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顺恭敬慈爱

孝顺恭敬慈爱

发布时间:2021-11-22 22:15:54

Ⅰ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礼敬尊亲如圣贤,成就生命大意义。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

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冒昧的问您下,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
孔子立刻回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的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的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孟子并没有说出其他二不孝具体是指什么。后来汉代人赵岐指出:“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种不孝就是一味的顺从父母的话,陷父母于不义。
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样的。同时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就不顺。
从群经之首《易经》来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顺则有不顺。孔子是非常精通《易经》的,所以当他的弟子曾参问他顺从父母就是孝顺吗?他会和吃惊连说了两个是何言与!至于什么时候该顺,什么时候又不该顺,则可以借助孔子孟子的观点。
因此用孝顺是不是准确有待商榷。是否用孝敬会更好点。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Ⅱ 忠,孝,礼,仪,信,爱,和,平是什么意思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和:谐也。——《广雅》

Ⅲ 什么叫孝顺

我母亲说过,孝顺孝顺,顺着就是孝了。从你真心出发。给父母打个电话,有时间多看望父母,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能及时出现,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东西都算孝顺。

Ⅳ 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名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是谁说的

古人曾子说的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Ⅳ 怎样正确解释孝顺这个词语

尊敬.爱戴.关心.照顾自己的长辈!
孝顺: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父母的一种责任,一种感情;听话是一种类型,反驳是另一种类型;顺从是一种类型,对着干是另一种类型;这都应该取决于事情的本身。
当孩子慢慢长大,见识、学识开始比父母渊博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照顾,管理就像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一样的。所以在30年、40年以后,对父母的“听话”不一定是一个孝顺孩子唯一可以做的!
孩子孝顺父母,应该是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让他们晚年过的安乐,不用再为生机操劳,只要养好自己的身体,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去自己喜欢去的地方,不受经济上的约束。

Ⅵ 请问什么叫做孝顺

何谓孝顺?

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

孝顺: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父母的一种责任,一种感情;听话是一种类型,反驳是另一种类型;顺从是一种类型,对着干是另一种类型;这都应该取决于事情的本身。

当孩子慢慢长大,见识、学识开始比父母渊博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照顾,管理就像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一样的。所以在30年、40年以后,对父母的“听话”不一定是一个孝顺孩子唯一可以做的!

孩子孝顺父母,应该是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让他们晚年过的安乐,不用再为生机操劳,只要养好自己的身体,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去自己喜欢去的地方,不受经济上的约束。

哈哈哈,当然也要看每个人的家境啦!

Ⅶ 孝顺的标准是什么

尊重、关爱、理解、交流、精神支持 还有自己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不闯祸,你幸福,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Ⅷ 古籍中对孝顺的定义

古籍中孝和顺的定义是不同的,孝是指对父母尽孝,顺是指听从父母之命而不违背。
古人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如果父母之命是错误的,你明知不对却又无条件服从,这就是不孝,是陷父母于不义。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Ⅸ 为何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观、扬名,则闻命矣。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夫子的教诲,我再冒昧的问一个,做儿女的顺从父亲的命令,能否称作孝顺?“
孔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以前天子有七个议政官员,虽然天子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则,但是他还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个议政的官员,虽然他不能掌握治理邦国的法则,但是他还不至于失去他的国家。士大夫有三个议政的官员,虽然他不能掌握治理封地的法则,但是他还不会失去他的封地。一个君子拥有了会批评他的朋友,那么他一身都不会远离美好的名誉。做父母的拥有会和自己争论的子女,那么做父母的就不会陷入不符合义理的错误。所以当面对不符合义理的事情的时候,做子女的就不能不和父母亲争论,做臣子的就不能不和君王争论。所以当面对不仁不义的事情的时候,应当要和父母亲争论,一味的顺从父母亲的意思,使得父母亲陷入了不仁不义的错误之中,这样又岂能够称作孝顺?“

Ⅹ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是什么意思

阅读全文

与孝顺恭敬慈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转农村养老保险吗 浏览:601
长寿金逸国际影城 浏览:632
梦见老人复活什么意思 浏览:746
长寿松果实 浏览:702
春节期间带老人去哪里玩 浏览:573
重阳节演出背景图片 浏览:890
重阳节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浏览:668
养老金4025 浏览:733
社保基数与退休工资什么比例 浏览:182
老年大学书画系工作总结 浏览:424
父母总是把气撒到自己身上怎么办 浏览:86
孝敬的定于 浏览:722
关于孝敬父母的作文450字 浏览:731
希望大家都好好的孝敬自己的父母 浏览:346
社会养老保险续交有哪些手续 浏览:264
保险公司体检是查什么的 浏览:670
辽宁2000年退休涨工资文件 浏览:393
2018洛阳企业退休金上调 浏览:158
儿子二十岁了对父母脾气大怎么办 浏览:960
孝顺感恩善良重要吗 浏览: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