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有关孔子孝敬的故事感受

有关孔子孝敬的故事感受

发布时间:2023-03-28 06:25:40

Ⅰ 简述孔子曾子的孝道思想及对当今大学生孝敬父母的启示

简述孔子曾子的孝道思想及对当今大学生孝敬父母的启示如下:

孔子孝道的现代意义在于孔子孝道有利于培育人们的感恩意识,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有利于促进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首先,感恩,是社会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道德天平, 是道德良性互动的一种润滑剂, 也是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 使人们感恩父母、感码厅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历史。以感恩的心创造快乐的人生。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重视自己的小家,无视对父母的孝敬,迟链隐甚至有的儿女还虐待老人。有了孝的进入, 家庭成员的关系会进一步拉近, 从小事做起, 真正对父母尽孝。

第三,孔子孝道思想饱蘸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富有人文主义唤差情怀。

要想达到社会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我们就要弘扬孝道, 孝敬自己的父母, 从而减少社会和企业的负担, 形成健康的循环发展模式。多为社会做贡献也就是为自己做贡献, 近看可以增强综合国力, 从长远看会造福子孙后代。

最后,传统伦理型文化是建立在孝文化基础上的, 因为孝文化所处理的是父母子女关系, 是中国道德观念的核心, 并从家庭内部的孝推广到社会上, 达到泛爱众, 最终, 形成了我们民族孝的文化心理性格。我们在心里树立起孝敬父母的观念, 才有可能去孝其他老人。



Ⅱ 论语孝的句子及感悟

论语孝的句子及感悟
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3、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4、 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6、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其实还不够。)
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
1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1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Ⅲ 如何理解孔子的孝道

老人要求子女做的事,即使不合法又不合道德,子女也满足老人,这就是愚孝。虽然百善孝为先,但是当子女遇到这样问题时,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说服老人。

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也不是主张愚孝。在《孔子家语·六本》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握握中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段山皮肢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Ⅳ 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感受

孔子的故事拦液逗告诉我们的感受如下:

令我敬佩的是孔子的谦虚,在故事《两小儿辩日》中就体现了出来,当时孔子听了两个小孩儿的话后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埋笑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正确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想想吧!”

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虚,没有不懂装懂,他这样的好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个人能做简卖到。这让我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因为这样,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遭受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文章用了相当的.篇幅,真实的讲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的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虽然孔子在很贫穷的情况下生活,但是他仍然努力学习,还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年代里,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Ⅳ 孔子关于孝道的故事(子夏问孔子关于孝的道理)

1、孔子孝道的故事。

2、孔子孝顺的故事。

3、孔子论孝的故事。

4、孔子孝母的故事。

1.孔子三岁时,父亲不幸过世了,而由母亲颜氏来抚养。

2.仲尼自幼聪颖过人,而且事母至孝。

3.颜氏为了仲尼的将来,特地将当时有名的学者请来,教导仲尼。

4.在母、严师的教导下,仲握宏御尼把当时所有的书籍册册读通。

5.而且对自身的学术和品德修养,更是不时的注意和求进。

6.所以在年轻时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7.后来,孔子在鲁国教学,宣扬仁爱之道,来自各方的学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

8.他教学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段岩且依各人的性向,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

9.并且常常以不学礼,无以立来教导学生。

10.另外,孔绝基子还从事著述工作,把伟大的仁爱精神传扬开去。

Ⅵ 如何理解孔子的孝道

1、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

孔子的孝是对西周以前的孝进行改造,更加突显孝的人文意味。能养是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养就是孝。能养是对孝的基本要求。奉养保证了父母的物质需求,但作为人类还有更高的需求。人类的高需求说明能养是孝的最低层次。

2、敬养是孝的较高层次

奉养是对父母物质需求的满足,仅是物质供养不能体现孝的人文特质。“敬”着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孝不仅是能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如果仅仅做到养,那和动物没有区别,对父母的敬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敬是尊重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

敬是建立在对父母深爱的基础上,有深爱之情而发出,如无此情,只是奉养不足以称之为孝。孝应是物质供养与精神敬爱的统一。敬爱父母,还应对父母进行劝谏。父母有错,要对父母进行微谏,从而不使父母陷于不义之地。

3、“继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层次

“继志述事”是对合理之政应当之事的传承,而对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最高层次的。

对人生的关怀,孝表现为对父母无时不在的关爱,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生病。为人子女应理解父母的心境,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做事谨慎,关心父母。将心比心,以父母爱子之心爱父母,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6)有关孔子孝敬的故事感受扩展阅读

孔子不提倡愚孝:

父母都是平常人,也会有缺点和错误,孔子允许子女劝谏,只是要注意方法。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如果他们不听,还尊敬他们,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了一件事情:曾子在瓜田里锄草,不小心斩断了一棵瓜苗,其父曾皙就拿大棍子打他,打得曾子趴在了地上。孔子听说就很生气。就教训说:“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盛怒之下,用大棍子是能打死人的。一旦打死了人,父亲就犯了法。这当然不行。所以,孔子的教导是,小棍子打就受着,大棍子打就逃跑,不能等着被打伤、打死呀。

Ⅶ 关于孝道的感悟(四)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距今已有2500多年,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称为万世先师。他认为:“孝,德之始也。孝为什么是德之始呢?《论语学而》篇记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他认为孝悌是一个人从小就应具备的基本品德。从小就应具备,所以为“始”。

      关于“孝”的具体内涵,孔子有三种观点:

      1.孔子认为,孝养父母必须敬。如果只养不敬,与养犬马确实没有什么区别。话是不好听,但很有道理。

      2.孔子认为,子女不能让父母为其行为担忧。也就是说,子女让父母省心才算孝。我曾询问12岁的女儿什么孝?她说就是让父母省心呗。哈哈,小丫头挺厉害,竟然和我们的孔老夫子的观点一致。

      3.子女必须维护父母的声誉。

      我觉得第三条也特别重要。所有的父母对孩子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女是他们全部的寄托与希望。如果社会上指责一个年轻人品行不端,往往都说,那时谁谁谁的儿子或女儿,或者说谁谁谁的儿子或女儿如何如何不怎么样。这不就是伤及了父母的名声了吗?这就是不孝.如果我们做子女的事业有成,那就是他们骄傲的资本。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分享的一个视频,养老院里的四位老人攀比儿女,一个老人说我女儿是领导,另一个老人说我女儿是大学教授,第三位老人拉着长腔说我女儿是行长,最后一位老人说,我女儿是小仙女。这些老人们在谈论儿女的时候真的是满脸的自豪啊。当然,在生活中平平淡淡的人最多,俗话说得好,都坐轿谁来抬啊,但是我们勤勤恳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力的照顾好我们的老人,照顾好我们的家庭,不让老人担心,少让老人为我们操心,这不就是孝吗?

      儒家文化提倡孝道要推及于人,就是把孝道推广开来,孟子(孔子的再传弟子)在他的作品《孟子.梁惠王上》写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也要尊敬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如果把孝道文化延伸的话,尊重他人,忠于祖国,济世救人等也是孝,是大孝。

      大家一定记得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来势汹汹,正因为如此,我们都闭门不出,防止传播感染。但是那些奋战在疫情最前线的白衣天使,他们穿着繁琐的防护服,戴着厚重的防护镜,他们夜以继日的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防护服已被汗水湿透,脸上也留下了深深地口罩的勒痕,有的甚至在脸上磨出了水泡。为了避免感染,年轻的护士剃掉了自己秀美的长发,她们是最美的光头逆行者。84岁的老院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搭上前往武汉的高铁,前往抗击疫情的前线;73岁的李兰娟教授,知道国家有难,她毫不犹豫前往武汉,坚定地说出她的誓言:“我打算长期待在武汉,与那边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斗!”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忠于自己的岗位,忠于祖国,这就是大孝。

      今年春节刚过,军方披露了一个重磅消息,中央军方表彰去年6月份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的四位牺牲的军人,并介绍了中印边境冲突的内幕,去年6月份,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外军(我们都知道就是印度军队)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悍然越线挑衅,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士兵前去交涉,却遭到对方蓄意暴力攻击。祁发宝曾在国境线怒斥外军:不想打就滚。这就是中国军人的血性。在冲突中,团长祁发宝站在最前面的河水中,伸出了双臂,拦住了越线前来的大批印度士兵,身负重伤。四名烈士中,最年轻的陈祥榕只有19岁,王焯冉,肖思远只有24岁,陈红军,只有33岁,还有四个月他就要做爸爸了。他们的生命是那么年轻,他们是铁骨铮铮的军人,但也是凡人。他们是谁的儿子,谁的父亲,又是谁的兄弟呢?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寸土必争,他们是在用生命捍卫领地的完整,他们对于祖国,对于党和人民高度忠诚,向他们致敬!这就是大孝。

      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祖国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长大了,有了孩子才懂得,父母能把我们养育成人,给了我们健康的人格和体格,就是最大的付出。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涂半生人。门前有车不算富,家中有娘才是福,父母本是在佛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孝敬父母让他们感受到爱,感受到孩子的孝顺,就是我们最大的修行。

      从古至今,孝的故事永不落幕,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孩子如生命。别再抱怨父母就那点本事,别把年迈的父母看成是我们的累赘,父母是唯一愿意拿命换你安康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之爱情深似海,如果我们的父母还在,请别让他们觉得活着只是等待死亡。让我们用自己所能达到的能力,尽一份孝心吧,让我们的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安享幸福的晚年。

Ⅷ 有关《孔子》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有关《孔子》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我读了《史记》中孔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作文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面由我给大家带来《孔子》的读后感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读《孔子》有感

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孔子》。

孔子生下来很穷,他三岁的时候,爸爸就死了,他和妈妈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它不像其他儿童一样玩耍,而是学习礼仪。他妈妈死后,他开始立志学习,只要他不会的都要仔细地询问。40岁的孔子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开始当官治理国家,可是大官们都不听。他想寻找一个更好实现理想的地方,就开始周游列国。在途中,他收了许多徒弟,回到了故乡,写下了《春秋》这一本书。他死了以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写了《论语》这一本书。

“昔仲尼,师项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在周公的太庙里,不停地问这问那。我也要像他一样勤学好问,想方设法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只要有不会的就去问。孔子每天都在大树下大声朗读。我也要像他一样坚持学习,节约时间,坚持做到每天早晨都大声朗读。

《孔子》真是一本好书。

《孔子》读后感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桥闭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嫌拦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芹消胡;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读《孔子》有感作文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高人,他不但是外形上的高人,从历史意义上来说,他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人,他以一个穷苦孩子出身,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以一己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成为了后人心中的“圣人”。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到了亦歌著的《孔子》,对这位“圣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始终未动摇过对知识的渴求,“学而不厌”是孔子一贯学习的作风,在学习上,孔子必定将所学学通、学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孔子怎样用指法音调去弹一首曲子,孔子认真听讲并反复练习,一连几天老是练同一首曲子,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老师,曲子的调子学会了,但奏曲的技巧还未学好”,又过了一阵子,师襄子就他学新曲,可孔子却说还未领会曲子的神韵和志趣,又过了一阵子,他认为自己还未体会曲子的作者和为人风貌,一直不停地练,直至体会出曲子的作者必为周文王为止,使师襄子大为佩服,并认定发挥和光大音乐的希望在孔子身上。而联想上自己学音乐,不肯吃苦,能偷懒就偷懒,小提琴或笛子,爸爸妈妈让我多练一会儿,我练那么一两遍就说自己已经会了,或是累死了,死活不肯多练,学别的东西也是如此,只求一知半解,只要会一点儿,就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不肯再学。

读完《孔子》,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他学习的精神,知道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每一样东西都一心一意地好好去学,一定能学好!


Ⅸ 孔子论孝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现实启示请从十则中任选一条说一说你的看法。

给我们的提示就是真正的孝顺呢并不是幼小,其实孔子的很多理论都很符合当代的观念呢。

Ⅹ 谈谈你对孔子论孝的理解

孔子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一生对后世的影响真的是很深很深。
为什么儒家文化把孝当作百善之首,就是因为在中国文化的总体传承茄答胡就是天大地大父母为大,既然父母为大作为后人后备就应该尊重尊敬父母,尊敬大者。
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他们的无私是真的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孝顺的举猛,如果说不孝,真的是天理不容。
也许现在社会对于孝的理解就是有养,到处是养老院等福利单位,但是我想问下犬马皆能有养,老人有养真的就算孝顺了吗?我是比较怀疑的。
所以我是比较认同中国传统的孝悌文化文化的,对父母不光是颤拦有养,还应该有爱有敬。

阅读全文

与有关孔子孝敬的故事感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贵州老年大学有什么班 浏览:394
重阳节三清 浏览:926
孝顺的品质的词语 浏览:583
社保关系转移退休前多久 浏览:20
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 浏览:236
老人肺心衰竭脚底发紫还能活多久 浏览:6
云和县老年大学画图班 浏览:533
安徽颍上建颍乡孝敬父母劳动模范 浏览:867
养生馆如何做外卖 浏览:179
水利部老年大学电话6 浏览:450
台湾安心养老院 浏览:666
贵州交3000农村养老保险领多少 浏览:449
70岁以上老人日本 浏览:692
钦州市老年大学电话地址 浏览:46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很不好的 浏览:637
80岁瘫痪老人政府有补贴吗 浏览:522
冬至在养生方面注意什么 浏览:968
离婚后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浏览:395
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待遇节假日奖金 浏览:823
孝文帝孝顺的故事 浏览: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