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关于重阳节、饺子的历史人物是谁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推到屈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关于饺子的历史人物: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㈡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饺子,除了饺子,重阳节这天还会吃什么
重阳节,这个寓意着长久和尊老的节日,除了象征着富贵的饺子,还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吃饺子不仅仅是因其形状似金元宝,寓含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团圆的意味也融入其中,尤其是对于出嫁女儿回家团聚来说,吃饺子象征着家庭和睦和团聚。此外,重阳节的传统活动还包括登高祈福、赏菊、佩茱萸、祭祖和饮宴祈寿,这些习俗都承载着对长寿和福祉的向往。
在饮食方面,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一大特色,被视为祛灾祈福的佳酿,九九与“久久”同音,增添了节日的寓意。蟹黄肥美的螃蟹也是重阳节的美食,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羊肉面则是以“羊”与“阳”谐音,寓意阳气,白面则代表百减一,象征长久,而羊肉则有温补之效。花糕则源于登高习俗,通过“糕”与“高”音同,象征着步步高升,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总的来说,重阳节的饮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传承和情感的寄托。无论是饺子、菊花酒,还是螃蟹、羊肉面和花糕,都在这个节日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和家庭团聚的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