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仡佬族的重阳节

仡佬族的重阳节

发布时间:2021-11-22 12:05:37

㈠ 仡佬族有什么习俗

八月节: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㈡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

仡佬族广大人民长期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杂居共处,在衣、食、住及婚姻、丧葬、节日等风俗习惯方面,很多已和当地兄弟民族大同小异,特点不甚突出。妇女原来穿着短上衣、长统裙、勾尖鞋,在距今八、九十年前就少见了。仡佬族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为主,其次是麦子、养子、红稗、小米、高梁等,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住房大多是靠山建筑的。房屋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上与邻近的汉族相同。住房一般分作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两间的,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厨房。 仡佬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三代以上“同堂”的较少,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是比较平等的。建国前仡佬族实行封建婚姻制度,习惯姑表或姨表联姻。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的自由,男女订婚的年龄较早,有的在幼年时即由父母订婚的,这种婚姻叫做一背褶亲”或“背带亲”。结婚时,新娘由接亲人陪同打着伞步行至男家,一般不拜堂,由亲人直接引入洞房。建国前夕,在贵州普安县的一部分仡佬族群众,还保留着一种古代僚人的遗俗:女的出嫁前要打掉上腭犬齿1~2颗,史称“换牙仡佬”。<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lang=EN-US AR-SA? mso-bidi-language: ZH-CN; mso-fareast-language: EN-US; mso-ansi-language: 1.0pt; mso-font-kerning: Roman?; New Times> 仡佬族的丧俗大多与汉族相同,只有遵义、仁怀等地仡佬族,在埋葬死者前,要举行“踩堂”仪式。大多数地区在安葬死者的前夕,要在灵前唱孝歌。亲戚来祭奠,丧家须敬酒致谢。安葬时,一般不择日选地,安葬后,一般不立碑。</SPAN>

㈢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1、三月三祭山神

除关岭、晴隆等少数地区外,仡佬族普遍过三月三祭山神,祭山神都是男子参加,大都为全寨活动,只是形式、礼仪上有差异。安顺、普定、镇宁一带的仡佬族,还过“六月初六”,杀鸡备酒敬奉“秧苗土地”。


㈣ 仡佬族的民族历史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以及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

㈤ 仡佬族的传统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套圆领无袖、前短后长的贯头衣,头盘大发髻,用三条一丈多的布包之,后面露出六个头穗。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大约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近代仡佬族的传统服饰也很有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长袖衣,衣上满饰层次丰富、题材各异的菱形或长条形图案,手法为蜡染和彩绣。下着百褶裙、勾尖鞋、腰系小围腰,也是满饰绣染。男子穿青布对襟密绊上衣、束腰带、长裤、白布或青布包头,穿元宝鞋或云勾鞋。
少女喜欢戴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花鞋。也有穿石衽大襟短衣、长裤,衣袖宽短,襟及环肩以宽边装饰,裤较短,裤脚较窄。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
清代男多蓄长辫,辛亥革命后,渐剪长辫。女未婚梳独长辫,以彩色头绳束拖脑后或盘头上,称“级级”。已婚盘譬,称“毛纂”,柬发网(俗称网于),插银管,缠白布帕或青布帕。富者,女挽“勒子”,佩管花,坠耳环,戴戒指(俗称箍子)、手阈(俗称圈子);男戴缎帽(俗称瓜皮帽),老者戴风帽。建县前后,男多为光头,公务人员、学生中的 仡佬族有蓄“中山头”、戴“遮阳帽”。城镇青年女子去长辫梳“姊妹头”,以发夹发梳取代银饰。解放初,青年女子喜梳双长辞。进入80年代后, 仡佬族农民戴手表者增多。发型变化频繁,城镇青年男烫“大包头”、“小包头”;女烫“波浪大、“信子式”、“卷云式”、“菊花式”。农村青年男多蓄“平头”,已婚女子多盘双辫,姑娘多扎双短辫。
清末民初,贫者男多赤脚或穿草鞋,富者穿布鞋、市袜,雨天穿“钉鞋”(俗称鞋爪)。妇女缠小足,穿软底“内鞋”套“笼鞋”,再套“布草鞋”,鞋面绣花。建县前后,缠足恶习渐除。男穿草鞋、女穿布鞋为主,穿线袜者亦不多。60年代,城镇盛行穿胶鞋,农村多穿“皮草鞋”(以旧轮胎制作)。进入80年代后,不论城乡,穿胶鞋、皮鞋、塑料凉鞋和尼龙袜、丝光袜者比较普遍。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农忙季节日食三餐,农闲多食两餐,正餐之外,尚有“过早”、“歇闹(歇劳)”、“宵夜”等习俗。肉食以猪肉为主,鸡、鸭、羊肉次之,多数人不吃牛马肉和死禽死畜肉。嗜吃酸味和论辣食品,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捞窜(lāo chuān)之说。糍粑常作亲把祖宗神灵供品,亦为待客和节日食品。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黔西的仡佬族还用豆豉叶(扁竹叶)插在粑粑上,以表示祖先开荒辟草时插草为标;广西的仡佬族还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红薯之习。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但均要做糍粑。
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
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仡佬族人爱饮酒,多为自酿。先年有咂酒,以编谷、高梁、玉米、小米、大麦等为原料,发酵后贮坛密封,预置竹管,用时含管吸饮。后多为甜酒、烧酒。甜酒俗称“酷糟”,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酿制,多用于煮汤圆、鸡蛋,或用凉水冲饮。烧酒亦称火酒,用玉米或高梁酿制,其味浓烈,平常待客和筵席必备。男子喜抽上烟(亦称叶子烟),亦有中老年妇女抽叶子烟的,青年中吸香烟者增多。茶分清茶、油茶。清茶多用老鹰茶、藤茶、家茶或苦丁茶熬饮。油茶以家茶用油煎炒后加水煮沸,将干,用木瓢背反复揉成浆状,称“茶羹”,再加油煎羹,添水煮沸,加盐,佐以芝麻、核桃仁未、花椒调味,即可饮用。可以粑粑、粽子、麻糖、瓜子等佐食,亦可煮“油茶鸡蛋”、“油茶汤圆”、“油茶稀饭”等食用.大多数地方信佬族都有“吃油茶”的习惯,并视为待客佳品,有的日食三餐不离,否则精神不振。居住在旧城、隆兴一带的记佬族多无“吃油茶”习俗。
筵席常以酥扣(亦称烧白)、昨扣为主肴,加配滑肉(亦称酥肉)、粉条、黄花、木耳、豆类制成品等凑满“八大碗”或“十大碗”,俗称“大水席”。托情议事,往未酬醉,肴暖尤丰。大矸、三桥一带盛行“三么台”,即筵席分三台吃完,先酒次茶后饭,或先茶次酒后饭。油茶佐以糕、糖、干果、葵花子,酒佐冷盘热炒,饭加蒸碗汤菜。坐席多为每桌10人(上下席各2人,左右席各3人),旧城、蟠溪、院溪一带每桌12人,县城每桌8人。
特色饮食
油茶:
一些地区的仡佬族人家喜欢吃油茶。制法是用猪油放于铁锅内加热,拌以蛋、肉,再掺水,放些盐、糖熬成,以作饮料,配以包谷花、米花、酥食、麻饼、花生、糯米粑,干、衡相配,作待客之用。
百合:百合肉丝是仡佬族地区味道别具一格的名菜。务川百合粉,加工精细,粉质松散,光滑细腻,清香可口。
务川牛肉干:具有民族风味,色棕红,味鲜美,因这里山区牛多肉嫩,务川牛肉干销往广西、广东、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区。
道真旧城灰豆腐果:以黄豆制成豆腐,再用桐壳灰、草木灰副本后叶灰、荞子秆灰等,用传统方法加工精制而成。质地绵酥,色灰白,鲜香可口。 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特别是在黔中,黔北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语言,习俗差别也较大,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其习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说一下仡佬族的节日:(按农历的时间先后)
大 年:
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大年重在灯。
三月三:
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节:
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 半: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 年: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重在火。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
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敬雀节
“雀鸟”为仡佬族民族图腾,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进行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民间技艺等。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尧上在这一天举办2010年“尧上仡佬族敬雀节”。“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
敬雀节上,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举行敬雀节祭祀、唱拦路歌、敬拦路酒,表演长号唢呐、仡佬毛龙、仡佬婚俗、山歌对唱、印象尧上等。开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劲、捉放活鸡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祭山节
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抢春水
遵义县和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人,有“抢春水”的习俗。
春季农历“立春”的头一天,家家户户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挑足,并准备好鞭炮。“立春”这天,不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也不扫地,不挑水。“抢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既诚实、能干,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就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并在头一天晚上请到家中居住。
鸡叫头遍,“抢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装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边,不出声,也不能响动,否则认为会惊动“春水”。然后用碗轻轻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闰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接着点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响,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那家抢着“头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们纷纷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烧水,把“春水”烧开。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六合宴
所谓“六合”,是指“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
那么,为纪念仡佬的先民开荒劈草、倡“和合”、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每年喜庆或者年末时,人们就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叙一年的辛勤耕耘、共庆一年的丰收喜悦,这就是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六合宴”。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哄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拦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隆重的婚礼宴席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的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
婚宴中,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插上两根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饮用时打通竹节,直管进气,弯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仡佬族在古代实行崖穴葬与石棺葬,近代虽然有木棺石椁土葬的,但崖穴葬和石棺葬仍有遗存,且土葬必以石垒为标志,坟头要栽黄杨树,坟前要栽梭罗树、桂花树等象征好风水的树木。崖穴葬有自然穴洞和人工凿穴两种。人工穴分崖上凿穴、石板镶穴、石灰竹竿拱穴、土砖拱穴数种。石板镶穴又有“文书桶”、“筲箕形”、“明堂”、“响堂”、“暗椁”等形制。石板镶穴可父子婆媳共茔。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于土墟、山顶、溪岸,也有葬于乱石丛林的。现存崖穴葬较著名的是道真县三会乡青球崖墓穴群。在陡峭的崖壁上开凿出排列有序的墓穴,每穴高约1.2米,宽约1.7至2.6米,进深约2米左右。穴中以石镶嵌墓廓,排列整齐,数字多为单数,有的有7函、9函,甚至十多函。道真县王寅亮的墓。以青石建制,墓前壁雕刻为牌坊,总体若宝塔,分3层,通高5.5米,宽6米。底层置3个墓门,上雕历史人物、花草鸟虫,顶檐额浮雕凤凰。二层4柱3门,刻民俗故事。三层中间两柱透雕蟠龙,两侧雕凤凰展翅。雕工精致,设计巧妙,施于壁立峭崖,疑为鬼斧神工,然所雕龙凤草花及人物又栩栩如生,源于自然与生活,可谓技艺高超。

㈥ 仡佬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迎新谷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到二十日举行。
仡佬族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届时,男女老少纷纷换上新衣服,聚集在寨子里最宽敞的坪上。族老指定的几位壮汉将头戴红花的大牯牛牵入场地。这时,全寨的最长者“ 族老”对天祈祷。人们奏起“八仙”乐曲,鸣响火枪,燃起鞭炮。然后,将牛杀掉,把牛心平均分给各户,由各户家长将其供祭在祖先灵前,以示全族团结一心。接着是在族老的率领下,众人将宰杀好的小猪、老鸡、大鹅三牲捧到菩萨树下,以祭祖先。仪式完毕,全族聚餐,狂欢至深夜。第二天,各户举行家宴。各家各户前往田间采回一些新鲜谷物、瓜果,用以家宴。完毕后,妇女们带着子女,给娘家亲戚送去一些时鲜礼品,以示祝贺。男人们则互相拜访,饮酒谈天。青年男女仍旧歌舞娱乐。节日过后,开始秋收

㈦ 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1、风俗习惯

在饮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地区)为主,其次是各种豆类、麦子、荞子及薯类,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为珍贵食品,年节打粑“祭祖”,喜庆待客,端阳送亲家,重阳献新送亲友,这一习俗一直保存至今。

咂酒也是仡佬族的特色饮食。制作时以玉米、小麦、小米、高粱为原料,经过煮熟以后,发酵装缸。装缸时,先用两根手指大、约一米长的水竹竿(其中一根用火燎抈弯),除顶端留一竹节外,其余竹节打空,插入缸中后再密封。

密封的时间越长,酒味越醇浓。饮用时,将顶端的竹节打空,直竿进空气,弯竿作吸具。无论筵席或平时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依次吸吮。

凡婚丧喜庆,都要设宴酬宾。一般二三十桌,多则百余桌。因为事先往往没有准备,所以丧事席一般不大讲究,吊客也不在意,有“不迎不送丧家礼,自去自来自送情”之俗。过去经济窘迫,办席不易,有“丧事场中现说起,招男嫁女讲不起,生朝满期鬼怂起”之说。

2、传统文化

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专司祭祀、祈福求寿、退鬼、超度亡灵的巫师。仡佬族人创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 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 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有些人家对古树巨石顶礼膜拜, 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献酒、肉、糍粑祭奠, 祈保子孙安康。每逢旱、涝、病、虫灾, 便挂善募捐, 请道士设坛打醮作法事, 祈祷诸神禳灾保平安。住处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树常会被作为神树来祭祀和崇拜。

一旦选定后, 则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 禁止任何不当的行为, 包括禁止砍树和放牧, 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 维持了生态环境。

(7)仡佬族的重阳节扩展阅读:

仡佬族概况

仡佬族总人口为57.94万人(2000年),其中96.49%(即55.90万人)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

仡佬族原来分为许多不同的支系,每个支系的名称各不相同。新中国成立后,经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报经国务院同意,1956年公布统一称为仡佬族。1983年,随着民族识别、民族成分恢复工作的进行,根据国家的民族政策,经县以上政府批准,又有25万多人恢复了仡佬族民族成分。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侗语。它与苗瑶语族语言和壮侗语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

仡佬语分四个方言,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仡佬语的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并呈现犬牙交错的方言土语分布。一个县往往有几种仡佬语方言并存。

在语言使用方面,目前只有贵州省的平坝县大狗场、安顺市西秀区的湾子寨、黑寨、普定县的新寨、关岭县的麻凹、六枝的居都、大方县普底乡红丰村、云南省麻栗坡县月亮湾和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三冲仡佬族语言较为完整。

据调查,当前完全或部分地以仡佬语作为母语的仡佬族最多不超过6000人,大约只占仡佬族总人口的1.1%。绝大多数的仡佬族使用汉语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也有少数成员会讲当地的苗语、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汉文。

㈧ 仡佬族主要风俗

1、饮食:

在饮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地区)为主,其次是各种豆类、麦子、荞子及薯类,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为珍贵食品,年节打粑“祭祖”,喜庆待客,端阳送亲家,重阳献新送亲友,这一习俗一直保存至今。

2、服饰:

仡佬族的服装文化因时损益,独具特色。清代及其以前,服装多为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制成。民国以后,各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审美观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改变,无论男女老少,服饰逐渐与当地的汉族一致。

现在,人们的日常服饰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各种式样纷繁。质地从单纯的棉布、涤卡发展为毛料、麻纱、涤丝等,农村的仡佬族群众也是一季多衣,只有在各种节日庆典中才会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饰。

3、婚姻:

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各支系之间互不通婚,实行支系内婚制,但同宗不得开亲,习惯姑表或姨表联姻。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四五岁时定婚,甚至有“背带亲”、“指腹婚”者。

仡佬族婚礼仪程中,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地区保持有“男不亲迎”和新娘步行,以及婚礼期间新婚夫妇不同房等传统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仡佬族与汉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长期错杂而居,缔结族际婚姻、经由自由恋爱而到政府相关机构登记结婚的年轻人日益增多。

(8)仡佬族的重阳节扩展阅读

仡佬族的文学艺术:

1、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传说故事、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故事多是讲述天地诞生,仡佬族源流以及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比如《制造天地》、《阿仰兄妹造人烟》、《竹王》、《勇敢的姑娘》、《聋兄瞎弟偷羊》等。

2、铜鼓、牛角、笛子、葫芦笙是仡佬族历史上常用乐器,泡木筒是仡佬族的独特乐器,用长两尺余的泡木捅去芯,做成筒,凿两孔,上端插竹唢筒,吹奏时发出“呜哇呜哇”的声音,仡佬族因此称呼它为“呜哇”。

3、仡佬族的舞蹈有“顶翁罗”、“打亲敬酒舞”、“酒舞”、 “淘盆打褂子舞”、“踩堂舞”、“祭山神舞”、“祭田娘舞”等。

㈨ 道真的仡佬族有什么习俗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语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王节”、“敬雀节”、“捉虫节”等。各地仡佬族还在十月初一过“牛王节”,又称“敬牛王菩萨”、“祭牛王”。每到这一天,仡佬族除了杀鸡备酒敬供牛王外,同时要让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挂在牛的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如果附近没有水塘、水井,水田,那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门口,让牛“照镜子”,之后取下糍粑喂牛,给牛“做寿”。

㈩ 道真的仡佬族有什么习俗

仡佬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大 年: 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大年重在灯。



三月三: 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节: 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 半 :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 年: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重在火。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敬雀节
“雀鸟”为仡佬族民族图腾,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进行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民间技艺等。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尧上在这一天举办2010年“尧上仡佬族敬雀节”。“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
敬雀节上,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举行敬雀节祭祀、唱拦路歌、敬拦路酒,表演长号唢呐、仡佬毛龙、仡佬婚俗、山歌对唱、印象尧上等。开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劲、捉放活鸡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祭山节

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抢春水
遵义县和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人,有“抢春水”的习俗。春季农历“立春”的头一天,家家户户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挑足,并准备好鞭炮。“立春”这天,不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也不扫地,不挑水。“抢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既诚实、能干,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就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并在头一天晚上请到家中居住。
鸡叫头遍,“抢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装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边,不出声,也不能响动,否则认为会惊动“春水”。然后用碗轻轻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闰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接着点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响,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那家抢着“头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们纷纷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烧水,把“春水”烧开。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六合宴
所谓“六合”,是指“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
那么,为纪念仡佬的先民开荒劈草、倡“和合”、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每年喜庆或者年末时,人们就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叙一年的辛勤耕耘、共庆一年的丰收喜悦,这就是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六合宴”。

阅读全文

与仡佬族的重阳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45岁以后女性做哪些体检 浏览:404
孝敬妈妈的佳句 浏览:245
体检时检查癌什么意思 浏览:177
武汉社保医保缴满多少年能退休 浏览:249
2018年退休工人还长工资吗 浏览:382
苟仙李长寿 浏览:893
新乡养老险认证逾期怎么办理 浏览:275
巩义长寿山作文 浏览:242
重阳节宁波景区优惠 浏览:565
2016上海市养老金调整 浏览:647
长寿二十四孝背夫出嫁 浏览:378
孔子子贡孝顺分辨 浏览:225
重阳节活动现场载歌载舞 浏览:50
老人家吃苦 浏览:598
老人机如何用手机传视频 浏览:781
哪里是个养生的好地方 浏览:354
失能老人如何喂药 浏览:213
河北企业职工退休金 浏览:951
沙孟海长寿 浏览:929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转农村养老保险吗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