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兩個兒子搶著接母親,母親為什麼淡淡地說,「我還沒老,不要你們養老」
養兒防老,是中國父母最樸素的想法。但是現實生活中,總會出現一些不孝子,他們不僅不照顧老人,而且還想方設法地啃老,又或者是在老人去世的時候,為了家產大打出手,甚至最後對簿公堂。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作為兒女的,應該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激。父母老了,無論是從法律層面,還是道德層面,我們都應該盡到自己的一份孝心。張阿婆有兩個兒子,搶著要接母親回家住,可是她卻拒絕了,不讓兩個孩子養老,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B. 韓國患病母親被女兒趕出家門凍死,母親能將其養大,為何她不能給其養老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常見於老人身上的病症,最常見的狀況就是記憶力衰退,嚴重的話可能都沒有自理能力,記不得自己的家人,這是最無助的。在韓國就有這樣一位母親,因為患病被自己的女兒趕出家門,在現在這樣的冷的天氣中,在外面待一晚上是很可能會喪命的。不知道是怎麼樣狠心的女兒才能做出這樣舉動。
為什麼都說人一旦上了年紀之後就會討人嫌呢,其實是因為人老了就不太注重衛生,而且還會給年輕人添麻煩,但是稍微有點良心的子女即便是嫌棄父母,也不會棄父母於不顧。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拉扯大,她們能夠養我們小,為什麼到了需要我們照顧的年紀,卻能夠狠心的將他們關在門外呢,這樣的舉動真的是讓父母寒心。
父母一輩子為我們無私付出,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希望每一個子女都不要讓自己的父母寒心,到了需要我們照顧的年紀就在床前盡孝,不管是從法律的角度還是親情的角度,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C. 老人為什麼都不喜歡去養老院
農村養老院為什麼不受歡迎?益養老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傳統觀念作祟
很多老人認為唯有跟子女住在一起,四世同堂,共享天倫之樂才是幸福,兒女才是孝順。盡管這些年輕人飛躍式發展,但國人的傳統觀念還是比較深的。
也有老人們對於兒女的依戀,捨不得去拆開這個家的概念。幾十年的家庭生活,讓老人們在這個家上引起了太多的感情,可以說已經是根深蒂固。
一旦是進入養老院,就意味著將這個家拆開。這是老人之所以為什麼選擇在家養老的首要,也是養老院體系現在無法補全的最大體系缺陷。
也有些子女們為了「面子」或表達自己的「孝道」而不敢送老人去養老院。這種「不敢送」多了,就變成理所當然,讓老人們認為,去養老院本身就不值得提倡。
二,不夠自由
老人各有各的脾氣,看起來集體生活多了玩伴,但也多了矛盾,有人群的地方自然就有糾紛。與他人共住一屋的生活也多有便便,雖然生活規律,但終究少了家居的隨心所欲。
子女們都在外地工作,想著老人年紀越來越大,獨居不安全,子女們商量送老人去養老院,但老人怎麼都不肯去。
但老人怎麼都不肯去,用她自己的話說:「住一輩子的家,怎麼捨得離開,萬一哪天死在外面了,子女們也不在身邊,都不能安心地去。」
三,養老機構價格消費不起
其實,逐步老年人的增加,願意選擇住養老院的老人也在增多。養老機構也成為雨後春筍一般涌現。
但是,很多家庭因為老人多,家庭負擔比較重。因此,選擇不去養老院的原因卻是養老機構價格上的問題。
當然,養老院不受歡迎的地方還有很多,但重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未來選擇養老院的人還是會很多的。
D. 母親不願住養老院,子女又沒有能力怎麼辦
送養老院。。。
遲早的事情。。。。
這個年代年輕人壓力太大。。。實在沒辦法贍養老人。
[轉帖] 輪回
多年前,每到清晨,她要送他去幼兒園前,他總是哭著對她懇求:「媽媽,我在家聽話,我不惹你生氣,求你別送我去幼兒園,我想和你在一起。」急匆匆忙著要上班的她,好像沒聽見似的,從不理會他在說什麼。他也知道媽媽不會答應他,因而每天都是噘著嘴邊哭喊著「我不要去幼兒園……」邊乖乖地跟在她身後下樓。
多年後,她年歲漸老,且患上老年痴呆症。他在為生計奔波打拚,沒時間照顧她,更不放心讓她一個人待在家裡。思慮再三,他想到了一個地方。在做出抉擇的前夜,望著他進進出出、欲言又止的樣子,她的神志似乎清醒了許多:「兒啊,媽不惹你生氣,媽不要你照顧,不要送媽去養老院,我想和你在一起……」
哀求的聲音像是從遙遠的地方傳來,變得越來越弱,最後便成了哽咽。他沉默了又沉默,反復尋找說服她的理由。最終,倆人的身影還是出現在了市郊那座養老院里。在辦完手續,做了交接後,他對她說:「媽,我……我要走了!」她微微點頭,張著沒有牙的嘴囁嚅著:「兒啊,記住早點來接我啊……」那一霎,他霍然記起,當年在幼兒園門口,自己也是這樣含淚乞求:「媽媽,記住早點來接我啊……」此刻,淚眼婆娑的他,別有一番滋味湧上心頭。
E. 媽媽不把年邁的奶奶接到家裡養老,作為女兒的我應該怎麼做才好
您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去和媽媽好好談一談,仔細問一問她的想法,她不贍養老人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這樣我們才能對症下葯,以最恰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最好還是好好勸說媽媽,去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誰都會老去。
為年邁的老人修剪指甲
但是,我們作為兒女,一定要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情,每個人都會變老,每個人都不可能一直年輕。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我們有自己的孩子時,在教育他們的時候,我們不僅僅言傳,更應該用行動去教會他們。
我的回答完畢,希望能夠幫助到你,謝謝收看!
F. 河南百歲老母親贍養成難題,老人生下五個女兒為何沒有一人替老人養老送終
河南的這位百歲母親,雖然有五個兒女,卻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人願意替他養老送終。記者經過一番走訪調查,發現這五位兒女也是各有各的難處。除了他們本身心有餘而力不足,另外還有他們當年對老人財產分配不均的埋怨。
這些生活中的林林總總讓老人的孩子們像踢皮球一樣對待自己的母親,著實讓人心寒。盡管生活艱難,但是作為子女,贍養老人即既是法律規定,更是倫理道德上的要求。所以不論有多少的困難和不甘心,都不應該是他們不贍養老人的理由。
但是這也算是一個好的開端,至少老人已經從賓館中搬了出來。但是看老人的二女兒的身體,相信照顧自己的百歲母親,也一定是困難重重,所以照顧老人的重擔還是要在楊先生身上。
更何況按照二女兒的說法,楊先生從母親那裡得到的物資補助也是要高於其他人的,因此於情於理都應該他在贍養老人這方面多付出一些。
G. 母親不願意去養老院怎麼辦
怎麼說呢,現在都很忙 送養老院並不代表不孝順,不過你得爭取下痴呆父或母另一半的意見,還有家族其它人的意見,畢竟有想不開的人認為去養老院是被子女拋棄了,草率決定會讓你被別人議論紛紛的,他們不願意去你可以請個保姆,現在人和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H. 「我不想幫你媳婦帶孩子」「媽,那以後她也不想給你養老」你怎麼看
人們都說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但是婚姻就是兩個家庭的事情,而婆媳關系更是其中的一部分。按理說,既然成家了,所有的一切都該夫妻兩個人承擔。可在很多時候,單單靠兩個人來支撐,真的很難。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還是需要雙方父母的幫助。
最後經過徐陽的勸說,母親總算答應了。最後回到家以後,徐陽也對自己媳婦說了,媳婦說道,婆婆能這么做,我其實也很感動,以後我也要端正自己態度,注意自己言行,與婆婆好好相處。徐陽聽到自己媳婦這么說,也是高興。
其實在婚姻里,想要一家人在一起過得好,生活在這個家庭的成員都要拔掉身上的一些刺,要多為對方著想,體諒他人的不容易,才有可能會有一個和諧的婆媳關系、夫妻關系、婚姻關系、家庭關系。
I. 母親工地打工給弟弟還債,我想接母親來養老,母親為何不肯來呢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城市家庭,我們家姐弟三個,我上面有個姐姐,下面有個弟弟,說起這個弟弟,真的很讓人生氣。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可我弟弟卻一直敗家,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弟弟戀上賭博了,瞞著母親在外面和別人打牌,欠了十幾萬賭債。
為了給弟弟還債,母親去工地打工,那會我母親快60歲了。
我心疼母親,母親本應該享福了,可在這個年齡,卻為弟弟的任性買單。我想把母親接到城裡養老,母親說:閨女,我知道你有孝心。我表面上是在幫你弟弟,其實我是在你姐和你。
現在我才明白,原來母親是不想因為弟弟這事讓我和姐姐為難,聽了母親這番話,我很難過。
我不知道我那個敗家弟弟什麼時候才懂事,什麼時候才能理解母親的一片苦心?
J. 媽媽不願意去養老院,因為媽媽生活不能自理,哥哥要把他送進養老院。我不同意我該怎麼辦
我覺得你現在在這里說這個問題呢還不趕緊去扶養你媽,你媽現在生活不能自理,你們家不要他了嗎,而且現在養老院並不是很好,裡面可能會有一些護工欺負老太太什麼的。再說你們小時候不也是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你媽還是把你們帶大,為什麼現在到你媽就不行了。如果可以的話還是把媽媽放在自己身邊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