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古代對10、20、30、40、50、60、70、80、90歲的別稱
3-9歲—抄—垂髫(tiao)10歲——總角襲20歲(女)――桃李年華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頣
『貳』 九十歲別稱
杖朝之年、中復壽——指制八十歲
耄耋——指八十歲到九十歲。
參考:年歲的別稱
初度——指初生的年月時日。
襁褓--不滿周歲。
總角——泛指幼年。
髫年--女孩7歲。
齠年--男孩8歲。
黃口--10歲以下。
豆蔻年華——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舞勺之年——指十三至十五歲的少年。
舞象之年——指十五至二十歲的少年。
束發——指十五歲的男子。
及笄(jí) ——指十五歲的女子。
弱冠——指二十歲的男子。
桃李年華——指二十歲的女子。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
耳順之年、花甲、平頭甲子、下壽、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中壽——指八十歲
耄耋——指八十歲到九十歲。
鮐背——指九十歲。
期頤、上壽——指百歲。
雙稀、雙慶——指一百四十歲。
『叄』 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九十歲,百歲的別稱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肆』 我國古代對男子30,40,50,60,70,八九十歲的別稱是
豆蔻年華指女子14歲,出自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餘, 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之並指女子15歲或出嫁了沒到十五也叫及笄,是指女子成年
年方弱冠指男子20歲
女子回家省親叫歸安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天命 60花甲 70古稀 80,90 耄耋
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伍』 別稱 三十: 四十: 五十: 六十: 七十: 八九十歲 百歲:
30歲(男抄)——而立之襲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知命之年;
60歲——花甲之年;
70歲——古稀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之年。
你好,本題以解答,如果滿意,請點右上角「採納答案」,支持一下。
『陸』 30.40.50.60.70.80.90.100歲的別稱是什麼
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回年、強壯之年;
50歲——年答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柒』 求中國古代對10、20、30、40、50、60、70、80、90歲的別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www.dfg.cn/gb/chtwh/ssjz/31-lunyu-weizheng.htm
『捌』 人生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各自別稱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杖朝之年
八十至九十稱耄耋之年,一百樂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