓還沒拿到多少錢
㈦ 古代詩人曼殊十四歲以神童入考試,他是哪個朝代的人
是晏殊,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簡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評價:
晏殊性格剛毅直率,生活儉朴。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對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懼。他善於了解別人,富弼、楊察都做了他的女婿。晏殊做宰相兼樞密使,富弼做樞密副使,於是,晏殊請求辭去所兼的樞密使職務,皇上沒有允許,他受到皇上的信賴和恩遇達到如此地步。晏殊的文章,內容豐富,詞藻華麗,他能寫各類文章,尤其善於寫詩,有閑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緒,晚年仍專心孜孜地學習,不知疲倦。
歐陽修《宋史·晏殊傳》說他人仕"遂登館閣,掌書命,以文章為天下所宗。"後來又"由王官宮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輔道聖德,憂勤國家,有舊有勞,自始至卒,五十餘年。"
《晏公神道碑》說他"及為相,益務進賢材。當公居相府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於台閣,多一時之賢。"
宋祁《筆記》載:"晏相國,今世之工為詩者也。末年見編集者乃過萬篇,唐人以來所未有。"
《宋史》中說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雲:"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
清代學者馮煦說,曼殊與歐陽修二人同受馮延巳的影響,共"開江西一派"。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