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卖身孝敬父母

卖身孝敬父母

发布时间:2023-07-09 20:51:33

1.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请列举

1、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2、董永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年龄稍微长大一点后就下田劳动来赡养父亲。董永因为家里贫穷经常帮人做工谋生。农活忙的时候,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邻里乡亲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大财主曹长者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

3、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4、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5、阎元明从小就孝顺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阎元明被任命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为赴任远离家乡,不能奉养母亲,甚是悲痛。母亲也很舍不得元明离开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泪,以致失明。元明强忍悲痛向皇帝上书,请求归家侍奉母亲,皇帝准许元明回家侍养母亲。

母亲得知皇帝准许元明回家养亲,眼睛马上就复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后来,刺史吕寿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诏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并准他母亲颐养天年之后再出仕。母亲故去,服丧过后,元明依然悲伤,每逢忌日都恸哭不止,邻居都很为他感动。

2. 孝敬父母的例子有哪些

古人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伦理道德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 :把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曾经为社会做出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身。所以当他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应该得到家庭成员,社会和子女的关心,爱护与尊重。我们应极力反对虐待,辱骂,殴打,歧视,遗弃老年人这些违反法律法规的不道德行为。。。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温被、孟京哭竹、曹娥投江这些震撼心灵的典故,至今仍是人们推崇的典范。然而,社会文明发展至今,孝敬、孝顺之心在人们心目中似乎的却是淡漠了好多。在现代生活中,我看见过很多这样的人,有的人有了钱以后,毫不吝啬地给女友买可心的礼物,却极少向至亲至爱的父母表示爱心。有的在外工作的儿女,却很少给父母写信或打电话问候。有的参加了工作,不讲“反哺之恩”,居然伸手还向父母要钱。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的人。很多人对自己的儿女是百依百顺,要什么就给什么。 而对家里的父母却吝啬的要死,。他难道就没想过自己也是为人之父母。言传身教,该如何去体现?他难道就不怕,若干年后,可能自己在孩子眼里会起到榜样作...毫不吝啬地给女友买可心的礼物。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赡养老人,你将如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殴打,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黄香温被。 而对家里的父母却吝啬的要死!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辱骂。处在上有老?
孝敬父母,到时候孩子也效仿自己,爱护与尊重,孝敬,我看见过很多这样的人。 父母曾经为社会做出贡献。
孝敬父母,丧失劳动能力时,社会和子女的关心。古人董永卖身葬父,不讲“反哺之恩”。,可能自己在孩子眼里会起到榜样作用、曹娥投江这些震撼心灵的典故,若干年后,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身?他难道就不怕,有的人有了钱以后。有的在外工作的儿女、孟京哭竹,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伦理道德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家庭成员,,该如何去体现、孝顺之心在人们心目中似乎的却是淡漠了好多,让生活时时洋溢着温暖亲情。。他难道就没想过自己也是为人之父母: 爱父母是我们的福气 。我们应极力反对虐待,至今仍是人们推崇的典范,居然伸手还向父母要钱,却很少给父母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很多人对自己的儿女是百依百顺,歧视!,下有小的阶段的人,遗弃老年人这些违反法律法规的不道德行为,却极少向至亲至爱的父母表示爱心,尊重老人,社会文明发展至今。然而,而且 。所以当他们年老体弱、为老人营造温暖惬意的生活环境,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参加了工作,为父母。在现代生活中,百善孝为先”。言传身教:把孝敬父母古人云“人孰能不老

3. 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局配弊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卖行--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桐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六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 五、啮指痛心 六、芦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异器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亲 十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忧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涤亲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
0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二十四孝故事》讲述的是孝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人 故事写作素材

一、孝感动天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孝传五世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匾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有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三、兄弟争孝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四、劝姑孝祖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 示范儿孙行孝字五、孝感继母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六、跪父留母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七、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八、负米养亲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九、闻雷泣墓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十、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十一、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十二、卖身葬父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十三、笼负母归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十四、弃官奉亲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赛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十六、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十七、扼虎救亲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十八、怀桔遗亲东汉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六岁的时候,去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来桔子招待他。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的时候,桔子掉在地上。袁术责问他为什么悄悄地揣了两个桔子。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有诗颂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桔实,遗母报深慈。十九、哭竹生笋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二十、贼窟救亲元代,有个叫孙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县。武宗年间,考上了进士,官为刑部郎中。但因对朝廷不满,所以辞去官,回去尽力孝奉父母。这时家乡兵荒马乱,强盗四起,就想带双亲往南阳逃避。途中遇贼兵拦路。因势单力弱,很难保护二亲,于是就毅然决定先护送母亲脱险。父亲在后面被擒。孙抑誓死要救出父亲,安顿好母亲后,不顾艰难险阻,只身进入土匪巢中,但终因寡不敌众,反被捉拿。孙抑涕泣哀求,释放他的父亲。匪首看他是个孝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把他的父亲释放了。有诗赞曰:文人遇贼似临渊,求释老亲泣涕连。贼感孝诚遂许放,全家安返乐团圆。二十一、行乞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5. 关于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孝心话题
导语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准。动物都懂得“反哺”,人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家事,也是为人应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孝心”似乎已经是一个“过气”的词语,它在年轻人中已经引不起强烈的感情。人们似乎已经淡漠了。
一、现在很多人不懂得孝顺
1、2005年11月初,南京大学校园的公告栏里贴出了一封信,署名为“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闹文革,家里又穷,上不了大学。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咱们院子里你高中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你妈刚刚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每天出入酒吧网吧,KTV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增长一丁点感恩的心?
看完这封信,我就觉得心酸呀!真的很心酸!不懂得知恩图报,只知伸手要钱,不懂得体贴父母,只把父母当做摇钱树,已是当今青少年乃至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我不知道这样的事在石家庄的大学里有多少,但我知道一点,每天晚上7点以后,您可以到咱们石家庄大学附近的网吧去看看,看能不能定上一个空位。您就可以知道现在石家庄有多少大学生在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每天上网聊天玩游戏?
2、2006-09-11 出售孝心
淘宝网上一则帖子引起了社会的轰动。上海一个署名为“田明”的人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假如您的儿女对您不孝顺的话,假如您想感受一下孝顺的话,不妨租个孝顺的儿子试试……最好是在同个城市,可以给您倒茶陪您聊天,说顺心的话给您听,还可以给您捏捏背揉揉腿。一天100元。”虽然已有超过几十位网友浏览了该男子的信息,但并无出价记录。
二、古人孝心故事
1、“代父从军”花木兰
2、“鹿乳奉亲。”说的是古时候的郯(tán)子,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都患有眼病,听说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吃鹿乳的念头。郯子知道后,就披了一张鹿皮,来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趁机挤取母鹿的乳汁,拿回来供双亲享用。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3、“卧冰求鲤。”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王祥的,天寒地冻的时节,继母想吃活鱼。王祥来到河边,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身体来融化坚冰。忽然,河面上的坚冰自动裂开了,从裂口处蹦出两条活鲤鱼。王祥拿着活鲤鱼回家孝敬继母。
4、“扇枕温席”说的是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三、现代孝心故事
1、田世国换肾救母:山东汉子田世国在瞒着母亲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手术很成功,但老母亲至今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上海中山医院接受的几百例捐肾手术中,子女给父母捐肾的这是唯一一例,多数都是父母给子女肾脏。
2、张尚昀背母求学:2001年7月,张尚昀在长春税务学院申请休学,背着患病的妈妈打工。边打工边自学,其间,张尚昀参加长春税务学院6个学期的考试,5次拿到奖学金。2005年6月,张尚昀参加河南省税务系统公务员招考考试,在数千名考生中,取得了税务稽查岗位笔试第一名的成绩。
四、百善孝为先
1、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
孝心是一个人具有爱心的前提条件。没有孝心的人,就没有爱心。如此之徒,人人尽可得而诛之。没有孝心的凡人会遭到世俗的鄙视,没有孝心的“伟人”更会遭到历史的唾骂。
李鬼欺骗李逵,“弱者、强者都被他的谎言欺骗”。
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其父母为项羽所擒,当项羽威胁要蒸其父母时,刘邦却无耻地说:“愿分得一杯羹。”如此不孝之徒,随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却依然遭到历史的鞭挞。孝是天下的大义,无孝之人不论是凡人还是所谓的伟人,都会遭到历史的遗弃。
正面例子:《地震中的父与子》
2、没有孝心就没有责任心
陈毅元帅不仅仅是我们党的好干部,而且也是一个“孝子”的楷模。他在“忠孝两难全”的情况下,始终感到心中内疚。1962年陈毅出访,途经成都探望重病的父亲,他亲手给母亲洗尿布。母亲有难色。他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一个好干部,好的企业负责人,他应该是孝敬父母的楷模。一个没有“孝心”的领导,不可能爱民、爱员工。
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平时满口“人道”,然而他却是一个不教的逆子,一个月只给母亲100元生活费,自己花天酒地,却对乡下的母亲不管不问,令人所不齿。所以后来因贪污被枪毙。
3、孝心是检验人格的标准——孝心是一场“考试”
“孝心”是一种能够以小见大看到这个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的试金石。这样说来“孝心”对每个人本身就是一次“考试”。
①近日,甘肃一民营企业招聘一名集团公司副经理,把“孝敬父母”作为招聘条件之一
②曾经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把干部的“孝心”纳入考核干部的条件之一,
③2004年11月14日,由浙江省嵊州团市委、教体局、少工委主办,嵊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孝心考场”正式开考。总之,“孝心”是一次“考试”,是对一个人人格的测验。
4、孝心是社会赋予的责任
试想,一个没有“孝心”的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社会,一个没有孝心的儿女,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不孝敬父母的人,也不可能“孝敬”社会。
五、如何孝顺?
1、孝顺从现在做起 [刘墉做客“实话实说”]
人生短短几十载,能和生我们养我们、疼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一起度过的时光又有多少?我亲眼见过自己的一位堂哥挣了一大笔钱后,准备孝敬父母时,却见到了母亲的灵柩。那悲痛,是一种迷茫、一种懊悔、一种欲哭无泪。“子欲养,而亲不在”啊!
朋友们,珍惜这仅有的时光孝敬自己的父母吧。
2、孝顺从小事做起
每天主动给妈妈倒水,捶背,母亲节给妈妈买朵花。少顶嘴。
父母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帮爸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足以让老人家得到安慰。
纯洁真挚的孝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平分生命》 《风雨中的万寿菊》 《女儿的绿瓶子》
3、孝顺从心灵做起
“每月给父母寄点钱花花,就敬到孝心了”。这是一些人的“常规做法”。其实,这也是对“孝心”的曲解。孔子在论孝道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如果只注重物的供养,那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有人作过调查,假如有100块钱,美国人会花99元买保健品,1块钱买药;我们则相反。
不要把孝顺父母当作一种责任,“孝敬父母是儿女的福气”。——孝顺父母是我们一生的作业。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篇文章之后眼圈是红红的……这是一个真看过实的发生在德国感人故事。9岁的孤儿德比为了寻找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他每帮助一个人,就请求他去帮助另外的10个人。他想以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母亲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他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动了整个德国,人们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动,德比成了德国的小名人。然而不幸的是,德比却遇刺身亡。在他弥留之际,无数的德国母亲假扮德比的母亲来陪伴他。爱如潮水,涌动在每个人的心房……
1994年2月,德国北部城市科部仑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伊特洛孤儿院就坐落在莱茵河畔,高大的院落肃立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寂静。这天早晨,孤儿院50岁的特丽娅修女外出办事,走到大门口时突然隐约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她循声找去,在门口的树丛中找到了一个有着金色头发的男婴。修女将他留下了,并给他取名德比。
转眼7年过去,德比在孤儿院里健康长大,他心地善良,但性格却有些忧郁。天气晴朗的时候,修女们带着孩子们,穿过树林,到河边的青草地上散步。树林边镇子里的人们指着他们对自己孩子说:“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如果你不听话,也把你送进孤儿院!”
听了这些话,德比非常伤心,他忍不住问修女:“嬷嬷,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要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德比的声音里充满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迷惘。修女吃惊地问:“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大家都这么说,我们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德比答道。修女安慰他:“虽然我没有见过你的妈妈,但我相信她一定是爱你的,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当年你母亲之所以抛弃你,一定是很无奈的。”德比没有说话,但是从此他仿佛突然长大了许多,经常独自站在孤儿院的窗口,眺望窗外的莱茵河,静静流淌的河水带走了德比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003年母亲节,节日的温馨气氛再次燃起了德比对母亲的强烈渴望。那天每个电视台都在热播庆贺母亲节的节目,他们拍摄了孩子们在母亲节里为妈妈奉献爱心的镜头。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汗流浃背地帮父母修剪草坪,他的母亲在一旁看着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德比对修女说:“我也想帮我父母干活!你知道他们在哪里吗?”
修女沉默了,几年来,没有任何关于德比父母的消息。德比伤心地跑到街上,街上有那么多母亲,可没有一个母亲是他的。望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德比哭了。
几个月后,9岁的德比离开孤儿院,到附近一所小学读书。一次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古时有个皇帝,爱上围棋游戏,决定嘉奖游戏的发明者。结果发明者的愿望是让皇帝赏他几粒米,在棋盘上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在第二格上放上两粒米,在第三格上加倍至四粒……依此类推,直到放满棋盘。结果最后是18000万亿粒米,总数相当于全世界米粒总数的10倍。”

6. 孝敬父母的例子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
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希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们应该想到儿时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父母不厌其烦为我们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每天教我们背儿歌,还要绞尽脑汁,去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古怪问题。当时,父母做这些多么的耐心,多么的温柔,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朋友,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学学陈毅元帅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7. 孝敬父母 典型事例80字以下

二十四孝的故事
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内
五、啮指痛心容
六、芦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异器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亲
十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忧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涤亲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

见http://ke..com/view/5086.htm?fr=ala0_1_1 很多则都是在80字左右的,你可以去找你喜欢的。都是很典型的哦。

8. 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两个人物故事,如:董永卖身葬父.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偾辶����匀剩��吧舷露己茏鹁此�K�囊桓鐾�牛�钰�鍪贡呓��剩�盖椎昧酥夭。�绻�庋�肴ィ�薹ㄔ谏肀呤毯颍�闹蟹浅1�础H式苤�浪�耐纯嘈那橹�螅�卮俗嗲牖噬细呐杀鹑恕S幸惶烊式艹鐾庋彩樱�局芯��猩健K�巧仙蕉ハ蛳驴醋旁疲�运�乃娲铀担骸拔业那兹司妥≡诎自频紫隆!迸腔擦撕芫茫�裁挥欣肴ィ��蛔×鞒隽怂记字�帷S惺�淘唬?nbsp;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9. 表达孝敬父母的词语

扇枕温袭;恣蚊饱血\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内顺母、亲尝汤药容、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阅读全文

与卖身孝敬父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2015年最低退休金 浏览:100
带孩子可以防止老年痴呆吗 浏览:798
如何继承父母的车子 浏览:741
公建民营养老院房租怎么算 浏览:303
朋友50岁生日主持稿 浏览:392
三亚是长寿市区吗 浏览:478
退休工资单 浏览:331
2018年退休金鲁人发文件信息6 浏览:615
养老金公司给缴纳多少 浏览:509
2016养老保险新政策出台 浏览:892
养老保险单位缴纳高怎么体现 浏览:157
祈福敬老院 浏览:859
细雨春风花落时老年大学开学 浏览:202
皖事通上养老保险注销是什么意思 浏览:300
徐州市老年大学在哪里 浏览:136
老年人尿不畅是什么病 浏览:483
雨湖养老院怎么样 浏览:93
脑洞大师之寻找圣诞老人怎么玩 浏览:31
如何做好按摩养生店 浏览:565
50岁以上的男性需要补什么 浏览: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