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中国人要孝顺父母
这个问题,首先是很多国家的人都会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有中国人。其次,中国人孝版顺父母主要是因为权根植在中国传统里面的观念,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而且,我们从小到大,父母都一直陪伴我们成长,给与我们所要的东西,而且在我们成年之后也还一直担心我们,还一直为我们付出。所以我们孝顺父母不管从义务上还是情理上也是应该的。
2. 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说“孝”是传统文化之根
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的思想家和有道理的思想,其中的很多想法绵延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却用一生来践行遵守。俗话说的百善孝为先,就是我们要始终去贯彻落实的事情,为什么会有人说孝是传统文化之根呢?第一,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如果连父母都不能孝顺,那么我们还会对什么上心?第二,一些君王将他们称为君父,希望百姓们能够像对待父母一样,去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君王。第三,还是因为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一些名人先哲让我们敬仰。
自从孔子之后,历朝历代都将儒家文化作为自己的正统文化,向百姓们宣传这些东西,孝仁礼义信。希望百姓们能够受这样熏陶,能够全力的支持自己的统治。孝文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一些家长的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很好,因此,就要求们子女们要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就这样来了。
3. 孝道在中国是怎样一个存在,与西方的爱父母有哪些区别
一、孝道内涵: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1、尊祖敬宗。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2、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二、中西区别:
1、传统不同:
(1)中国的孝讲“无违”。鲁国大夫孟懿子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对自己的弟子樊迟说过这件事。孔子的回答,简单说就两个字“无违”。意思就是说对于父母尽孝不要超乎礼法,要合乎规矩。
(2)西方亲子之间是讲平等的,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而且鼓励孩子要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要自我选择、自我发展。
2、养老模式不同:
(1)中西孝文化在赡养父母方面存在的差异,主要由养老模式不同所致。传统的养老模式极大丰富了中国的孝文化。在中国,几千年来,赡养的义务主要由子女完成。直到现在,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养老的形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在中国,比西方更为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2)西方国家,子女并没有突出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其父母年迈后,赡养的义务主要靠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
3、家庭观念不同:
(1)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父母在子女身上的付出也是最大的。中国人一般都与父母住得比较近,即使到外地工作,一旦条件允许,便倾向于把父母接到身边,以尽孝心。
(2)西方国家,子女一旦已经成年,都必须努力自食其力,不需父母过多的付出。子女成年后要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租房或买房,不愿意与父母同住,其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
4. 全世界只有中国需要赡养父母吗世界其他国家有没有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不是只有中国法律才规定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国外很多国家均有立法,但相对来说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加侧重于精神赡养老人。 法国的现行法律不仅规定成年子女必须给无经济能力的父母提供生活资助,还必须“尊敬和关怀”老人。 不仅法国如此,对于欧洲而言,“精神赡养老人”都成为主要义务。在瑞典、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都有有关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具体要求,以保证老人们晚年的幸福。 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具体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乃至每日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连子女与父母谈话的忌语都受到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从立法上保证赡养行为的质量。 日本的子女应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的问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腾飞时凸显的。日本是一个较典型的“男子中心主义”社会,妇女一直是赡养照顾老人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迅猛冲击下,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了家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家庭的护理、赡养功能弱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日本制定的《老年人福祉法》、《老年人保健法》、《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等,更多地强调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养老责任,很少见到家庭养老的内容。 近年来,由于社会养老成本过高,以及难于解决精神慰藉问题,政府开始强调家庭养老的价值,并对家庭养老给予政府补贴。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家庭的“空巢”现象十分严重,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样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够方便照顾长辈。 2007年,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一个火葬场的工人正准备焚烧一具尸体时,尸体竟然“活”了过来!此人被救后哭着说:“我不想活了,为什么要救我?!”此人已75岁,来自当地一个殷实家庭,但身患癌症后,子女不愿付医疗费,于是他绝望地走向火葬场。 面对这一不断严重的社会现象,印度立法“出手挽救”。印度立法文件中写道:“大家庭系统消退,老年人目前正在被抛弃。”这部法律规定,如果孩子不照顾父母,将被关上三个月。 印度媒体大多认为这部法律出台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来。 印度是个“年轻”国家,11亿总人口中51%低于25岁,2/3人口低于35岁。但与此同时,老龄人口也在快速上升,到2016年估计会增加到1.13亿,到2026年这一数字会攀升到1.79亿。 1994年,新加坡制定了《赡养父母法》,规定在新加坡,如果发现子女确实未遵守该法,法院将判决对其罚款一万新加坡元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1996年6月根据该法,新加坡又设立了赡养父母仲裁法庭,仲裁庭由律师、社会工作者和普通公民等组成,地方法官担任主审,若调解不成再由仲裁法庭开庭审理并进行裁决。 韩国建设交通部2006年9月发布的《住房认购制度改革方案》规定,那些赡养父母、岳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将获得优先购房权。这项规定一方面缓解了孝顺子女的购房压力,另一方面也鼓励了赡养老人的良好风气。
5. 中国古代说,“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百善孝为先”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它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反映清代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6.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那国外的人孝顺么
外国人有孝顺的也有不孝顺的,这与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没有太大关系。
西方社会主要讲独立自主,孩子成年后,父母一般不怎么管,也不负责养育,父母老了后,主要生活来源是退休金,也即由国家赡养。
7. 中国人强调孝顺,西方人则没有孝顺的观念,那么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吗
应该。这说明西方人在伦理道德上面有缺陷,不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人的榜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当然要孝顺父母,但是千万不能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