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阳节】赏菊花,饮菊酒,你要知道哪些知识
我国传统文化中,将“九”视作为最大阳数,而九月初九,两个九字相重,因此在这天举行的各种活动,被人们赋予了各种特殊含义。重阳登高,是为汲取天地阳气,以趋福避祸;而饮菊酒、插茱萸的风俗,也带有了期盼健康、长寿的意味。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阳节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两类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为甚。赏菊花、饮菊酒、食菊糕,已经成为了重阳节的标志性风俗。
重阳节所赏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余种菊科植物中的一员,即管状花亚科菊属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这一个物种。然而,正是这单单一种,因其长久的历史和我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了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大家族,而又进一步成为了整个菊科的代表。
“食”菊长久远
虽然现在的菊花色彩缤纷,形态各异,但人们最开始对菊花的利用并非是用来欣赏,而更多是拿来食用,以及制作菊花酒。
古人偏爱服食菊花,其实是对菊花多种特性的联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数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时节开放,“我花开时百花杀”,因此给人以傲然之感;而经霜不谢的特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坚韧”“长寿”,因此也赋予了菊花以“长寿”的含义。其次,菊花的茎叶及花中存在多种挥发性物质,食用或浸酒饮用,这些物质的特殊香气会带给人“神清气爽”之感,更是让人认为菊花会拥有“轻身”“健体”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饮”到“赏”
当然,如果人们只是将菊花用作食材和酿酒的调味剂的话,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气。而人们开始主动栽种菊花,正是菊花得以变得如此多样的原因。
千百年来,菊花从默默无闻的野花,到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阆苑仙葩,与重阳节和重阳文化的发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驯化和品种发展,正是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企盼和对美的追求,而这也正是重阳节的重要内涵了。
千百年来,菊花从默默无闻的野花,到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阆苑仙葩,与重阳节和重阳文化的发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驯化和品种发展,正是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企盼和对美的追求,而这也正是重阳节的重要内涵了。
㈡ 重阳节有很多的习俗,那重阳节为什么要喝菊花酒
因为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内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容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2)重阳节饮菊花酒养生扩展阅读: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农历九月九日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㈢ 为什么重阳节要喝菊花酒
因为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3)重阳节饮菊花酒养生扩展阅读: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农历九月九日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㈣ 重阳登高会的饮菊花酒
古时重阳节,饮菊花酒之俗,汉代已经存在,《西京杂记》即载有此事。据说古代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在重阳时节,采下初开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酒,酿成后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阳食用。《梦粱录》则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年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说饮菊花酒可以令人长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
㈤ 重阳节的时候饮"菊花酒"的寓意是什么
在重阳节饮菊花酒,是古代流行过的一种民间风俗。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同时也有消灾辟邪的说法,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
饮菊花酒的习俗也与养生保健有关。从中药理论来说,菊花的性味与归经应属“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其功能与主治为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
(5)重阳节饮菊花酒养生扩展阅读:
除了饮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的习俗。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人们习惯在这天,插茱萸,说是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够驱风逐邪、稍积祛寒的茱萸在民间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
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㈥ 重阳节喝菊花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重阳节喝菊花酒是南朝时候开始的。
在南朝《续齐谐记》中,讲述了桓景跟随费长房学习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里会有大灾难,你快回家叫家人都绑上茱萸,登高并饮用菊花酒,这样就可以消除灾难。于是这便是菊花酒的来历。
这个故事也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家人团圆的幸福向往。同时由此之后,菊花酒就在古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一个“长寿酒”的外号,并且每年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登高。
菊花酒一般是以菊花和糯米酿制而成,味道清甜,口味爽滑,并且具有养肝明目的作用,甚至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能加速血液循环。在古代,人们把菊花酒看做长寿酒,只要饮用菊花酒就可以祛灾消难,又叫“吉祥酒”。
(6)重阳节饮菊花酒养生扩展阅读: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
㈦ 重阳节除了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还能为老人做什么
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㈧ 重阳节为什么喝菊花酒,重阳节吃什么水果
猕猴桃,石榴,橘子这个季节就是这些水果,为什么喝菊花酒
重阳节是秋天,所以回正好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所答以,其实重阳节还有一个很好的名字,叫做“菊花节”。而在重阳节饮菊花酒,也是古代流行过的一种民间风俗。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
㈨ 【重阳节】赏菊花,饮菊酒,你要知道哪些知识
1九九重阳节是入秋之后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文化中,将“九”视作为最大阳数,而九月初九,两个九字相重,因此在这天举行的各种活动,被人们赋予了各种特殊含义。例如,重阳登高,是为汲取天地阳气,以趋福避祸;而饮菊酒、插茱萸的风俗,也带有了期盼健康、长寿的意味。
图1. 重阳登高。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阳节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两类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为甚。赏菊花、饮菊酒、食菊糕,已经成为了重阳节的标志性风俗。那么,菊花究竟是如何与重阳这个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呢?
重阳赏的是什么“菊”?
都说重阳要赏菊,那么我们赏的,到底是什么菊花呢?
如果抛开重阳节不提,那么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可赏之“菊”:作为鲜切花的非洲菊和雏菊、庭院栽种的矢车菊和勋章菊,还有可形成大片花海的波斯菊等等,这些美丽花儿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菊”字。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菊科大家族。
图2:各种菊科植物的花。
所有的菊科植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看上去的那朵炫目的“花”,其实是由诸多小花组成的花序。对于菊科植物来说,我们看到每一片“花瓣”,以及每一个“花蕊”,其实都是一朵独立的小花。只不过,那些看似“花瓣”的小花,花冠特别延长,因此称为舌状花,又因为位置在边缘,又被称为缘花,而像“花蕊”的小花则花冠小而呈管状,因此称为管状花,因为位置居于中间,所以也被称为盘花。
图3:菊科植物花序的结构。
因此用这样的特征去判断,我们身边的菊花真是太多了,例如我们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以及最近为人们熟知的青蒿、黄花蒿,都是“菊花”(菊科植物)。在这些“菊花”中,有些花序全部由舌状花组成(如蒲公英),还有一些既有舌状花,也有管状花(如向日葵),整个菊科也因此分成了舌状花亚科和管状花亚科两大类。
不过,显然这些“菊花”并不是我国传统意义上菊花。重阳节所赏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余种菊科植物中的一员,即管状花亚科菊属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这一个物种。然而,正是这单单一种,因其长久的历史和我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了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大家族,而又进一步成为了整个菊科的代表。
图4:国人认识中典型的菊花模样。
“食”菊长久远
虽然现在的菊花色彩缤纷,形态各异,但人们最开始对菊花的利用并非是用来欣赏,而更多是拿来食用,以及制作菊花酒。
人们饮用食用菊花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赏菊。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可能已经有食用菊花的历史。而到了汉代,以菊花来制作菊花酒,已经成为了相当流行的习俗。记录西汉时期逸闻轶事的《西京杂记》就记载道:“菊华(“华”通“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可见,西汉时期的菊花酒,不单用菊花,并且还要加入菊花的茎叶,这大抵是利用气味更为浓烈的菊花茎叶,来增加菊花酒的风味。
图5:菊花酒。
到唐代时,随着重阳节成为公众普遍的节日,重阳节与菊花酒,已经成为一对固定的搭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写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不过此时,茎叶入酒的习惯逐渐减退,更多是单以菊花与大米一同发酵,或直接将菊花浸入酒中,从而让酒带有菊花的清香和微黄的颜色。直到今天,菊花酒依然沿用着一千多年前的制作工艺。
古人偏爱服食菊花,其实是对菊花多种特性的联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数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时节开放,“我花开时百花杀”,因此给人以傲然之感;而经霜不谢的特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坚韧”“长寿”,因此也赋予了菊花以“长寿”的含义。其次,菊花的茎叶及花中存在多种挥发性物质,食用或浸酒饮用,这些物质的特殊香气会带给人“神清气爽”之感,更是让人认为菊花会拥有“轻身”“健体”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6:菊花也是食材用花之一。
从“饮”到“赏”
当然,如果人们只是将菊花用作食材和酿酒的调味剂的话,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气。而人们开始主动栽种菊花,正是菊花得以变得如此多样的原因。
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人们主动去栽种菊花的,恐怕就是陶渊明莫属了。“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栽种菊花,成为了陶渊明淡然隐居,傲骨犹存精神的体现。不过,陶渊明在东篱下栽种菊花,观赏并非其主要动机,更多的,还是便于采来做酒,不然,为何是“采菊”呢?陶渊明《饮酒》中也明确写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可见,在酒中上下浮动的菊花,和带着菊花清香的菊花酒,都让诗人沉浸在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当中。
图7:陶渊明采菊
陶渊明的隐士之风,逐渐成为了文人们所追捧的对象,而在庭院中栽种菊花,也成为了文人和上流阶层追捧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不过,当菊花逐渐脱离物质化的食用、饮用功能后,必然会引起人们在审美功能上的重视,因此自两晋之后,菊花逐渐从山野中的“黄花”,演变出了一支专供观赏用的分支。而经过劳动人民的多年选育,观赏用的菊花品种也不断丰富起来。
在李白“笑酌黄花菊”之时,菊花还主要带着野菊的黄色。而在不到百年之后,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就记载“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可见在唐朝时,由于重阳赏菊已经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常见风俗,因此随着人们对菊花品种的选育,菊花花色也不再限于黄色,白色的菊花品种也已经出现了。
而到了宋代,菊花的花色更加丰富。南宋女诗人朱淑贞《菊花》诗云:“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可见红色这种在野菊中绝少见到的颜色,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到清代《广群芳谱》中,已记录有菊花品种300-400个,归结为十余种类别。而近年的统计显示,我国的菊花品种数多达3000个以上。
图8:菊花展上多样的菊花。
如此多菊花品种是如何起源的,是目前花卉研究中一个颇为重要也极为复杂的问题。根据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显示,如此多菊花品种的祖先,其祖先应为菊属中毛华菊、野菊等几个野生物种,并在不断的杂交中引入了小红菊、甘菊等的血统。整个菊花物种的形成和品种的分化,呈现出一个庞大的网状杂交体系,频繁的杂交,以及菊花本身控制花序发育基因的突变,使得野菊、毛华菊原本具有的盘花也转变为了舌状花,并且具有勺状、卷曲状等形态,使得菊花的“花瓣”显得层次更为丰富、形态也更为瑰丽。
图9:菊花的祖先之一——野菊。
千百年来,菊花从默默无闻的野花,到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阆苑仙葩,与重阳节和重阳文化的发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驯化和品种发展,正是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企盼和对美的追求,而这也正是重阳节的重要内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