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怎麼看待生而不養的父母
我認為生而不養的人不配當父母。
再苦再難,也要親自養大自己的孩子。對一個孩子最大的傷害,往往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看不見。而在孩子長大後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卻緊緊跟著,步步相逼。在孩子最初的0-6歲,他們想緊緊地跟著父母。睡覺需要抱抱,需要講故事,需要陪伴。等過了這一段時間——老天給我們做父母的有效時間,然後,老天就會收回去了。
可悲的是,很多的父母把這些孩子當做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看待,而沒有去考慮他們是一個完整的人。自體心理學研究發現,1歲內的嬰兒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人,而非一個什麼都不懂,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小動物。而當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完整人格時,就會心安理得地去傷害孩子,忽視孩子的內心心理需求。
孩子的內心就好像一座花園,小的時候沒有埋下愛的種子。沒有給他陽光雨露的愛,沒有呵護,那麼就會任憑黑暗滋生,雜草叢生。所以很多父母等孩子大了才發現,一切都來不及了,所以我認為生而不養不配當父母。
2. 如何看待家中子女眾多卻無人贍養老人問題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孩子的品行和心性與父母的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個和睦的家庭是有傳承的,父母輩能夠贍養老人,那麼給子女做出了榜樣,子女看在眼裡的記在心上,也會對自己的父母孝順和贍養。
之所以,有很多子女不贍養老人,是因為孩子自小被慣壞了,自私自利。
還有一些人是忙著事業,不顧家的,更顧不上老人了。
就像本山大叔和丹丹姐姐的小品《話聊》,空巢老人很寂寞。
所以,勸正在路上的我們,要關注老人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滿足感,多盡盡孝心。
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再後悔了。
3. 如何看當今社會不贍養老人的現象
我認為其實很多兒女不是不想贍養老人,而是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事情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有的兒女在外地工作,自己養兒女就夠嗆,上班壓力大,一日三餐不知在哪吃。試問,他們還哪來的精力贍養老人呢?進入老齡化社會,卻是不爭的事實。國人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日是和非」、「過一天快樂一天」的樂觀人生態度,使一個老齡社會的老人普遍談不上養老。這種被世人的視而不見,不能不說是一種社會現象。我認為,法制只能強制有條件的人,如果連自己都養不活的人就沒辦法贍養老人了,更多還是應該靠政府出力了。
4. 父母不贍養老人怎麼辦
子女不贍養老人的可以先協商,協商不成的向法院起訴。法律規定,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二十六條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
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5. 你怎麼看待那些不贍養老人的人
我認為這種人是沒有道德底線的。父母生我們養我們不容易,而他們老了的時候,我們卻撒手不管。
6. 表達不養老人的心情和句子
一、我現在明白為什麼有些人不贍養老人了,就像父母也有可能對小孩子不撫養一樣。有的時候看到說兒女虐待父母的新聞,可是想一想,父母小時候也虐待過小孩子吧。有些人父母對他好,就以為所有當父母的都對小孩子好,可是家庭暴力,語言暴力,冷漠,傷害,偏見,歧視,哪一樣不是因,老時又會得到哪種果。
二、生活中有多少人不如這些搜救犬啊,他們隨是犬,卻有著人的情感,有些所謂的人,只是有著人的容貌,卻沒有人的思想人的情感,毒如蛇蠍,狼子野心,譬如那些不贍養老人的人,殘害別人的人!
三、總是妄圖用各種理由和借口說服我接受別人帶給我和姥姥的不能挽回的傷害。不可能。開玩笑。這輩子想都別想。不贍養老人和不孝順的人們。我也沒能延續她的生命。我希望我們一起原地爆炸。
四、不贍養老人,還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忘恩負義,這種人真是病的不輕!就算不是親媽也不能讓你媳婦兒指著鼻子罵吧,絕了。。。
五、不抱怨父母生病;不管父母多忙,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刮風,我們一生病,他們馬上會放下手頭忙得不可開交的一切,趕緊著我帶們去看病,徹夜不眠地愛護我們。當父母生病了,我們能做到多少?真的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嗎?社會上經常會有兒女不贍養老人的新聞,我們能不能做一個盡心盡責照顧父母的人……
六、感恩父母、孝順雙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昨日,興寧區法院借兩起贍養費糾紛案提醒大家:父母維系著親情,莫等事後抱憾終生。興寧區三塘鎮某村村民潘某與前妻陸某共生育有潘某順、潘某進、潘某殿、潘某晚、潘某妹五名子女。都說多子多福,但潘某並沒有享福。
七、在五一路我每次都能看到這個爺爺向路邊用餐人伸手要錢,看著四肢健全,是兒女不贍養老人,還是怎麼了?不時的讓我陣陣疑問。
八、最怕看到的新聞,就是老人被騙錢被換假幣還有過當場緩不過來去世了,瘦的要命只能坐地上抹眼淚的照片。還有那些不贍養老人,讓老人住車庫什麼的。這么大就看過我爹哭過兩次,一次我奶奶去世,一次大伯去世知道大伯兒子不顧家,大伯老了還要去做瓦工賺錢,胃癌最後粥都進不去,對老人不好不如去吃屎。
7. 對於生而不養的父母怎麼看待
父母對孩子的愛,大多濃厚深沉,甘心情願的付出所有。然而總有一些父母,不能擔當起養育子女的責任,草率的生育,放任孩子在人生路上苦苦掙扎。生而不養,養而不教,可謂是不配為人父母。
《何以為家》是一部由黎巴嫩青年女導演拍攝的電影,提名了戛納、奧斯卡、金球獎等諸多國際獎項。上映之後,感動了全球無數觀眾,讓人不由自主的為片中的幾位小主人公的命運唏噓感嘆。
導演並未採用專業童星,而是選用了幾名來自黎巴嫩的小朋友演繹他們的日常生活。12歲的贊恩和家人生活在貧民窟,衣食無著,然而父母卻依然熱衷於頻繁生育。贊恩是家中長子,卻沒有讀書的權利,小小年紀就要為了生活奔波,打工賺取家用。
然而生活並未善待這個命運多舛的孩子,幾經坎坷之後,贊恩得知被迫嫁給中年房東的妹妹被磋磨致死之後,怒而傷人,最終被抓獲判刑。影片結尾,贊恩決定控告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電影真實又傷感,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極具現實意義。
生活中如同贊恩父母一樣的成年人不在少數,他們以生育為樂,卻不願意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讓孩子無法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如同野草一般隨風生長,稍有不慎,就會跌落生活的深淵。
生而不養,將孩子推向生活的深淵
1,安穩的童年,是孩子成長的保障。
人們常常把孩子比喻為「四腳吞金獸」,養育一個孩子,無疑需要花費極大的金錢和心血。惡性攀比自然不可取,但是孩子成長的基本需求必須得到滿足,為孩子提供安穩、健康的童年生活,是父母應該擔負的基本義務。
如果孩子的基本生活沒有保障,無法攝取充足的營養,從小生活在顛沛流離的環境中,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極大傷害。
2,父母的關愛,是孩子堅固的後盾。
從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開始,父母就成為孩子唯一可以依靠的對象,即是孩子堅固的後盾,也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
父母的充足關愛,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性格,擁有開朗、樂觀、堅強的優秀品質。
反之,如果父母過於自私,對孩子不管不問,則會引發孩子的自卑情緒。幼兒缺乏正確的邏輯判斷,往往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才會得不到父母的愛,因此陷入敏感的恐慌漩渦之中,
3,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和睦、溫馨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內心安全感的最大來源。擁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擁有愛自己的力量,也能把愛回饋給身邊的人。否則便會形成討好型人格,渴望愛,卻又害怕失去,造成性格缺陷,充滿負面情緒。
養而不教,不配為人父母
8. 父母不給子女帶孩子, 子女就不給父母養老, 你怎麼看
父母和子女及孫輩的互動及相處模式在現實世界沒有固定答案,父母應該根據自己的的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和子女相處的愉快,以及子女的經濟能力,是否懂感恩等情況進行權衡,沒有固定模式。
但無論如何,都應該立足現實。以法理為底線,探討情理,雙向付出,維護親情的紐帶,平衡和諧是要旨。誰都渴望天倫之樂,而不是一地雞毛。但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模式一:法理模式
父母不給子女帶孩子,子女養父母的老。這種模式,看似生硬,甚至有些子女會認為老人不近人情,但是法律上認可的模式,也是本來就應該如此的樣子。
在法律上父母沒有給子女帶孩子的義務,但有要求子女贍養自己的權利。對子女來說,贍養老人是義務,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法律上並不支持父母沒給子女帶孩子,子女就可以不養老人的老。
說白了,給帶是情分,不給帶是本分。不管父母是否給子女帶孩子,子女都得給父母養老。在生活中如果真的這么做了,子女還心甘情願給父母養老的,才是真孝子。
不是每一對父母都是有錢、有閑、有健康,有足夠的精力幫你帶孩子。他們的晚年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子女沒有道理不由分說地無償徵用。
父母把你拉扯大,已經盡到了生育、養育和教育的責任,贍養老人是最基本的回報。都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做父母的酸甜苦辣,子女品嘗過後,更應該有贍養老人的覺悟和擔當。
父母不給子女帶孩子,不出錢,不出力,在法律上沒毛病。但這種情況下,子女仍然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不應該抱怨老人,或者成為不贍養老人的借口。
模式二:兩情相悅模式
父母給子女帶孩子,子女給父母養老。這是多數中國式家庭相處的傳統模式。
父母肯給子女帶孩子,或出錢或出力,是情分,不是本分,前提是有心、有力、有情。對此子女應該感恩並珍惜。
子女要多關愛老人,認可並感恩老人的付出,在情感上給老人以溫暖的互動和回報,讓老人有所安慰。更重要的是,無論父母是否幫自己帶孩子,都要盡好給父母養老的贍養義務。
做父母的,雖然在法律上沒有給子女帶孩子的義務,但現在年輕人生活、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壓力太大了,確實吃不消,需要幫助時,父母也是可以量力而行,適度援助的。
親情寶貴,需要雙方維系。有心、有力、有情,兩情相悅,為什麼不幫呢?反之,子女只知索取,不懂回報,幹嘛要拿老命喂白眼狼呢?
子女也要有正確的認知和覺悟,老人有心有力要感恩,有心無力要理解,有力無心要面對,無心無力要接受。
模式三:斷舍離模式
父母不給子女帶孩子,子女也不給父母養老。這是斷舍離模式。
現在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兒媳婦或姑爺給公婆或岳父岳母養老的邏輯都是你給我帶孩子,我就給你養老。你不給我帶孩子,甭指望我養老。
有些父母或由於健康情況或精力不允許,無法給子女帶孩子;或由於財力不夠,無法出錢貼補子孫;或由於雙方相處不融洽,不能夠或不願意給子女帶孩子……
為了堵住子女抱怨的嘴,減少矛盾,不得已就退一步,說不用子女養老,也不給子女帶孩子。這種說法往往是言不由衷的,是不得已的斷舍離。
對此有些年輕人,但也有一些不以為然,認為老人就應該分擔養育子孫的負擔,或出錢,或出力。
如果既不出錢,也不出力,就覺得老人不盡情理,就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就認為老人不可饒恕,即使不給老人養老,仍然覺得吃了虧。
有這樣心態的年輕人,是極端自私的,也是不懂法理的。依據民法典,子女對老人的贍養義務是沒有任何前提,不應該附加條件的。
所以即使老人聲明了不給你帶孩子,也不用你養老,法律也不認可子女將來就沒有贍養義務了。將來萬不得已,你也得養。不然既違法,又違背道德,會受到社會的譴責。
模式四:祥林嫂式父母+白眼兒狼兒女
父母給子女帶孩子,子女不給父母養老。這是最殘忍的模式。
最忌諱子女不知足,認為老人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心安理得地啃老,甚至還挑剔老人,抱怨老人。更有甚者,只知索取,不知回報,過河拆橋,晚年不給父母養老,讓父母晚年成為祥林嫂。
但雙方都得差不多,不能只有一方付出。老人如果毫無原則傾其所有,沒有底線地付出,一來容易嬌慣出白眼兒狼,二來自己又老又窮又病,沒有利用價值時被一腳踢出來,晚景凄涼。
清醒的父母,會在有應有的家庭地位,人格尊嚴,子女懂感恩的前提下幫助他們。會在安排好自己養老規劃的前提下進行,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兒女負責。
一定要繳納社保,老了讓養老金和醫保陪伴自己終身,並努力維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給自己留點養老的本錢和過河錢,讓自己晚年的生存和離世有尊嚴。
往長遠看,對成年子女的各種幫助,包括出錢出力,能有所保留和底線,才是真正對子孫有擔當的父母,將來才能少拖累兒孫,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