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養老和盡孝是不是一回事
我的老家在閩西龍岩的一個客家村落,我曾見過這樣的養老故事:鄰居余阿姨生了3個兒子,大兒子常年在西安工作,二兒子留在老家務農,三兒子定居省城福州。為養老的事,兄弟仨沒少吵架,妥協的結果是老人每年在3個兒子家中輪流住4個月,老人生病住院等大額費用憑票公攤。70多歲的余阿姨說,這樣處理「誰都不得罪」,就是太折騰,自己也說不清兒子們到底孝順不孝順,說不清自己晚年幸福不幸福……
余阿姨的困惑,或許能反映出當下農村養老現實的復雜圖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二元對立結構的建立,農村養老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和新挑戰,誰來養、怎麼養的問題不僅存在一家之內,更考驗社會治理能力。
要認識到,一方面,農村的相對落後仍是造成養老「負擔化」的民生現實,這一點在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尤甚;另一方面,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造成許多農村「空巢化」,傳統農村家庭四世同堂的場景不復存在。
基於上述兩種普遍存在的現實,養老首先應被當作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其次才談得上文化層面、情感方面的考量。農村養老問題之所以顯得尖銳,固然有老人囿於習俗不願去敬老院、部分子女缺乏敬老尊老品德等因素,但城鄉發展差距和公共服務不均衡,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百善孝為先」「千經萬典,孝悌為先」「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孝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兼具歷史特殊性和傳承合理性。回望歷史,傳統孝道中並不乏糟粕,正是看到封建專制主義中的「忠孝同構」以及孝道對個體生命和人格尊嚴的戕害,陳獨秀、魯迅等先賢才痛批各種匪夷所思的「愚孝」。回到現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母在,不遠游」等行為規范已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更不用說「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錯誤的教育方式了。
⑵ 中西方在養老孝道方面的差異
但歷史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歐洲,老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在家族中是當之無愧的掌權者。
歐洲家長掌握財政大權,以捐贈取得社會接納,父母子女相互獨立
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衛生條件愈發完善,人的壽命也越來越長,人口老齡化成了許多國家無法忽視的問題。自古以來,世界上的存在養老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家庭養老,另一種是社會養老。家庭養老,顧名思義,就是指老年人住在家中,以自我養老為基礎,將老年風險向家庭成員尤其是子女分散的一種養老模式。而社會養老則是指老年人以自我養老為基礎,將老年風險向家庭成員外的社會成員分散的養老模式。
⑶ 「孝道」和「養兒防老」,蘊含著怎樣的因果關系
在我看來,「養兒防老」是因,「盡孝道」是果,這便是他們之間的因果關系。
所以,這些兒子並不能起到「養兒防老」的作用。
相反的,有一些女兒就是非常的孝順,他們能夠關心自己的父母,所以她們才被譽為父母貼心的「小棉襖」。
⑷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送父母去養老院是不孝嗎
自古以來,孝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養育我們二十多年,等到父母老了,走不動的時候,就是子女報恩的時候了。孝順父母有很多種,有的人覺得給父母錢,保證他們的生活就是孝順,有的人覺得能夠經常陪伴在父母的身邊就是孝順,還有的人覺得讓父母住的開心,舒服這就是孝順。總之來說,讓父母感到幸福開心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去養老院也並不是不孝。
一:父母不願意與子女住在一起。
有很多的子女都是非常孝順的,當父母老了的時候,就想要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邊住,只要父母在身邊,看著他們沒事就安心了。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父母和子女在一起住真的開心嗎,父母在大城市裡面根本就住不慣,身邊也沒有說話的人,每天就只能在家裡面帶待著,也不會使用各種電器,還不如讓父母選擇自己舒服的方式。
所以說,孝順有很多種,最主要的還是父母能夠住的開心,安心的過完餘生。
⑸ 孝心與養老的矛盾
如果說整個中國,養老己成了"道德綁架」,確實有點上綱上線了,因為有很多家庭真的是父慈子孝,其樂融融,養老是發自內心。但中國也確實出現了一些道德綁架式的養老。
如我家小姑子,小姑子的丈夫在婆家是中間的兒子,自小就是夾菜包,有活他去干,有苦他去吃,可是兩老就是不待見他,分家時不但只分給他自己住的屋子,其他什麼都沒有,分家後兩老也經常到他們家要孝敬,要治病的錢,要買禮物的錢,總之,只要到小姑子家發工資,兩老都會找借口去要錢。稍有遲緩,就是各種強詞奪理,說什麼把兒子拉扯大不容易等,直到把錢拿到手。
若是兩老真是缺錢花也就罷了,但事實上他二人不但都有退休工資,還時常會把小姑子孝敬的衣物等送給其他兩個兒子。而兩個兒子的生活水平則遠遠超過小叔子家。
我還聽說有的父母為把錢給兒子,卻要求女兒養老,有的父母強逼大兒子給小兒子籌錢買房子等,這都是綁架式養老。這當然都不合情理,卻不違道德法律。
這些綁架式養老,大多因父母偏心,不珍惜父子母女親情所致,以致造成了不少的家庭矛盾,破壞了社會和諧,當然,也受到了社會輿論的譴責。
⑹ 從「尊老」,「養老」,「健康儲蓄」看東,西文化的差異是什麼
尊老,養老是中國孝道的一部分,而孝道是五倫八德的一部分。孝字面是老+子,在甲骨文中xiao就是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後來省去老字的下一半,就是現在的孝。孝的本意是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往上推是祖祖輩輩,往下推是子子孫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個孝道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根本,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祭祀幾千年的先祖。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為之悖德,如果你連你的父母都不孝順,你愛別人就是假的,是有目的的。
健康儲蓄,是限制慾望。中國人是給子孫後代留一點東西;提前消費是放縱慾望。西方人我是第一,把子孫的錢都花了。東方的政府是限制人民慾望,西方政府是順著人民的慾望。這就是西方國家為什麼不簽訂保護全人類的京都議定書。
⑺ 「孝敬」與「孝養」的區別
1.「孝敬」與「孝養」的區別:
孝敬指孝順父母,尊敬親長。
孝養指竭盡孝忱奉養父母。孝養應該更偏重行動和物質方面。
2.孝敬父母、孝養父母,是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回報父母的教導之恩。孝敬父母、孝養父母,是天下孝子們應該做的事。百行孝為先、萬善孝為首、都是天下孝子們應該做的大善事、大好事。
⑻ 百善孝為先,養老院是孝敬老人的「天堂」嗎
都說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作為子女應盡的責任。但是隨著社會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慢慢的我們似乎都變了。沒有時間陪伴父母,也沒有時間和他們說話。就連最後要為他們養老的時候都送去了養老院。看似自己花了錢,也孝敬老人,但是老人想要的真的是這樣嗎。
一:不習慣養老院的生活。
作為年輕人,都想著自己沒有時間,那就花錢送老人去養老院,裡面還有一些可以作伴的人,老人的晚年生火應該會比較幸福。但是事實上是,老人離開了家裡面,根本就適應不了養老院的生活,本來想著讓老人享福,最後卻是這樣的結果。年輕人以為的天堂對於老人來說或許就是一種折磨。
老人需要的是陪伴,希望大家在工作之餘也能夠抽出時間多陪陪自己的父母,不要讓他們有遺憾。
⑼ 古人對老和孝的理解
這里暫不講悌,只講孝。孝是為人的根本,根本得以確立,大道才能暢通,德行才能生生不息。
《孝經》有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同樣是在強凋孝是為人的根本,人有德和教化,故孝也是為德和教化的根本。反過來說,不孝則非人,是獸之行;不孝則無德,更談不上教化。對孝本質的理解和對錯此處暫且不論。
那什麼是孝呢?
古人一再強調孝,天子多以孝治天下,可從來沒有人給孝下一個准確的定義。孝字本義是一個孩子在老人手下攙扶著老人走路。從字面意思看,孝有主動扶持老人(父母)的意思。《禮記》上有雲:「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這里的孝有供養、順從、恭敬的意思。《說文解字》上對孝的釋義:「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這里的孝所指意義豐富了許多,但也模糊了許多。扶持、贍養、順從、恭敬可能只是善事父母的幾種行為要求,而不能涵蓋所有。究竟怎樣才算是善事父母,沒有準確的解釋和答案。但從孝的扶持、贍養、順從、恭敬來看,都強調了孝作為一種義務而存在。那麼為孝的人對應的權利是什麼呢?下面這段話比較詳備:
「人不知孝父母,獨不思父母愛子之心乎?方其未離懷抱,飢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為父母者,審音聲,察形色,笑則為之喜,啼則為之憂,行動則跬步不離,疾痛則飲食俱廢。以養以教,至於成人,復為授家室,謀生理,百計經營,心力俱瘁。父母之德,實同昊天罔極!」
這段話即強調了為什麼要孝,也訴說了孝背後的人享有的那些權利——供養、教育、成家、立業,不管這種權利是主動給予的還是被動接受的。這可以說是一種不平等的平等,父母給子女以供養、教育、成家、立業,子女給父母以扶持、贍養、順從、恭敬。至於這種不平等的平等對錯實難一言以概之,但不可否認在中國兩千多年儒家思想主導下,這種有關孝的不平等的平等一直延續著,時至今日,生命力仍然旺盛。
孝的行為要求和表現主要有哪些呢?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今日看來,迂腐至極,有違人性,說是「愚孝」也不為過。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立身即要自力更生,行道即要積德行善,揚名即要功成名就。立身和行道沒有什麼問題,應大力提倡。但揚名和為顯父母,要求則實在為過。人活著應有多種方式,平淡也是其中重要一種;能讓父母平靜、安心何嘗不是一種福,何必一定要顯達。讓父母顯達,主要還是面子問題,即所謂的「光宗耀祖」。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事親和立身沒有大錯,事君從現在看來是「愚忠」的一種表現;從古人看來,事君可能是「天經地義」。因為君後面是國,一國之君沒能侍奉好,國家怎能好?國家不能好,個人又怎能好?這是古人的邏輯,時代和認知所限,不作評判。
以上是《孝經》對孝的部分要求,也體現著孝的各種行為。
⑽ 比較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的孝道和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之間的異同與優劣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現今社會因為許多價值觀的缺失,以及拜金主義的大行其道,傳統中國人所提倡的孝道正在慢慢流逝。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只要你活在當下,你就應該有義務去傳承「孝義」千萬不能讓我們中國人推崇千年的孝義 橫流在當下快速冷漠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