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阳节是插茱萸的,还是端午插茱萸
重阳节是插茱萸的;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
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祥弯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1)重阳节带什么囊登山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治妇科疾病:艾草能够治疗体质虚寒引起的出血,能很好的治疗月经不调、经痛和崩漏等妇科疾病。
2、巧困抑菌抗病毒:艾草能够抑制和杀伤好多种病毒孝宴念和细菌,能有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抑菌抗病毒效果明显。
3、止痒:用艾草煎汤外洗患处,能有效治疥藓和止痒。
Ⅱ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呢
重阳节登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是为了继承传统。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有二1、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2、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历史演变: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2]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民俗活动:1、赏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2、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3、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3、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4、饮菊花酒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5、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Ⅲ 古人登高时带的茱萸香囊是哪种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汉族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Ⅳ 重阳节插茱萸是为了什么
重阳节插茱萸是中国民俗,传说有辟邪作用,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旧时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
(4)重阳节带什么囊登山扩展阅读
茱萸主要有两种植物,一为“茣茱萸”,一为“山茱萸”,还有“食茱萸”,前两种皆入药。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干燥果实。别名:辟邪翁。其入药治病,始载于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性热,味辛、苦,有小毒。药用前须用甘草煮水加以炮制,可减其毒性。入肝、脾、肾经。
功能:舒肝下气、温中散寒、燥湿助阳。主治厥阴头疼、胸腹胀满、呕吐吞酸、阳虚泄泻、肝郁筋挛、寒疝、脚气。清末《验方新编》载:将吴茱萸捣碎加米醋贴敷脚心上端涌泉穴,可治疗口舌生疮、肝阳上亢头晕、头疼(高血压)。
现代医药科学研究,其果实中含生物碱:吴萸碱、吴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并有吴茱萸烯等挥发油成分。药理作用:镇痛,升高体温,收缩子宫,抑菌,消炎,杀虫、抑制胃肠溃疡,升高血清G.P.T和G.O.T.,抑制胃肠功能推进,抗缺氧,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
Ⅳ 重阳节——泰山之巅“登高望远”
这周的周三,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因为是重阳节,所以我想到了远在异地的爸爸,每次都是和他视频通话,已经快有一年没和他见面了,虽然视频通话也能看见他,也能和他说话聊天,但是我怀念那个充满着父爱的拥抱。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长房 谓( 桓景 )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又《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魏晋·陶潜《九日闲居》
莫怨登高白玉杯,茱萸微绽菊花开。唐·冯延巳《抛球乐》
典出自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恭帝》:“ 王宏为江州 刺史, 陶潜 九月九日无酒,於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 王宏 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唐·李白《九日登山》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唐·杜甫《复愁十二首》
《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 温 ( 桓温 )燕 龙山 ,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觉。 温 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 良久如厕, 温 令取还之,命 孙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处。 嘉 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后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唐·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唐·钱起《九日闭居寄登高数子》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而罢。
苏轼在杭州,于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以诗戏之曰:“指点云间数点红,笙歌正拥紫髯翁。谁知爱酒龙山客,却在渔舟一叶中。”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有许多古人在重阳节的这一天都是登高望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就是一个好例子,都是写诗人重阳节的这一天在异地,怀念故乡、家人朋友。老师说我们也应该遵循古人的习俗去“登高望远”,泰安最高也最著名的山当然就属泰山了。泰山可谓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正好也可以到玉皇顶向泰山老奶奶祈福书院的未来能发展的更好、家人都能更加健康……
书院位于天烛峰附近,徒步过去也就8.2公里,对于我们这种天天锻炼的书院来说是绝对没问题的。到了目的地,买完票就正式开始登山了,想想还是有点小兴奋的。
我们龙腾队一直往前冲,打头阵。听老师说天烛峰到玉皇顶仅有5.4公里,按照平常徒步的速度最多也就两个小时就能到,于是我们什么也没有管,只往前冲。可事不愿违啊!听着挺近,但走起来就不一样了,看着那一望无际的台阶,真是要了我的两条腿喽!
爬第一个山丘时,令我最为惊叹的就属大天烛峰下面的千尺瀑了。壁立千仞,水自天来。逢雨季,白练悬空,飞渡直下,汇人仙鹤湾。走过千尺瀑时,我在想:如果在这里建一个滑水、滑石,是不是很疯狂!很要命!。看到这样一种美景,让我不禁想到了一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一个山丘的顶端就是山呼门。山呼门又称“望天门”。此处两山夹道,为秦御道天然隘口。相传秦始皇登封泰山,文武大臣在此三呼万岁,俗名“三呼门”。刚爬上那无千无万的台阶,全身都是汗,登上山呼门,风呼呼的吹来,可真是金风送爽啊!站在山呼门上,不仅能更加凉爽,还能欣赏千岩竞秀的风景。山呼门可真是个好地方啊!
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台阶之路,不光只顾着走,停下来休息时也可以看看四处的风景。风魔峪就是一个休息的好去处,又有小亭子可以坐会儿,附近的风景也还不错。风魔峪 此处山深谷险,多生怪风,故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卢卡斯先生到此考察,曾盛赞此峪可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这样的景色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真不知会不会出现什么恐怖的东西。要是真有人在大半夜经过这里,准会被吓个半死。
快到玉皇顶的时候,感觉腿稍微动一下,都会酸痛不已,身体仿佛被吸干了一样。真是寸步难行啊!刚开始的路程,还是挺有动力的,有些时候也能冲刺一下。由于前面都把体力耗得差不读多了,到了后面只能靠着蛮力往前走。早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就应该一步一步慢慢来,不要急着往前冲了。
只有大约一公里就要到玉皇顶了,让我看到了后石坞索道,而且还不是露天开放式的,是我没做过的那种。看着坐在上面的人从我旁边过去,心里满满的羡慕嫉妒恨啊!只好用意念让自己继续前进。身为龙腾队的一员,将来可是要走长征的,怎么能连这点山路都走不动呢?如果连这点山路都走不动的话,将来要怎么走过雪山啊?只好继续开始步履蹒跚的前进。
终于跋山涉水到了玉皇顶,欧耶!解放了,不用再走那无穷无尽的台阶了。第一想到的是冷和饿,等着大部队上来,可以开饭了。整顿完后,在山上静坐,玉皇顶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也是灵气最充足的地方,在这里打坐,能更容易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吸收灵气,使身体里的邪气都驱除,让身体里都是正气。由于我们龙腾队还要徒步回书院,我们就提前下山,大部队留在这里祈福。
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封禅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东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玉带"。这么神圣的地方没有去参观,真是可惜了,如果还有下次的话,我一定要好好参观一下。
本来以为真的解放了,接下来的路应该会很轻松吧。可是从南天门出来一看,我滴妈呀,这个楼梯也太恐怖了吧!看了以后,腿直打哆嗦。我在想:万一摔下去不摔个半死,也得摔个半残吧!辛亏旁边有扶手,给我增加点了安全感。前几段楼梯都是很长的,走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生怕真摔下去了,也没人救得了我。后面渐渐地克服了恐惧,速度也加快了许多,直到后来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下了楼梯。
中间为了等龙腾队的一位成员大厨同志,我们在中天门足足等了有一个半小时。披着个外套,坐在马路旁边,看着旁边来往游客的目光,以为我们是被人丢弃的小孩子呢。为了让大厨补偿我们,于是我们统一决定让大厨请我们喝酸梅汤。(最后还是我们自己掏了腰包。)
两个多小时我们终于下山到红门了,还没来得及缓一会,就又要徒步回书院了。从红门回书院还有12.3公里呢,腿刚废,又要走一段路,看来腿要残了。看来姚老师是决心让我们不要腿了的节奏啊!不过幸好,坐公交车,少走了5公里的路程。回到书院后,已经精疲力竭,感觉身体都透支了。只想着躺床上睡觉,连平时记得最清楚的英语打卡都没弄,浪费了1元钱。
这次的泰山之旅真是收货满满啊!不光欣赏到了山清水秀的风景,还净化了身心,最主要的是完成了这次重阳节的意义。虽然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点,但是最后我还不是走到了,就像塞内加说过的“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END——
Ⅵ 重阳节插茱萸是什么植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茱萸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
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Ⅶ 茱萸是什么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导读:茱萸是什么?茱萸是一种植物,平时我们很少见到茱萸,也很少提到茱萸,不过当一个节日到来之时,人们都要问一遍了解一遍茱萸这样东西,这个节日就是重阳节。之所以在重阳节提茱萸,是因为重阳节有着佩茱萸的习俗,那么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或者佩茱萸呢?下面和我一起去了解下吧。
茱萸是什么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这跟端午佩挂艾草、菖蒲的道理是一样的,为了驱病、防蚊、辟邪。所以无论是艾草、菖蒲,还是茱萸,都有特殊香味,才能达到除病辟邪的效果。
九月初九,正值秋冬交替,九又是「至阳之数」,古人认为这天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佩戴气味浓烈的茱萸能御初寒也可辟邪气。
以前的人,到了重阳节会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佩装有茱萸的布袋。
茱萸的植物种类介绍
一、山茱萸
重阳前后到山上走一走也许会碰上些红色小果子,长相喜人,那很可能就是山茱萸的果子了。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它的果子,也叫萸肉,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是一味中药,温肝补肾,中医俗称它为枣皮。
果期在秋季,9-10月,
上山秋游看到这么诱人的果子,
不妨摘一点,但别急着吃,
它味道苦涩,并不好吃。
可以把山茱萸果带回家泡酒,喝完腰不酸腿不痛,是补血补虚,强身健体的良药酒。
山茱萸开小黄花,每年春天,3、4月份光景,树上一片片的金黄色,美极。
题外话,最近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在晒山荔枝,它跟山茱萸是亲戚,也是山茱萸科的,中文学名叫四照花。
果子像荔枝,可以吃,
所以大家叫它山荔枝。
盛开的四照花美美哒,
我们看到的四瓣白色花瓣
其实是苞片不是花。
扯远了,说回茱萸,下一个登场的也是可以食用的茱萸,叫食茱萸。
二、食茱萸
在辣椒传进中国之前,爱吃辣的人,像湖南人、四川人,据说「辛辣」这一口味主要从花椒、姜、食茱萸这三种食材中来。
食茱萸指的是芸香科花椒属的椿叶花椒,枝叶、果实都有浓烈气味,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区。
果期10-12月,果实成熟后分果瓣呈淡红褐色,干后变灰粽,外形跟花椒很相似。
食茱萸药食两用,树根、树皮入药,可祛风湿,治跌打肿痛。
三、吴茱萸
吴茱萸也是芸香科植物,跟食茱萸长得很像,因此,自古就有对两者身份的争议。
现代植物学家考证后,认为吴茱萸和食茱萸是两种植物。
吴茱萸春末初夏开绿白色小花,
秋后成熟,果实为暗紫红色。
吴茱萸是古老的中药植物,嫩果经泡制凉干后既是中药「吴茱萸」,是健胃剂和镇痛剂,还可驱蛔虫,药用价值还远不止这些。
古代人们在重阳节佩戴的,既不是长得好看但没啥气味的山茱萸,也不是可以当辣子但枝干带刺的食茱萸,而是吴茱萸。
吴茱萸有非常浓烈的气味,符合古人用「芳香辟秽」的习惯,且中药吴茱萸能散寒祛湿,消积食、除寒热,祛病养生,满足人们希望健康长寿的节日愿望。
现在,重阳节大家已经没有佩戴茱萸的习俗了,但很多地方会举办一些颇具特别活动,来欢度重阳节。
重阳的重头戏是赏秋,此时秋色尚好,爬山登高远望美景是最应景的活动。
我国南方一些山村里也保留了「晒秋」的习俗。村民们在屋前屋后挂晒农丰收的农作物和果实,渐渐地,成了秋季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重阳节晒秋活动达到最高峰。
很多地方,重阳会举办菊花展,赏菊以欢庆佳节。祭祖、扫墓也是重阳的节俗之一。
无论重阳是不是有菊花、茱萸,大家祈盼一家团聚、家人健康长寿的心愿都是一样的。
Ⅷ 重阳节登高的由来是什么
南朝梁抄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袭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