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登高望远吃什么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贰』 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优美句子
1、一年一度重阳,祝福大不一样,生活喜气“阳阳”,职场“阳阳”得意,幸福身边徜“阳”,爱情沐浴阳光,心情阳光灿烂。收下祝福吧!重阳节快乐!
2、美的乡音,纯正的美酒,优美的歌声萦绕在你身旁,为你和你的家人送去美好的祝福!九九重阳节,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及每位朋友节日快乐!
3、财神今天到,奖金满钱包;出门撞桃花,美女入怀抱;红霞映满天,欧美任逍遥;金秋重阳节,仕途步步高!
4、高望远思朋友,茱萸插遍送祝福,菊花烈酒消烦恼,糕点甜蜜人幸福,秋风送爽心情妙,丹桂飘香平安路,重阳节到,愿你健康幸福!
5、浓郁的茱萸在峰顶遥望友人的容颜,重阳的糕点融化亲人浓浓的柔情,菊花的美酒浸润心底思念的记忆,团圆和乐的心愿似飞箭直指心田。愿重阳佳节家家温馨美满庆团圆,户户安宁享祥和。
6、秋风万里长,秋菊一缕香,登高望远时,思念细品尝。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插下茱萸,为你将快乐继;举起酒杯,为你驱走疲惫;道声祝福,为你带来幸福!
7、秋菊开,香万里,沁人心脾心情爽;茱萸悬,保安康,幸福。安乐万年长;出门游,登高处,把酒临风乐逍遥;送祝福,情谊浓,重阳好运乐陶陶!
8、九九相逢是重阳,秋高气爽菊花香。九九相随是重阳,天长地久岁月长。九九相伴是重阳,好事成双不可挡。九九归一是重阳,步步登高人吉祥。重阳节快乐!
9、重阳气坏了灰太狼,不能团聚还要抓羊。对着菊花发毒誓,一定杀尽小绵羊。他正赶着去找你,你要小心的提放。重阳节里多快乐,你这可爱的小绵羊。
10、登高望远逢凶化吉,菊花飘香幸福来报道,身插茱萸愿你永快乐,遇难成祥生活比蜜甜,重阳糕,菊花酒,打包送给你,祝你九九重阳节过得愉快。
11、九艳阳天,登高赏菊间,饮酒插茱萸,祝福随思至愿君快乐重阳日,安康长又久,幸福到永远。
12、生活是座迷宫,爱是一个谜题,从容游迷宫,开心解谜题。景好不如人美,相遇不如神交,九九重阳节,祝你乐逍遥!
13、重阳节来到,登高望远不可少。一为健身体,有氧运动身体好;二为祈福运,事事顺利节节高;三为发祝愿,合家团圆常欢笑。愿你快快乐乐过重阳
『叁』 重阳节登高望远是什么样子的情景
看看古代和现代的重阳登高!
『肆』 重阳节 老人节#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望远#来自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重九”。《易经》云“以阳爻内为九”,将“容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汉宫中,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姬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其贴身宫女也被逐出了皇宫,于是这一习俗便传入了民间。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至明代,每年重阳节,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举行庆贺活动,皇帝还要亲自登高,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另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伍』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远眺
1、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2、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3、吉利之意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4、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
其实,重阳节的登高寓意很是简单,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这个节日登高是为了怀念远方的亲人,寄托着自己的思念之情。
届时,人们拿着酒水和美食,一边登高,一边欣赏美景,一路下来,心情舒适,登高之处,望向远方,表达着自己对许久不见的亲朋好友的思念!
『陆』 重阳登高的寓意
重阳节习俗之一就是登高望远,其实,重阳节的登高寓意很是简单,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这个节日登高是为了怀念远方的亲人,寄托着自己的思念之情。
另有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柒』 重阳节登高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登高”就是要登高望远,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因为有民间故事讲到,古时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来后发现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远走的家人无恙,——虽然这是个遥远的故事,但是流传到风俗习惯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
(7)重阳节登高望远楼盘扩展阅读: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广东,重阳节又称“重阳登高”、“重九”、“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等。从前,民间有登高野游、把酒赏菊、放风筝、蒸花糕、吟诗怀念远游之人及迎接嫁女归家等活动。这一天,人们上坟拜祭先人,表示追思。
《燕京岁时记》叙述清代北京在重阳节立“九花山子”。九花即菊花,至今重阳节的某些习俗仍在流行。近年,又将重阳节确立为老年节。是日,举行各类活动,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
『捌』 古代重阳节登高有什么寓意
据说在东汉时,燕赵有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他早年父母双全,后来娶了妻子,妻子也给他生了几个孩子。不过父母、妻子和孩子再加上他,也是一大家子的人,这都要靠他一个人养活,因此生活过得非常的拮据。
桓景的日子虽然不算好,但无灾无难的时候,一家子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很快就来了。这一年,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有人病倒了。很快,桓景的妻子也染了病,整日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过,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他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他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为了救自己的妻子,决心去拜师学本领,想要战瘟魔,救活妻子,同时也可以为民除害。他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
桓景便请求邻居帮忙照顾他的妻子孩子,自己则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去了。
桓景到了东南山中,费长房收下了桓景,还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每日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起武来。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他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了。你可以回乡为民除害了,不过我要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把这些给你的家乡父老们,让他们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等到九月初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桓景把茱萸叶子给每个人都分了一片,并告诉乡亲们要随身带着茱萸叶子,瘟魔就不敢近身了。
桓景又把菊花酒倒了出来,让每个人都喝了一口,因为师父告诉他,人若是喝了菊花酒,就不会再被染上瘟疫了。等桓景把乡亲们和家人都安排好,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在屋内等着瘟魔来时与他交战。
不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他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却也不见一个人。瘟魔觉得很是奇怪,他抬起头却望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瘟魔很生气,他大吼一声窜到山下,只觉得菊花酒味很是刺鼻,还有茱萸叶子让他无法忍受。瘟魔不敢近前登高了,他就回身向村里走去。
没多久,瘟魔见到一个人正在家里端坐着,好像是在故意挑衅自己。瘟魔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桓景一见瘟魔扑来,他急忙舞剑迎战。因为桓景学得武艺,斗了几个回合之后,瘟魔战不过他,便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最终将瘟魔扎倒在了地上。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祸和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了下去。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过起了重阳节,同时也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这是我国汉代道教关于重阳登高的一个神话故事,在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中记载的,原文是这样的: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初九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高。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初九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在我国古代,九月初九重阳节时,人们登高、野宴、佩戴茱萸,历代相沿最后成为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王维在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人们就称这一天为“重阳”。
重阳节里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就是登高。人们在那一天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或者登高塔。
早在西汉时期《长安志》中就有汉代长安九月初九时,人们登高游玩观景的记载。
在晋代时,据史书《晋书》中《孟嘉传》中的记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子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间传为了佳话。
如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他所写的《千金方·月令》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玖』 重阳节登高望远的诗句
重阳节登高望远的诗句 :
1、《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首诗写的是,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异地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可以看出,王勃这首诗里满含伤感,把思乡之情推向了顶点,爆发着客居在异乡的孤独感。
2、《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是作于鹿门山。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重阳佳节来临,看着北山岭上,那片片的白云起伏霏霏,我这个隐居者自己只能自娱自乐,自己取悦自己。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而当我登上高山,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每每薄暮,忧愁的情绪便引发出来,内心的兴致便随着这清秋而衰落。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他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十分惬意。远看天边的树林,俨如碧绿色的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犹如弯弯的明月。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拾』 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望山望水望千景,下一句是什么
殷殷思亲情,翘首以盼,想儿想女想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