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農村老人養老保險的調查報告作業
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山東省新泰市西洛村調查
劉洋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近1.3億,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群體是我國最大的人口群體,所以農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國最大的老年人群體。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逐步加快。因此,關注我國農村老年人口,了解他們的現狀,積極解決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大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所應該做的。
一、現狀描述
山東省是我國的第二大勞務輸出省,所以當年輕人外出打工時,留下的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就更是我們所應該關注的,也是值得調查的。西洛村位於山東中部、泰沂腹地,北依五嶽獨尊的泰山,南臨孔子故里曲阜,東接山東半島沿海城市。它所在的新泰市是山東省的30強縣市之一。西洛村總人口288人,60歲以上老人有36人,佔到總人口的8%。為了能夠准確地了解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我利用寒假時間進行了調查。調查以訪談形式為主,輔之以問卷。
(一)該村老年人的健康及醫療狀況
調查發現,該村36位老人中,有21位老人身體健康,基本上不怎麼生病,佔到了老人總數的58.3%,有9位老人身體比較差,時有小病發生,佔到25%,而餘下的6位老人有病在身,久治不愈.而這些老人的病主要集中在關節炎,風濕病,高血壓,等。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有近78%的老年人在感到身體不舒服時,會立即找醫生。這說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健康意識較強,但也有兩成多的老年人在感到身體不舒服時,選擇扛不過去時再找醫生。他們中除一部分是自信自己身體很好,頭痛感冒扛一下就過去了,不用找醫生外,也有部分人是因為家裡經濟拮據,現在醫葯費用高,看不起病。有近80%的老年人平時是找村裡的醫生看病,有15.8%的老年人平時在鄉衛生院看病。可見,村裡的醫生和鄉衛生院擔負著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平時看病就醫的重任。但有近30%的老年人認為他們村的醫療條件比較差或很差,村裡醫生少,好醫生更少。大量無學歷甚至未經過培訓的人員充斥著鄉村衛生人員隊伍,農村老年人所接受的醫療服務質量不容樂觀。村裡老年人得了病所花的錢,有80%以上的老年人是自己出一小部分,兒女們出大部分或完全由兒女們出。可見該村老年人在醫療上能夠花多少錢,主要取決於兒女們的經濟狀況。他們自己沒有積蓄或積蓄很少。但是在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近幾年,該村好多人都買了醫療保險,平時看病所花的錢可以報銷近50%,這一舉措對他們好多人是受益非淺的。調查發現,該村老年人買醫療保險的有31人,佔到了老人總數的86.11%,大大提高了該村老人有病及時就醫的比率。
(二)該村老年人住房及經濟狀況
在對36位老年人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其中有30位老人有自己的住房,佔到了70%,他們中大多數人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很滿意或滿意。他們的房子大多是改革開放後由自己或自己跟兒女們一起修的。有近三成的老年人沒有自己的房子,跟兒女或其他親戚住在一起,主要是跟兒子住在一起。當有不止一個兒子時就在幾個兒子家輪流住。他們多則在一個兒子家住一年、半年,少則三個月、一個月。住多長時間由家庭會議根據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決定。他們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過因住房問題而挨媳婦罵或看媳婦臉色的經歷。他們中大多數人很想或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不很滿意或不滿意。調查還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基本沒有或有很少的經濟來源.他們生活消費所需的費用,一小部分是自身勞動所得,大部分是子女的資助。
(三)該村老年人養老狀況
根據我們的調查與訪談,我們了解到,在該村所有被調查的老人中,有97.3%的老人依靠家庭養老,也就是說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由子女提供生活費用,或者依靠自己微薄的儲蓄與繼續勞作維持生計,而只有2.7%的老人是靠退休金養老的,也就是說只有一位老人不是依靠家庭養老的。由於農村中分家情況比較普遍,子女成立新的家庭後與父母家庭之間在經濟上相互獨立。即使在一些家庭,相當數量的老人與成年子女雖然名義上沒有分家並住在同一所房子裡面,但他們仍然是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存。實際情況也表明,,除因身體原因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外,大多數農村老人都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以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對老人的經濟上的「反哺」往往只體現在老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生病需子女照顧等情況中。前面提到該村有比較高的醫療保險投保率,令我們感到欣慰。但是當對該村老人養老保險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該村投了養老保險的老人只有2.7%,也就是那位以退休金養老的老人,他是西洛村所在鄉鎮礦工廠的退休老幹部,退休前單位里統一買的養老保險。除此之外沒有一位老人投了該保險。這一結果另我們吃驚不已。我們了解到,曾有人上門推銷過養老保險,但是對於該保險,老人們參保投保意識淡薄,在投保問題上思想顧慮重重,怕政策不穩,怕加重他們的負擔。可見,農村養老保險在西洛村還是一片空白。
(四)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狀況
調查發現,在36位老人中,幾乎沒有一位老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他們的健身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並不強。只有不到10%的該村老年人經常讀書看報,這主要:經濟原因。很少有農村老年人訂報刊雜志,而村裡訂的報刊雜志主要是給幹部們看的;在目前的農村老年人群體中識字的並不多;有部分老年人是因為年紀大了,眼睛老化,看不清楚書上的字。但是他們中看電視、聽收音機的比例達到了91%,這是他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經常打牌下棋的該村老年人所佔的比例並不大,而他們打牌下棋的場所主要是附近某戶人家的大門底下。同時我們了解到,幾乎沒有老年人參加過村裡組織的老年活動。村裡也幾乎沒有組織過老年人的文化活動。該村也沒有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設施。我們可以看出:有將近一半的農村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寂寞。可見,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很薄弱,村委會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還有許多事要做。
二、啟示與建議
通過上述對西洛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描述和分析,我認為,要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使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就必須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從上述的描述與分析中,我們能看得出,不管是老年人的醫療問題還是養老問題,還是精神生活問題,都需要良好的經濟作為支撐、作為前提。經濟搞上去了,農民的生活富裕了,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自然也就提高了,許多問題也隨之解決了。其次要進一步發揮村委會的作用:多關注村裡老人們的生活情況,不忽略精神生活情況。多舉辦老人們的活動,積極鼓勵老人的參與。而且要有必要的老人活動場所和設施。同時多對村裡中年及少年進行關於孝敬老人的宣傳和教育。讓老人的老年生活真正的幸福起來。最後,要積極地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率,同時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完善合作醫療制度,改善農村的醫療服務。以次減輕子女贍養負擔,同時讓老人在養老問題上由被動變為主動,也讓老人有病及時就醫,提高生活質量;當然,說了這么多,還是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的,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可以說一切都是白話,所以我認為,國家的政策應該是最為重要的。
二十幾天的調查終於結束了,雖然調查的是我的鄉里鄉親,但平日里卻沒有很多的了解,更談不上關心,即使見面了,也只是點頭微笑。然而,隨著調查的逐步進行,給我心裡的震撼也越來越大。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位老人都有著不同的生活和不同待遇,但他們絕大部分生活地不好,這一點卻是相同的,了解了他們的生活讓我覺得難受和心痛。
調查中曾遇到一位阿姨,當和她談到對公婆的養老問題時,她問我:「當一塊石頭從上面掉下來砸到腳時,你的眼睛是先看下面還是先看上面?」我沒有多想就脫口而出「當然是下面」,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而且大多數人都會這么回答。這時阿姨說:「對啊,人人都會這樣,總是先看下後看上,對孩子,對老人就是這樣,總是往下疼,後往上疼。」我無語。
從調查的第一天直到最後一天,我的心都在起伏不平,但是有一點讓我更加地堅定,那就是,我一定會好好地孝敬我的父母。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絕對不會只疼下而不疼上,絕對不會讓辛辛苦苦養育自己的父母在老年吃任何一點點苦,受任何一點點罪。同時我也非常地希望我村的爺爺奶奶們能盡快過上幸福的生活,有一個美好的晚年。雖然多了點,但你可以自己刪,給分吧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貳』 關於社會養老問題的調查報告,請有過經驗的學哥學姐指點!
關於白土窯大隊養老問題的調查報告
社會調查人:米志偉
社會調查主題:壩上農村的養老問題
社會調查地點: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白土窯鄉白土窯大隊
社會調查時間:2005年8月
住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吃得最不好的還是老人……我村總人口1070人,其中60歲到70歲的老人有73人,70歲到90歲以上的老人有33人,其中孤寡老人16人。從小到大令我耳濡目染的是老人遭受兒媳唾罵,無人養老的事件屢見不鮮,讓人心痛。老人為子女忙碌一生,到頭來卻落得無人養老,遭人嫌棄……於是,我針對壩上老農的養老問題作了調查,調查報告如下:
一、農村養老問題現狀
無兒無女的老人怎樣養老?針對這個問題,我對本村孤寡老人周占富進行了采訪。周占富,男,64歲,無兒無女、雙目失明,不從事任何勞動,生活完全靠別人給養。從談話中得知他的8畝口糧田已被弟弟耕種,每年弟弟給他兩袋麥粒兒,最多300斤。除了大隊每年給的4袋麵粉,再無其他收入。當問及這些東西是否夠吃時,周老漢哽噎了,「餓不死就可以了!」這就是他隨後的回答。而她的醫療保障也只不過是撿破爛換來10塊錢的止痛片。我為這樣的回答而心痛,但傷心存疑惑:縣里有養老院,村支部為什麼不將他送到那裡呢?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又采訪了村支書張守玉。他說,咱處於北方的壩上,縣是貧困縣、村是貧困村。村裡的收入甚微,全村的孤寡老人的麵粉前就將村支部的收入花去一大半,那麼多人的養老費哪裡掏得出呀,國家頒布了減負政策,也不敢往人頭上均攤啊,再說村民們也不同意嘛,村裡管的也只能這么多了。
有兒有女的老人怎樣養老?針對這個問題,我又走訪了村裡的馮瑞蓮老人。馮瑞蓮,女,80歲。在農村80歲已是高齡,而她的養老問題卻成了全村人的話柄。她有5個兒子1個女兒,當她被問及關於養老問題時,老人就一個勁兒的哭,不作任何回答;當再問及關於兒女的贍養問題時,老人就開始裝聾了,回答了一些不相乾的話。我想老人的兒女很是不孝順,老人受了很大的委屈,但又顧及面子或是怕子女們知道自己說他們的壞話便難以啟齒。對她的了解卻是從旁人口中得知的。老人的口糧地讓給二兒子種了,當她拿著口袋向二兒子要糧食的時候,遭來的總是二兒媳的一頓臭罵;再去其他的幾個兒子那裡,得到的卻是同樣的結果,還怪她把地給別人種了。老人有兩個兒子住在城裡卻很少回來看望她,沒辦法只好去了總給自己臉色看的女婿家。吃的問題是解決了,可是老人每天還得干繁重的家務活,打掃家,喂雞、豬,做飯……樣樣離不開她啊。溫飽問題好不容易才解決,更不用提醫療費了。當然有的老人兒女好些,可是老人的醫療問題卻得不到保障,往往是病了無人管。父母為子女操勞一輩子,到頭來無人養老,或是看臉色活著,為什麼呢?
二、農村養老難的原因分析
首先,其實無論老人有無兒女,養老難的原因是一樣的。農村人口素質低,農村經濟落後,沒文化使得媳婦女婿們不懂得愛屋及烏,沒有愛心,也使得村民們毫無同情心,可見我們的禮儀之邦禮儀何在?沒有文化使得人們不知親情的可貴,不知友情、鄉情的重要,使得人們不知什麼是同情。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資的供應,他們還需要兒女的理解、關愛,以及心與心的交流。無知讓老人們的這點需要成為奢求,用不可得;無知也讓鄉親們變成了吝嗇鬼,不舍的掏出均攤在自己頭上的幾十塊錢……硬是變成了魯迅筆下麻木不仁的人了。人口素質低下已是農民養老難的根本原因了。
其次,農村經濟落後。這是直接原因,我村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我村土地貧瘠,又沒有草坡,農業收入微乎其微,全村幾乎家家入不敷出。如果家裡再供個高中以上的學生就得靠借貸度日了。用一位農民的話來說就是「我連自己都顧不過來,哪裡顧得上我老媽呀!」
是啊!如果真是這種情況,即使是有孝心可也無能為力啊。難怪媳婦見了婆婆就像見了仇家似的, 是貧窮讓人變成了吝嗇鬼。
第三,國家的分配製度是不公平。建國初期,為了推進工業的發展,國家頒布了好多有利於工人的政策,其中一條就是工人退休之後可以向國家領取退休金。我們不得不承認:最受苦、受累的是農民;經濟收入低,地位最低還是農民。農民同樣會退休,但不會領取退休金,所以靠的依舊是田地、兒子啊!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民以食為天,農民做著最平凡但又最根本的貢獻,農民老了之後卻得不到最起碼的生活保障,這就是不公平。如果農民也可以領取退休金,那些老人就不必為衣食而擔憂了,更不會擠在兒女屋檐下忍氣吞聲了。
三、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針對以上原因,我們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我們都知道教育與經濟一環緊扣一環,一環影響一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所以我們要實實在在落實物資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踐「三個代表」創建和諧農村氛圍。我國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民已經先富起來了。現在先富的人和地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於是,國家實施了開發大西北的戰略計劃,我想大西北的農村也像我們一樣有著養老難的問題。據此我提出以下建議:國家應多向這些地區投資,興建初、高等學校,將東南部的人才吸引到西北部去,用人才去培養人才,讓人才再去創造財富。同時,各鄉政府的基層幹部、黨員更應該發揮領導作用,積極地為農民拓出一條致富路。
在分配製度上,國家應盡快地做出調整。現在國家雖然也頒布了一些有利於農民的政策,收效卻甚微。國家干預經濟,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而工業產品的價格也相應得提高了,所以,農產品的價格相對沒有改變多少。國家連續降低了3個百分點的農業稅,農民的農業負擔減輕了,可這點負擔分攤到每個人的身上也沒幾個錢,效果也不明顯。希望國家的經濟專家們同時考慮到宏觀調查市場的經濟作用,探索出一條直接有效且明顯的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通道。
今年農村已在統計年過六旬的老人,據估計要給予這一部分人最低生活保障金。雖然,這制度尚未落實,但人心已是一片費騰。希望國家盡快實施並將此制度改為農民退休金制度,相信這一制度的落實會成為農民歷史上的一大進步。
我地區現行的養老方式仍然是家庭養老,既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經濟支持、日常照顧及精神上的慰藉,其存在可以從經濟和社會兩個層面上認識。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還不高,也不平衡,尤其是在我北方的壩上,經濟水平極低。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都靠中青年的兒女,在中青年的兒女中,「重小輕老」的現象還是很嚴重的,小的還沒錢照顧呢何況老的?有些老人的兒女因生活瑣事,不履行贍養義務;有些老人的兒女惡性攀比,「你不管,我也不管!」結果誰也不管這些老人。這樣不僅老人經濟困難,同時也給老人帶來了精神方面的痛苦。
社會養老雖然初見端倪,但不是主流。社會福利體制還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還沒有搭建起來,加之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中華傳統美德也在日趨喪失,老農的養老問題不容忽視。
綜觀這兩個層面,還是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所以我們得繼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於此次調查,雖然調查范圍有局限性,但是對我自己而言是感受坡深。首先,我初步了解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群眾思想,自己在社會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進程中都在無形的用運馬克思主義原理,從而加深了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其次,我認識到中國的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如果任由農村的老人像現在這樣生活下去,不僅是中國人性的退化,也是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重大因素。最後,我覺得自己真正以主人翁的地位來發現問題,並絞盡腦汁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措施。現在我還是一名學生應努力提高業務知識,培養道德品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微薄之力。
2006年8月
『叄』 養老保險的家庭調查
該項在計算時是計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里(養老金收入包含在居民家庭總收入里):
1、「農民純收入」指的是農村居民當年從各個來源渠道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獲得收入所發生的費用後的收入總和;
2、農民人均純收入計算公式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家庭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稅金和上交承包費用—調查補貼)/農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數)。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規定:
第十五條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
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
第十六條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肆』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哪些問題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最大的就是養老金問題。還有就是「無人照料」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大量的年輕人、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兒童,這些老人不但沒有人照料,而且還要照顧孫子、外孫,背負著留守家庭主要成員的重擔,這也是影響農村事實上老人度過幸福晚年的一個突出問題。
就目前農村60歲老人的養老情況看,養老金不足是一個突出問題,也就是說錢不夠花,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還有就是「醫療費」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60歲以上老人,經年在農村干農活兒,身體狀況大多不好,多數身體都不好,有的甚至患有多種疾病,如果遇到一個大病,花掉幾萬、十幾萬那也就是一兩年的事,有的家庭一下子就回到了解放前,所以說農村老人醫療費用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
『伍』 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如何進行人口普查
目前正在進行的是第七次人口大普查。中國的戶口本上不能沒有你。新的普查是全面性的普查。住在養老院里的老人可以集中在養老院進行統一普查,也可以分散到各村進行分散性登記。
『陸』 老年人家庭贍養問題及對策調研
農村老人贍養問題應引起重視 歡迎訂閱手機青年報,移動用戶發送qnb到10658000,每天資費不到一角錢。http://www.youth.cn 2009-08-26 14:43:00 中國青年網金融危機背景下,農村老人贍養問題日益突出,高郵法院對近期審理的贍養案件進行了調研。當前農村贍養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子女經濟收入急劇減少導致供養壓力增大。打工是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致使眾多農民工失業,直接導致他們的經濟收入水平急劇減少,扣除日常開支、子女教育等費用後,在客觀上難以承擔贍養老人的經濟負擔。返鄉農民工與老人共同生活導致矛盾增多。返鄉農民工與老人共同生活,由於性格、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導致矛盾增多,沖突加劇,加之部分農民工法律觀念淡薄,在與老人發生家庭糾紛後,斷然採取停止供養的粗暴做法。不良鄉風民俗導致拒不贍養現象。農村地區大多具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觀念,無論父母子女還是社會輿論均認為出嫁女不用也不應贍養父母。一些案件當事人對要求出嫁女承擔贍養義務持強烈抵觸心態。眾多子女相互推諉導致無人過問。子女之間在父母財產分配、帶小孩等問題上相互攀比,進而心態失衡,認為父母厚此薄彼,自己理應少承擔或者不承擔贍養義務。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欠缺。農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狀況更多地取決於子女是否孝順及其經濟能力,農村老人除依靠子女贍養外(無子女的依靠村組扶助),缺乏系統、全面和充分的社會保障。對策和建議加大調解力度。贍養糾紛畢竟是家庭內部矛盾,生硬下判無助於家庭和睦。基於維護農村老人合法權益、促進當事人相互體諒理解的原則,創新調解方式,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有利因素,邀請村組負責人和具有一定威望的本地人參加調解、發表意見,形成有力的輿論壓力,促成當事人自行認識錯誤,自我悔改。加大執行力度。對極個別態度頑固、經反復協調仍拒不履行贍養義務的,採取堅決果斷的強制措施。執行過程中,實行快速、靈活、有效三原則,迅速強制執行,確保老人獲得必要的供養;靈活運用多種執行手段,為老人提供有力的司法救濟;高度重視強制執行的說服教育工作,明確法律責任,實現執行一案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加強宣傳工作。積極通過黑板報、廣播站、村民會議、巡迴審理等方式,大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提高農村居民法律水平,大力倡導依法辦事、合法表達訴求的法律文化;積極弘揚關愛老人長輩的傳統文化,培養形成尊敬老人、譴責忤逆的輿論環境和良好的社會風氣。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議相關部門深入調研農村老人贍養問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探索構建覆蓋更加全面、救助更加及時、保障更加充分的社會綜合保障體系。 編輯: Sanming 來源: 江蘇經濟報關於老年人家庭贍養問題的調查報告 2009年04月27日 星期一 下午 07:51 關於老年人家庭贍養問題的調查報告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最多的國家。聯合國將一個國家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定義為「老齡化社會」,依此標准,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中國已經基本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老齡化比例為7.0%,2005年達到7.69%(老齡人口為10055萬)。在國家經濟實力還不夠強、社會保障體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如何贍養老齡人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32億,老齡人口增加,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的成果,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但是,也給經濟社會帶來許多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導致家庭、社會矛盾,對改革、發展、穩定產生不良作用。老有所養解決的尚好的,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部隊離退休老年人;企業退休職工的供養依據經濟效益而定,有些企業較好,也有些企業退休職工的退休金、醫療費也保證不了;農村老年人的贍養問題,許多農村集體經濟給予老年人適當生活補助,還建有敬老院和老年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等,老年人歡度晚年,也有一些農村老年人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暑假,我走訪了一些老年人的家庭,參觀了村裡的一些老年人的活動,並對農村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情況作了一些粗略調查。我國在1.32億老年人中,就有近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必須重視和加強農村老齡工作,促進各方面關注貧困老年人,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
當前,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多,使維權護老成為新世紀的一個社會性問題。而在老年人群中,農村老人約佔80%。由於社會歷史的原因,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的問題,比城鎮老人更為艱難。對老年人的贍養糾紛案進行調查分析,發現農村老人的贍養問題不容樂觀。
從調查的情況看,農村很多老人的晚年呈現出不同於城鎮老年人的生活特點。
生活條件較差,生活方式單調 農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四種,即三世同堂型、不分不離型、分擔贍養型、獨自生活型。三世同堂型即老人與子孫共同生活,生產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兒媳決定,老人除干點家務活幫助照看孩子外,別無其他生活,生活比較單調;不分不離型是指老人與子女雖沒有分家,但是不與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費用由子女供應這種類型的老人在子女少的家庭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分擔贍養型主要集中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子女按比例分擔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糧食及日用品,老人也不與子女一起生活;獨自生活型是指單身老人或老年夫婦單獨生活,生活費用由自己承擔,責任田裡的重體力活由親朋好友或子女幫助,這種類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幫助,這種類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或單子女的老人。許多不分離型、分擔贍養型、獨自生活型的老人大多居住在村莊周圍低矮破舊的房子里,在有的地方,村莊周圍甚至出現了老年人聚居的「老年村」,其生活條件普遍較差。
老人生活要求低,渴望但不苛求精神贍養 與城鎮老人呼籲精神贍養不同,農村老人雖然也希望兒女精神贍養,但相當一部分老人是只要生活有保障,不致挨餓受凍就很滿足了,而不太注重營養保建、參加娛樂活動等。
生活來源單一,完全依賴子女,農村老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極少,他們中很多人因年老疾病而喪失失勞動能力後,生活只能依賴子女,沒有其他出路,這是農村老人與城鎮老人的一個顯著區別。
造成農村老人生活艱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子女間非正常攀比,使老人生活無著落。從調查的情況看,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贍養責任的糾紛案件佔全部贍養糾紛案的80%以上。如78歲的張某有3個兒子,都已成家獨自生活。老人自己則在舊草棚里。原來兄弟3人商量好每家都拿出一定的糧食贍養老人,可後來老二以父親在老三結婚時花的錢比給他的多為由拒絕贍養老人;老三媳婦,則以結婚時老人怠慢了娘家人為由也不盡贍養義務。老大開始按時給老人送去生活費和糧食,後見兩個弟弟不盡義務,也停止供應。老人遂把3個兒子告上法庭,法庭判決老人勝訴後,兒媳們則以老人敗壞他們名聲為由,仍不盡義務,甚至發展到打罵老人,最終張某服毒自殺。
2、農村社會養老體制不健全,養老方式單一落後。絕大部分老人至今仍靠子女扶養,他們年輕時扶養子女,為子女上學、結婚耗盡了全部積蓄,有的老人甚至把住房也全部讓給了子女。由於農村養老保險體制不健全,老人大多沒有經濟來源,到年老時在經濟上便完全受制於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特別是個別兒媳視老人為負擔,老人在家裡經常受氣。
3、部分子女道德倫喪,只知向老人索取,卻不願回報老人。有的兒媳視娘家人為自己人,公公、婆婆為外人,「內外」差別大,不贍養甚至虐待公婆,有的兒子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使父母飽受委屈。據蒼山縣法院統計,1990年以來全縣訴訟到法院的虐待老人案件達16件,而實際上沒訴諸法律的虐待現象遠大於這個數字,因為很多老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採取遷就忍讓的態度,造成隱性虐待較多。
農村養老問題嚴重干擾了農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帶來了負面效應,因此必須正視這一問題。
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倡農村青年為自己和老人參加養老保險,使農村老人減輕對子女的物質依賴程度。從長遠的觀點看,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使老人安度晚年,將是解決農村養老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在全社會提倡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建立團結和諧的農村家庭關系。當前甚至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在農村,子女仍將是養老的主要承擔者,因此,必須將敬老愛老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滲透到農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依法養老。目前,關於保護老年人權益的立法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則等法規中都有專門的條款,國家還專門制定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不盡贍養義務的人可以視情況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責任,從而為農村老人依法養老打下了法制基礎。當前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讓全社會了解保護老年人權益的重要性,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人更應學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與現實情況越來越不適應的情況也愈發突出,該法在社會中的實施狀況及暴露的問題主要有:(一)對老年人的特有權利法律規定不明確,導致落實難。除了同一般人所共有的權利外,老年人還有其自身的特有權利。那就是「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教」。對於老年人來說,正是這些權益需要法律作出切實的、明確的保障。(二)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廣度和深度不夠。一是對宣傳貫徹該法的長期性、艱巨性認識不足,雖然採取了一些形式的宣傳,但真正受到教育的主要是有關領導、老年人和老齡工作幹部,而沒有廣泛地向敬老養老的主體——中青年人進行宣傳。二是宣傳不夠深入,有的地區和單位行動遲緩,邊遠地區和許多單位還有死角,在許多部門和單位的幹部群眾中,對其主要條文內容不甚了解。三是對在宣傳貫徹該法中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尚未進一步研究解決。(三)老年人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不強,導致一些情況不能及時處理。一是法制觀念淡薄,觀念陳舊。有的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權益,更不懂得如何去維護自己的權益。二是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多數不願意訴諸法律,怕家醜外揚而忍氣吞聲。(四)遺棄、虐待老人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法律保護不到位。有贍養義務的子女相互攀比,推諉、拒養老人的事件屢見不鮮,有的老人有病得不到及時治療等問題也大量存在。同時,各級組織在抓老年人維護合法權益工作方面又缺乏具體措施和工作力度,有許多問題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如何對待老人不但是家庭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問題。對於家庭來說,當前甚至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子女仍將是養老的主要承擔者,子女對待老人主要是一個字「孝」。傳統中國非常講究「孝道」,號稱「百行孝為先」、「百善孝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設想為「孝道」的最高境界。孝不僅是生活上的瞻養,更是一種敬愛之情、精神溝通和心靈慰藉。真正的「孝道」,是使父母生前享受人生安樂,死後對之表達哀戚之情。提倡孝道不要求固守在父母身邊,更不要求絕對聽從父母的指揮與安排,只要求在父母喪失生產能力而社會保障又不健全的情況下對父母實行物質救濟,保證老人自我生活娛樂的物質基礎;在父母喪失自我生活料理能力時,或委託親戚,或找保姆,或親自照顧;尊重父母的人格與個性,不侮辱父母,不對父母施以任何暴力,常常給父母通通電話,有閑暇,常回家看看,在節假日陪父母玩玩,在精神上與父母達到一定程度的溝通,使老人得到精神慰藉與精神自由,從而身心健康的安享晚年。
對於社會而言,要在全社會提倡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建立團結和諧的家庭關系。因此,必須將敬老愛老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需要我們全社會行動起來,大力弘揚和倡導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美德,全社會應當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宣傳教育活動,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青少年組織、學校和幼兒園應當對青少年和兒童進行敬老、養老的道德教育和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加強法制力度,使不善待或虐待老人者受到嚴歷的制裁。老人問題嚴重干擾了正常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安寧與穩定,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帶來了負面效應。因此,當前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讓全社會了解保護老年人權益的重要性,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人更應學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提高思想認識,加強老齡工作。老年人是黨和國家的財富,他們在革命和建設中作出過巨大貢獻,是歷史的功臣。農村老年人既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又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需要物質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關懷。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老齡工作決定》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形成敬老、養老、助老以及代際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並且指出要「基本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我們要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提高思想認識,貫徹「三個代表」,按照「六有」方針,切實做好老齡工作。
堅持家庭贍養為主,積極辦好敬老院。尊敬和贍養老年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我們要從農村老年人眾多、經濟不夠發達的國情出發,實行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者共同贍養,並以家庭贍養為主的辦法,使老年人繼續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環境里,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同時要積極創建和辦好敬老院、托老所,對老年人做到經濟上贍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
加快農村醫療衛生組織建設,切實解決老年人的缺醫少葯問題。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相對落後,老年人看病難,就連吃葯、打針和患病護理都有困難。我們要加快農村醫療衛生組織建設,積極創建和辦好醫療、保健室,努力做到良好的預防、醫療、康復,這是保證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基本條件。
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辦好老年活動中心。農村老年人既需要物質方面的贍養照顧,又需要精神方面的關懷安慰。生命在於運動,老年人到活動中心,走走跳跳,說說唱唱,看看書報,講講故事,既交流了思想,又豐富生活,還能強身健體。
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依法維護老年人的權益。農村老年人在社會中是弱勢群體,他們的合法權益比較容易受到侵害,加之許多老年人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較弱。我們要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尊老敬老助老,給以適當生活補助。農村集體經濟給予老年人適當生活補助,讓農村老年人也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農村集體經濟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補助一些錢。這種辦法用錢不多,老年人月月見錢,幸福。
『柒』 老年人生活狀況 用什麼調查方法
關於江蘇省大豐市特困老年人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生活困難問題已經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切實關心這部分弱勢群體的晚年生活,讓他們健康快樂度過自己的晚年,這既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主要標志。為了解我市特困老人的生活狀況和導致貧困的原因,找出解決辦法,更有效地開展扶老助老活動,現將實地調查情況的剖析供商榷。一、基本情況年初,我們對全市14個鎮(街道)233個村(居)的老年人進行了摸底調查,重點調查了解了特困老年人家庭的基本情況。統計結果,全市104753個老年人中有特困老年人3806人,其中男性1848人,女性1958人,喪偶的2233人,分別佔全市老年人總數1.8%、1.9%、2.1%。二、形成原因最近,我們又深入大中、劉庄、裕華等鎮進行走訪調查,初步摸清了特困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及致困原因。主要表現在:1、體弱多病,生活沒有依靠。從調查中發現,全市有1044人特困老年人是體弱多病,這部分人員占困難老年群體的27.4%。這是老年人走向貧困線的一個不容忽視主要原因之一。老年多病是規律,加之老年人的收入相對較低,醫療費用又相當高,一旦病殘則會給家庭帶來經濟困難,形成「因病致貧,因貧難治」的惡性循環,導致老年人生活、就醫困難。如大中鎮阜南村一組智恆厚老人,已是古稀之年,老人自幼身體不好,被人們稱之為「病鬼子」。因常年生病,不能勞動,婚後生有一子,又是弱智,也不能勞動。僅靠妻子一人種幾畝田 維持生活,家境十分貧寒。2、兒孫無力贍養。一方面是:子女有勞動能力但不學好,不學無術,惹事生非,最後走上犯罪道路被判刑,無法盡贍養義務。如裕華鎮福東村六組王德富老人,現年84歲,其妻73歲,生有兩子,大兒子王明宏,今年48歲,第一次因盜竊罪被判刑5年,第二次因盜竊強奸罪被判無期徒刑,現在新疆某監獄服刑,媳婦因獨守空房且孫子又是獃子,離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二兒子因盜竊罪被判8年,刑滿釋放後,仍游手好閑,至今有家不歸。這樣的人連自己的生活都過不去,又怎麼贍養老人呢?另一方面是:子女下崗、病殘等,造成家庭經濟困難。子女連自己生活都難以維持,有的甚至還依靠老人。雖有孝心,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確實沒有贍養能力。全市因兒孫無力贍養,生活極為困難的老人就有584人,占特困老人的15.3%。3、子女不盡贍養義務。目前,家庭養老是農村養老的主要途徑。我市80%的老年人依靠子女贍養,「養兒防老」、「多子多福」在他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一旦子女不盡贍養義務,老年人生活就比較困難。少數子女自身素質不高,頭腦中根本就不存在尊老養老觀念。往往是「一個老子可以養十個子女,而十個子女卻容不得一個老子」。如劉庄鎮友誼村五組王齊生,今年73歲,生有3個兒子,現住的房子還是原來生產隊砌的,大兒子到興化入贅,二兒子在家為無業遊民,三兒子和老人住在一起,由於三個兒子相互扯皮、推諉,都不主動贍養老人,使老人生活缺少來源。這類的特困老人共有83人,佔全市特困老人總數的2%。4、好逸惡勞,無固定收入。這部分特困老年人約占弱勢 群體的3%左右,他們年輕時就好逸惡勞,不務正業。如大中鎮長安村四組蔣高艮,男,61歲,至今仍是單身漢,該人曾三次因詐騙罪被判刑入獄,第三次刑滿已49歲。目前住在原生產隊倉庫的一間房子里,雖然沒有喪失勞動能力,但惡習難改,整天東搖西逛,有時還到村裡找幹部一些麻煩,缺乏自養能力,生活水平低下,生活困難。三、救助措施和優待辦法針對上述高齡 、病殘、貧困的老年人,目前大豐市政府已經採取一些救助措施和優待辦法。一是結對幫扶。自從1995年開始,我市就開展了「結對幫扶」活動,由市四套班子領導帶頭,與特困戶結對子,從資金、物資、技術等各方面幫助特困老年人,幫他克服困難,走出貧困線。二是發放定補和救濟物資。每年年底都由民政部門負責,為全市的特困老年人發放一定的救濟金以及救濟物品(米、油、被子、衣服等),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凡是符合低保條件的特困老年人均已納入低保,每月享受人均13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三是制定優待政策。1997年,大豐市政府出台了《關於殘疾人優惠待遇暫行規定》的通知。1999年2月市政府就以大政發26號文下發了《關於認真做好老年人社會優待和服務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十二條優待和服務項目。2000年6月成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同時出台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辦法》,開通了老年人法律援助熱線電話;市政府還以大政辦發[2000]42號文轉發了市司法局《關於在全市各鄉鎮設點法律援助物的意見》。2001年10月,市政府又以大政發[2001]84號文下發了《關於農村殘疾人稅費減免有關政策的通知》。四、存在問題盡管政府及社會各界已從各方面來關心特困老年人,但仍有少數老年人沒有擺脫貧困,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1、優待政策未完全到位。《關於認真做好老年人社會優待和服務工作的通知》中的「老年人游覽麋鹿保護區、施耐庵紀念館免購門票;乘車、看病優先、優惠」等優待項目有時難以到位。2、有些特困老年人,盡管生活比較困難,但又不屬低保對象,僅靠政府年終一次性救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3、老年人體弱多病,醫療沒有保障。老年人年老多病,除老幹部老職工外,絕大多數老年人醫療沒有保障,醫葯費全部自理,老年人收入相對較低,如果老人無錢或子女經濟條件又比較差,則老年人看病就是個問題。老人一旦病殘則給家庭帶來經濟困難,形成「因病致貧,因貧難治」的惡性循環,導致老年人生活、就醫困難。五、對策關心老年人生活,讓特困老人走出貧困線,是老齡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只有主管部門呼籲、政府投入、社會贊助、群眾參與,才能解決特困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等基本問題。1、加大政府救濟力度。政府應加大對老年社會福利資金的投入,為特困老年人提供特殊保護性措施,要建立政府救濟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制度。建立助老基金,基金的來源除政府劃撥一定數量的經費,還要發動社會各界的捐助,這筆基金專項用於對特困老年人的救助。對特困老年人生活上的困難和需求,政府要大力提供救助。對一些因病、因災致困的特困老年人,政府要在經濟上給予一定的救濟,動用特困基金,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有關部門要建立定期走訪、慰問特困老人的制度,傾聽他們的意見,及時解決他們的問題。政府要制定幫助特困老人擺脫困境的傾斜政策。黨委和政府要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從而使下崗職工家庭擺脫困境,能夠承擔起家庭贍養職責。2、大力倡導社會贊助。對特困老年人,政府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進行資助,為老年人獻愛心,幫扶老年人,救助特困老年人。從資金、技術、信息、幫工和實物等多方面,為特困老人家庭提供全方位幫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人間親情。繼續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發動黨政機關、部隊和一些企事業單位及個人與這些特困老年人家庭結成幫扶對子,使他們的晚年生活有所保障。教育、衛生、工商、稅務和科技等部門要從自己的行業特點出發,做到有技術的送技術、有信息的提供信息,有資金幫助解決部分扶持資金,特別是工商、稅務等服務部門,要千方百計降低准入門檻,為特困老人子女從事力所能及的職業提供各種方便。每年在「三夏」大忙期間,可由共青團、婦聯等對象組成「助耕幫工小分隊」或「志願者服務隊」,無償為農村特困老人提供代耕代種等服務,切實減輕他們的勞動強度。同時要鼓勵和組織健康低齡老人在自願和量力的情況下,參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增強自養能力。工會、共青團、婦聯和老齡等部門在節假日都要組織專人上門慰問,大力倡導多種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溫暖獻愛心活動。3、運用典型宣傳教育。加大《老年法》宣傳力度,營造家庭養老的氛圍。對不主動盡贍養義務的贍養人進行批評教育,做過細的思想政治工作,通過正反兩方面典型事例宣傳教育,使每位中青年人都懂得尊老養老是自己應盡的義務;老年人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要強化法制建設,加大依法調解贍養糾紛力度,對拒不贍養老人的子女,堅決將他們繩之以法,嚴懲不貸。對因懶惰而導致貧困的老年人,要耐心地做其思想工作,引導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這部分老年人能夠自食其力。使他們認識到「等、靠、要」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由被動脫貧為主動脫貧。4、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要發揮在立法和行政中的特殊職能,最大限度地為老年人尤其是特困老年人服務,健全和完善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提高基本金的征繳率,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民政部門要擴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覆蓋面,逐步提高城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對城鎮和農村中的一部分符合低保條件的特困老年人,應將他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范疇。積極完善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障制度。對患重病的特困老人當地政府要根據情況給予適當幫助,醫療部門也要實施適當的醫療救助,為特困老人發放醫療救助卡,享受一定的醫療優惠政策。如免掛號費、診療費、護理費等,其它醫療費用給予適當的減免,切實解決特困老人的養、醫問題。來源於網路,希望可以幫助你。
『捌』 求一篇社會養老的調查報告
我認為 人總是要老的,這是一種客觀的不可逆轉的趨勢。人老的直接後果就是獲得生存條件的各種能力逐漸喪失,那麼,曾經為這個社會做出過貢獻的老人們在其獲得生存的能力逐漸失去時,誰應該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為其提供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呢?這就是養老問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的實施,擁有中國大多數老年人口的農村地區將迅速出現家庭小型化的傾向。同時,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農村年輕一代道德觀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形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中國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的基礎分析 養兒防老是中國農村幾千年的傳統養老方式,這種以家庭作為最基本的養老模式得以長期存在的基礎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深層次研究將成為我們設計今天的農村養老制度的重要參考依據。 (一)家庭養老的客觀條件分析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家庭養老的前提條件 新中國建立以前的兩千多年中,中國農村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一種不發達的經濟形態,低下的生產力將農民緊緊地束縛在一塊塊土地上而無其它謀生手段,封閉的交往形式又使農民只能依靠自身積累經驗而無其它獲取知識的途徑。於是,對土地和耕作知識的擁有就成了社會繼承與世代交替的重要內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父母退出生產領域後,並不放棄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權,子女要想獲得土地必須以贍養父母為代價。同時,子承父業是傳統農民家庭的突出特點,後代不僅由父母撫養成人,而且還從父祖那裡學會謀生的技能,繼承一定的產業和土地,這種生活上經濟上的高度依賴使得他們自覺服從父輩祖輩的制約,不敢有絲毫違抗。 父輩們靠土地生產生育,培育後代;子輩們靠土地維持生活,贍養老人,土地構成百姓們家庭養老的重要經濟來源。為了確保農民擁有土地,歷代政府實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還通過法律條文,嚴禁子孫與父母分家分財。《唐律
『玖』 有關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問題的社會實踐,請問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調查些什麼問題
《天津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暫行辦法》的正式實施將改變目前本市農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土地和家庭養老的養老模式,把農村老年人養老納入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性安排。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是本市關注民生、惠及百姓、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城鄉一體化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在農村形成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三位一體」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覆蓋農籍職工和農村居民,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一起,構成覆蓋城鄉職工和農村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體系。
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暫行辦法遵循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以家庭為主,多種方式並存,制度模式與當前生產方式相結合;實行較低標准起步、與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廣泛覆蓋、統籌城鄉就業、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相銜接。本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二是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三是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制度,這項制度是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過渡性制度。
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凡是具有本市農業戶口、在鄉村中的集體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或城鎮中的鄉村企業從業的人員,都應當參加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這是一項帶有強制性的社會保險,企業和職工都應當依法參保繳費。符合規定的用人單位,從2008年1月1日起的30日內,持營業執照到企業所在地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參保登記手續。2008年1月1日後新成立的用人單位應在成立之日起30日內,辦理參保登記手續。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在每月25日前,到所在區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繳納,對於個人繳費部分由用人單位在職工工資中代扣代繳。農籍職工連續繳納養老保險費滿15年,男性從年滿60周歲的次月起、女性從年滿50周歲的次月起,可按月領取養老金。
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業生產存在不穩定性,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斷發展的今天,農業生產仍然有依賴自然條件程度較高即靠天吃飯的問題,一般農村居民的生活水準不是很高。農村居民長期以來一直依託土地為生,依靠家庭直系親屬關系養老。農村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來源,主要靠家庭的農業生產收入、農副業收入,以及家庭成員的其他收入等。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考慮了這些實際情況而設計的。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主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是較低標准起步、廣泛覆蓋的原則。各區縣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同。堅持較低標准起步,先把制度建立起來,擴大覆蓋面,提高參保率,使參加保險的農村居民有個基本的養老保障。今後隨著本市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再逐步提高繳費和保障水平,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第二是堅持農村居民自願參保原則。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行自願參保,以參保人員個人繳費為主,同時政府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以引導群眾自願參保,實行個人賬戶完全積累的保障模式。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全部計入參保農村居民名下,逐年積累起來,用於參保農村居民養老金發放。凡是具有本市農業戶口或小城鎮戶口,年滿18周歲不滿60周歲從事農、林、牧、漁等勞動的人員,都可以自願參加。
農村老年人生活費補助制度。這是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一項過渡性制度,一方面是為了解決本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前,對達到60周歲以上老年人在無法參加社會保險的情況下,把他們納入保障范圍採取的一項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農村老年人生活費補助制度是著眼於農民生活水平不太高,經濟條件不太發達的區縣而建立的,在他們以家庭養老為主、子女繼續承擔贍養責任的基礎上,政府再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使他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2007年12月31日前年滿60周歲,具有本市農業戶籍、在本市居住20年,無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人生活費補助。本市老年人生活補助費,按照年齡分為三個標准:年滿60周歲不滿70周歲的老年人每月30元;年滿70周歲不滿80周歲的老年人每月40元;年滿80周歲的老年人每月50元。為使制度平穩過渡,對2008年12月31日前年滿60周歲的人員,可享受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也可以根據本人意願參加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