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哪几类
可分为四种类型
1指责型父母—都是你的错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在生活中,他们经常因为指责、批判破坏关系,毁灭沟通。最终,他人唯恐避之不及,家人因此“受尽折磨”。他们无法与他人真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在边界上毫无意识,对家人肆意地干涉、指责,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帜,最终却让他人受到伤害,自己遭到排挤。
2讨好型父母—都是我的错
与指责型的人相反,讨好型的人容易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在生活中,有什么不顺心的地方,他们常有一些观点:“我没有权利反抗”、“都怪我,不能让家人开心”。这类父母往往活得很累,他们的情绪在不断积压,到了一定时间会全部爆发出来。记得有一位讨好型的妈妈,她说自己以前从没打过孩子,有一次没忍住把自己孩子的腿都打断了,这是多么严重的后果啊。而且讨好型父母的孩子长大以后是很自卑的,会远离自我。
3超理智型—像“冷血动物”一样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在生活中,就拿跌倒的孩子来说,超理智型父母会毫无表情地和孩子说:“站起来。”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情,超理智父母会很“理智”地和孩子说:“不能那样,应该这样。”他们情感的缺乏让人感到非常的寒冷,一切都是循规蹈矩、沉闷死板,孩子感受不到爱。
4打岔型—没有责任感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在生活中,这类父母表现为反应慢、言不及义。打岔型的父母表面上和孩子在一起,可心不在一起,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不集中,小动作特别多,孩子会很焦虑,慢慢得变得自卑,多半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
5表里一致型—内心平和、应对投入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表里一致的父母在言语上尊重现实、自己和家人,在情绪上稳定、乐观、开朗、自信,在行为上能接纳困难和压力、应对投入、顾全大局。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他们认可压力的存在,但他们会正视自己处于压力之中,承担起自己在压力中的责任,为有效地应对压力而作出努力。
⑵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类型一般可分为什么
一、技术型的父母与理想化的孩子。在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理想化的孩子容易沉溺于抽象概念以及专注于事物产生的意义与征兆,而技术型的父母则与现实联系紧密,动手能力强,价值观明确,从不为无聊的问题担忧,这对于情绪化、倾向内省、理想化的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两代人的差异也带来了分歧,孩子的同情心与勇于献身的精神不能得到父母应有的重视与肯定,孩子的浮想联翩也令父母失去耐心,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变得坚韧现实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型的父母宽厚乐观的品质给了孩子非常好的影响。
二、管理型的父母与理性化的孩子。在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为孩子严肃认真的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而骄傲。当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力时,长幼能够相处融洽;如果给孩子定下强制性的规则,将会产生麻烦;如果父母用劝告或惩罚的手段让孩子就范,孩子会伤心并伴随越来越重的屈辱感。不论在任何年龄,理性主义者对自己该做什么都心中有数。最易与理性化子女发生冲突的是意志坚定的管理型父母,一方面孩子渴望由自己决定选择干什么,另一方面家长认真地为孩子安排一切,这一矛盾使双方长久失和。
⑶ 五种父母类型你属于那一类
一、 代替型父母(依赖关系、父母高孩子低)
孩子呈现的状态:没有责任感、无价值感、没自信、没动力、不上进、依赖、压抑、害怕的
父母呈现的状态:盲目的爱、物化孩子、控制、低自我价值
二、预防型父母(依赖关系、父母高孩子低游瞎)
孩子呈现的状态:不被信任、无价值感、没自信、容易出现偏差行为、破坏性行为、阴暗的
父母呈现的状态:不信任的、担心、焦虑、没安全感、拒绝、失望
三、 专业型父母(独立的、接纳、价值的平大雀等)
孩子呈现的状态:被滋养、尊重、有力量、信任、开始活出我是我
父母呈现的状态:接纳的、觉醒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
四、 教练型父母(独立的、主导的、孩子找到来自于身份价值的力量)
孩子呈现的状态:身份层面的发挥、欣赏自己的独特性、建设性行为
父母呈现的状态:信任自己、他人、环境,自我价值感高
五、 导师型父母(太阳型的、高自我价值、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
孩子呈现的状态:有生命力的、自信、能干、负责任、创造性行为、阳光的
父母呈现的状态:表里如神仿空一的,全然的爱,充满生命力的。
⑷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1、养育型:父母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和情绪对待孩子,如批评、指责、指挥和命令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往往不考虑孩子的思想,只需要他们服从。
2、财产拥有型: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支配。这样的家庭往往有些过于“功利”,做任何事更多都是考虑孩子可以给自己、给家庭带来什么收益和好处。一旦是家长认为对学习、对生活无益的事情,就严格阻止孩子去参与。
3、反向型:子女处于支配地位,父母属于从属地位,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都予取予求。
4、泛爱型:这类家庭的父母要么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都替孩子完成,不舍得让他去尝试。要么完全赞赏,不论孩子做出什么行为,都无条件妥协包庇、盲目赞同,很少做出正确的是非评价。
5、冲突型:亲子之间出现明显的冲突行为,父母攻击子女,子女叛逆、对立违抗情绪严重。
6、亚平等型:父母对孩子既能保持权威性,也能保持民主性。凡是孩子需要参与的事情,都能适当和他们商量,征求意见。虽然父母仍然起主导作用,但孩子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亲子之间既有父母子女之情,也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样的亲子关系是6种类型之中,相对最为平等、健康、轻松的一种关系。
⑸ 父母的类型
上次我们思考了父母的本质问题,我们已经为“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进行深入的思考。现在我来讲一下父母的类型。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四种,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称作儿童教养方式。
什么是儿童教养方式?
儿童教养方式(child-rearing styles)指父母在各种情境下表现出来的教育子女行为的集合体,它创造了一种持续的教育氛围。
黛安娜·鲍姆琳德在她一系列研究中,通过观察父母与学前期的孩子的交往,收集了有关儿童教养行为的资料。她的发现和其他后续研究共同揭示了能够稳定区分有效教养方式与无效教养方式的三个特征: 接纳和参与、控制、给予自主性。(Gray&Steinberg,1999;Hart,Newell&Olsen,2003)
儿童教养方式与尼尔森博士的《正面管教 》中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三种互动方式异曲同工。
儿童教养方式有四种: 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不过问型。
先来说一下不过问型儿童教养方式,它表现为 对子女 低接纳、低介入、低控制,并且漠视孩子对自主性的要求。 这种父母往往因夫妻感情不和而情绪低落,被生活压力完全压垮,以至于很少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
不过问教养的极端形式是一种儿童虐待,称为忽视。对孩子越早的忽视,越会阻碍孩子发展的几乎所有方面,包括依恋、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即使父母的不过问并不严重,孩子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情感的自我调控力差,学习不良和出现反社会行为。
我小时候是不过问型的教育方式,因为能体会到母亲独立一人撑起这个家的艰辛,所以我很懂事,极力把真实感受掩藏起来。导致于在青少年期去市区读书时出现众多问题。自我感觉调控力也是极差。
回归话题,现在我们来讲一下放任型教养方式,它表现在 对孩子疼爱、接纳,但是不介入。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放纵,放任自流。 他们很少控制孩子的行为,在孩子无能力做决定的年纪,就让孩子自己做主。
只要孩子愿意,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吃饭、上床睡觉,随心所欲地看电视。孩子不必学会礼貌或做家务。有些放任型父母确实认同这种教养方式,但还有许多父母这样做是因为对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缺乏自信。
放任型父母的孩子容易冲动、不顺从并且反叛。比起那些父母控制更多的儿童,他们还对成人有过度的要求和依赖性,完成任务的坚持性较差。对男孩来说,放任型教养行为和依赖、无成就的行为之间有较高的相关。
第三种,专制型儿童教养方式,它表现为 对子女的低接纳和低介入,高强迫控制,孩子的自主性低。 专制型父母看上去冷漠而拒绝。为了实施控制,他们喊叫、命令、批评和威胁。“我叫你这样做你就得这样做”是他们的态度。他们替孩子做决定,希望孩子唯命是从。如果孩子反抗,专制型父母就会以武力相向,严厉惩罚。
专制型教育出的儿童焦虑,不快乐,低自尊,低自信,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敌对反应。男孩尤其表现出高度的愤怒和反抗,虽然女孩也会冲动行事,但她们更多的是依赖,缺乏探索精神,易被困难任务击败。
除了对孩子进行直接控制之外,专制型父母会采用一种所谓心理控制的狡黠(xia)的控制方式,侵入并操控孩子的言语表达,个性和对父母的依赖,他们希望替孩子决定一切事情,经常打断或否定孩子的一切想法、决定以及对朋友的选择。
当他们不满意时就会收回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感情取决于孩子是否听话。专制型父母抱有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往往超出了孩子的发展水平。受到心理控制的儿童会表现出焦虑、退缩、反叛和攻击行为等适应性问题。
最后一个方式是最有效,也是最成功的儿童教养方式——权威型儿童教养方式。表现为 对子女的高度接纳和参与,恰当的控制技巧并给予一定的自主性。 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和蔼、关注,对孩子的需要敏感。他们建立起一种令人愉快、充满感情的亲子关系,亲子之间连接紧密。
其次,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富于理性而坚定,她们要求孩子表现出成熟行为,并对自己的期望作出解释。再次,权威型父母逐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允许孩子在能力具备的方面自己做决定。
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有关,如乐观、自控、坚持性、合作、高自尊、社会性和道德成熟、良好的学习成绩。
为何权威型教养方式有效且成功呢?
在很多相关的研究中,人们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儿童发展的关系各有解释。有人认为,适应良好的儿童,其父母表现出来的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因为他们的孩子有合作、顺从的素质。但追踪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能促进各类气质的儿童成熟。它通过以下方式为积极的父母影响营造了一种情感背景:
1、疼爱、参与型的父母在给孩子制定的标准中感到安全,他们能够为关心、自信和自控的行为提供榜样;
2、儿童更可能遵守并内化他们认为公平、有道理而不是唐突、武断的控制;
3、权威型父母根据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合理要求,给予适当的自主性。这些父母让孩子知道他们有能力,能够为自己成功地做一些事情,因而培养了儿童高度的自尊以及认知和社会成熟性。
4、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好处包括,父母的接纳、参与、理性控制,帮助儿童免受家庭压力和贫困消极的影响。
久而久之,父母教养和儿童成长变成一种双向关系。父母耐心而坚定的干预会促进儿童产生良好的适应,为积极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
思考题:在教育细节中,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权威型的教育方式,请列举2-3个例子。
⑹ 父母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多数父母都是用自然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甚至是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学习如何做父母。
父母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讨好型”。这类父母希望孩子幸福开心,不希望孩子有负面情绪,认为满足孩子是正常的、孩子长大自然懂事,因此容易满足孩子提出的需求,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生气时,家长会试图逗孩子开心,结果导致孩子的需求越来越高,孩子没有界限的概念,会越来越任性,认为得到的都是理所当然。
二是“说教型”。这类父母希望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行为准则,希望孩子成功,认为孩子做得好是应该的。他们有严格的行为规条,当孩子的行为与之不符时,就会讲他们认为对的道理,他们往往更关注事情的结果,而不关注孩子的情绪。结果可能导致孩子得不到认同和肯定、缺乏自信;容易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对抗和愤怒的情绪,影响亲子关系往更差的方向发展。
三是“冷漠型”。这类父母抱着“一切顺其自然”的想法,他们虽然心里也爱孩子,但觉得知道他安全就足够了,他们相信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干涉也没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采取“不关注、不干涉”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导致孩子得不到适当的引导,没有安全感,不知如何与外界沟通,也有可能变得有侵略性,或者出现自闭的症状。
四是“体罚型”。这类父母相信“孩子不打不成材”,做父母的就要有父母的权威才行。孩子有负面情绪或行为不符合其标准时,他们会斥责、甚至打骂孩子,结果可能导致孩子自尊受挫,自信心严重不足,常有耻辱、不值得存在的痛苦感受,甚至可能产生自虐或暴力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