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顺的包拯

孝顺的包拯

发布时间:2023-04-27 18:37:49

A. 包拯简介:富贵公子辞官回乡10年“尽孝”

包拯简介: 大宋王朝的第40个年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诞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个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没有所谓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作为富贵逼人的独生子,父母宠爱备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儿前渣一样。封建地主家

庭子女要想显达于世,不外乎走上科举之路。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1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如今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包拯简介:然而,恋家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等于在合肥邻近的和州市 *** 管钱粮税收。回家报喜,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

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包拯甘当“宅男”,这一当慧圆悄就是10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包拯简介。就在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他的《岳阳楼记》名贯天下,而此时,34岁的包拯还是个连官门都没进的“待业老青年”,当时的他也许未曾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将从开封府走进历史的深处。

包拯简介:两年后,在乡亲邻居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腔铅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包拯十几年呆在家里“虚度青春”,这在现代人眼中简直匪夷所思,而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

包拯简介:宋朝对孝道非常重视,上升到个人品德及社会名声的高度,如果谁因贪恋官位而置双亲于不顾,要被世人唾弃。按照宋朝礼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须守丧3年,无论你官居何位,除非皇帝因某种原因不愿让大臣回家守孝,即“夺情”,否则必须离职守孝。所以,包拯的青年时代为了孝顺父母在家里度过,并未有任何惊世骇俗之处,符合当时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观。

B. 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不仅办案公正无私,还十分孝顺。
公元1027年,包拯凭借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包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建昌县离包拯家很远,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经受不住长途跋涉,没有办法与他一同前往,但他又不忍心离开父母,所以非常苦恼。最后,包拯只好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安排自己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衡贺职。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动了,就任命他在离家不远的和州任监税官,专门掌管钱粮税收。
包拯一接到任命,就立刻回家告诉父母,希望父母能够与他一起前往和州。父母舍不得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肯离开,但是一想到儿子要离家到外地做官,他们又忍不住伤心难过。包拯看在眼里,既心疼,又着急。
晚上,包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羡掘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家里又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咐派派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专心留在家里侍奉父母。
包拯每天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了。他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父母的坟墓旁搭了一间草庐,为父母守丧。
直到丧期结束,包拯还是不忍离开。亲友们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包拯这才决定离开家乡,去朝廷做官。
包拯辞官尽孝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乡里,大家都对他的孝心称赞不已。
巧判小孩
有两个妇人为了一小孩而闹上了公堂,县官判定两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谁拉赢了那个小孩就是谁的,在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其中一位含着泪松开了手,但是最终县官却把小孩判给了那位妇人.别人不明其理,问之,县官说到:”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啊!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没看见她是含着泪的吗?后来包拯就把孩子还给了这位母亲!
包拯辞官

C. 包拯为孝辞去新任的官职,在忠孝之间,他为什么选择孝呢

提起开封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包公。一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让包公名扬四海。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景仰包公。可以说,包公是开封府的骄傲,也是开封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包公代表的是廉洁奉公,代表的是正气凛然,代表的是为官清正。尤其是在正义不得伸张之时,人们更加怀念包公。当然,包公之所以成为包公不是偶然的。包公形象是整个宋文化的产物,更是整个汉文化的产物。包公一生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又过了两年,朝廷又开科取士了。包拯这下无了后顾之忧,终于报名参加了。

考试的结果是,包拯被录取为进士,授职为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因为建昌县在江西,不便侍奉父母,包拯便请求朝廷允许他在自己的家乡任职。最终,他被任命为和州监税。

和州本来离合肥很近,包拯之所以如此做,就是为了忠孝两全,既能赴任,又能侍奉双亲。无奈包令仪夫妇故土难离,连和州都不愿去。包拯无奈,只好辞官,在家乡侍奉父母。现在看来,包拯的举动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包拯的这个举动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而且颇受世人的赞扬。包拯在家,一呆就是十年。父母去世后,他又在父母墓前庐墓三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十年,说不定能在仕途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包公就是包公,为了孝道,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那些世俗的好处,他坚守的,是一种信仰,一种牢不可破的理念。

D. 关于包拯的简介及事迹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包拯的事迹:

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分,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处置,照样打他一顿板子。有些亲友原本想应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以为依照张尧佐的才干,不适合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合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

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势力的大人物。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持起来。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包拯铁面无私,任何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都没有方法在包拯那里走路径,通关节,所以,当时传播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人们曾经把他和传说中阴间的阎罗相提并论了。

不但如此包拯本人处处安分守己,而且家里的生活仍旧十分简朴,跟平常百姓一样。他平生最痛恨赃官污吏,包拯的清廉刚直,长期以来不断遭到人们的赞扬和敬重。

(4)孝顺的包拯扩展阅读: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後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裏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裏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於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

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高抬贵手。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後期之忧。

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餱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徙知瀛州,诸州以公钱贸易,积岁所负十余万,悉奏除之。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

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E. 为何包拯被誉为青天,他做了哪些为民的好事

关羽和包拯,恐怕是咱们中国历史上唯二两个不管是电视剧、小说,戏曲、音乐中相貌必须固定的人物,关羽必须是红脸长须,包拯必须是黑脸.......



至于包拯脸为啥这么黑,我觉得可能是包拯过于铁面无私。宋朝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再加上包拯天性峭刻严厉,未尝有笑容,时人称“包拯笑比黄河清”,经常都是板着脸做事,所以给咱们的印象就是黑脸,而在京剧脸谱中黑色代表威严和刚正不阿,所以渐渐地包拯脸就成了黑色,额头上出现了月牙(以前京剧中头顶是阴阳鱼),据说这个月牙还是通行证,让包拯白天审问贪官污吏,晚上惩治坏鬼恶魂。

这就是包拯,一个既不黑,办案也不厉害,但就是受到百姓们热爱,崇拜的好官,是真正的“包青天”!

F. “百善孝为先”的小故事有哪些

孝顺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顺故事:包拯辞官回乡赡养双亲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以前我们熟知的包拯是铁面无私的代表,从此则小故事可以看出,包拯包大人还是一位不择不扣的孝子。
孝顺故事:黄香为父夏驱蚊冬暖被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孝顺故事:孝之代表—李密
孝的代表就是李密,体现在他给晋武帝的《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G. 包青天包拯一生的事迹

1、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

2、权知开封:至和指春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29]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带旦封府蠢逗扰,迁升右司郎中。

3、巧答典客:包拯出使辽朝时,辽朝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4、清正廉明: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5、嘉祐四真: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7)孝顺的包拯扩展阅读: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H. 铁面无私的包拯,真如传言那样,六亲不认,亲手铡死侄子包勉吗

在我们说起包拯的时候,大家肯定都会想到他是一个刚正不阿,断案的时候铁面无私的人,当时也是狠心斩杀了他的助手公孙策,在我们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个断案的高手,在古代的时候是一个很高的官吏,但是事实却并非是这样的,他的事迹中也有很多是后代人虚化的


然后他的事迹就被后人改变为小说,然后就在内容上加以缓闭夸张,到了现在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多么厉害的断案人物,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当时的人们有些夸大了,然后添加了许多的神话和传奇色彩。也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包拯断案不是那么的厉害,但是他也深受人们的爱戴。他亲手处死了自己的侄子的事情也是后人加上去的。

I. 包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镇橡”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御宴旁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9)孝顺的包拯扩展阅读:

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

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因而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祥此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J. 包拯有多孝顺

包拯对父母非常孝敬恭谨,处处为二老分忧解愁。,让老人安乐是他最高的心愿。这使他很受乡邻的赞誉,声名远播,有口皆碑。甚至包拯到了晚年,欧阳修还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可见影响深远。

阅读全文

与孝顺的包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三清 浏览:926
孝顺的品质的词语 浏览:583
社保关系转移退休前多久 浏览:20
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 浏览:236
老人肺心衰竭脚底发紫还能活多久 浏览:6
云和县老年大学画图班 浏览:533
安徽颍上建颍乡孝敬父母劳动模范 浏览:867
养生馆如何做外卖 浏览:179
水利部老年大学电话6 浏览:450
台湾安心养老院 浏览:666
贵州交3000农村养老保险领多少 浏览:449
70岁以上老人日本 浏览:692
钦州市老年大学电话地址 浏览:46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很不好的 浏览:637
80岁瘫痪老人政府有补贴吗 浏览:522
冬至在养生方面注意什么 浏览:968
离婚后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浏览:395
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待遇节假日奖金 浏览:823
孝文帝孝顺的故事 浏览:188
养老院意见箱内容怎么填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