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第一,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大家都知道,每一位父母为抚养子女成人,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心血与辛劳,当父母进入晚年,作为子女,应该尽力供养,生活上细心照料。通过观察研究,人们发现有些禽兽也知恩行孝,所谓“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懂得孝道,能够实践孝道,所以人为万物之灵。反之,如果有人不明孝道,不重孝道,那就不配做一个人!因此,作为父母,应该经常带上孩子,买点东西探望父母,即使是父母的收入比我们的多,也要这样做,因为父母再富有也是他们的,我们给他们再少也代表一份的心意,而且如果父母的经济条件更好,他们也会以其他方式支持儿女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为我们自己的孩子作好榜样。
第二,关怀体贴,精神慰籍。赡养扶助老人,除了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外,还要从精神上关心、安慰老人,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让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有所寄托,幸福地欢度晚年。从某种意义上说,老人对子女在精神上的要求,会比物质上的要求更为重要和迫切。只有做到关怀体贴,精神慰籍才算真正的孝。正如孔子的一个学生游来问孝,孔子回答说,现在的所谓孝,只能说养活爹娘而已,连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敬重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这里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对父母如果没有恭敬之心,仅仅解决父母吃饭问题,这不是孝的含义。要做好从精神上关心、安慰老人,使老人心情愉悦舒畅,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这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有事多同老人商量,多听取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多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老人思想苦闷时,多给以安慰温存,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愁;天气变化,多注意嘘寒问暖;生日节日,向他们庆贺祝福。如果我们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我们的孩子以后也一定能这样对待我们。
2.从现在抓起,从小事抓起,做到爱严相济,用父母对子女的爱去激发孩子对长辈的爱心与孝道
爱护子女是父母的天性。爱,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础,又是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只有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更懂得去爱别人。因此,我们在在爱父母的同时也要爱我们的孩子,但只有“爱得其所”,才能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否则就会变成溺爱,最终害了孩子。
要怎样才算对子女“爱得其所”呢?有两个字不容忽视:一是“远”。二是“严”。
远,就是要对孩子的长远前途,明天的幸福负责。有些父母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穿得光鲜,吃得甜美,玩得愉快,过得舒适。这是一种以天然性为主体的“常情”,而不是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开创事业的“深情”,未曾着眼于为了孩子的未来而进行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这种爱是肤浅的、贫血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缺乏足够的营养,点燃不起他们对生活对未来无比热爱与向往的火焰。只要把对子女的深情体现在对孩子有计划地、创造性地培养与训练之中,对孩子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有早期设计的蓝图,并且灌注大量的心血,精雕细刻地塑造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在成人与成才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算是理智的爱,长远的爱,有道德的爱。
严,就是在教育上有高标准的要求。“严”和“爱”是辨证的统一,对子女要恰当地掌握好严和爱的分寸,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古语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小人则以姑息”,姑息就是不严。从现状看,姑息已成为对子女教育的一大祸害。其突出的表现:一是纵容,使孩子从小失去自理自制的能力,言谈举止缺乏正确的准绳,导致行为放荡,严重的还会陷入越轨违法的源潭。二是迁就,不管是非好坏,孩子有求必应,甚至对子女一些不良的思想习气,也视若无睹,听之任之,使孩子扭曲心灵,性格畸形发展。家长也因此而渐渐丧失对子女管束、约制、启发、诱导的权威与作用。三是袒护,为子女的不良行为诸多辩解,歪曲真相,转嫁责任;对反映情况的教师、亲人、旁人表示反感和抱怨。使孩子有恃无恐,做坏事的胆子越来越大,导致误入歧途,贻误青春。
3.持之以恒,把孝道教育贯彻始终,形成良好家风,保持父母一致,家校一致,代际一致。
家风,是家庭成员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是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气与氛围。它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看两个在全球著名的实例:
美国有个嘉纳塞·爱德华家族,这个家族的老主人是一位博学多才,注重修养的神学家。他的子孙都以这位德高望重、多才识广的先人为立德立行的楷模,形成了一代一代往下传的优良家风。迄今8代,他的子孙中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任过大使,20多人先后当选国会议员,12人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人任过大学教授,60多人当过医生,13人当过报刊杂志的主编或负责人。
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人马科斯·朱克是一个赌徒、酒鬼,他迄今也有8代后嗣。然而他的子孙中却有200多人成了流浪儿或乞丐,7人因杀人被判死刑,63人作奸犯科被囚于监狱,400多人因酗酒而致残废或夭折。
是先天的遗传基因在其作用吗?不,是看似无形却有形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这巨大的感染与影响。
要形成良好的家风,必须保持父母一致。夫妻之间能互相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长孝心。父亲对孩子说说母亲怀孕及对孩子的爱护,母亲多说父亲对孩子的付出。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数落父亲,因为这么一讲,孩子对父亲就很难再生起恭敬心。一个先生,一个父亲,连孩子都瞧不起,他就很容易自甘堕落。
家校一致(亲师合作,父母跟老师要能密切配合)
代际一致(家长要与祖辈多沟通交流)
4.充分利用各种传媒的宣教作用对孩子进行引导,使形成观念,养成习惯,从小培养孝心。
我们重视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传媒的宣教作用,客观公正的对传媒信息做出是非评判,如:如有的夫妻不睦,使子女从小缺乏温暖和爱心;有的打牌赌博,影响子女学习;有的不尊重和关心老人,带给子女负面影响;有的自私刻薄,专横粗俗,使子女心灵受到伤害污染,等等。通过与孩子的讨论评价,不仅反思了自我,从中接受了教育,而且为孩子的家庭孝道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之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的栋梁,来自于孝子。弘扬孝道,是利国利世利民的事。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不但做到自己是孝子,而且还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孝子,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庭。
B. 心存孝心议论文800字中学生作文
孝敬父母是人类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人的善心与良心。尊敬长辈,关爱家庭,是社会成员的基本职责,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孝敬父母的美德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崇,成为人们评价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孝敬父母不仅是必要的道德规范,更是塑造良好性格的关键。当我们以孝敬父母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时,我们会更加懂得感恩、谦逊和宽容,这些品质将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一个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往往也能够在其他方面展现出色的品质,如勤奋、诚实和责任感。
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个人品德的修养,更在于它对社会风气和家庭和谐的影响。一个充满孝道的家庭,往往能够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支持。而在社会层面,孝敬父母的美德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孝敬父母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而是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给予父母最大的关怀和支持。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在于精神上的慰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倾听父母的心声,关心他们的健康,陪伴他们度过孤独的时光,以及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孝敬之情。
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我们更应该铭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努力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时间,去关爱和陪伴我们的父母。这不仅是对父母的回报,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让我们将孝敬父母的美德传承下去,让它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
C. 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孝敬父母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敬爱之心、侍奉供养之行。但对幼小的孩子“孝心”的教育必须根据其年迅激龄特点,以下几种基本教育方法可供参考:
1.身教重于言教
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啊,孝心就是这样学会的,就是这样传递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2.学会感恩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恩源于良心、良知、良能,这是孝心的亲情基础。然而,感恩这种情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茄昌罩的,必须通过教育。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父母不妨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起床、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如何关心孩子,如颤闹: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样心疼,怎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3.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当代孩子最缺乏的。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心和感激。家长千万不要这样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常言道:“3岁看大,8岁看老”。因为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长大了也是难以改变的。
4.制定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长参考。“五要”是要了解父母,要亲近父母,要关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体贴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响父母工作与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配合“五要五不要”还有几条具体要求:①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③我当一天家长;④单独走一次亲戚;⑤我和爸爸(妈妈)共上一天班。
5.亲子互动
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做游戏,共同搞活动:亲子共读一篇文章。如:孝心无价;亲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等;亲子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
6.家校配合
家长可主动与学校配合,请老师给学生出家庭调查问卷,要求学生以“父母习惯知多少”为题回家访问父母。
参考题目如下:①父母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②父母一天都作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时间,劳动强度如何,平均获得多少劳动报酬。③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务,花了多少时间?④父母为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费多少时间?⑤你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吗?⑥你是否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是否体谅父母?⑦你平常对父母采取什么态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与父母沟通,孝敬父母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