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養老金並軌的並軌必要性
(一)從根本上說退休養老金雙軌制與憲法和有關法律精神不相符。我國憲法第四十四條明確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按照規定,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享受國家和社會的養老保障的權利上是完全平等的。而現行退休雙軌制卻對不同部門的退休人員執行不同制度、不同標准,給予差別化待遇,退休金收入差距十分懸殊,明顯侵犯了養老公平權。特別是由於實行退休養老金雙軌制,造成明顯的同工不同酬的不合理狀況,這些都是有違憲法精神的。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在2009年答記者問時也對現行制度的合法性提出質疑:「從法律的角度來講,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應該和企業一樣,個人應該繳費,其他享受的條件和待遇支付的水平都應該在一個統一的平台上來制定。」而現行雙軌制卻是企業繳費,機關不繳費;繳費者的退休金低,不交費的反而比繳費的高出幾倍,享受的條件和待遇支付的水平明顯不在一個平台上。這種不合法規的狀況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的,否則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實行養老金並軌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需要,也體現了政府維護社會公平與和諧的決心。
(二)退休養老金雙軌制與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相違背的。全面小康社會是要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要讓億萬人民群眾普遍受惠,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而貧富差距過大已經是目前我國社會出現的重要問題之一,基尼系數早已接近0.5,遠超0.4的國際警戒線。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就必須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養老保險制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使越拉越大的收入差距逐步縮小。而現行退休雙軌制在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分別實行兩種養老保險制度,對同類人員執行雙重標准,使退休金差距相差巨大。這無異於是為收入差距的繼續擴大加油添薪。照此發展下去,極有可能會形成退休養老待遇的兩極分化,出現退休金畸高畸低的不合理狀況。其結果只能實現少部分人的小康而不是全面小康,改革發展成果就會僅被少數人分享而與大多數人無緣,這與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完全相背離的。
(三)退休養老金雙軌制不利於社會公平原則和社會穩定。雙軌制破壞了按勞分配的平等分配權。造成貢獻相同而收入懸殊的局面。其實質不是按勞分配,而是按部門分配,按等級分配。在這種制度下,自己掏腰包「買保險」的企業職工相對只得到很低的退休金,而「分文不掏」的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卻得到高於前者幾倍的退休金。企業職工作為國家物質財富的直接生產者、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創造者,他們的退休金卻處於相對偏低的水平,這顯然是有違社會公平正義原則的。而自從退休養老金雙軌制形成以來,社會上關於是否廢除退休養老金雙軌制的爭論就沒停止過。近幾年,隨著黨和政府對社會保障愈加重視,企業退休人員對雙軌製表現出更強烈的不滿情緒,要求廢除退休雙軌制的呼聲越來越高。對此如不能及時妥善解決,將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對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威脅。
(四)退休養老金雙軌制不利於全社會人才的優化配置。退休養老金雙軌制阻礙全社會人才的優化配置。其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造成全社會的人才傾向於退休福利非常好的機關事業單位,這就出現了在公務員考試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慘烈場面,每年報考公務員考試的人數屢創新高,而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卻找不到其緊缺的人才。另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作為兩個並行的沒有聯系的軌道,人才很難在相互之間進行流動,這就導致了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要麼呆在機關事業單位,要麼為了進企業放棄以前的積累從零開始繳納社會養老保險。這對哪一方來說都非常的不公平。對國家和社會發展而言,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人才就不能各盡其用,不能實現全社會人才的優化配置,也就不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
『貳』 今年養老金是怎麼調的
第1個趨勢,養老金實現全國統籌。2022年1月份開始養老保險,實行全國統籌,主要解決養老金不足的地區,用養老金收入富裕的地區來補助差距養老金的主要結算方式,仍然採取多交費,多交多得長繳費長繳多得的基本原則。
第2個趨勢,養老金迎來18連漲。養老金18連漲對於企業退休職工來說,有著利大於弊的好處,養老金18連長將使養老金繼續維持在2%~3%左右的增長率,所以養老金的增長對於社會平均崗位工資基數以及在職人員工資標准調整都是聯動增長的標志和信號。都是在努力的打造更加幸福的退休生活做出的共同努力和協同,協調聯動。
第3個趨勢,機關事業單位薪酬標准在2022年的調整把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差距縮小。2022年省級機關事業單位調薪的標准顯示起始的時間是從2021年10月份開始補發,5個月大約是1650元進賬,也就是說從2022年的2月份執行新的標准。但是這一次調薪涉及到的機關事業單位標准顯示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差距被大大的縮小,高級職稱大約340~420元之間,而中級職稱只相差100元,這是調整的新特點,努力的在縮小職稱之間的差距。未來在十四五時期養老金的調整,將直接取消職稱的影響力,按照繳費時間繳費檔次繳費的基數,是否購買年金年齡因素等綜合評定養老金的待遇和調整職稱,在退休之後將不起到任何作用。
第4個趨勢,企業年金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根據世界銀行的建議的養老金代替率,基本職工養老保險提供42%的比例的基礎上,要讓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在補充提高33%左右達到養老金替代率75%的最低保底標准,只有這樣退休前拿到1萬元的工資,退休以後就可以拿到7500元以上的退休金,這是保證退休生活質量不降低的紅線和底線。所以我國把職業年金作為第2支柱養老體系,重點發展重點推進,2022年最重要的新趨勢還包括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提高年金的繳費比例和繳費積極性,讓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在退休金的代替率方面做出最重要的最大的貢獻率和貢獻度。
第5個趨勢,養老保險統一繳費比例調整為個人繳費的2倍關系。根據此前的規定,湖南省已經統一調整了個人養老金繳費基數為8%,單位繳費比例為16%,養老金繳費基數和職業年金繳費基數單位的繳費部分都是個人繳費基數的2倍關系。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提高了個人的繳費比例,相對中和繳費負擔,畢竟社會平均工資基數不斷的上調,工資標準的不斷的上漲,給部分單位的繳費和給企業的繳費造成的壓力是需要平衡和緩解的。
第6個趨勢,限高保低。超過8000元的養老金一定要得到限制,重要照顧那些退休金不足於2000元的人和限制那些養老金超過8000元的人,只有限高保低才能解決養老金領域的共同富裕才能促進全領域的幸福指數的提升,才能解決老齡化社會加劇的今天養老金更多的是解決大多數人的養老剛需資金問題。
法律依據
《國務院關於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第二條 基本原則
促進公平。通過實行部分養老保險基金中央統一調劑使用,合理均衡地區間基金負擔,提高養老保險基金整體抗風險能力。
明確責任。實行省級政府擴面征繳和確保發放責任制,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和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以下簡稱中央調劑基金)進行補助,建立中央與省級政府責任明晰、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
統一政策。國家統一制定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逐步統一繳費比例、繳費基數核定辦法、待遇計發和調整辦法等,最終實現養老保險各項政策全國統一。
穩步推進。合理確定中央調劑基金籌集比例,平穩起步,逐步提高,進一步統一經辦規程,建立省級集中的信息系統,不斷提高管理和信息化水平。
『叄』 2023年企業退休職工漲多少
目前,我國主要有三個退休群體。第一類是公務員和事業編人員,與企業退休人員實行 " 雙軌制 ",他們的退休金是企業退休人員的 2 倍,大約在 6000 元左右。第二類是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全國平均水平在 3000 元左右。第三類人是城鄉居民退休人員,養老金全國平均水平只有 188 元。
社保專家預測,2023 年養老金上漲的幅度將下滑至 3.5% 左右。不少退休老工人說:養老金 2023 年上調 3.5%,按照定額、掛鉤、傾斜的 " 三結合 " 模式,依然會出現——養老金越高漲得多,養老金越低漲得少,貧富差距不會縮小,而是會越來越大,與 " 共同富裕 " 的方向背道而馳。
所以,從 " 共同富裕 " 的理念出發,從體現弱有所扶的初心出發,2023 年養老金上漲應該按照收入水平進行 " 分級 " 上漲:3000 元以下的漲 20%、3000-4000 元的漲 10%、4000-5000 元的漲 5%、6000 元及以上的漲 3.5%。
退休工人這個呼籲,讓很多社保專家感到不爽!社保專家很多都留學歸來的經濟學家,滿腦子是市場經濟,滿腦子都是嫌貧愛富,滿腦子都是不公平臨安,他們的反對理由永遠是這三條:
第一條:讓低收入的多漲、高收入的少漲,違反養老金 "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 的市場經濟規律。
第二條:讓低收入的多漲,對高收入群體不公平。高收入的社保繳費多,就應該多漲養老金,養老金水平低的人歷史貢獻小,憑什麼還多漲錢?
第三條:現在的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是社平工資的 60%-300%,工資高的繳費多,退休之後多發養老金這是天經地義的,如果讓繳費低的人多漲養老金,工資高的人也不願意多繳費了。
社保專家的反對意見,從當下的市場經濟體系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從底層邏輯來分析,社保專家的立場不對,違背了初心和使命,結論就不可能正確。按照社保專家的理念,完全按市場經濟規攜襪律走,富人把喝不了的牛奶倒掉,窮人就活該被餓死。
從國家的初心和使命來看:如果一個社會上大量的做出歷史貢獻的退休老工人只有一兩千元的養老金,連蔬菜和豬肉都買不起," 共同富裕 " 到哪裡去了?社保專家的良心被誰吃掉了?
PS:也請有關部門聽一聽退休老工人的心聲:
【1】社會保障的前提是保障,而不是市場。
無論是哪個國家,福利是福利,社保是社保談隱碰,市場是市場。比如,有些發達國家滿街都是流浪漢,吃救濟也不工作,說明社會保障體系好。養老金是社會保障,是退休人員的最後一道防線,應該是堅守社會保障的底線,而不應該走市場化道路,要吸取教育市場化和醫療市場化的教訓。
【2】不敢漲這么高比例的原因是社保基金沒錢。
不敢給低收入群體多漲,歸根到底是因為養老基金沒錢。養老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職人員的繳費,遠遠不夠。比如,美國只有 3.3 億人,養老金規模是 GDP 的 150%;我國有 14 億人,養老金規模是 GDP 的 10%。我們就要反思養老基金缺錢的問題。
【3】要考慮養老金低的群體的歷史貢獻。
含談如果社保專家說,他們養老金水平低是因為他們以前沒本事、文憑低、工資低、繳費低。這種人看不見歷史,只看見了金錢,眼裡只有不平等,心裡沒有同理心。高收入群體的既得利益也是建立老一輩產業工人 " 犧牲 " 利益的基礎上的。當年,一窮二白,是老一輩產業工人無私奉獻、打下的江山。現在的高收入群體吃的就是老一輩退休工人的 " 無私奉獻 " 的紅利。
【4】不損害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有利於促進共同富裕。
養老金低於 4000 元的退休老人,多是一些當年支援國企建設、支援邊疆建設、支援重工業生產的老工人,他們年輕時實行 " 低工資 ",中年時趕上下崗失業,老年時又領取很低的養老金。所以,給低收入群體多漲一點養老金,本來就是在彌補歷史對他們的虧欠,並不損害高收入群體的利益,因為高收入群體已經吃了雙重紅利——在職時高工資,退休後高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