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孝顺的佟大为:用20年唤醒植物人父亲,与关悦一起赡养老母亲,你怎么看
佟大为这个人,大家也是很熟悉的了,没有想到,他在小时候日子会过得这么艰苦。其实刚开始他的家庭很幸福的,但他的爸爸出了意外,成为了植物人。妈妈还有姥姥都不让他姐弟俩知道,但终究还是瞒不过。
有一个消息让他们非常开心的,二十年了,他们的爸爸苏醒了!佟大为的爸爸开始慢慢地说话,即使还不能说太多话,可是身体也慢慢好转了!
佟大为从小到大坚持到今天,没有放弃自己的家人,同时也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他们一家人也会越来越幸福!
佟大为真的是一个好男人,大家觉得呢?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哦!
㈡ 凤凰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如此的不受人待见呢
“凤凰男”,指的是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留在城里生活工作的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
所以凤凰男其实很苦,很累,却又不能改变自己,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好在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发现凤凰男这一词已经很少再有人提及了。
㈢ 安徽男子自掏腰包带着村里老人一起出门春游,从小伙的举动中体现出了什么
安徽男子自掏腰包带着村里老人一起出门春游,从小伙的举动中体现出了小伙对老人的关爱,也体现了小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留守老人孤独的老年生活。另外,从这件事中能够看出来老年人们平时确实获得的陪伴也太少了。如今很多农村剩下的都是留守老人,他们孤家寡人,几乎只有过年的几天才能够见到自己的子女,甚至有些在过年的时候都见不到,就这样孤独一辈子,直到老去。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出过这个小山村,只眼巴巴地盼望着,希望能够看到孩子们回来的身影。年轻人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挣钱真的很重要,但是有句话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能够陪伴父母的日子也不多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㈣ 山东人特点
一,山东人的老乡观念特别强。山东有句话叫: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个本来萍水相逢的人,只要一说是老乡,就会顿时去掉戒心,无话不谈。去年11月去广州,在回来的路上,就因为一句乡音,就跟在济南做化妆品一位美女聊了一路,回来以后又约时间请我吃过一次饭(吃饭时候我才知道她原来是济南惠春堂的董事长)。因此,跟山东人打交道,设法扯上老乡关系,或者通过老乡引荐,往往会收到很特殊的效果;
二,无论多大的官,无论多有钱,每到年底,在外的山东人都会想办法赶回老家,就好象不回家过年,是一件天大的遗憾。这一点,胶东半岛的人尤甚;
三,山东话分济南话和胶东话2大分支。山东17个地市,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方言,由2大分支衍生。而且,每个地市的每个县,甚至每个县的不同乡镇,方言都有明显的区别。山东话很土,土得掉渣。胶东话比济南话土。这也说明山东人忠厚。大多数山东人很难改掉自己的方言,这种对方言的迷恋,反应出山东人浓厚的乡土情结。对很多山东人来说,讲普通话是一件很别扭同时也是非常可笑的事儿。因此,除非是职业要求,一般山东人很难割舍自己的家乡话。
山东人的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忠诚度比较高。山东尽管北有黄河天险,南有泰山天然屏障,又近中原之地,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扼守南北要冲,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翻看历史可以发现,古来的帝王中没有一个是山东人。即使水泊梁山的草寇宋江,也只敢说是替天行道,日夜梦想的就是杀人放火引起朝廷重视以后被招安。这种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渗透到了山东人的骨子里和血液中。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是一代又一代山东人不变的追求。很早以前,看过一本德国人写的论山东人的书,他给山东人的评语就是:山东出好官。这里所谓的好,大概就是指的忠诚度比较高吧。中国政界有句话,叫山东人保边疆。大家可以看一下,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书记等这一圈中国边疆省份的一把手无一不是山东人。
山东人的忠君思想延伸到日常的百姓这里,就是对自己的上司忠诚。进一步推而广之就是对朋友忠诚。因此,山东人出卖朋友的人极少,一旦被发现,就会为人所不齿。
山东人还有一个特点是重名轻利。在这点上,大概跟上海人正好形成鲜明对照。对山东人来说,利益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但面子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面子与利益形成冲突,我相信,大多数山东人会忍痛舍利而求面子。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这里所说的面子,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虚荣摆阔之类的东西,而是一种以精神上的或者说是人格方面东西为主的混合物。比如,你帮别人做了事,别人给你一定的酬谢,按理说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绝大多数山东人会因为担心落个贪利的臭名,而百般拒绝。再比如,朋友之间小聚,不论什么原因,山东人到最后往往会争着埋单。不是山东人不爱财,而是山东人爱面子胜过了一切。尽管吃亏以后也会痛骂,但下次还会照旧。山东人最感到自豪的,不是自己做了多大的官,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自己的人品不被人挑剔。这大概就是儒家文化熏染的结果吧。
这种重名轻利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山东人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大家可以看一下充斥中央电视台的山东产品广告,就基本可以领略山东人这种名重于利一掷千金的性格特征。想当年,老家山东的谭希松接手央视广告部主任以后,专程来到山东,得到山东几家企业老总的支持以后,策划了震动全国上下的残酷的标王争夺战。孔府家、孔府宴、齐民思、秦池,均以大手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秦池这样一家山东贫困县的小酒厂,居然敢以6600万和3.2亿的天价先后两次夺标,创造了中国广告史上的神话。我相信,6600万也好,3.2亿也好,都并非来自精确的计算,纯粹都靠的是一种感觉。这种做法,好坏姑且不论,大概也就是山东人才肯吧。
说一说山东人与酒的关系。
在很多外地人眼里,山东人都是嗜酒如命的一群。有本研究山东的人书,里面专门就有一章,叫:酒缸里泡大的山东人。所以,外地人一旦遇到山东人,第一反映就是能喝酒喜欢喝酒。去年到海南,海南的朋友在吃饭时,看到我不大喝酒,倒是周围的来自河南河北浙江北京的朋友很能喝,就觉得难以理解。我告诉他们:山东人不是嗜酒,而是怕别人喝不过瘾。因此,来了朋友,山东人会没命地劝别人喝酒,大有不喝烂醉誓不罢休的气概,好象所有的交情,自己对朋友所有的感情,都凝聚在了这酒里。而在自己家里,或者是去了别人那里,都是基本不喝或尽量少喝。在山东人看来,酒不过是加强交流的气氛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工具而已。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象山东这样一个酒类消费大省,除了青岛啤酒以外,没有多少品质很好的酒。我想,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吧?因为只是个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所以,只要能喝的面红耳热,把朋友连同自己一起喝倒就足够了,哪儿有空去细品酒的优劣呢?我记得我从很少的时候,父亲就用筷子蘸酒让我习惯酒的味道,到如今,酒龄也算是有30多年了,可我仍然无法区别一瓶五粮液与一瓶高粱大曲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只要能醉人,什么不是酒啊?
再说一说山东人的保守。
山东人的保守,大概全国有名。但在我看来,这种所谓的保守,其实系于两端:一是来自对规矩、制度、章法的敬意,二是不肯为了一时的利益去侥幸拿名声涉险。我认为,这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投机虽然可以取巧于一时,但后患也无穷。至于为一时的利益行险侥幸,我更觉得不值。大多数的山东人信守的是不求别人、不与人争而与自己潜力竞争的原则,按这种原则行事,可能是是速度慢了一些,但毕竟感到塌实和安逸。去年跟一位山西的朋友闲扯,说到这个事。山西的朋友打了个比方:广东人象一辆轿车,非常轻便,容易启动,但载重量少。山东人更象一辆大卡车,启动非常慢,也不轻巧灵便,但一旦启动,就后劲很大。作为一个山东人,我非常乐于接受这位山西朋友的观点
说说山东的男人和女人。
一提起山东人,很多人会想到人高马大、山东大汉之类的字眼。其实,这完全是误解。我身高1米78,这在山东,也基本属于比较高的个头了。所以,我认为山东出好汉的说法,一多半来自于水浒传的“流毒”。山东男人的好处,更多地不在于外表,而是骨子里的那种豪放和仗义。在有些地方的人看来,山东男人卤莽,做事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绕弯子,智商比较低。其实,这也正是山东男人的可贵之处。受孔孟的影响较深,山东男人都有着很强的是非观念,嫉恶如仇,并且相信别人跟自己一样有着对是非的判断标准。所以,一旦确认自己做事符合正义,就会无所顾忌。至于山东男人重名轻利重义气轻财帛,也并非是智商较低,不知道自己吃亏,而是他们相信好的名声不仅是人生世上的立足之本,更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取舍上,他们宁肯舍近求远。我认为,这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渗透了儒家思想的“鲁派智慧”。
说到山东男人,就不能不捎带说一下东北男人。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东北人中,山东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山东人大概占到55%以上。这些离开本土,跨海进入传说中的深山老林闯荡谋生的山东人,既秉承了山东人的忠厚,又把山东人骨子里的豪放不羁发挥放大到了极致。因此,通过观察东北男人,可以更深地去了解山东男人的天性。
一直没机会去成都亲眼看一看,所以,无法把山东的女人跟四川的女人做个比较。但我一直对山东无美女的说法嗤之以鼻。小的时候,听说苏杭一带美女如云,一直心向往之。从1985年第一次去苏州起,先后5次去苏州,却一直没有见识到想象中的江南美女。从1985年起,曾经无数次去上海,也许是无缘一饱眼福吧,看到的能够称得上漂亮可观的女子也不多。所以,有一次就跟朋友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上海这些年大概是近亲杂交的缘故,人种退化,所以美女产量不断下降了。但反观山东各地,且不说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一带城市,就是一些小小的县城,漂亮女子也随处可见。济南的巩俐、青岛的林青霞、倪萍、烟台的范冰冰,就是她们的代表。也许是看惯了的缘故吗?
听人说,东北严寒,养男不养女;南方炎热,养女不养男。而山东地处南北分界,又是半岛,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所以,养男也养女。山东女人,身材大多中等,容貌端庄,虽不娇媚但性情温婉,虽然拥有北方女人的刚强但又不失之粗放,而且性情大多贤惠,较少浪漫花哨和不切实际的念头,一旦认定某个男人,就会塌塌实实地跟他过日子,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望夫成龙上。丈夫成龙无望,就不折不挠地再把希望寄托在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上。这样的女人,不是内外美兼备吗?
㈤ 关于孝顺的的名人故事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孝顺故事
鲁迅从小到大都拥有一颗孝心。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
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
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3、国学大师黄侃的孝顺故事
国学大师黄侃,虽放浪形骸,却奉母至孝。黄侃自幼丧父,由生母和慈母将他抚养长大。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黄侃回到家照顾了六个月,母亲就去世了。黄侃大恸,吐血不止。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黄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请好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这幅画成为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
对慈母田氏,黄侃也是非常孝顺。他在京鄂间千里来来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随身携带一口棺材。这口棺材是其父黄云鹤留给慈母的,本为黄父当年准备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给了慈母。慈母去世后,黄侃悲痛欲绝,按照古礼服丧。以后,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全家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4、许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
许世友未到10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更加辛勤劳动。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
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
许世友投身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亲的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
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不久,许世友便接来了年迈的母亲。当饱经风霜的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当着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
勤劳惯了的许母,在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后起程返家。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马上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去砍柴了,许世友才起身。
5、陈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6、袁世凯葬母
袁世凯是个孝子,1892年带着娘亲刘氏到了赴任的朝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才派人送回。1901年6月辛丑条约谈判正急之时,刘氏去世。按常规,袁世凯要申请离职丁忧回籍营丧。但朝廷正自身难保中,当然不会批准。
1902年6月,政府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面还有成堆的中央级职衔。9月,太后赏袁的生母刘氏一品封典,并赏银3000两,给假40天,令其回籍葬母。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风光至极,但遇上他那个嫡母二哥就灰头土脸了。一句话:在外你是国家大员,在家你是妾生小子,葬仪还得按家规来。所谓的家规乃中国传统,第一长门为尊,第二妻妾有别。总之,袁母身为庶妻,死后不能入祖坟正穴,也不能同嫡妻夹棺并葬,只能殡在茔外。
此时的袁世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葬母的事情上,却不得不屈就长门世敦,几次与其磋商,能否额外抬举一下,兄长就是不肯让步,甚至不着孝衣反穿上了红袍,对袁世凯伤害太大,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在对待娘亲方面,袁世凯是一点不让步的。
袁世敦的阻挡,也激起了他的反弹,他要大操大办,让身为妾妇出身的娘亲最后风光一下。在袁寨东北15里处选择了洪家洼新墓地,占有耕地120亩:坟园40亩,新建四合院瓦房十数间,由看坟人常年看守;主坟40亩;茔门前占地40亩,竖牌坊、立14块石碑,石人石马排列两厢,
办事地点设了三处:一在故居袁寨,具体办理殓殡事宜;一在袁张营大帅府,大摆灵堂,接待达官贵人追悼吊祭;一在洪家洼墓地,专门办理安葬祭祀事宜。吊祭者络绎不绝,观礼者人山人海。
袁家开宴夜以继日,一次就开200多桌,据说井水都为之而干涸,附近的河南老乡可开了跟,他们激动地说:感谢朝廷,感谢太后,感谢袁宫保,几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就连孝子袁世凯坐在八人抬方桌上接待客人的场景都让他们传述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