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完整的话应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详细解释:
1、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孝经》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更三古。《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2. 为什么现在大力宣传的是孝顺父母顺从长辈,而不是尊重孩子给孩子人权,我觉得中国现在更缺的是后者为什么
一个家族好像是一棵大树,老人是树根,夫妻是树干,孩子是枝叶,交人要交心,浇树要浇根,根深则叶茂,树根不动,树的枝叶就是摇能摇到哪儿去,家族这棵大树要想繁茂,必须懂得把水浇在根上。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复印件上有错误,那么我们首先要改的原件呢还是复印件呢?因此不难看出原件的重要性...,原件的原件更为重要。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懂得孝顺,那么Ta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吗?会对朋友讲诚信吗?会爱自己的妻子(丈夫)吗?会对领导忠诚吗?会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吗?对待同事会团结友爱吗?每个人都应该有人权,但前提是不去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因为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关系,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五种关系,才能与自身,与家庭,与社会和谐相处。因此任何人的人权,都是在,一定的规范限定的范围之内的,尊重人权,不等于放弃规范,不等于不讲道德,讲道德,还是离不开百善孝为先。
3. 和父母有不同意见是不孝顺父母那不同的意见不是意味着不顺从了吗那这样说来子女都不能有自己思想了
那就把理想定高点,远的,和眼前的事不发生关系,就不会碰撞,既能顺从父母,又不忘理想,既孝顺,又有思想。
4. 两个人的将就真就好过一个人的幸福,年龄大了被逼婚,是该顺从家人,还是该说存本心,顺从本心就是不孝,
顺从本心,还是顺从家人,这个要看你结婚对象人是怎样?结婚不能再看人长的帅不帅,漂亮不漂亮,一个人的人品最重要,婚后生活,琐事太多,一个人品不好的人,会让你的生活过的倍加艰辛。
结婚没有说自己谈的一定就好,媒妁之言就一定不好,有人谈了很久,但还是没结婚,这中间肯定是有问题的,分分合合。婚后再加上父母公婆,孩子出世。生活也是会免不了争吵,媒妁之人,也许也会遇到一个知冷知热的人,所以结不结,都要你自己想清楚…这毕竟是人生大事。
5. 孝顺到底是怎样的,是每件事情都要顺从嘛
凡事都不是那么绝对的,孝顺不一定是每件事都顺从,得分怎么去看待问题,每个人看问题的观点不一样,由其是上了年龄的人,所以对待老人孝顺这件事上看你的聪明才智了,尽量让年龄大的人高兴了。
6.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一一顺从父母意愿,无论错或对,我们都服从,那是不是孝顺什么叫真正孝顺
孝顺,可分为二种,一种是世间的孝顺,另一种为出世间的孝顺。所谓世间的孝顺,即是儿女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长大之后侍奉父母,让他们快快乐乐。也有六亲之间后辈对长辈的孝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中首先说的第一条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孝顺是我们为人的基本,孝顺之人得到众人称赞,反之,忤逆之人众人指责;天地鬼神敬重孝顺父母之人,而惩罚不孝之辈!
世间孝顺之中,也有真孝与假孝之分。何为真孝?发自内心的尊重报答,并从行动上落实者称之为真孝;而假孝虽然从外表上看则和真孝无异,但其内心若是只为了别人的评议,实际上并不想这样去做,但为了不遭到众人的指责而伪做孝顺,此则称之为假孝。真孝之人有大福报,而假孝之人虽辛苦一场,但由于只是逢场作戏,发心不真,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福报。如果外面之人不明其中原因,对假孝之人称赞不绝,那假孝之人由于受不起这种名声,便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因此,我们对于父母以及长辈,要发自内心真正的报恩,恭敬供养承侍,做名副其实的孝顺之人。
只是世间之孝顺,已得到很大的福报,何况出世间的孝顺呢?何谓出世间的孝顺?所谓出世间的孝顺,则是为了帮助一切父母众生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而毅然舍家离眷出家修行,成就之后回来度化他们的伟大行为。与世间孝顺相比较,出世间的孝顺方可真正报得父母恩情。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记载: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於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於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於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於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於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由佛所说之经文我们可以知道,父母之深恩非是世间的孝顺可以报答的。然而,孝心却是可贵的,虽然只是世间的孝顺,也已获得很大的果报,得以人天之善趣福报!那出世间的孝顺则是真正的报答父母深恩。以佛法来铙益于他们,让他们也都可以脱离三界苦宅,证得涅槃盘之乐!
世间之人为无明所覆,颠倒黑白,他们赞叹世间的孝顺行为,而对于去出家求道以出世间的法来报答亲情并饶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则百般指责。说他们不孝不顺,自私自利等等,目的是想阻止其的出家之念。我们须知,世间之孝顺是短暂的,给不了亲人永久的快乐,而出世间的孝顺则可让他们到达涅槃之乐。因此,我们有缘的佛弟子应当实行出世间的孝顺,不仅是让亲人,并让所有众生都得到永远的快乐。
孝顺,并不止于外表的尊重,内心的恭敬才是最为重要的。有了发自内心的这份孝顺,我们从而对一切如母如父之众生发起悲心,为了让他们得到解脱,先得出家苦行成就自己,再回来以佛法之甘露润酝报答众生。这,就是真正的孝顺!
7. 你是如何看待顺从就是孝顺的
顺从真的和孝顺是两回事。
"孝顺"强调的是"孝"而不是"顺",一昧的顺从只会毁了你自己,并给你的未来带来超级多消极作用,甚至说会毁了你自己的未来。
要知道,"百善孝为先",不是"顺"为先。对父母,大部分是孝,少部分的顺才对。
现代社会不就有很多妈宝吗?就是凡事都听妈妈的,这不就是顺吗?不过,你问问,妈宝男现在真的是女性最烦的物种了。有妈宝男的家庭注定不会平静,注定不会很幸福。
而且,对父母的顺,应该是让父母放心顺心,不是顺从。因为父母就算是真的是为了我们好,但是父母不是每个方面,你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了解。所以父母的建议就算是过来人的建议,但也是过去式的建议,不一定会对你的生活和问题有帮助。
所以,孝顺,要孝,要顺,不过是更应该让父母顺心。
8. //、作为子女应该怎样孝顺父母 。
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孝敬老人是每一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事,也是应尽的义务。简单说说现在的子女该如何孝顺父母长辈
9. 孝顺就是顺从吗你都做过哪些孝顺或者顺从的事情
孝顺,其中特别强调顺,因为古人认为顺从是孝的最明显的表现,但对顺从的理解要灵活,它并不要求人无原则的顺从,只是强调不违逆父母。所以,顺从只是孝的一部分,顺从,不必然会变成一个孝顺的人。
10. 孝顺一定是顺从么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总好过于走别人让你走的路,然后你一路抱怨,尤专其遇到属不顺和坎坷的时候,你就大可以给自己找个理所当然的借口,你看,是你让我走这条路的,我过得不好,我遇到了麻烦,都怪你们,都是你们的错。何必呢,这是你想要的吗?得到好处的又是谁呢?!
一个人就活一辈子,人后悔的永远只是那些他们想做而没有去做的事,以后又永远的失去的机会!你不能强硬的去否定家长的意见,沟通、然后互相理解。家长永远把子女当小孩,他们替子女做决定拿主意,殊不知子女已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作为子女的你要去跟他们沟通。另外认定的事就要坚定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