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0-11-27 04:06:35

A. 重阳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啊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缴纳养老金必须由单位吗 浏览:707
局父亲节慰问敬老院 浏览:333
赤脚医生养老保险 浏览:474
父母的督促和辅导班有什么区别 浏览:108
老人老年痴呆晚上一直乱叫 浏览:351
老年痴呆晚期临终 浏览:950
50岁丰满女人 浏览:69
端午节幼儿园敬老院慰问活动方案 浏览:618
负债累累父母都不理你怎么办 浏览:229
常德开发区养老保险 浏览:925
四季长寿花的养殖方法 浏览:288
南京退休养老金2017调整方法 浏览:210
长寿龟类型图 浏览:704
怎样照顾初期的老年痴呆病人 浏览:176
大连养老保险号码怎么查询 浏览:436
居民养老交1000能领多少钱 浏览:126
关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承若书 浏览:650
80后养老保险怎么开支简单算法 浏览:363
哪个生肖长寿 浏览:828
老人家不抽烟买什么当零食 浏览: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