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马太福音15章1-20节的讲章内容
马太福音第十五章
内容纲要:【主耶稣转向外邦人施恩】
一、犹太教徒为古人的遗传,来质问主,又不服他的话(1~20节)
二、主退到外邦人境内,治好迦南妇人的女儿和许多病人(21~31节)
三、主用七饼数鱼,餧饱四千人,零碎装满七个筐子(32~39节)
15:1 那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说:
15:2 “你的门徒为什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15:3 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神的诫命呢?
15:4 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15:5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
15: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
15:7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
15:8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15:9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15:10 耶稣就叫了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
15:11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15:12 当时,门徒进前来对他说:“法利赛人听见这话不服(注:“不服”原文作“跌倒”),你知道吗?”
15:13 耶稣回答说:“凡栽种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种的,必要拔出来。
15:14 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
15:15 彼得对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
15:16 耶稣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
15:17 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吗?
15:18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
15:19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
15:20 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
(1)孝敬父母得福讲章扩展阅读:
书卷作者
在四卷福音书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犹太教传统的一卷,作者可能是一位犹太人。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1、早期教会的认可
虽然以马太为名的福音书并没有说马太是执笔者,但早期的教会却一致表示这部福音书是马太写的。
也许没有一本古书能像马太福音一般把执笔者标明出来,从古代希拉波利斯的帕皮亚斯(Papias,公元第二世纪初)之后,有一系列的早期见证人作证马太是福音书的执笔者,以及这本书确是上帝的话语的一部分。
2、本书显示的作者习惯
马太曾经是个收税官,因此他在提及金钱、数字和价值时清楚明确。
他非常感激上帝的慈悲,容许他这个受人鄙视的税吏成为好消息的宣扬者和耶稣的亲密同伴。因此,在福音书的执笔者当中,只有马太告诉我们耶稣再三强调人在献祭之外还要表现慈悲。
马太深受耶和华的仁慈所鼓励,因此将耶稣一些话记录下来,例如:”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式样;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B. 马太福音14章讲章22节至23节讲章
耶稣履海(十四22~33)
在马太、马可和约翰三本福音书中,这个小故事紧接在耶稣喂饱众人的神迹之后(路加福音对此无记载),两个故事都同样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显示耶稣超人的神奇力量(因而第33节才得以恰当地将两件事的效果放在一起作了总结),另一方面用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作门徒的本质,和什么是赐给门徒的特别恩惠。在这里,马太更插入了一段遗传的事迹,即彼得总是愿意学耶稣的样子,他看见耶稣在水面上走,便要模仿,这是生动的一课,告诉人什么叫有信心跟随耶稣;马太把它嵌进这段述里(28~31节),表明马太更强调故事的后一个意义。这个小故事还强烈地唤起人们对另一件有象征意义的事件的回忆,即记述于八23~27的耶稣止息风暴的故事。另参看耶稣改变形象的神奇事迹(十七1~8),也显示耶稣超人的身分。
22.催促原意“强迫”,语气很重。约翰福音六14~15告诉我们,众人对耶稣喂饱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称颂他为“先知”,并企图迫使他作他们的政治领袖。门徒们也很有可能产生同样错误的认识(十六5~12显示,他们并未理解此神迹的重要意义远非一个食品分配问题),耶稣必须叫他们迅速离开,以免他们被那普遍的狂热所感染。那边通常指湖西岸,他们是当天从那边来的,第34节说的也正是那个地方。这有点奇怪,因为他们本来是要逃离安提帕的管辖区(十四12~13),因此有人认为,他们原是打算转移到东岸的另一个地方(参,可六45说“到伯赛大去”),可是第24节提到的风又将船刮离了航线,直奔西岸而去(McNeile, p.217)。但约翰福音六17的记述,却认为他们本来就是要到西岸去的。
23.这里说散开众人,比起约翰的述显得更有秩序,约翰福音六15读起来好像耶稣独自“逃”到山里去了!当时的形势紧迫,耶稣与加利利地区群众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耶稣独自祷告(根据马太的记录,这里是一次,另一次在客西马尼)无疑十分紧要。到了晚上意即“天晚时候”──是的,照15~25节记载这一天发生的事来看,时间一定是很晚了。
C. 路加福音十八章十八至三十节经文讲章
有一个官问耶稣说:“良善的夫子,我该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内:“你为容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那人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耶稣听见了,就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耶稣看见他,就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听见的人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说:“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彼得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自己所有的跟从你了。”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神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 (路加福音 18:18-30 和合本)
D. 孝敬父母讲道
智慧之子使父母喜乐
证 道 人:张忠云 牧师
整 理:朝阳堂编辑室 2015年5月3日白天讲章
证道经文:箴23:22-25
23:22 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他。
23:23 你当买真理.就是智慧、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
23:24 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人生智慧的儿子、必因他欢喜。
23:25 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
引言:
按照本年度的计划,在五月份与大家分享关于孝亲方面的信息。在家庭中父慈子孝,人人脸上都有笑容,这样的家庭是温馨喜乐的,这喜乐是基于相互之间真诚的爱。刚才所读的经文,就是论到了家庭关系方面的内容,劝勉作儿女的,应成为智慧人使父母欢喜快乐;作父母的也应尽到当尽的义务,使孩子有智慧让自己喜乐。基督徒的人生应当是喜乐的,喜乐是我们无声的见证。今天分享的题目是:智慧之子使父母喜乐。
一、智慧之子尊重父母使父母喜乐
1、上帝为家庭关系设立秩序——听从、尊敬父母
“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箴23:22)。
上帝为家庭关系设立的秩序是:儿女要听从、孝敬父母,父母年纪老迈时更应当受到尊重。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主耶稣虽然是神,但作为人子在世上三十三年半,他三十年的光阴在家中尽人子的本分,余下三年半的时间在外传扬天国的福音,他留下许多孝敬父母的榜样。在儿童时顺从父母、孝敬父母。《路加福音》2章41至51节记载了十二岁的耶稣在圣殿中的事情:当时少年的耶稣知道自己来到世上的使命,但仍听从父母,顺服父母。“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路2:51)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极痛苦的时候,还是顾念母亲,把母亲托付给门徒约翰照管。
关于儿女与父母如何相处,旧约要求遵守十诫中的第五诫:“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20:12)新约的教导,保罗劝勉:“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1-3)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儿女孝敬父母本来是应尽的本分,但上帝还额外的赐福:不仅得福还会长寿。
作为儿女要听从父母。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精心哺育、引导我们身、心、灵的成长,在人生旅途中他们会给予我们很多的教导和提醒,我们应当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的生命是上帝藉着父母赐给我们的,儿女从小到大的衣食住行无不时刻牵挂着父母的心。在我们中间的弟兄姊妹,已经为人父母的会深切地体验到:养育儿女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说,父母的养育之恩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当人在成家自立之后,与妻子二人联合,成为一体,这时要离开父母,不再啃老,不再依赖父母对自己经济、生活、心理等方面的付出,是真正的长大成人,并要尽自己的本分:顺从、孝敬、尊重双方的父母。
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儿女之所以会藐视父母,是因着人性的败坏——骄傲。儿女大了,尤其是在成家以后,常常看不起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父母,特别是看见父母文化知识水平低,工作能力差,则羞于在人面前提起。我们作儿女的要记得今天我们之所以有这般成就,完全是由于他们无私的付出,再者,在他们当初生活的年代,为了生存,有的根本就没有读书的机会,如果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现在一样,我想,他们一定不次于我们。对儿女来说,父母不仅有经验,也是传授传统的人,《申命记》记载:“你当追想上古之日,思念历代之年。问你的父亲,他必指示你;问你的长者,他必告诉你。”(申32:7)要从历史得教训,从长辈得知识,这是智慧的来源,也是上帝启迪人的正常的方法。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圣经》还赞誉老人的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强壮乃少年人的荣耀;白发为老年人的尊荣。”(箴20:29)“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在公义的道上,必能得着。”(箴16:31)白发是指丰富的经验。父母年老于许多事上是过来人,人生的得失、成败都亲自经历过,经验充足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老人值得我们尊重。当今时代,基督徒当回到《圣经》的教导,对老人进行特别的看顾和照料,在还没有信主的人面前,树立好榜样。《提摩太前书》5章4节:“若寡妇有儿女,或有孙子、孙女,便叫他们先在自己家中学着行孝,报答亲恩,因为这在上帝面前是可悦纳的。”5章8节:“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然而世上有许多的儿女长大后,常常忘记父母的哺育之恩,不顾念亲情,对父母采取打骂、虐待、遗弃的态度,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圣经》告诉我们,儿女之所以会藐视父母是因为他们愚妄:“愚妄人藐视父亲的管教,领受责备的,得着见识。”(箴15:5)愚妄是指愚昧而狂妄,愚昧是缺乏知识、愚蠢而不明事理;而狂妄则是极端的自高自大。这样的人自然会藐视父母的管教。许多作儿女的虽然供养父母,却不尊敬他们,不把父母看在眼中,藐视父母,讥诮父母年老无知,甚至稍不顺心,便向父母生气、叱喝。如果有人向他们谈论孝道,他们还以为自己是孝敬父母的人:未曾使父母遭遇冻馁,也供给父母衣食。但他们全然不晓得藐视父母就已经是完全违背了孝道,得罪了上帝。一定要意识到,尊重父母是人格素质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身父母都藐视,对他人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有尊重。另外一个原因,或许是父母有些事情没有做好。但是,即便是真的不好也不应该以藐视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古人在教导我们劝谏父母时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意为:要是父母有过失,要气色和悦,不能有生气的脸色,态度恭顺,声音轻柔的劝谏。如果父母不听劝说,也要敬爱并孝顺他们,等到他们哪天心情好了再复劝谏。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我们要祷告祈求圣灵来光照我们的父母,使他们走在上帝恩典真理的正道上,这是上帝所喜悦的。上帝安排父母在儿女之上,就应当得到儿女的尊敬、孝顺。可以说,孝敬父母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因为他们是父母,儿女理所当然的就要孝敬他们。
2、违背秩序者所受到的惩罚——罪要归到他身上
我们一定要记得自己也有老的一天,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如果我们藐视父母,我们的孩子也会藐视我们。儿女冷漠的眼神会让父母伤心难过,他们可能不会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但会在乎自己在儿女心目中的地位。从《圣经》中看到藐视父母的后果很严重,《箴言》30章17节:“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利未记》20章9节记述:“凡咒骂父母的,总要治死他;他咒骂了父母,他的罪要归到他身上(‘罪’原文作‘血’。本章同)。”《箴言》警戒:“咒骂父母的,他的灯必灭,变为漆黑的黑暗。”(箴20:20)经文告诫我们不听从、戏笑、藐视父母是上帝所憎恶的,为天地所不容。我们要敬畏上帝,听从他的教训。当人存有敬畏之心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智慧生活。
二、智慧之子持守真理使父母喜乐
23节的经文很重要,看似与孝亲没有什么关系,但实质上,这节经文可看为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就是要让他们得充足的智慧。儿女要在信仰上、德行上建立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做事按照《圣经》真理的原则,这样的儿女才能让父母省心,使父母欢喜快乐。盼望为儿女的,尊敬父母;作父母的,要付出代价尽力养育儿女,使他们的生活荣神益人,让自己的家庭有美好的见证。
1、买真理需要付出代价
“你当买真理,就是智慧、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箴言23:23)本来真理、智慧、训诲和聪明都是属于形而上的东西,不应沾染铜臭味,与金钱挂钩,更不可能用买卖获得。在这里是借用修辞的象征法来表达。“买”指付上代价而得到,并不是金钱交易。例如:在《启示录》3章17至18节中记述的:“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老底嘉以财富闻名,但基督吩咐他们要向他买火炼的金子:意为向基督纯全的信心,指真正属灵的财富,主劝他们用信心向主取用、经历主的丰富,有份于上帝的性情。这座城市以织布业和漂染业出名,但基督叫他们向他购买白衣,指覆盖人类一切罪和过犯的基督救赎的恩典,象征着他的公义。老底嘉人所缺少的,就是不肯付代价,操练敬虔,行出因与基督同活所得的义。他们需要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仁义的果子才有白衣可穿。老底嘉夸耀那些医治各样眼疾的宝贵眼药,但基督叫他们要向他买医治他们眼睛的药,这里的瞎眼是指属灵的瞎眼,心中的眼睛需要蒙光照,从黑暗中归向光明。心中的眼睛须要圣灵的恩膏作眼药,只有圣灵参透万事,能教导我们明白上帝的心意,使他们能够看见真理,使他们能望见永恒的世界。老底嘉人已经失落了属灵的实际,看不见自己困苦、可怜、贫穷的光景,陶醉于自满、自足、自高自大。基督向老底嘉人表明,人生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上的丰富,而是在乎与上帝之间有正确的关系。他们所有的财富和成就,与基督永恒的国度相比都是毫无价值的。基督徒应警惕老底嘉的光景,注意自己与基督之间的关系:要按照真理行公义,好怜悯,与基督同行;不要在上帝的眼中被视为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参约14:6)有主就有真理,有主才能使人真正富足。
智慧、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这里的“不可卖”是指上述的东西价值贵重无比,决不可以其换取他物。按照《现代中文译本》翻译:真理、智慧、学问、见识,都值得你付出代价,但千万不可卖出。我们要不惜付上任何代价来取得真理、智慧、训诲和聪明,却不要为任何原因把它卖掉。我们应全力以赴去得着它们,却不应为了世上任何东西把它们放弃。我们要得着真理,就是智慧、训诲和聪明。基督徒父母会按照上帝的真理教导儿女敬虔爱上帝、敬畏上帝:“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训诲就是操练儿女将真理落实在生命里,这样实践起来就要付代价。“聪明”在《圣经》中往往指明白事理、有属灵的洞察力并有建立人际关系的见识。如何以真理塑造家庭?为人父母的先得着智慧、训诲和聪明,活出真理,就是给儿女在品格、道德和属灵方面树立了榜样。“敬畏耶和华的,大有倚靠,他的儿女,也有避难所。敬畏耶和华,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离开死亡的网罗。”(箴14:26-27)此处指出父母的信仰对下一代所产生的力量和影响。当父母肯付上代价去买真理,让真理落实在生命里,足可影响他们儿女,这是个人力量和儿女安全的来源。敬畏耶和华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离开死亡的网罗。
2、如何付出代价得真理
究竟如何付代价得真理?《以赛亚书》告诉我们:“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你们为何花钱(原文作‘平银’)买那不足为食物的,用劳碌得来的买那不使人饱足的呢?你们要留意听我的话,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乐。……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参赛55:1-2,6)金钱可以满足肉体的生命,但却不能满足属灵的生命。食物需要花钱买,只能满足肉体的需要,并且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上帝为我们提供的营养是免费的,并且喂养我们的灵魂。我们如何得到它呢?我们要来:就近他,要留意听他的话语,要寻找、求告上帝。上帝的救赎是免费提供的,但要喂养自己的灵魂,我们自己必须热切地接受。人如果没有这样的食物,属灵的生命也会饥渴,就像每天不吃饭,肚子就会饿一样。得着真理就要付代价。让真理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管理我们的生命,让真理来管治我们的家庭。《圣经》教导我们要买真理,当我们没有按照真理而活,在上帝的原则上作出妥协时,便是出卖了上帝的真理。在上帝的国度中,被上帝使用,领受上帝恩典的人,都要付上生命的代价,老我与基督同钉十字架,活出复活主的生命。
父母有责任把儿女带到上帝的面前,可以藉着自身的榜样、教导和不同的方式的聚会达到这个目的,为此应该付上恒切的祷告。父母要儿女认识上帝,自己必须先与上帝建立关系,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要有祷告的生活。父母要常与天父有密切的交通,为孩子付上祷告的代价,代祷的责任是一生之久,父母为孩子在上帝面前付上的膝盖和眼泪,上帝也会将祝福浇灌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父母应当认清孩子的个性,以及上帝赐给他们每个人的特质,不应让孩子固执己见,但每个孩子都有他与生俱来的爱好,父母应因才施教。经常与孩子的教师及亲友交谈,就能更好地发现并培养每个孩子的专长。作父母的不要替儿女安排一切,教导儿女如何处事时,并不需要盯着他们所行的每一步,要让他们自己选择,作父母的,只要培养孩子选择人生正道就足矣。《申命记》第6章4-9节的经文对父母如何教导儿女很有帮助:“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要尽心、尽性、尽力爱上帝,要把《圣经》的话语记在心上,还要殷勤教训儿女。
三、智慧之子成为义人使父母喜乐
1、义人的父母,必欢喜快乐
“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人生智慧的儿子,必因他欢喜。” (箴23:24)前面讲到了真理、智慧、训诲、聪明,在这里讲到了义人,旧约时代的义人,是指那些遵行上帝律法,而在行为上无可指责的人;而新约时代的义人,是指那些因认识自己是罪人而信靠基督的人。这两种义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上帝的信靠和顺服。义人是按照真理生活的人。如果父母付出代价,就能教养出义人,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人能够生出智慧的儿女,也必然会因着他们而得欢喜,其实这也是我们基督徒父母应有的价值观。在日常的交通中,常常听到基督徒父母的叹气之声:要是我的孩子也能信主,参加聚会该有多好?因为自己在基督里得到了满足,得到了永生的盼望,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着这一生最美的祝福:这一生最美的祝福,就是能认识主耶稣;能够信靠主耶稣。无论我们是走在高山,还是深谷,他都会与我们同在,与我们同行。人生无常,但相信在主的里面,就能得到保守、看顾。如果孩子自己与主耶稣相遇,在主的面前认罪悔改,真诚信靠,就能成为义人。基督徒父母教养儿女成为敬畏上帝的人,行公义,按真理生活,比要求他们有好的学业成绩,有好的社会成就、卓越的社会地位更加重要。社会在迅速的发展,科技在不断的创新,今天的孩子也在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回到家中,一家几口,有的看电脑,有的刷微信,有的看电视,很难有共同交流的时间,彼此不知对方的想法,有人说,人与人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和你在一起,而你在看手机。一家人每周至少要有一次聚会,敞开心扉交流,作父母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目前所处的环境,教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让他们随波逐流,协助他们、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谨守遵行上帝的真理。
2、儿女成为义人使父母喜乐
作为儿女的,如何能令父母欢喜快乐呢?那就是要成为基督徒、义人。而当他成为义人之后,每一天都能够按照《圣经》话语的引导生活,顺从圣灵的引导,就知道如何对待父母,如何为人处世,怎样使父母欢喜快乐。现代人流行的做法是:在父母生日或父亲节,母亲节,给父母送礼物,例如:在父亲节要给爸爸送上手表或领带,在母亲节要给妈妈送上康乃馨或巧克力。他们是以金钱、礼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恩,但是作为基督徒父母的心意则是希望儿女得到真正的祝福,因此,最能报答父母的就是成为敬畏上帝、生活有智慧、谨言慎行的人。《箴言》给我们的劝勉是:“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 (箴23:25) 儿女懂得孝敬父母,父母因此蒙福;他们感到快乐,因为儿女已经长大成人,能将他们从小所学到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实践出来,首先受惠的就是父母双亲。儿女的羽翼丰满,能够独立思考,并以智慧行事,父母的重担卸下,故此也会欢喜快乐。
目前家庭中父母与儿女,儿女与父母之间出现的矛盾主要是没有按照上帝所设立的秩序运行。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看到社会上产生许多复杂的问题,都是与家庭有关的,而社会的问题又往往是由家庭问题而来。当人们按照上帝所设立的秩序在家庭中运作和生活时,这个家庭必然是温馨快乐的。当我们建立一个温馨有秩序的基督化家庭,使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尽上个人的本分,便能促进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结语:
回顾我们今天的分享:智慧之子使父母喜乐。智慧之子尊重父母使父母喜乐,上帝为家庭关系设立秩序,儿女要顺从尊敬父母,不可藐视他们。“智慧子使父亲喜乐,愚昧人藐视母亲。”(箴15:20)一个有智慧的人,会使他的父母亲喜乐。看一个人是否是智慧人,就要看他的父母是否喜乐。智慧之子持守真理使父母喜乐,要买真理,就是智慧、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买真理需要付出代价,如何付出代价得真理:要求告上帝得真理,父母要为儿女代祷,使他们顺从真理的引导,父母要殷勤教导儿女记住《圣经》上的话语。智慧之子成为义人使父母喜乐:义人的父母,必欢喜快乐;儿女成为义人使父母喜乐。温馨有秩序的基督化家庭是按照上帝所设立的秩序运行的。愿上帝祝福大家,身为儿女的要使父母喜乐,身为父母的要使儿女成为智慧的人,如此这样的家庭一定会荣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圣名。
E. 基督教八福讲道讲章
上基督教电影网搜寇世远讲道八福
F. 基督教讲道讲章怎样孝敬父母以弗所书6章1至3节
孝敬来父母是第一条带自应许的诫命,凡是孝敬父母的弟兄姊妹,神应许使他在世长寿,不过不能盲目地孝敬,而是要在主里面孝敬,就是做符合神旨意的孝子,顺着神的意思去孝敬。
比如有些父母不是基督徒,他们若反对我们的信仰,我们就听他们的话,不再信仰神,这种孝敬就不是主里面的孝敬了。
G. 谁有关于孝敬父母的讲章
可以参阅二十四孝典故
H. 什么样的家庭才能一家福圣经讲章
有太多讲章都在教导关於幸福家庭的。。下面和你分享是:作者:左培友 来源:原创投稿旷野呼声
幸福家庭之要素
经文:创1:26-28 ,2:18
起初神六日的创造事工中,我们看到有关人的创造是最为特别的,“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的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等,并且一切创造完后说:“神看着一切都甚好。”,(1:16 ,31 2:7)这说明人在神的眼中是最特别的、最好的,人的被造、事业、婚姻家庭等都是神精心安排的杰作。既然我们是神的杰作,那么我们人类就可以确定一个前提:神造人的目的就是要让人类建立幸福、和睦美满的家庭,以此来荣耀神的名。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很蒙福的,比如亚伯拉罕、约瑟和马利亚的的家庭就很蒙福,而罗得、扫罗的家庭就很凄惨。神创造的家庭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区别?我想这两种家庭被记载在圣经中,目的是要我们学会对比参照,好从中发现建立正确的家庭之道路。我们就以刚才所读的创1:26-28、2:18节的经文为本和以罗得与约瑟的家庭为案例,来探讨蒙福的家庭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要素。
首先,需要有高尚的伦理品质。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1:26)这说明我们人类的特别,在于我们是按着神的象形和样式创造的。“形象、样式”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们的五官外貌像上帝?不是!因为圣经说:“神是灵”、“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约4:24 埃20:4),神是不占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是反对形象化的神,所以不能按外貌来断定。神既然是灵,我们人类所拥有上帝的形象就应该是:从神那里分享了不可磨灭、与生俱来的性情,包括真、善、美等,使人类成为有理性、具道德意识的生物。
我们人类既然继承了从神而来的真、善、美,那么我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行就要像上帝负责,就要具有与神相像的伦理品质。罗得与约瑟家庭的区别之一,就是伦理品质上的差别。罗得的家庭:“我有两个女儿,还是处女,容我领出来按你们的心愿而行,”、“这样罗得的两个女儿就从圣灵怀了孕。”(19:8 36)约瑟的家庭: “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因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太1:19、20)一目了然,历史是面镜子,蒙福的家庭要活出属于神也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善、美。
其次,需要有神圣的工作观。“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我将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1:26 29-30)在这几节经文明确启示了神造人的目的,托付我们管理世界是神造人的主要目的之一。根据这几节经文我们基督徒应当树立这样的工作观。第一,我们要知道神造人最为明显、主要的目的是要人管理他所创造的世界,这也是神造人最为直接的目的之一其次就是要我们生养众多;而且神既然有这样普遍性的呼召,我们也相信神定会赐下特殊性呼召来对应,因为人都要在世界中做具体的工作。第二,管理世界的托付既然是从神而来的,那么工作就应当是神圣的没有俗圣之分、人人都应当工作以此来安身立命的不存在逃避工作、厌烦工作,相反脱离这个神圣工作之基础的都是不蒙神祝福的,基督徒应当逃避。第三,对人应该怎样工作的启示是“管理”、“治理”,它的意思与“管辖”(创3:16)不同,在原文中是监管、代管的意思,在现代社会可称之为职业经理人。第四,既然是“管理”、“治理”者的角色,那我们人类就要按照一定的法则来替代上帝工作,或是按照直接上帝赐予的法则或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法则。
根据以上经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既然神是我们工作的源头,那么我们的工作就应当向上帝负责。我们应当本着神的托付按着神对我们个人特殊的呼召,全心全意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来讨神的喜悦同时自己也蒙神的赐福。我们发现罗得与约瑟家区别之二,在于罗得家离上帝的呼召越来越远而约瑟家离上帝的呼召越来越近;罗得与亚伯拉罕顺从上帝的呼召离开哈兰来到迦南地,目的是要在那里建立属神的国度,但罗得忘记了神的呼召离开迦南地去到罪大恶极所多玛居住,最终结果是家破人亡;神对约瑟的呼召是要接待扶养耶稣,约瑟夫妻二人经历千辛万难一直遵守神的召唤,最后蒙神喜爱被人尊重。
然后,需要合理的生养儿女。“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1:28)神造人第二个清楚的目的就是“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目的也是要管理神所创造的全地。“生养”这说明上帝所赋予人类的又一责任是生育、养育儿女。我们发现“生”与“养”两字是连在一起的,说明上帝不但要我们人类生儿女还要我们人类养育儿女。“生”当然是繁殖后代,好让人类可以薪火相传;“养”的含义就较为广泛,不但是指在儿女还无劳动能力时给他们饭吃还指在儿女尚无分辨是非能力时教导他们是非、在他们尚无劳动能力时教会他们生存技能,好在孩子们尚无成人的时候就做好准备。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她也不偏离。(箴22:6)在《入世的清教徒》一书中介绍清教徒在教养孩童时的方法,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教导。第一,尽量使孩子们可以丰衣足食,以促使他们的身体发育健全。第二,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就传授他们至少一项的生活技能,为将来的安身立命做好准备。第三,从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分辨是非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当然是以信仰的基础来教导。罗得与约瑟家区别之三,就在于他们的家庭教育。罗得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失败的,女婿们“以为他说的是戏言。”、女儿们“我们好从他(罗得)存留后裔,”。约瑟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少年耶稣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她的,就稀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起增长。”(路2:46-47 52)
最后,家庭成员间要相互满足。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2:18) “配偶”原文字义是相仿、相配、回应者,意思就是神要为亚当造一个与他同等而相配,可以和他面对面相交,彼此配搭,互相帮助的同伴。我们发现神并没有马上做这件事,而是先让亚当给动物命名,给动物命名这段经文与1:27-28接的经文相呼应,刻划除了人是动物世界的一切之首外,同时借此使人类体悟到自己是需要社交、需要有配偶帮助他的,而不是为了掌权势。
更仔细看,我们还会发现这段强调几个要点。第一,男人在女人以先(林前11:8:-9)。第二,两性是互补的;这种相配性可由以下几点看出:此处的词汇(配偶帮助他;直译为“与他相对的一位助手”,即,“与他相称的”);及人在观察大自然时,找不着这样的一位。第三,他们俩人以婚姻结合,这层关系是排外的(人要离开……,),永久的(与……连合),也是神所印证的(成为一体;(参10:8:下)。第四,按照神原来的设计,他们之间完全无拘无束(25节)。但这乃是完美之爱的果子,其中没有贪婪、不信、羞耻等掺杂;我们可以了解,堕落之时立刻受害的,便是这种状态(参三7进一步的注释)。家庭是神所创造的,创造家庭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满足,这是幸福家庭的要诀之一。罗得与约瑟的家庭区别之四,就是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满足的问题。罗得家庭成员间在面对患难时,妻子视财如命、(罗得的妻子回头一看就变成一根盐柱 19:26)女婿目中无人无神、(他女婿们却以为他说的是戏言 19:14)女儿道德沦丧(我们可以叫父亲喝酒,与他同寝 19:32),根本不能相互间满足同呼吸共命运;约瑟的家庭成员间在面对患难时,约瑟是义人顺服神的人(太1:19 路1:38)希律追杀耶稣时,约瑟与马利亚情愿弃家逃亡埃及避难,看到的却是同甘共苦。
I. 马可福音7章1-23节讲章
第七章
壹、内容纲要
【仆人救主有关洁净的教训】
一、对恶意的批评者──法利赛人和文士(1~13节)
二、对一般众人(14~16节)
三、对他的门徒(17~23节)
【仆人救主在外邦人中的服事】
一、单凭话中的权能,赶出希利尼妇人的女儿身上的鬼(24~30节)
二、凭‘领、探、抹、说’等程序,医治耳聋舌结的人(31~37节)
贰、逐节详解
【可七1】“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
﹝文意批注﹞“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法利赛人’指犹太教中那些注重遵守律法仪文,自命与其它人有所‘分别’(法利赛的字义)的人;‘文士’指以抄写律法和教授律法为专职者,一般犹太人称他们为‘拉比’。文士大多出自法利赛人,但并非法利赛人都是文士。
“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政教中心。他们远道从耶路撒冷来找耶稣,是因认为耶稣和他门徒的言行,违反了犹太教的道理教训。
﹝灵意批注﹞‘法利赛人和文士’代表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徒,包括形式主义的基督教徒;“耶路撒冷,”代表一切宗教的根源。
【可七2】“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
﹝原文字义﹞“饭”饼,面包(以下皆同字)。
﹝文意批注﹞“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俗手’指未遵照宗教洁净礼仪洗过的手;他们所主张的‘洗手’,是一种宗教礼仪,而不是为了清洁卫生。
‘就是...’这是马可对犹太人规矩的解释,因为马可福音书是写给外邦人看的(请参阅‘马可福音提要’)。
﹝话中之光﹞(一)今日的基督教,也从过去二千年的历史中,累积了不少的遗传;但我们基督徒并没有遵守那些遗传的义务。
(二)我们若注重一些外表的规矩与作法,也会变成今日的法利赛人和文士。
【可七3】“(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
﹝原文字义﹞“古人”前人,先人;“拘守”(用力)拿住,持定;“仔细”用拳头,直到手腕,往往。
﹝背景批注﹞“古人的遗传,”指历来著名律法教师对摩西律法的诠释和引伸;这些都以口传方式保存下来,且为法利赛人所恪守。按摩西律法的规定,祭司进圣所供职前必须洗手洗脚(参出卅19)。而历代口头相传的补充规定,将旧约对祭司的吩咐扩大范围至一般百姓的生活细节,惟恐人们可能在无意中摸过不洁的东西(如死人、死畜、不洁的动物),所以规定在吃饭前必须洗手。拉比们常说:‘圣民(以色列人)住圣地(迦南),必说圣言(希伯来话),食圣食(洗手)。’
﹝文意批注﹞“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仔细洗手’意即将手浸在水里直到手腕。
【可七4】“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
﹝原文字义﹞“洗浴”浸(动词,baptize);“历代拘守”领受后用力拿着;“洗”浸(动名词,baptizing,指本节第二个‘洗’字)。
﹝背景批注﹞法利赛人历代以来所拘守的洗礼有三种:
1.洗手:将手浸在水里直到手腕(参2~3节)。
2.洗浴:将全身浸在水里。
3.洗物:就是将杯、罐、铜器等器物浸在水里。
﹝文意批注﹞“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因为在街市上恐会接触到外邦人或一些不守礼仪的犹太人,以致自己被沾染污秽了,所以须要先经过洗浴等洁净的手续,才可以吃饭。
“历代拘守,”动词在原文可翻为‘领受’,它常用于犹太人中一些教导、规矩、风俗、习惯等的世代相传上。使徒保罗也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从主耶稣所‘领受’的饼杯(林前十一23)和福音(林前十五1)。
本节所用的‘洗’字,在原文与‘受浸’同一个字。
【可七5】“法利赛人和文士问他说:‘你的门徒为甚么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
﹝文意批注﹞“用俗手吃饭,”就是用没有洗过的手吃饭(参2节)。
【可七6】“耶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原文字义﹞“假冒为善”演戏,表演。
﹝背景批注﹞“假冒为善之人,”这词源于当时在舞台上的演员,常戴着假面具说话,隐藏他们原来的真面目,演活另一个人的角色。
﹝文意批注﹞“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6~7节的话引自赛廿九13。‘假冒为善’乃指他们的言行不一致。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宗教徒的特征,乃是有敬拜神的外表,却没有敬拜神的实际。这种情形,特别表现在‘有口无心’:口里说得头头是道,只用嘴唇敬奉神,心里却不尊敬神。
﹝话中之光﹞(一)神子民中假冒为善的人自古即有,今日尤甚。
(二)假冒为善不是真坏,乃是假善;但假善比真坏更坏。
(三)神是灵,所以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参约四24);敬拜神首重存心,不可单靠嘴唇。
(四)主不只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来一3),他并且也住在我们的里面(弗三17);所以属天百姓所该注意的,不是外面的作法如何,乃是里面的实际情形如何(参罗二28~29)。
【可七7】“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文意批注﹞“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这样,人的意见代替了神的旨意,人的看法代替了神的启示;他们所在意的,不是神怎么说,乃是人怎么说。
“拜我,”指尊崇神,强调对神惧怕或虔诚的感觉。
﹝话中之光﹞(一)任何属灵伟人所传下来的嘉言懿语,永远不能与神的话一样具有同等的权威。
(二)高举属灵伟人,照其吩咐所作的敬拜事奉,并不能满足主的心。
(三)‘口是心非’(参6节)的人,特别注意别人怎么讲、怎么想,却不注意神怎么讲、怎么想,难怪拜神也是枉然。
(四)“拜我也是枉然,”这话给我们看见,若是动机不对,敬拜神不一定有用,有些对神的敬拜可能是徒然的。
【可七8】“你们是离弃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
﹝文意批注﹞他们因‘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参7节),人的吩咐就高过了神的诫命,再进一步就以人的遗传废掉神的诫命,也就是因着人的遗传离弃神的诫命。
﹝话中之光﹞(一)今天也有许多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因着遵守他们教会的传统,而置神许多的话于不顾。
(二)在神的话上添加人的话,其结果有可能导致违犯神的话。
(三)在主看来,违犯属灵人或宗教家的教训(“人的遗传”),并不严重;违犯神的话(“神的诫命”),才真严重。
(四)基督徒所该遵守的,乃是神的话;任何的道理教训,都不可取代神的话。
【可七9】“又说:‘你们诚然是废弃神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
﹝灵意批注﹞‘人意的宗教’就是以“自己的遗传”──伟人的言论、传统的观念、虚空的礼仪、食古不化的守旧等等,而废弃了“神的诫命”──神的话、应时的启示、真理的灵、永远常新的亮光。
﹝话中之光﹞(一)若只按外面的条例来行事为人,其结果很可能完全违反了神的话(“神的诫命”)的本意。
(二)遵守人所遗留的传统,其结果乃是叫人废弃神的话,而且是叫人‘巧妙地’废弃。
【可七10】“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原文直译﹞“因为摩西说:‘要尊敬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以及:‘诽谤父亲或母亲的,要藉死而让他死(by death, let him die)’。”
﹝原文字义﹞“孝敬”尊敬;“咒骂”谤讟,诽谤,侮辱。
﹝文意批注﹞“必治死他,”本句在原文里有两个‘死’字,而第二个‘死’字有‘被结束’的意思;全句意即‘使他藉被处死而结束’。
﹝话中之光﹞(一)“当孝敬父母”是十诫中人际关系的第一条;而父母是子女的来源,表征神是我们人的来源。神的本意是要我们藉孝敬父母来尊敬神。
(二)咒骂父母的,表明他和神的关系出了问题,其结果乃是属灵的死亡(参罗八6)。
(三)敬畏神的,就必孝敬父母;借口神道,而完全不理会人道,这不是真正的信徒所该有的态度。
【可七11】“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
﹝原文直译﹞“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亲或对母亲说,我已经指定了一个各耳板作礼物,那就是你可以从我受益的。”
﹝背景批注﹞“各耳板,”是将财物作一种许愿式的奉献,起源于耶弗他的许愿(参士十一29~40)。凡经拥有者指定为‘各耳板’的财物,别人就没有权利动用。问题是这笔奉献的钱,并不一定是要用在宗教的用途上,可随奉献者的心意,最后仍归自己享用。因此,‘各耳板’的誓词,变成了一种的手段,让作儿女的可以逃避律法上明定对父母应尽的责任。
﹝文意批注﹞“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各耳板,”意思是‘我已经把它奉献给了神,你不能再使用它了’。
【可七12】“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
﹝背景批注﹞一些不肖的犹太教徒,往往假藉合法的遁辞,许愿将家产献给圣殿使用,这样就可逃避供养父母的责任,而自己却以财产监管人自居,仍照旧享用其钱财。
﹝话中之光﹞(一)神当得的,当归给神;人当得的,当归给人。以奉献来掩饰不孝敬的行为,这是借着宗教行恶或是掩饰自己的恶。
(二)神的荣耀并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神和爱人是一致的,宗教和道德是分不开的。
(三)人若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爱神的,也当爱弟兄(约壹四21)。
【可七13】“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神的道;你们还作许多这样的事。’”
﹝原文字义﹞“承接”交给,卖给。
﹝文意批注﹞“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神的道,”法利赛人是根据圣经上另一处的话说,不可违背所起的誓言(参民卅2),来支持‘各耳板’的借口。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以经护经’──以神的道维护神的道,相当正确。但是主耶稣说他们是‘承接遗传,废了神的道’,他们的错误在于:
1.用一个圣经教训(不可违背誓言),来废掉另一个圣经教训(要孝敬父母)。
2.应用圣经教训,只按着一段经文的字句,而忽略了全部圣经的精神。
﹝话中之光﹞(一)承接人的遗传,竟会导致“废了神的道”(话);可见我们一开始作基督徒,就不可接受人何人的遗传、看法和观念,而应好好读圣经,单纯的遵照神的话语而行。
(二)任何人的解经,若是犯了上述两种错误,就会变作‘人的遗传’;我们参考属灵的著作,稍一不慎,恐怕也会因“承接遗传”,以致“废了神的道”。
(三)神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后三6)。
【可七14】“耶稣又叫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
﹝话中之光﹞(一)主对别人所说的话,也是对我们“众人”说的。
(二)听道而不明白道,这是白听;求主给我们能听的耳朵,和能明白的心(参十三13~16)。
【可七15】“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
﹝文意批注﹞“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从外面进去的’指食物(参19节);‘污秽人’意即‘使人成为俗的或不洁的’(参徒十一8),也就是使人不能‘分别为圣’(参约十七19)的意思。
“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从里面出来的’指从人心里发出来的意念、言语和行为(参21~22节)。
法利赛人和文士原来是藉‘洗手’来谈论洁净不洁净的问题(参2节),现在主耶稣把问题提升到藉‘食物’来谈论甚么是真正的洁净不洁净。仪文上的不洁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道德上的不洁。
﹝话中之光﹞(一)一切不洁的真正本源来自人的内部,是心的问题,而不是手的问题。
(二)宗教徒只有物质和字句的观念,而没有属灵的眼光;有属灵眼光的人知道,真正的污秽是人内心的恶念,而不是对食物与宗教礼仪的失当。
(三)在属天国度的生活里,污秽不是外面的,乃是里面的;不是物质的,乃是心灵的。
【可七16】(“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有古卷在此有此节)
【可七17】“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门徒就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可七18】“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么?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
﹝文意批注﹞“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从外面进入的’是指所吃的食物(参2,19节);‘污秽’不是指卫生上的不清洁,而是指礼仪上的不洁净。
﹝话中之光﹞(一)我们的心太迟钝了,所以须要求主开我们的心窍,使我们能“明白”他的话(参路廿四25,45)。
(二)我们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外面的作法,乃在于里面的存心。
【可七19】“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文意批注﹞“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有的解经家认为这句话乃是作者马可所加批注的插语,而非主耶稣当时的话,故宜用括号表明。
【可七20】“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
﹝文意批注﹞“那才能污秽人,”‘那’字在原文是强调的语气。
﹝话中之光﹞(一)宗教徒只看见人外面的肮脏,所以谨守洁净的规矩;主却洞察人里面的污秽,求主光照我们,使我们不只洗涤外面的行为,也求主洗净我们里面的存心。
(二)主的眼光不在物质的事上,乃在属灵的事上。卫生与否,关系不大;但人心里的污秽,关系重大。
(三)污秽乃源于不洁的内心,而非由于违犯外在的规条。
【可七21】“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
﹝文意批注﹞“发出,”在原文含有源源不断地发出来的意思。
“恶念,”指邪恶的计谋,是人一切罪行的起头。
“苟合,”或译‘淫乱’(altery),指破坏婚姻关系的性行为。
﹝话中之光﹞(一)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十七9);人各种的邪恶,都是因着人心败坏。
(二)恶心产生恶念,而恶念则产生恶行;人外面各样的恶行,都是出于人里面的恶念。
(三)信徒惟有时常取用主话中的水,才能把心洗净(参弗五26),这是我们阻遏恶念和恶行的根本办法。
【可七22】“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
﹝文意批注﹞“奸淫,”指未婚男女或夫妇以外不正当的性关系(fornication),例如嫖妓。
“诡诈,”或译‘诈骗’。
“嫉妒,”直译‘恶眼’(wicked eye),指意图恶事的眼,转指仇视、敌视、妒视。
“淫荡,”或译‘放荡’(licentiousness),指不知羞耻、不受拘束的性放纵行为。
“谤讟,”主要是指对神的亵渎,也可兼指以言语中伤他人名誉的行为。
【可七23】“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
﹝话中之光﹞人内心的不洁,乃是一切邪恶和污秽的根源。
上帝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