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为子女,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孝顺老人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尽心照料,常回家看看爸妈,陪爸妈聊聊天,买些爸妈喜欢吃的食物,带着爸妈去旅游,买爸妈喜欢穿的衣服,教会爸妈上网聊天……
我母亲70岁了,我和她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居住,每天我们只能在微信上见面,我会教母亲如何使用微信聊天,如何转账,如何发红包等等。教会父母学会上网聊天也是一种孝顺的方式,不能让父母落伍,一定让他们学会这种时髦的交流方式,看着他们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㈡ 父母生病卧床,作为子女。我们应当什么,这是我们的什么
父母生病卧床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在床前尽孝,给予充分的照顾,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㈢ 父亲生病了,很严重,当子女的应该怎么办
父母就是子女的天,每个子女都不能坦然地面对父母的离开!在面对父母的重病,难免有无能为力的自责与无助,不管怎么选择心中都还是会有遗憾,所以只能尽量做到问心无愧。
其实,在老人最后的日子里,让老人缓解痛苦,帮助老人了却未实现的心愿,让其生活愉快、舒心不失是一种好的选择。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每个子女最遗憾与痛苦的事情。趁我们的亲人还健在的时候,多陪伴他们,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多陪陪父母
在父母生病时候孩子去陪护这是责任和义务,同时这样也是报答父母的一种表现,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当他们有事情的时候,正好就是孩子该做表现的时候了。
为人父母,心里想的、念的还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为人子女,不要嫌老人啰嗦,不要嫌老人生病了给我们添麻烦,因为老人在世的时候,是作为子女体现恩义和情义的时候,希望大家真正能把孝心去好好落实。
㈣ 请结合父亲的病有关内容说说生活中我是如何尽孝的
父母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当父亲生病了,我好橘们哦尽力的为他医治,在倾尽所有的前提下,要照顾好父亲的气车,多陪伴父友桥团亲嗯,消贺理解父亲,照顾好父亲,这就是作为子女最应该做的
㈤ 父母重病,如果是儿女应该怎么办
能问出这种问题,我可以理解为作为子女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我们换个思路,身为子女也同样都为人父母,假如有一天我们自己病重,子女无力承担经济治疗要放弃,我们要作何感想?
今天我们不搞道德绑架那一套,客观理性的分析。
每个人看待事件的眼光不同,就用正常逻辑理论。
人其实从懂事儿时就明白自己总有天会面对死亡,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会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明明知道自己终归要死去,每个人也都奋力的活着。
我们从来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死去,正常情况也不会盼着亲人死去。
有人都说了,家庭条件不允许我拿什么治疗?
病重不等于无可救药,如果因为明知道病情无法医治经济条件又不允许,请量力而行,尽孝了也没什么。
即便我这么说,应该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会倾力去积极治疗,这个不解释了,人性还是温暖的。
再又是另一种情况,父母病重明明可以医治,或者需要高额的医疗费,遇上家庭条件一般的有没有能力想放弃。
这种子女,不做评价,还有评价的必要吗?没有。
我们不要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人遇到问题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只要想解决,就一定能有方法解决。
这是真理,往往多数人听了后抱怨。
条件没有!我去借钱吗?
治好了是可以,我们不想背着巨额债务!
只要抱怨,别怀疑,即便有一丝可能性,也不会去解决。
抱怨的潜意词就是不想。
说到底,无论父母怎样,作为子女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力而为,不留遗憾。
可能有些人觉得钱重要,父母已经病重了,耍耍赖放弃了也就那样了。
听我一句劝,等你临死的时候,你会知道后悔的。
㈥ 父母生了大病,作为女儿没啥钱,我该怎么孝顺父母
而且如果你是独生子女的话,那么就更加了,毕竟金钱和照顾两头的压力都会压在你的身上,你肯定会被压的喘不过气来。这时候我感觉尽力就好,总不可能把全部的家产全部拿出来给父母治病,毕竟你跟你的小家的人还是要生活的。我想很多父母还是能够体谅你的,其实很多父母得知自己生大病的时候,很多都是不愿意去治毛病的。他们怕拖累自己的子女,宁可自己就这样死去,也不要把孩子的小家庭给拖垮。
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无私的,但是反过来,孩子对父母的爱就不一定是无私的。只要尽力做就好,父母能够理解你的所作所为的。
㈦ 父母生病住院后,子女怎样做才最孝顺
根据生病父母的实际情况,例如有的老人缺少陪伴,其实自己有养老金,就是没有子女在身边孝顺,哄他开心,我们给他再多钱,他也无所谓,因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金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人老了,也花不了多少钱,除了生病,日常开销其实并不多,养老金,退休金吃不完的,那我们就应该满足他的心愿,多陪护,给他做适合病人吃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多一点去陪护在身边,帮忙跑腿,梳洗,照顾日常起居,陪他聊天,把日常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的,让他每天都满足,开心,心情好了,说不定会增强抵抗力,能够多活几年,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最想要的是一家人齐聚一堂,有的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有一个三病两痛的,身边连一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更有甚者,死了,臭了,才被人发现,那也是挺悲惨的,又不是无儿无女,搞得好像鳏寡孤独,有的老人可能没有退休金,身体又总是有病痛,像这样的老人,我们就要尽自己的能力,带她去治疗,因为到了一定的年龄,其实是很害怕死亡的,儿女不给治病,老人会心寒,毕竟我们小的时候,有身体不舒服,父母都是通宵达旦的照顾我们,一路守护,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是责任,也是义务…总之,是要根据老人的实际需要,缺什么给与什么,个人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孝心!
㈧ 子女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谢谢你的提问,请听我娓娓道来:
一直以来,在公交、地铁上给老人让座,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
但大连76岁老人刘增盛,却要与这个“习俗”做对抗。
他认为自己身体好,能站着就站着,不需要被区别对待。
退休后,刘增盛和朋友在旅顺开了个工作室,收藏老式放映机和胶片电影。每天两趟地铁,一趟公交车,一来一回很难避开上班高峰。
为了不被让座,他会找个角落,脸朝外,背对乘客。
但还是常有年轻人给他让座,一来二去互相谦让,拖延许久。
为了避免尴尬,他在朋友的建议下,在胸前挂了一块写着“勿需让座”的LED显示牌。
每天上车,刘增盛还特意挺直腰板,带点理直气壮、雄赳赳的感觉。
他想告诉所有人,自己没有老,只是一个满头白发的“壮小伙儿”。
刘增盛说,不是老人就需要让座,身板硬朗的,80岁也可以不让座。但如果有需要,即便是年轻人,也该给他们让座。
一夜之间,刘增盛“勿需让座”的照片走红网络。
不少网友赞赏他的作风,称他为“硬核老人”。
刘增盛说,他做这件事,并不是希望所有老人效仿,凡事要讲究量力而行。
他更想传递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
▼
一直以来,尊老都是我国传统美德。
年轻人对待老人,要保护,要孝敬,要给他们让座。
儿女们对待年老父母,要让他们“享福”,不让他们做饭、洗碗,做家务。
初心是好的,但行为上,往往容易矫枉过正。
形成一种老人就是“老朽”,没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轻人包办一切的偏见。
以为只要给老人吃好喝好,满足生活物质和安全的需求,让他们安度余生,就是最大的孝敬。
却不曾想,这种“废物式”养老,不仅会加速衰老,更是对他们最大的羞辱。
▼
随着物质生活提高,绝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够自理的。
他们欠缺的,是和年龄对抗的自由。
要知道,老人最大的痛,是服老。
假设一个人能活到80岁,从退休算起,还有20-30年的时间。
如果什么都不干,就是等死,将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偶、失独、失能老人。
孤独感会让他们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伤及身体健康。
美国芝加哥大学有研究表明:长期孤独,会使早死风险增加14%。
如果对老人的孝敬只是靠给钱、买东西,一味提供物质,而忽视心理需求。只会加速他们死亡。
但可悲的是,当老人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向年轻人讨教。
不少人会表现出不耐烦情绪:
“知道这个干啥呀?”
“好好带孙子就行。”
“说了你也不懂。”
“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学不会的。”
简单几句话,就割断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有奔头、有意义?
▼
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作为”才会“有快乐”。
老人也是一样,他们也有自由意愿,有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方面与年轻人无异。
所以,我们要打破社会对老人的固有认知,充分尊重他们的各种选择自由。
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以及“老有所乐”紧紧联在一起。
活到老,学到老。
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学其所爱。与社会产生联系,能大大抚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山东巨野的姜淑梅,曾经是“九段文盲”,完全不识字。
后来丈夫去世,姜淑梅孤独到了极点。60岁时,她听人们说:读书是抵抗寂寞的良药,于是她决定开始学字。
每一天,家里都传来声音。
“乖孙女,快告诉姥姥这个字怎么写!”
“好女儿,你教教你老妈怎么查字典!”
姜淑梅很好学,身边的人都是她的老师,广告、说明书、电视字幕都是她认字的教材。
令人欣慰的是,家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支持。
他们觉得,满足老人的愿望,才是最接地气的孝顺。
很快,姜淑梅把常用字都学会了,开始沉迷书海,大量阅读。70多岁时,姜淑梅尝试着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还成功发表了。
这给她带来了无比的自信。
于是姜淑梅每天笔耕不辍,努力写作。
76岁时,成功出版了《乱时候,穷时候》一书,还卖出了7万册。
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版了5本书。
姜淑梅的事迹让人震惊,不少人称她为“传奇奶奶”。
▼
但其实,从60岁到76岁,整整16个年头。是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时间。
凭什么年轻人可以用16年完成人生转变,老人却不能?
很多时候,老人都缺少一个学习、尝试的机会。只是社会的偏见,让他们止步不前,故步自封而已。
由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脱节。在年轻人观念里,老人总有种种不符合时代的缺点。
他们早已习惯了“老人无法工作”的现状,只能跳跳广场舞、逛逛菜市场、带带孙子。
但去年年初,阿里巴巴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彻底打破这一思维定势。
招聘岗位叫“淘宝资深用户研究专员”,只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
需要在中老年人圈子中有号召力,能以中老年群体视角出发,深度体验“亲情版”手淘产品,发现问题并反馈问题。
关键是,给出的薪水待遇非常高,年薪范围是35万-40万。
招聘信息一出,全国老人纷纷报名。从简历可以看出,老人个个身怀绝技。
65岁李璐是杭州市广场舞协会副秘书长,也是社区知名的体育达人,练拳练舞样样拿手,电脑音乐也样样精通。
67岁的熊昌烈,出版了一本书叫《资本圈》,在美国、中国、加拿大图书馆都有收藏,网上已经卖断货了,他希望能送一本给马云。
71岁的章中麟喜欢跳舞,09年开始在西城广场组织舞蹈队,已经有200多名学员。
有人还惊奇地发现,求职者中不乏清华北大毕业生,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
甚至有人用双语进行申请。
▼
不可否认,老人的工作能力,随着年龄增长有一定的衰退。
但科学研究表明,60岁时大脑处理的信息量是21岁时的4倍,开朗的老者,即使到了90岁,依然思想活跃。
而且,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洞察力深刻是老年人的优势。
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创造力并没有消失,甚至更强!
要想度过幸福晚年,除了要学习自由、工作自由。
更重要的,还有情感生活的自由。
目前,我国有1.2亿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4500万。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情感生活不尽人意。有的为了子女,避免家庭冲突,隐忍自己的感情。
有的丧偶后孤独寂寞,虽子孙满堂,却晚景凄凉。
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个年龄的人,都有交友自由,感情生活都应该受到尊重。
曾有读者留言说,自己中年丧偶,一人含辛茹苦将两子女抚养成人,并将他们送到了国外生活。
可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十分寂寞。
后来通过婚姻介绍所,他结识了一位离异女干部。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两人决定再婚。但子女却坚决反对,认为他临老入花丛,为老不尊。
就这样,好好的一段姻缘被生生拆散,读者为此非常伤心。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
年轻人要追求爱情,老年人也一样,这并不是什么丑事。
如果子女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对老年人交友横加干涉,只会徒增痛苦。
婚姻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婚,生活上可以互相照料,精神上互相慰藉,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父母和子女关系是平等的,不应该存在一方强大,另一方弱小,一方决策,另一方服从的关系。
即便在身体功能受限的情况下,老人也依然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
真正的尊重,不是自以为是的干涉,而是用心倾听和了解老人的真实想法。
在不少老人心里,年龄只是数字问题。
能走能跑能折腾的话,谁不想像个小伙子小姑娘一样,接触多姿多彩的世界。
实际上,青春对任何人都没有设限。老年人也能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明星。
2019年中国国际时尚周,100位中老年“超模”亮相开场大秀。
表达中国女性的时尚和无龄感,也改变人们对“中国大妈”的刻板印象。
一些艺术家用手中的镜头,展现老年人生命的厚度。
厦门摄影师小野杰西,为85岁爷爷拍摄了一组帅气时尚的照片,使其被喻为中国最帅气老伯伯。
80岁的乌镇老妇胡晖,不仅会网购、在线交流养生穿衣搭配,直播和抖音也被她轻松玩转,“网红奶奶”名不虚传。
燃爆的街舞,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人跳起来一样青春洋溢。
公园硬汉大爷,秀出6块腹肌,行走的荷尔蒙,丝毫不输小鲜肉。
不管活到什么年纪,都不要被刻板印象捆绑自己。
老人活出自我,追寻自由。照样能绽放人生的光彩。
▼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
老人也曾有过梦想与追求,或因生活压力暂时搁浅,或为了家庭选择放弃。
但时光荏苒,年龄并没有剥夺他们的意愿和尊严。步入晚年后,他们的心愿更应得到每一个人用心的尊重。
有人说,老人其实就是小孩。
他们不喜欢被约束,想要走自己的路,告诉大家,我能行!
别以为他们老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他们有梦想的时候,千万别歧视,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就像他们当初给我们造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