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不下靠十三,十三不下要冬旱什么意思
很直白的民谚:重阳不下(雨)看十三,十三不下(雨)一冬干(没有雨)。
重阳时节能否落雨是大家关心的事。一是北方夏粮作物的播种在这个时候;另外人们常常以重阳之雨晴预卜冬日之旱涝。经过长期总结的“寒露天雨,百日无霜”“夏至有雷三伏冷,重阳无雨一冬晴”就是这个意思。民间则直截了当地说:“重阳不雨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可见重阳下雨对旧时靠天吃饭的农民是祈盼的,喜欢。“瑞雪兆丰年”,冬季雨雪多少,对来年庄稼的丰歉将起重要的作用。
庄稼人叫得最响的当数“九月九变天”这句谚语,所谓的“九月九变天”主要是说农历九月九的时候,大雁南归,寒气逼人,已经进入了添加衣物的“秋尾巴”时令。秋后北风紧,而且风凉风大,因此便有了“九月九无事不在河边走”的农谚。同时,又因为这一天在庄稼人的心目中有着很特殊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庄稼人都特别关注农历九月九的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每到农历九月九这一天,家乡人总是念叨着“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的气象农谚。通常情况下,农历九月九这天是下雨的日子,哪怕是下几滴雨也成。庄稼人大都盼望着九月九这天多少下点雨,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如果重阳无雨,十三不下,就有可能干旱一个冬季了,若真是那样的话,田间的麦苗和山上的果树就会因为久旱无雨而枯死。不过,如果这天真的下了雨,天气会立马变冷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种地瓜的庄稼人特别多,为了趁好天晒地瓜干,都抢在九月九之前刨地瓜,尽早把地瓜干晒出来,以防九月九之后天气靠不住,使晒在山坡上的鲜地瓜干因遭到雨淋而腐烂成泥巴。
古代以“六”为阴,以“九”为阳,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游玩的日子,在古代,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习俗的,皆是表达和抒发登高、赏菊、品菊花茶、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方面的。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相关“九九重阳”的民间谚语很多,例如:“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农历)”、“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阴,一冬温”、“重阳无雨一冬干”、“重阳无雨一冬晴”、“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等等。
❷ 关于寒露的谚语 寒露的谚语有哪些
关于寒露的谚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生活气象类: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意味着寒露后天气转凉,人们开始穿厚衣服,很少再看到穿单衣的人。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与上一句意思相近,强调重阳后天气变冷。
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同样表示重阳后需要收起单薄的衣衫。
重阳无雨一冬干:预测如果重阳节不下雨,整个冬天可能会比较干燥。
农业生产类: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描述候鸟的迁徙规律,与寒露时节相关,反映季节变化。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描述寒露时节农忙景象,人们忙着种麦、摘棉花、打豆场等农活。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具体说明寒露时节农民上午和下午的农活安排。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指导农民在寒露到立冬这段时间内合理安排小麦种植时间。
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说明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寒露时节种植作物也不算晚。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强调寒露是种植小麦的最佳时机。
寒露霜降麦归土:描述寒露、霜降时节小麦已经播种入土的情况。
这些谚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天气的观察和预测,也体现了农业生产与季节变化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