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人节是什么节日 老人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老人节是什么节日
中国老人节腔贺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13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
老人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老人节是汉族的节日。
老人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而《荆楚岁时记》中亦记载道:“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进入现代,1989年国家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则在法条中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
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
重阳节最早是一个丰收后的祭祀节日,有感恩和期盼的寓意在其中,传承至今,现在的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人们会在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是传统节日现代传承方式之一。
重阳节主要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有:登山秋游、摆敬老宴、赏菊、辞青、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重阳节最早是丰收后的祭祀活动,在节日民俗中,还保存着传统祭祀活动中的登高、宴请等活动形式,又添加了赏菊、辞青等具有自然气息的活动,总的来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气息的节日。
如何给家里的老人过重阳节
第一,有纪念意义的重阳节可以给老人拍正规些的纪念照,用年份节日做标志。
这个当然指的是父母都健在的情况。家有老人是块宝,尤其父母都健在的情况下,请一定珍惜,请一定尽自己的孝心,因为他们开始老了。带他们去专门的照相馆照相吧,这样仪式感更强些。
第二,为父母买套情侣装吧。
老人已经是劳碌了大半辈子,他们的年轻时,国家物质不是那么富足,今天,你有能力了,就给他们买套时髦的休闲装吧,他们穿上肯定喜气洋洋,就选在重阳节让老人穿上。
第三,为老人准备一顿适合他们口味的丰盛些的饭菜吧。
不一定去饭店,重阳节不是法定节日,家中肯定还有儿孙让他们牵挂,就在家里动手做吧,他们肯定不喜欢大鱼大肉,肥油了,就荤素搭配好吧。平时,他们一定是按照孩子们的口味准备,今天就为他们换一次口味吧。
第四,给他们一些钱,让他们自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很多老人退休后一直为儿女服务,伺候孙子孙女上学上托儿所,很多老人是免费的劳动力,也有很多是带着工资为孩子们服务的,你就为他们做一次吧,让他们过一个有意义的重阳节吧。也许他们不缺钱,但是不缺钱不是就弊山代表了儿女的不付出。让他们今天不要再干家务了。
第五,给老人放一天假,让他们自由的过自己的节日吧。
很多老人退休后的第一任务就是给孙子孙女做饭,变着法变着花样的做饭,为的是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吃好喝好,今天就给他们放一天假,也许你实在工作繁忙,可以提前做准备啊,调休,夫妻协商啊,自己顶一天吧,一年才一个重阳节啊。
第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祝福和感恩。
无论给老人做的什么,都可以直接表达出来,自己不好意思觉得肉麻的话,让孩子说啊,当然如果父母是知识分子,可以通过书信表达伍卜派自己的心声,相信他们看到你的书信会泪流满面的。
Ⅱ 泼水节,三月三,火把节,重阳节各是哪个族的节日
泼水节-傣族、
火把节-彝族、毛南族
重阳节三月三”是该区壮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
Ⅲ 重阳节和花炮姐哪一个是少数民族的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花炮节是侗族、壮族、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各地举办日镇纯期不一样,有正月初雀宽三,也有正御岁咐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等。
Ⅳ 重阳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脊亏厅,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空春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樱隐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Ⅳ 重阳节是哪个民族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Ⅵ 农历九月九日老人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如果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老人就是社会的财富。老一辈人辛苦了一辈子,只为了像我们这样的后代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农历九月初九的老人节,正是我们尊敬老人,向老人们表达敬爱与感谢的好机会。那么就让传统节日为你介绍,农历九月初九的老人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你可能喜欢》》重阳节给爸妈买什么
问:农历九月九日老人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答:农历九月九日老人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老人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铅搜芹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漏燃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而《荆楚岁时记》中亦记载道:“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槐毕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进入现代,1989年国家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则在法条中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了解更多星座网络、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Ⅶ 重阳节是哪个民族传统节日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Ⅷ 你知道重阳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吗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稿陪配妻子儿女、乡键指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乱好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有的地方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Ⅸ 老人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吉辽黑三省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不一,延边地区在每年夏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所在地主要负责人到场,向老人们表示祝贺和慰问,并与他们一起欢度节日。青年们到场演出文艺节目,并为老人们祝寿
Ⅹ 老人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老人节是汉族的节日。
老人节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专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属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