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我的父母要对我这么好我都23岁了,我是女孩,因性格自卑没有自信怕苦怕累害怕工作,躺在家里
自卑,顾名思义,是自己看自己卑微,比不上别人而产生的内心不愉快感觉。产生的原因有两点:
1、 没有从原生家庭得到足够的爱,也不明白自己的价值。
原生家庭的爱就是父母双亲从小的鼓励、拥抱、表扬以及对你的错误的包容。比如你在幼儿园犯错了,父母除了告诉你对错之外,不惩罚你,还会跟你一起承担责任。又或者父母经常抱着你说,你脸上这块胎记是我们给你爱的特别记号等。
说到人的价值,就说到人的来源了。流行的话是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有人是在万人期待祝福下出生的,生在高级产房里;有人是妈妈被强暴后,流产未果被咒诅中而出生的,生在垃圾桶旁,生出来就被抛弃,怎么可能是平等的?正确的概念是人因为被神爱和创造而平等,尽管被放在不同女人的子宫里,出生在不同的环境里,但都是有神形象的生命。神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特别的计划,这就是人的价值所在。无论贫富贵贱,生命被侵犯要受到神的追究。而人生价值则需要自己去慢慢发现,直到成就造物主在自己身上的计划。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因为相同的受造和被神爱而平等。
2、 跟别人比较。
跟自卑相近有一个词叫谦卑,感觉是不是好多了?
这两个词不同的地方,就是自卑是跟人比,如比别人穷,比别人个头矮,反应速度没有别人快等,都会带来自卑。
谦卑是跟神比,明白自己是被造物主精心创造价值的情况下,不亢不卑。明白自己是有独特价值的,被爱的,不用跟别人比,也就不自卑了;同样,知道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被造而赋予的,造物主随时都可能拿走,也就不骄傲了。所以,不再跟人比,要跟神比。
还有一点,人的自卑会随着年龄增长减弱。随着生活阅历增加,让你知道很多东西比自己的感觉重要。人也渐渐与感觉舒服的人交往做朋友,自卑的感觉会越来越弱了。
最后,推荐一部陆可铎的动画片叫《你很特别》,主人公胖哥没有一点点长处,到处被人看不起,自己也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当有一天他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时,自信来了,别人的评论对他就没有意义。可以看看,愿你早日走出自卑,看自己为宝贵!
B. 为什么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
平时,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大人对孩子说:“老子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话虽有点夸张,可真不是虚言。大人们年岁大,经历的事情多,见过的世面也广,各方面的经验都非常丰富,他们的确有资格,也有资本这样说。小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没见过多大世面,少年轻狂,有时难免会口出狂言,不知天高地厚。大人们往往是看到孩子们有轻狂表现时才说这番话的。
C. 很多家长为何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
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因为他们培养孩子的时候,是朝着自己的方向来培养的,孩子就是自己的缩小版。
有些家长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处处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些家长中很多都是因为爱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只看到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孩子的缺点。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也是把孩子培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所以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没有自己家的孩子好。
父母爱孩子,应该客观的对待孩子。不要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当然也不要只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也要正视孩子的缺点。更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让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更好的成长。
D. 为什么有些父母对孩子好,有些对孩子不好
这样的孩子心理需求是得到认可。小时候父母很少给予关注,渴望得到认可,现在的付出能换来这些,便乐此不疲。但是,父母对孩子好与不好没有统一的标准,比较主观。也有可能是父母不会表达,导致孩子或旁人误解成对TA不好。而且对孝顺的定义也不一样,有些孩子心理成熟,明白该孝不该顺,同样会被人解读成不孝顺。
去年一病不起成了植物人,大堂妹本来有高薪工作,辞职了回家照顾,一整年都在家,然后顺便自学考公务员,前几天面试通过,没有经过任何培训,都是自己看书的。本来是建筑专业,现在为了方便照顾,只能在老家当公务员(工作地点要去乡下)。而小堂妹也才大四,一放假就回来照顾叔叔,他一躺下,导致两个女儿都不能去大城市工作。小时候都拿钱来养别人的孩子,接济自己的亲戚了,现在也只有自己的孩子才真正对他好。
E. 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好
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亲子偏袒”或“亲子偏差”。这种情感上的倾向是普遍存在的,它源于人类的本能和进化的需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反应。孩子的基因中有一半来自父母,因此父母天生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保护和照顾的欲望。这种本能驱使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因为这有助于孩子的生存和繁衍后代。
情感投资: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在不断地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付出努力。这种情感投资使得父母更加倾向于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社会和文化因素:在许多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石,而孩子则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因此,父母可能会因为社会和文化的压力而更加关注孩子的优点,以期望孩子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心理防御机制:父母可能会无意识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负面情绪的影响。例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时,父母可能会过分强调孩子的优点,以避免面对孩子的不足和挑战。
确认偏误:这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忆与自己已有信念一致的信息。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可能会无意中忽略孩子的缺点,而只关注他们的优点,从而加强了他们对孩子的正面评价。
角色认同: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可能会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包括优点和缺点。这种角色认同使得父母更容易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希望孩子能够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点。
教育目的:父母可能会因为教育目的而过分强调孩子的优点。他们希望通过表扬和鼓励来激励孩子,使孩子更加自信和成功。
然而,虽然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好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过度的偏袒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例如,孩子可能会变得过于自满和自负,缺乏自我反省和改进的动力。因此,父母在欣赏孩子的优点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孩子的缺点,并帮助他们克服这些缺点,以便孩子能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