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到老年,再婚之路有多艰难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丧偶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很多老年人因为各种原因,或孤独寂寞,或生活所迫,或子女不孝,步入了再婚的行列。
但是,再婚这事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幸福的并不多。不少都上演了撕逼的家庭大战,最后以两败俱伤结尾,有的老年人甚至还气的犯了病。
先来看几个真实的案例
一、张玉花,60岁,找了个后老伴儿,因为财产问题却被男方的子女赶出家庭。
老伴走了整整十年了,我从未想过再婚的事情。都一把年纪了,再结婚,还不被人笑掉大牙。可是很偶然的机会,我竟然遇到了他,年少时的恋人。
那个时候,条件差,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没能在一起。谁想到,老了老了,却又重逢了,得知他现在也是一个人,我欣喜不已。
一切都是天意,应该是老天让我们再续前缘。我顾不上儿女的劝阻,还没有领证,就毅然决然地搬到了他家。
起初,我也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老了老了,不图别的,就想身边有个伴儿,可以说说话,聊聊天的。平日,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不敢过多打扰。
一下子身边有了个伴,我突然觉得日子有了奔头。可很快,这种短暂的幸福,就如昙花一现般消失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钱。再婚后,他说要养着我,事事不让我出钱,说要弥补我,而且,他买东西还专拣贵的买。
虽然他有退休金,也不和儿子媳妇住一块儿,可儿子还是不乐意了,说他爸那么大年纪了,钱都给我花了,不给自己留后路,又说,我就是为了骗他爸的钱。
我怎么能忍受他儿子如此亵渎我们纯洁的感情?何况,我也有退休金,怎么可能为了图他的钱呢?气不过,我搬到了自己家。他替儿子来向我道歉,说了很多动听的话,说余生就想为自己活着,他不信自己的钱自己还做不了主了,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儿子无权干涉。
在他声泪俱下的哭诉中,我心软了,跟着他回去了。但有个条件是经济上要AA制,我清白了一辈子,老了,不想被人指着骂。权衡再三,他同意了。可当他儿子儿媳得知我回来时,又打上门来,劈头盖脸骂了我一顿,说我不要脸,勾引他爸,为老不尊。
他和儿子据理力争,气的浑身哆嗦,突然就晕倒在地。他儿子赶紧打了急救电话,是急性心梗!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想想真后怕啊,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我岂不成了罪魁祸首?我下定决定离开他,此时再不要有瓜葛。好在没有领证,老年朋友们,再婚这条路是真的不好走,还是要谨慎!
二、朱建国,男,63岁,再婚后被女人卷走所有财产。
退休后,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上了一辈子班,家务活都是老伴在打理,谁成想,她脑干出血,说没就没了。儿子非要把我接过去住,可时间一长,我就从儿媳妇的眼里读出了不耐烦和厌恶,我要强了一辈子,谁的脸色也不想看,执意要回自己家。
儿子倒是明事理,建议我再找个伴儿,不为别的,就为了能照顾我的日常起居。很快,他就给我张罗了一个保姆小张,五十多岁。
说是保姆,其实就是和老伴差不多,每月我给她两千的工资,家务活都是她负责,买菜什么的另算。小张这个人特别勤快,也很善良,做的菜也好吃。很快,我就对她有了好感,觉得有她陪伴,再也不寂寞了。
儿子儿媳看她把我照顾的红光满面的,也很欣慰。他们回来时,也经常给小张买这买那的,还会额外塞给她几百块钱。我越发地依赖小张,家里的任何事情都交给她去打理,包括去银行提取现金,这些事情,我从来没有干过,也懒得去干。
可真的是人心隔肚皮,那天晚上,我散步回家,才发现家里被洗劫一空,存折,现金,还有家里的金银首饰,全都不见了!小张的电话一直打不通!我意识到可能被骗了,她很可能就是那个骗子!儿子赶紧报了警,到现在还没有眉目!小张就这样消失了!
其次,儿女认可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的问题了。双方都有儿女,肯定是自己向着自己的孩子,所以,经济如何分配,两人如何负担家用,一定要双方的孩子提前协商好,最好是落实到白纸黑字上。比如,财产还是各自独立支配,两人只是搭伴过日子,不要日后有任何的经济纠纷。
只要这两个大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任何一段婚姻关系,不管是初婚还是二婚,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如果掺杂了个人利益,各怀鬼胎,大都不会幸福的,老年人的婚姻尤其如此。
最美不过夕阳红,希望再婚的老年人,都能撇开经济和人为因素,都能获得幸福美满地过好余生!
B. 老两口有二套房每月退休工资八千和储蓄二百万在地级市能过好晚年吗
有二套房月退休工资八千,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多可以过很丰富的晚年生活了。
C. 夫妻俩退休金总共六千元,手握2套房子还有存款20万,你觉得够养老吗
这个完全是够的,夫妻有两套房子这个住房问题解决了,然后一套还能租出去,也是有一部分收入的,而且手里还有存款,这个经济水平用来养老完全没有问题。退休人员就是平时吃吃饭,然后去公园锻炼锻炼身体,散散步。有的有一些兴趣爱好,喜欢盘串,喜欢收集一些物件这种,或者喜欢运动的,只要不去买一些顶级的东西,退休金和房租用来做这些事情都是花不完的。
这个条件算是很好了,现实中这样的基本退休老人基本都是带带孙子,每天去公园跳跳广场舞,一天就过去了。不管是在小县城还是在省会城市都是过的很滋润的。这个也算是比较理想的退休生活了,也是很多老师,公务员退休之后的状态。
D. 夫妻退休金共4600元,有两套房还有20万存款,够养老吗
在中国当前有几种养老方式,第一种就是工作时按时缴纳养老金,退休后靠养老金养老,第二种就是年轻时努力存钱,退休后靠存款养老,第三种就是退休后完全靠子女养老,如果不是退休后养老金很多或者存款很多,单独靠一种方式养老都不能算是最好的养老方式,最好的养老方式就是要几种相结合。
综上所述,理论上每年10.5万的收入对于一对已经退休的老年夫妻而言是完全够养老的,但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跟国外不一样,现在的啃老族不在少数,如果刚好下一辈是啃老一族,那么靠这10.5万想要养老可能会比较难,当然如果子女没有啃老又很孝顺的话,那么你们夫妻的老年生活会相当幸福。
E. 谁知道“老陈”是什么意思
广东第一大姓 !!!
陈姓在宋朝为“第六大姓”,如今更堪称中国东南的“第一大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人口的10%左右,为省内第一大姓。
据统计,目前陈坻后人约为40万,整个广东50%以上的陈姓人的祖先是陈祗,而广州、清远、从化等地的陈姓人士几乎全是陈坻的后代。
本报讯 (记者张强 通讯员林艳、肖伶、黄于穗)广州萝岗区莲塘村境内建祠时间与陈家祠十分接近的陈公祠将于下月进行保护性维修。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看似残陋的祠堂供奉的竟然是珠三角一带大部分陈姓人的祖先。
记者在莲塘村村委书记陈榆星的指引下,来到了位于村庄正中位置的陈公祠。据介绍,这座祠堂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八年(陈家祠建于光绪十六~光绪二十年),总面积为961.35米。
走进已显残陋的祠堂,三进三间的主祠肃立眼前,左右耳房各一间三进,庭院内有一口百年古井,祠堂左侧的一条“青云走廊”直通后院,青砖墙,上有卷耳,灰脊上雕有约40厘米高的精致灰雕,虾公梁上石狮托檐,前墙上方画有精美的水彩人物图案。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祠堂正上方的“善世堂”牌匾,匾文乃甲辰科进士陈之鼐手书,牌匾下是祖先的牌位。
陈榆星告诉记者,现在的陈公祠是莲塘村村民的活动中心。每到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春节,村民们都会自发前去祠堂祭祖。祭祖,是很令村民自豪的事情,因为他们知道,广东陈姓的始祖卒于莲塘村、葬于莲塘村附近的枫下村。与名扬天下的、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陈家祠相比,默默无闻的陈公祠更具宗法意义。
陈榆星帮记者找到了莲塘村79岁的“老史官”陈康寿,陈康寿从木柜里找出了一本保存完好的厚厚的家谱,他说:“我们的祖先是陈祗,陈祗是珠三角一带大部分姓陈人的祖先。”
据家谱记载,陈祗(1004~1066)是宋代江西人,字彦约,他同哥哥一道从珠玑巷入粤,曾任广东保昌(今南雄)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后任保昌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人称“保昌公”。他的三儿子到凤翔社(今在枫下村属地内)定居。陈坻退休后并未还乡,而到莲塘村养老,后葬于凤翔社。为缅怀先人,陈坻的后人为他修建了陈公墓。
在陈康寿和陈杰林两位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陈公墓。然而,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墓前竟积满了黑色油污,墓碑上的铭文已被熏得模糊难辨。两位陈老痛心地告诉记者,这可能是一些捡垃圾的外来人口在墓前焚烧垃圾所导致的,他们希望有关部门保护这座“广东第一大姓”的祖先墓地。
F. 一道算退休金的问题,谢谢了
D.
可以用计算器算出来,公式的话,要用到高等数学,算起来很复杂,很麻烦。
可以转变一下思路,把原问题看成是贷款还贷问题:那么,【1】老陈储备一笔资金,相当于他贷款给养老机构一笔钱,是未知的条件;【2】他每个月拿到的生活费,相当于养老机构每月还贷给他的钱,是已知的条件,即3000元;【3】从他60岁一直到85岁,相当于养老机构还贷的期限,是已知的条件,即85-60=25年,但是,还贷期限通常是按月来计算,也就是月限,即25×12=300个月;【4】他的收益率,相当于贷款的利率,是已知的条件,即4%。
已知3个条件,可以求出第4个条件,即他贷款给养老机构多少钱。套用贷款还贷计算器,就是:每月还款金额是3000,贷款月限是12×(85-60)=300,年利率是4%,那么计算出贷款金额数是568357.45。
G. 为什么7旬翁告子女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迁徙和外出工作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有时让子女“常回家看看”却成了一些老人的奢望。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上升到法律层面。然而现实中,子女“不回家”的家庭却各有各的问题。
判决作出后,老陈不服,上诉至广州中院。他称,自己并未辱骂儿子,子女们颠倒是非,当初也没有遗弃儿子,是因为无法照料才放到孩子母亲那照料,孩子母亲要钱,但他没有钱,他曾承诺会接儿子回家。
子女们则仍坚持认为父亲自己有房,有退休金及医保,子女们也无法看望他。时间转眼到了2017年。近日,广州中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该案一审法官告诉记者,双方拒绝接受法院的调解,法官认为,本案的关键问题是双方多年积怨,矛盾较深,难以化解。
讲法律也要守孝道
越秀区法院法官告诉记者,“常回家看看”是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重要内涵。法律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上述案例中,老陈的子女不能以经济困难、工作不便等为由,拒绝赡养或者看望父母。法院判决老陈的子女定期探望老陈,既符合法律规定,也符合我国的孝道文化传统。但是,如同抚养权、探视权纠纷案件的执行一样,“常回家看看”的判决也具有特殊性,如何妥善执行此类案件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需要继续研究探索的课题。
H. 夫妻两人退休金共7300元,有两套房和18万存款,够养老了吗
养老是很多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每个人的养老方式都不一样,有人靠养老金养老,有人靠存款养老,有人靠子女养老,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都有好有坏。
夫妻两人的退休金共7300元,平均下来每个人的退休金达到了3650元,而当前全国的平均养老金也就只有3500元左右,3650元的退休金已经超过了平均水平,要知道当前还有很多人的养老金是低于3000元的,甚至是没有养老金的,所以3650元的养老金已经属于是中等偏上了。
退休后夫妻养老金7300元,有两套房和18万存款,应该说属于是中产阶层了,起码超过了90%以上的退休人员。当然至于晚年能不能过得幸福,子女也是很关键的,如果碰上的是一些还在啃老的子女,那么即使收入在高,也有可能不够用,如果碰到的是一些孝顺的子女,那么晚年生活会相当幸福。如果所有的退休人员都能达到你们这样的水平,那么也代表着我们中国已经相当发达了。
I. 老两口退休金两万元有一套房子250万存款算什么水平
水平相当好了,提前步入小康生活!
J. 夫妻两人退休金共7800元,有两套房和50万存款,算是什么水平
根据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养老全年支出44645亿元,平均每人3153元/月,而你们夫妻两个退休金共7800元,很明显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退休金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夫妻两人中至少应该有一个人属于是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两个人退休金共7800元,平均下来每个人每个月差不多3900元的纯收入。而2018年全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8228元,平均下来每个只有2352元,显然每个月3900元的收入是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即使是按照消费水平最高的城镇,每个月的消费支出也只有2173元,所以每个人3900元是完全够生活支出的,特别你们夫妻还是退休的老年人,生活支出更是会远远低于平均消费水平。
综上所述,退休时能有这个收入水平,已经算是很高的水准了,如果没有子女啃老的情况下,这个收入完全足够养老,还能略有剩余,但是假如碰到子女啃老的话,那么一切就难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