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阳节诗词佳句
重阳节诗词佳句如下:
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出自唐代王勃的《蜀中九日》
解释: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2、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出自唐代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解释: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3、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出自宋代晏殊的《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解释: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
4、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行香子·天与秋光》
解释:天气反复变化,已是秋日风光,心情也渐渐变得悲伤,仔细观察一下黄色菊花就知重阳节快到了。
5、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出自宋代晏几道的《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解释:举绿杯,舞红袖,趁着九九重阳,人情温厚似故乡。
『贰』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哪个字表达了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中眺字表达了思乡之情。
首句点明题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游子在外,都难免思乡思归,登高远望时,当然会遥望古乡的山川。这一句非常恰切地写出了游子此时此地的望乡动态。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作者】卢照邻【朝代】唐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译文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
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叁』 九九重阳节的古诗
1、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2、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3、唐代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完龙山,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4、唐代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译文:九月九日眺望那故乡的山川,乡思归心飞越那隐约的风烟。远在他乡和大伙喝着菊花酒,身隔万里伤心望着雁飞南天。
5、唐代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肆』 熹妃传华服大赛登高眺望倍思亲怎么搭配
属性:文人、儒雅为主男号:意气风发,大夫冠,皓月明,隆中对,翰林赋。
熹妃传开启全新玩法:华服竞技场“华服夜宴”。看着时装背包里满满的时装,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呢。这么多时装是时候把自己打扮的美美哒,让自己在华服竞技场斗个痛快。
女号简介:
1、与家人团聚:繁华、礼服、仪静。
2、四爷登基:官服、繁华、端庄(满官服)。
3、洛神赋:仪静、神仙、端庄、繁华。
4、赏梅煮酒:仪静、保暖、文人。
5、国家危难:战争、英姿。
6、隐士:成熟、文人、简约(君子曰)。
7、百花宴:繁华、礼服、妩媚。
8、富士山赏樱花:礼服、仪静(日本那套)。
9、梦幻剑舞:佩剑、神仙、妩媚、英姿。
10、苗族姑娘:活泼、清凉、舞蹈、简约(苗衣)。
11、广寒宫:仪静、舞蹈、繁华。
12、清朝祭天:礼服、端庄。
『伍』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为什么有登高的习俗
《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在整个上古时期人们就一直认为昆仑是天地相通的物质通道,今天的话说是穿越的最佳处。先民们认为起幅绵延的昆仑山脉,就是一条“上天的阶梯”。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可以到达“太帝之居”,于是人们就能够长生不死,成为呼风唤雨神仙。这是道家的理论。
明代时,重阳节插茱萸、饮重阳酒,吃重阳糕,以花糕供祭家堂、祖先已经成为一种习尚。此外还有登高、赏菊、围猎、射柳、放风筝娱乐活动。明清时,北京地区重阳节登高十分盛行。每逢佳节,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内,登临堆秀山登高眺望。
『陆』 重阳节的古诗10首七言绝句
重阳节的古诗10首七言绝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日齐山登高》、《蜀中九日》、《重阳席上赋白菊》、《九日蓝田崔氏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日次韵王巩》、《九日五首·其一》、《九日送别》、《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2、《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翻译: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3、《蜀中九日》王勃〔唐代〕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翻译: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4、《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唐代〕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翻译: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5、《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唐代〕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翻译: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柒』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有哪些
诗句:
1、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译文: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2、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3、元代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译文: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
4、唐代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5、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译文:九月九日眺望那故乡的山川,乡思归心飞越那隐约的风烟。
习俗: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3、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4、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