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苏州市过节风俗
江苏苏州春节的风俗
腊月二十起--打扫卫生、买年货
腊月二十之后,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户,俗称“掸埃尘”。
年关临近,苏州人家会到市场去,抢购各种荤素食品,称为买年货,因为除夕至初五不商店不开业,所以得全部买齐。商店生意都非常火爆,特别是熟食铺,豚蹄鸡鸭卖的都非常火爆。
腊月二十四--送灶上天
旧时苏州应该是腊月二十四日送灶上天的。至于为什么现在苏州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都有人过节,则是由于早年北方移民带来了当地的习俗,久而久之过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都有了。
就是苏州周边的农家,送灶那天都要做团子来感谢灶王爷,感谢灶王爷一年来的庇护和上天言好事的功德,这谢灶团子都做得非常大,含意寄托于田里的庄稼,团子做得越大,收获越丰盛。吴江盛泽家家做粉团,其馅不一,并有切肉为馅者,除祭灶、自吃之外,还互相赠送。蚊叟在《盛泽食品竹枝词》咏道:“岁腊将残谢灶王,粉团蒸出满笼香。萝卜野菜夹沙馅,羡说他家聂切忙。"
腊月二十五--喝口数粥
送灶的第二天,即腊月廿五,苏州所有人家都要用赤小豆杂米煮粥,以祀神食。祭祀后,阖家长幼人人都得吃一碗,就算是襁褓中小儿和家里的猫猫狗狗,也得象征性地吃一点,就外出没回来的家人,他的那份也得备好,这就叫口数粥。据说吃了口数粥,可以避瘟气,如果杂以豆渣吃了,还可以免罪过。范成大在《口数粥行》咏道:"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可见自南宋起,苏州就有这个习俗了。
除夕之前--送年盘
除夕之前,苏州有送年盘的习俗,据苏州文士顾禄记载,里巷门墙之间,百姓互以猪蹄、青鱼、果品等馈贻,称为馈岁盘,俗呼为送年盘。那几日,仆妪成群,络绎道途,受盘之家,赏赉亦稍稍丰盈。清人潘际云《馈岁》诗曰:"门巷相连意气亲,送将微物亦情真。略如佳节询亲友,聊比盘餐洽比邻。
腊月二十九--小年夜
苏州人把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九叫做“小年夜”。近代以来苏州人小年夜有个新习俗,就是苏州人结婚之后,男方往往要在“小年夜”去女方父母家中,以表一年来对妻子的疼爱和对丈人家的关怀。不过这个规矩因地而异,苏州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没有。
除夕--接灶、年夜饭、做年糕、压岁钱、守岁、烧头香
跟北方不同,北方有年初四接灶的风俗,但是苏州风俗,接灶却是在除夕之夜,安灶神马于灶陉之龛,并祭以酒果糕饵,比送灶要简单上许多。
除夕晚上,要举行家宴,称为“合家欢”,鸡鸭鱼肉,无不毕陈。蔬菜必有青菜,叫“长庚菜”;黄豆芽,叫“如意菜”。这一餐中,鱼都不动筷,取“年年有余”之意,置福桔、荔枝一盆称为天赐洪福、吉利。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这是一首流传于清末时期的“年糕诗”。做年糕一般都是苏州乡下过年时才做,用七成糯米、三成粳米磨成粉拌匀,再上蒸笼蒸熟后揉成团,切成片即成。它既能食之,又有吉祥之意。
这一晚,长者以朱红绳缀百钱,或以红纸包好钱币给孩童,称为“压岁钱”。按照老规矩,“压岁钱”到手后是不可以马上打开的.,要不然怎么叫“压岁钱”呢~
大人围坐畅谈,小孩玩耍嬉笑,称为“守岁”。全家人睡时,放爆竹三声,称为闭门炮仗,即所谓“爆竹一声除旧岁”。
苏州有烧头香的习俗,头炷香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在皇宫的做法,最早兴起是在东岳庙,后广泛流传。也有说法称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原指寺庙新年的“头炉香”,大年三十约11点至年初一1点之间,在这个时间段烧的第一支或是最后一支均可以算是“头香”。
苏州每年烧头香的人都非常多,除夕夜不提前去排队的话是轮不到的,其中以西园寺的香火最为旺盛。
年初一:开门炮仗、吃小圆子
岁朝,男子开门放爆竹三声,叫作开门炮仗,象征“高升三级”。家家悬挂神轴,点香烛,供粉圆茶食糖果于祖先神位前,长幼依次而拜,称为“拜喜神”。之后,幼辈依次向尊长叩头拜年,尊长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
年初一这天,垃圾不动、水不外泼、讲吉利话、不吃粥、泡饭,而是吃小圆子,年糕。这一天大家都会尽量避免干活,因为有做一天劳碌一年的说法。
年初一到十五--年节酒
从年初一起,至十五日上元节止,苏州人家家设宴,你邀我请,互为宾主,吴地俗称为年节酒。因为这并不是为了品味佳肴,而是属于礼数应酬,况且走东家吃西家,要去的地方很多,一般只是稍稍吃几杯,就告辞出门,当然也有尽醉而归的。清朝苏州诗人范来宗《留客》诗曰:"登门即去偶登堂,或是知心或远方。柏酒初开排日饮,辛盘速出隔年藏。老饕餍饫情忘倦,大户流连态怕狂。沿习乡风最真率,五侯鲭逊一锅香。"
年初三--“小年朝”
初三叫“小年朝”。这一天,女婿和寄儿女(干儿子干女儿)上岳家或寄父母(干爹干妈)家拜年。
年初五--接路头神
财神,俗称“路头神”,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苏州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正所谓“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清朝吴中才子顾禄总结的非常到位。从初五开始,商家也都恢复营业。
正月十五--上元节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
㈡ 苏州重阳节老人发钱吗
在当年年满70 、80 、90周岁的老人发给100元的慰问金。
㈢ 关于重阳节赏菊的由来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赏菊是该节日的传统习俗。至于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呢?网我为您解答,欢迎阅读。
重阳节赏菊的由来——时令赏花
当然还有一点,9月9,赏花好时节。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重阳节赏菊由来
重阳节赏菊的由来——对气节的赏识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梅兰竹菊为君子,而重阳节赏菊也代表拜访君子,古代有送菊花给长辈,表示对一个人的尊敬。毕竟菊代表一种气节。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相关阅读:重阳节祝福语推荐
1. 在此重阳佳节之际,为您送出我最真的问候,希望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活天天开心,事事如意。
2. 秋菊绽放花妩媚,香气四溢重阳来;徒步登高身体健,一览四方心舒畅;迎风吹面精神抖,意气风发头脑清;信手采摘一茱萸,鸿运当头不可挡;一触即发送祝福,礼轻谊重暖你心;祝你重阳乐开怀,神采飞扬享幸福!
3. 酿一杯思念的酒,摘一片鸿雁的羽,添一缕菊花的香,在重阳的时候送到你手中,让弥漫着祝福的芬芳,飘逸出幸福的味道,带给你无限好运和快乐。
4. 落叶黄,秋雨凉,勤苦奔波日子忙;朋友意,比秋长,粘帖快乐和清爽;心清爽,颜清爽,美丽魅力齐荡漾;祝福短,情谊长:祝神采飞扬!
5. 老人是都宝,我们保护好!多加问候注意关怀,多加衣服注意防寒,多加体贴注意温暖,多加细心注意照看!重阳快到了,祝老人健康,也祝您重阳快乐!
6. 菊花台,香满怀,思念排成排;雁南归,茱萸飞,友情堆成堆;重阳节,遥望月,祝福白如雪:好运不绝,成功不缺,幸福快乐永不歇。
7. 老不必叹,更不必讳;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祝重阳节快乐!
8. 秋是一个多思的季节,牵系着想你的心灵。窗前风干的落叶是记忆的书签,是整个秋天的精美收藏,我沉醉在诗的意境里,把对你重阳的祝福埋藏在心灵深处!
9. 风是我 *** 的号角,雨是我昂扬的战鼓,月亮代表我真诚的心声,太阳代表我燃烧的热情。无论你身在何时何地,我的祝福如影随行!
10. 年轻人是春天的美,而老人则能使人体味到一种秋天的成熟和坦率。重阳节快乐!
11. 人们尽可跑得比老年人快,却不能超过他的智力。老人们,重阳节快乐!
12. 友谊之花我向一切至诚的人奉献,爱情的甜果我只与你一人分享。无需千言万语,无需海誓山盟;只要记住――两颗心撞击出火花的那一瞬间!
13. 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
14. 蓝天作信封,白云作信纸,流星是我的特快专递。送你清风让你心旷神怡,送你细雨洗去你疲惫的汗迹,送你彩虹通向梦想之旅,祝你重阳节快乐!
15. 空调冷却不了青春的火焰,彩电演绎不了年青的色彩,MP3播放不了青春的音色,电影远比不上生命的精彩,简讯却能寄托我真诚的祝福:重阳节快乐!
㈣ 苏州有哪些风俗要全面点的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七夕这天,家家户户用面粉加糖拌和结实,切成2寸左右长条,扭成芒结形状,经油煎后,松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节必备供品。吴地还有用茶杯盛鸳鸯水(井、河两水的混合物),置于庭院中承接露水搅和,待日出后任其照晒,待水面生膜,姑娘们各将小针投入,使针浮于水面,视水底针影,若成云龙花草状,为“得巧”,如椎似杵者为“拙兆”。尚有用线穿针孔以辨目力好坏等节俗。
轧神仙
传说农历四月十四为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神仙庙在阊门虹桥下塘,即原福济观。旧时每逢四月十四日前往神仙庙进香膜拜者络绎不绝,其中尤以妓家、医家、药业为最狂热。传是日吕洞宾混迹干熙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故人群特别拥挤,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许多小商小贩也纷纷前往阊门内虹桥至皋桥一带,出售泥人玩具、花草盆景、鱼虫花鸟等小商品。如今进香神仙庙的迷信活动已绝迹,但轧神仙的习俗却相沿未易。每逢轧神仙之日,神仙庙附近仍然是人山人海,各类日用、观赏的小商品应有尽有。“轧神仙”实际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石湖串月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苏州旧有泛舟石湖赏月之俗,称“石湖串月”,又称“游石湖”。石湖在苏州城西南,湖广25里。在皎洁的月光下,湖光山色,塔影画桥,风帆渔舟,风光旖旎,令人心驰神往。是夜,月光穿过石湖行春桥桥孔映入水中,也有说是月影穿过上方塔铁链环孔,倒影恰成—串。苏州人出游石湖,盛况空前,其时大小船只倾城而出,游船、灯船交织如梭,湖面上室歌喧阗,岸边摊贩林立。蔡云《吴故》诗日:“行春桥畔画侥停,十里秋光红寥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
雷斋素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雷尊,即雷公,是神话中专司打雷的神。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吃了雷斋素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过去苏州市民吃“雷斋素”者,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止,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用新肥鸭烹制,鲜洁可口,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曝书翻经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
㈤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http://ke..com/view/2572.html?wtp=tt
㈥ 春节的习俗和时间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