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话说日本这个国家 为啥不重视孝道这方面 感觉日本对孝这方面就没什么宣传一样
说下自己的看法。
我们为什么要宣扬孝道。也许你会说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反哺他们啊,这确实是孝道的原动力,可是人人都知道锻炼能增强体魄,可是有多少人去坚持锻炼呢,因为动力有了,但是没有其他因素去鞭策你锻炼,不锻炼我照样活得好好的。
但是孝道不一样,你不养老,你不孝顺,那老人怎么办呢,国家给你养?这就是其他因素逼着你去养老。但是日本不同,日本的老人福利好啊,你不养国家替你养,当然也有很多贫困的老人领不到福利,但是国家福利的这些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
以上说的有点歪题了,但我还是觉得,主观上应该提倡孝道,因为养育之恩嘛,但是客观上国家福利的因素也能起到一定影响。
我没接触过日本的社会,只能说说我自己的想法,日本从以前的军国主义到现在,他们一直提倡的就是忠诚和不给别人添麻烦,他们的牺牲精神根深蒂固,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就在地铁上一般也是老人给年轻人让座,因为人老了,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也不要占用过多的社会资源,应该把有限的资源优先给年轻人。
你能说这种说法不对么?只是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而已。而恰恰是这种残酷价值观才能真正的体现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才能更好的促进人类的发展进化。
Ⅱ 日本人孝顺吗
日本人不似中国人,亲子观念比较淡泊。
日本人大多从高中毕业后,家长就要求孩子自立,这时候的孩子很多就自己去打工,如果想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般都是靠自己打工赚来的钱,其次,日本的福利制度等比较健全,就好似美国,福利完善,所以很多老人都选择和孩子分开,自己独居,他们大多不是靠孩子的赡养费来度日,如此一来,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就不似中国那麼依赖,从而也不会有那麼深的感情。
其次,日本的生活节奏较快,生存压力也大,导致很多家长(特别是父亲)很少能好好的照顾孩子,(不是有很多日本男人要加班么,就曾出现过父亲加班回来孩子已经睡觉而来而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以至於孩子和父亲的感情很淡薄,日本不是有很多恋母恋姐情节么?还不是有很多男人很阴柔么?个人觉得这个现象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我的结论就是,日本人整体不似中国人的亲子感情浓厚,因此整体也没有中国人那麼孝顺。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全是我接触日本文化以来的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Ⅲ 古代的日本人为何将年老的父母背到山上,让他们自生自灭
在过去,日本人的生活也不富足。之所以要遗弃老人,把他们丢在山上自身自灭,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的老人已经不具备生产能力了。在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 遗弃了他们这样才能够将有限的粮食喂养更多的年轻人。
只有年轻人活下来了,那么家庭、国家才有希望。倘若年轻人饿死了,那么老人家也只有等死了。所以,在古代的日本,当他们粮食不够的时候,就会选择遗弃老人。
所以,对于现在的孩子,家长都会反复地强调要孝顺长辈、尊敬长辈。因为现在怎么教导孩子,将来孩子有一天就会怎么回馈给我们。倘若现在不教,那将来孩子就不知道会怎么对待我们了。
Ⅳ 日本人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呢
在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中,你的,就是我的。而在日本人的家庭观念中,你的,不一定就是我的。
譬如说,我们中国的父母亲,常常会对孩子说这么一句话:“爸爸妈妈每天这么辛辛苦苦,不都是为了你吗?”孩子听了这句话,他会产生什么概念?他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爸妈的一切都是我的”。
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依然会看到,日本也有一些老人愿意成为流浪汉,而不会去找自己的子女蹭饭。而一些子女明明知道父亲流浪在外,也不会把父亲找回来,闭着眼睛任凭父亲的“自由”。
虽然这样的流浪汉人数不多,但是也是日本社会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葩。
我们很难断言,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模式好,还是日本人的家庭关系模式好,我想每一个国家的家庭关系,都有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甚至地理环境的影响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只是对于年轻人,多数日本人有这样一个观点:
年轻人不能总躲在父母的大树底下,靠转嫁自己的生活压力来获取幸福,必须自己去奋斗,自己去努力,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一个人的一生,不能依靠索取获得所有,必须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才能拥有一切。
Ⅳ 同样是儒家思想,为什么日本人孝顺父母,中国人是什么都不管
因为日本人并没把孝顺这个概念当做精华去接受。
在日本社会当中很少说专孝顺这个词。
如果从西方文化视属角在看,孝顺这种观念其实是非常违背人性的。
亲情之爱本身就是人类的天性,中国文化当中用孝顺这个概念否定人类固有的天性,却又用这种高度抽象化的道德来填补因毁掉自我人性而造成的情感认同真空,这种思想在逻辑上有如刖足补杖,休妻纳妾,根本不能自洽。
Ⅵ 日本老人长寿成了噩梦,这背后隐藏哪些辛酸和无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以自身“孝”而推己及人的孝道,然而遣唐使学去的却似乎有所不同。在五世纪以前,日本是不存在“孝”这一概念的,一开始是随着儒家经典传播过去的,此后其形式也多有不同。
Ⅶ 日本为什么不赡养老人
在新时代下,我们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许多国人们都喜欢在假期的时候带着自己的父母,或是邀请三五好友,亦是与爱人一起外出游玩。根据权威组织所发出来的报告,最受到中国游客喜欢的国家,便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居——日本。
据了解,中国游客已经成为了日本旅游业的最大客源之一,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之中,都不难看到中国游客的身影。而有不少中国游客去到了日本之后,都会对一种现象感到好奇:在餐厅里面,都不难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为人们服务。
了解后一番才知道:这是日本社会的真实写照,日本人从不赡养父母,老人和子女大多数都是分开居住的。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照顾相互抚养的习惯,与我们的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
在日本,70岁老人都还在工作的大有人在,那么这些日本老人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呢?驴友走进日本,决定去看一看日本老人究竟是如何生活的。
首先,日本老人的晚年生活与年轻时候的努力有着极大的联系。虽然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完善的福利政策,以及国民养老金等等政策。但日本也是一个高消费的,高物价的国度,这点如果你去过日本就能够感受到了。因此这些福利政策是远远不够一个老人生活的。
如果在早年的时候,存下了一比可观的积蓄,那么你才可以将日子过得舒坦。日本人都非常的“独立”,即使年迈都喜欢给自己做规划。许多日本人在年轻的时候高压力快生活,兢兢业业的努力了一辈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安享晚年。
在退休之后,经济好一点的日本老人则会去培养自己的兴趣,报一些老年培训班来充实自己。此外,也会定期来一场旅游,去看看这个世界。
而一些在早年并没有存下继续的日本老人,相比之下就要惨淡一些。日本的社会不会歧视年迈还在工作的老人。这些老人们都会继续上班,没有退休。主要便是从事一些服务行业的工作,例如当餐厅的服务员,或是清洁工,出租车里面的司机等等。
对于这样的日本社会,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这让有的驴友大呼:相比起中国人在退休之后跳跳广场舞,带带小孩的生活,中国真是好多了,还是生活在中国好。当然也有的国人则认为更向往日本人独立的生活。
Ⅷ 如何孝敬老人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敬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
能够孝敬老人,有机会孝敬老人也是种福。无论你穷也罢,富也罢,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真实而美丽地发现:孝敬老人其实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幸福和感动。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的珍惜这幸福,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再后悔莫及。
孝敬老人也就是在好好对待自己。古人云,我孝于亲,子还孝 x b22 :
于我。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孝敬老人,那么在他的身教之下,他的儿女会对他孝敬吗?
孝敬老人也是社会公德,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就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历史上关于孝敬老人的诗歌也有很多。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孝敬老人呢?有些人认为让老人过衣食无忧的生活就是孝顺。我觉得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严格要求自己,体谅长辈的艰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还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更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让父母少为自己的学习担忧。
总之,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百善孝为先”一个不懂得孝敬老人的人,谁相信他将来会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呢?
Ⅸ 岸见一郎:最好的孝顺就是不孝
01
前几天看到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的一篇文章,是谈如何孝顺父母的。
岸见一郎在文章里说, 其实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就是不孝。
他举了个例子,父亲独居的时候,经常打电话过来,话题多半是没完没了地抱怨身体哪里不舒服,去了哪些医院和接受了哪些诊断。电话中父亲的声音常常很微弱,没精打采的样子。他在电话这头听了,常常很替父亲担心。
但2006年岸见一郎因为心肌梗死而病倒时,父亲突然像是年轻了十岁一样,精力充沛。之前连声音都无精打采,儿子病倒后却变得神采奕奕。因为他觉得儿子病倒了,自己要打起精神才行,要不然,谁来照顾儿子呢?
岸见一郎最后说: 父母发现子女还需要自己时,会莫名地涌现活力,或许让父母感觉被需要,才是真正的孝顺吧!
这一点,我深以为然。
至今我仍然清晰的记得,父亲还在上班的时候,每天精神矍铄,令我有一种错觉,仿佛父亲不会老去。虽然那时候他已经六十岁了。
但是到了65岁,父亲不得不按照法定年龄退休之后,我明显感觉到,父亲一夜之间,仿佛老了许多。瞌睡特别多,一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而且记性也开始不好了,思维也没有以前清晰。
于是那一刻我就明白了, 当一个老人忽然感觉不被需要,那他就真的开始衰老了。
02
今年初有一则报道曾引起许多人关注,一位老人从单位退休回家不到几个月,忽然性情大变,变得坐立不安、唠唠叨叨,进而怀疑 70 岁的老伴外遇,儿子买新房的时候拿了自己几百万的财产。于是到处上访,要求离婚及要回自己的财产。
后来经过住院诊断,才发现老人患上了离退休综合征,继而引发电解质紊乱、肺炎。
反过来想想,如果老人还在单位上班,或者退休后要帮儿子照料家,带孙子,估计就不会有这些事了。
前几天在小区里遛娃,遇到了女儿同班同学的奶奶。那位奶奶快70岁了,却神采奕奕,很是健谈。
奶奶告诉我,她现在做着两份工,一份是给小区里一个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打扫卫生,一份是给距离这里大概3公里的一户人家打扫卫生,每周只要去一次就行了。这两份工作加起来,每个月大概能赚3000块。
起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很吃惊,因为奶奶已经快70岁了,虽然精神很好,但是一脸的风霜,皮肤也是黝黑黝黑的,一看就是辛苦了大半辈子。在我的认知里,这样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不是应该安享晚年吗?
而且老人的儿子媳妇我也见过,穿着时尚,开着一辆不错的车子,看样子,应该是不差钱的。
可是奶奶接下来的一番话,却改变了我的想法,她说,我孙子现在在一个英语机构学英语,一年6000块,是我给报的名。说这话的时候,奶奶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奶奶说,刚从农村来到儿子家的时候,每天闲得无聊,只能在小区里转来转去,和人聊天。儿子媳妇每天忙忙碌碌上班,孙子上学,只有她自己,闲在家里,常常觉得自己很多余。渐渐地,身体也不好起来了,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疼,三天两头往社区诊所跑,有一阵子,还以为自己得了什么大病呢。
现在打着两份工,想给孙子买什么就买什么,身体反而好了,每天精神头都很足,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话: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正被自己爱的人需要着。
这样,他们会从心里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受尊重的。
这样看来,这位老人的儿子媳妇,才是最懂得孝顺的人。他们懂得顺着老人的意思,让老人去做些事情,让老人用自己挣的钱去给孙子买礼物,这样,老人觉得被需要了,自己不是多余的了,身体和心情自然就好起来了。
03
古话说:“百善孝为先”,可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孝”,却也是门艺术。
太多人认为,让父母整天啥都不干,安享晚年,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
殊不知,这或许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科学家曾在一所养老院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老人们分成两组。第一组老人,每人分配一盆花,老人们每天要负责照顾这些花:给花儿浇水、施肥、松土。另外一组老人,每人也有一盆花,但这些花并不需要他们照顾,而是由护工照顾。
半年后,科学家对两组老人进行了对比。第一组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远比第二组的要好,而第二组老人的死亡率是第一组的三倍。
这个实验结果充分说明,让一个人感觉被需要,是多么重要。
日本金融之父涩泽荣一在他那本现代儒商第一经典《论语与算盘》里,曾讲到过一个故事。
日本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孝子,叫信浓孝子。有一个人想学习他,就千里迢迢跑去信浓孝子家看他是怎么行孝的,结果却看见信浓孝子从山上砍柴回来,叫80岁的老母亲一会给他卸柴火,一会帮他揉腿,一会帮他打洗脚水。
近江孝子实在看不下去,质问他这哪里是孝,可是信浓孝子说:让母亲帮我扶柴火,是因为我想母亲看到儿子砍了一天柴回来,一定累了,所以我就故意让她帮忙,母亲觉得能帮儿子一点忙,一定很开心。叫母亲帮我揉揉腿,是因为我想母亲一定觉得儿子砍柴累坏了,心疼儿子,所以我就让他揉揉腿,这样母亲心里一定很开心,觉得能帮儿子做些什么。让母亲帮我打洗脚水也是一样道理。
近江孝子听了,恍然大悟,才明白最好的孝原来就是让母亲觉得还能为儿子做些什么,这样母亲会打心里高兴。
真正的孝,未必是把父母恭恭敬敬供起来,让他们啥都不干。
从父母的真实需求出发,适当的让父母为我们做些事,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依然被需要,这样,他们的精神状态才会一直保持良好,他们的身体状况也会更加康健,这或许才是儿女能给父母的最好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