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是真的孝还是别有用心
你好!
别有用心,从以下看出:
“姜氏欲之,焉辟害?”
这句话表面上看郑庄公很听从母亲的话,是个孝心。不过称呼却是用姜氏。足见郑庄公的伪孝。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2. 传说中郑庄公挖地道与母亲见面,这是为什么呀
郑庄公挖地道与母亲见面是因为:当年母亲偏心于庄公的弟弟,两人谋划造反,等到庄公的弟弟自杀后,母亲被拘禁起来,庄公气愤的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而后来庄公思母心切,不得已挖地道与母亲见面。
后来等到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渐渐平息了之后,郑庄公慢慢的思念起母亲来,想起她的救母之恩。可是苦于当时说的话,不好违背。臣子颍考叔看出了庄公的心思,对庄公说,何不在两地挖一条地道,从地道里穿过去,就能见到母亲了。等到母子相见,两人终于重归于好。
3. 郑庄公掘地见母是政治考量还是孝心使然
庄公的母亲非常不喜欢庄公,甚至做出怂恿庄公弟弟去造反这种事情。如果她不回是庄公的母答亲的话,早就要杀头了。而庄公说以后都不见她也应该只是气话,特地征询臣子如何可以见母亲,又不会违反自己以前那些“诺言”,只好出此下策。不应该说是作秀,毕竟血浓于水,说什么都是自己的母亲。肯定是有亲情在里面的。
4. 庄公克段于鄢 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
当然是假孝顺,庄公的一切手段都只是在大义的名下进行厉害算计,完全没有亲情的存版在。
郑伯权克段于鄢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表现人物所用手法:
1,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偏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2,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
以共叙段的贪婪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愦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蔡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
3,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5. 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是真的孝还是别有用心
别有用心,“姜氏欲之,焉辟害?”这句话表面上看郑庄公很听从母亲的话,是个孝心。不过称呼却是用姜氏。足见郑庄公的伪孝。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5)庄公掘地见母是不是真的孝顺扩展阅读
文章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记叙郑国王室内部势力之间的权力之争,既涉及政治、军事利益,也牵涉到母子情、手足情,读来扣人心弦。首先写庄公寤生,使姜氏受到惊吓,姜氏因而喜爱次子段。段在母亲的暗中支持下,谋夺君王之位,逐步扩张他的势力。
庄公静观其变,外似宽厚实则胸怀杀机。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朗、尖锐,最后达到高潮:郑伯讨伐叔段,段逃奔到共,姜氏被放逐在城颍。文章线索清晰,有明线、暗线,也有主线、次线。段的扩张势力是明线,郑庄公的欲擒故纵是暗线。
明线被安排成次线,暗线却被写成主线,郑伯的所作所为成为直接叙述的对象。两条线索在文章开端分头发展,到“公伐诸鄢”,才交织在一起,并引出新的一条线索:郑伯与姜氏的母子关系,最后以母子和好如初为结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作者的叙事能力是相当高超的。
文章精彩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形象生动。郑庄公老谋深算,城府极深。他对母亲和胞弟的阴谋,早已心知肚明,却一直按兵不动,摆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姿态,欲擒故纵,最后师出有名。
作为国君,他精明强干,运筹帷幄,对事情的发展洞若观火,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但作为兄长,他对胞弟的越轨行为,不及时加以教导和劝阻,却一味放纵,终于酿成母子决裂、手足相残的惨剧,他的阴险狠毒的丑恶面目,被暴露无遗,史官对此也深为不满。
庄公最后将母亲囚禁在城颍,“既而悔之”,在大臣颍考叔的设计安排下,母子两人在隧道中相见,关系恢复如初,庄公当时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他的另一个性格——虚伪,也被揭露出来。其他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
姜氏飞扬跋扈,任性妄为,助子为虐,最终尝到了自己酿成的苦果;段则愚蠢、贪婪,在母亲的纵容下,骄纵成性,狂妄自大。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篇文章把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交代得清清楚楚,且记叙了人物的行为,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还融入了作者的政治说教,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真正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文章仅七百余字,结构完整紧凑又波澜起伏,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显示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