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体现孝敬父母滴感人事迹
花木兰替父从军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
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⑵ 爸爸经常教育我:(名言、诗句、谚语)孝顺父母,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⑶ 寒假中孝敬父母的点滴作文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天下最不能让人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了。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脸上与日俱增的皱纹是我们刻上去的,头上的丝丝白发也是我们染上去的,我们的成才成长,也伴随着父母的徐徐老去”,这也是父母对子女爱的真实写照,这份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养育,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他们为了我们的成长和学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日夜操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无不体现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与付出。
为人父母者是如此,而作为儿女的我们,更要懂得去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感恩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百行孝为先”……孝敬父母,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父母和我们从不会谈什么报答之类的话语,因为他们在付出时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是无私的。但是为人子女者,我们不可不谈孝敬父母,人生短暂,不要让自己留下一辈子的遗憾,马上行动起来吧,去好好疼惜自己的父母。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陈红《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在自己还来得及孝敬他们时!为他们去做些什么吧!也许咱们做的一些自以为很不算什么的事情,会在父母的心里甜甜的,就算父母在不对,他们也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我们也不要去冲撞他们。
⑷ 有的父母生孩子就是给孩子挖了一个陷阱,各种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各种孝顺道德绑架。为什么
责任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您的父母当初并没有抛弃您,对您尽到了为人父母者内的职责容,为您付出过他们最好的时光和青葱岁月,您就必需也投桃报李,对日渐年老体衰的他们也负起义务,付出您的爱,因为责任和义务是相对等的……
⑸ 孝敬父母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的诗句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2.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 身上能尽孝,又落回孝来又落贤.3.弟子 入则答孝,出则弟4.父母呼,应勿缓;父 母命,行勿懒.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 教爹娘耽.
⑹ 爸爸经常教育我:“什么,什么。”孝敬父母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爸爸经常教育我:“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孝敬父母要从一点小事做起。
或者 爸爸经常教育我:小处不可随便,孝敬父母也一样。孝敬父母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⑺ 孝敬父母在点点滴滴之中 作文600字
孝敬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专父母哺育属我们成长。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以前,看到妈妈打扫卫生时的劳累,我总是无动于衷。从4年级升5年级的暑假里,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那次,妈妈正在打扫卫生,忽然坐在了沙发上,在旁边看书的我赶忙走过去,问道:“妈妈,你怎么了?”“我没事。”妈妈边说边捂住腰站起来,继续打扫卫生。我见状,想一定是妈妈整天打扫卫生,打扫的腰都痛了吧,我来帮妈妈打扫卫生吧!说干就干,我向妈妈请求我帮她打扫卫生,妈妈答应了,并指点我从哪扫起。
等我把所有的家务活干完后,我感到腰酸背痛,这次我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妈妈每天都要干这些家务活,从来没有向谁抱怨过腰痛,我呢,只帮妈妈扫了一次地,洗了一次碗就叫苦连天。
通过这次劳动,我终于知道了妈妈这些年来是多么的辛苦,同时我也明白了妈妈腰酸腿痛的原因。
从此,我经常帮妈妈打扫卫生,妈妈夸我长大了。
⑻ 孝敬父母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而不是只在礼节上做周全的诗句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这诗句是: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相隔千里思故乡,奔波劳碌苦自知,亦为家中两老享清福,儿女孝老心中留
⑼ 我滴娘是我滴养母我好想我娘啊我没有孝顺了娘我挺难受我天天活在痛苦中啊
所以要学会珍惜,
对于身边的人,
在的时候就要好好的对待,
免得以后再后悔。
⑽ 关于点点滴滴的孝顺的爱经典句子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礼记》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西塞罗
爱尚语录: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讯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谚语
做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孟郊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培根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劝报亲恩篇》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狄更斯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劝报亲恩篇》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华考范文网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拉法格
爱尚语录: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家语弟子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动报亲恩篇》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亚米契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