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著名教育家冯友兰一生有多少个子女
冯友兰与妻子段掘任坤握亏核喜结良缘,任坤为冯友兰共生下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冯友兰的大儿子冯钟辽,小儿子冯钟越。大儿子冯钟辽毕业于西南联大院校,在毕业之后加入国民党,参加抗日战争,在战争中任翻译官,最终定居美国,加入美籍,成为美籍华人。小儿子冯钟越,是科学界有名之士,可以说冯钟越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科学,致力于飞机结构的研究,为我国的航空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先驱者。
冯友兰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冯钟琏,小女儿冯宗璞。大女儿冯钟琏的一生是很普通的,但同时也是很伟大的,她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外语系,后期空尘从事教师职业,为祖国的未来培育了大量的翻译人才。小女儿冯宗璞,这可以说是冯友兰最为有名的子女,因为只有小女儿继承了冯友兰的遗志,徜徉在文学家的殿堂,为我国的文化界的一颗新星瑰丽之人才,在她的手上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名著。
❷ 冯友兰的女儿是宗璞,儿子是冯钟越,他还有其他孩子吗
宗璞的父母冯友兰、任载坤生育了二子二女:长女察旦冯钟琏歼颤、长子冯钟辽、次女冯钟氏没败璞(宗璞)、次子冯钟越。冯钟越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被宗璞称为“小弟”
❸ 冯友兰人生经历
你好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手友森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学者冯友兰的彩照[1]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被编入中学教材。1915年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开封一个中等学校教书,不久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在燕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曾出其手。曾长期任教清华大学,历任清华及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清华校务委员主席,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有重要贡献。一生为了治学,收藏有中外图书数万册,其中不乏古籍和善本图书。尤对中外哲学史料的收藏较为系统,文史著作大半。1994年,其亲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其藏书捐赠给清华大学收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文库主要收藏冯友兰先生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 000余册图书。著《新理学》、《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论文集》、《四十年的回顾》、《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现代哲学史》等数十种。[2]
中学时期
冯友兰照片集(20张)
冯友兰,字芝生,告逗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
祖籍山西高平县,清康熙55年(1716年)先祖冯泰来河南唐河祁仪镇经商,遂定居于此,百余年间,繁衍为当地望族。祖父名玉文,字圣征,一生无意于功名,善作诗,有《梅村诗稿》。父亲冯台异,字树侯, 号复斋。生于清同治5年(1866年),光绪15年(1889年)中举人,曾任唐河崇实书院山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殿试位居三甲榜尾,赐同进士出身,至湖广总督张之洞幕下帮办洋务,曾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后任湖北崇阳县知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病逝於任所。
冯友兰的早年教育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并无两样。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好在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易经》和《左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了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约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两年后,遵其母嘱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第五中学。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当时的上海第二中学,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正因如此,冯友兰反而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大学时期
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当时的北京大学,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使冯友兰眼界大开,并且深受影响。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京大学任教。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健将,并专以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为旗帜,大肆鼓吹全盘西化论;一个是一踏进武昌中华学校即宣称“我此来除替释迦牟尼、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的东方文化派砥柱,专以复兴中国文化为职志。二位先生年轻气盛,才姿英发,各据讲坛,展开了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大辩论,冯友兰幸逢其会,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毕亩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婚姻生活
冯友兰北大毕业后回到开封,第一件事是结婚成家,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冯友兰的婚姻同这位哲学家的哲学创作一样,都带有近代启蒙的色彩。他的婚姻似乎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制度。还是在1914年,冯友兰在上海第二中学读书时,经同学介绍,与他的同乡河南新蔡人任坤订婚。任坤是辛亥革命的前辈任芝铭先生的第三个女儿,其父最早在河南提倡妇女解放,并先后将包括任坤在内的三个女儿送到当时女子的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冯友兰与任坤订婚时,正是任坤在女子师范读书的时候,于是两家相约:在任坤毕业后方能结婚。1918年夏天,冯友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恰好任坤也读完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二人双双拿到了两所高等学府的毕业文凭,并一同回开封结婚。此时冯友兰23岁,任坤24岁。
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头脑中经常思考的是社会、人生和哲学。而家庭生活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出身世家而又受过高等教育的任坤身上。因此冯友兰的成就与这位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实在不能分割。正因有这样一位贤妻良母,才使冯友兰“不相累以庶务”,专心从事创作。在“文革”期间,冯友兰屡遭抄家,备受欺凌,又多亏任载坤的多方护佑方使得冯友兰在精神上有一隅之安。也正是在“四人帮”倒台,冯友兰又遭批判之际,任载坤因患肺癌医治无效而溘然长逝,她带着千般无奈和万般凄凉离开了人世。从1918年夏至1977年秋,这对真正可以称得上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共同走过了五十九年的漫长道路。五十九年前,冯友兰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如此结局的。因为对于这位哲学家来说,爱情、婚姻、家庭和任何事物一样,虽然都有一个过程,但其本质是稳定的。在冯友兰这位哲学家心目中,“爱的本体”,生活的本体,早已与他生命的本体融在一处而成为一种永恒,那还会有什么牵挂呢!二人生女儿作家宗璞。
创办刊物
1918年6月,冯友兰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开封,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冯友兰虽未及亲临,却积极响应,并同几位好友创办一名为《心声》的刊物。在他起草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三松堂自序》)。《心声》成为当时河南省宣传新文化运动之独一无二的刊物。引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交战最激烈的时期之一。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并经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大力宣传、介绍而广为传播;而杜威、罗素等人的访华讲学,再加上胡适、丁文江等人的大力鼓吹,又使实用主义、马赫主义、新实在论的影响扩大,成为一时显学。与此同时,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亦纷纷涌入。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思想,一些封建守旧派亦树起复古的旗帜,固守本土文化,拒斥外来思想。一时之间,风云际会,蔚为壮观,各种思想、流派之间展开了正面的交锋、冲突,中西文化进行了一场全面的较量。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以空前尖锐的形式被提出来,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大家都在探索中寻求答案。
生当此时的冯友兰,对此类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武昌中华学校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决和回答的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纵观冯友兰一生的哲学史研究及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莫不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问题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赴美考察正是带着对这一问题寻找答案的想法,冯友兰于1919年赴美考察,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由于当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中国思想界风行一时,因此冯友兰对此派哲学也比较感兴趣,并专门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同时,他还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在美考察期间,冯友兰还有幸拜会了莅美访问、讲学的印度学者泰戈尔,共同探讨了东西文化的若干问题,并将谈话记录整理成《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一文,发表在国内《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时,他对国内学术界亦颇为关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认为中西文化之争绝非古今之争,而是作为文化产生之根源的“意欲”的根本不同之故,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了对东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较研究。冯友兰当时对此书观点颇多契合,并立即用英文写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向美国学术界介绍梁的著作和思想。
学成回国
1923年,冯友兰在杜威等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在此文中,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益道;第三类是中道。这三派哲学的分歧导源于对“天然”与“人为”的不同看法。他认为,人类所经验之事物、无非两类:一是“天然”,一是“人为”。“自生自灭,无待于人,是天然的事物。人为的事物,其存在必倚于人,与天然的恰相反对”,有的哲学家有见于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为境界,是为损道派,如中国古代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之老庄即是典型;有的哲学家有见于人为境界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为益道派,如主张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学和“人力胜天行”之中国墨家学派即属于此类;而有的哲学家则持调和折中的态度,主张兼收天然和人为的益处,是为中道派,此派当以主张“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为代表。对此三派,冯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但对儒家思想的偏爱,又使他明显地偏向于中道派的儒家哲学。冯友兰这种中西哲学之比较观,与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虽说法有异,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这不能不说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论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梁以印度文化作为人类的最后归宿,冯则以儒家文化为归趋,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冯友兰最终还是超越了这一观点。1923年,冯友兰考察回国。
1925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同时还给美国人办的一所华语学校讲授《庄子》。在此期间,他的主要著作是1926年出版《人生哲学》。此书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的中译本,后半部分《一种人生观》是他根据1923年冬在山东曹州省立六中演讲人生哲学的讲稿整理扩充而成。冯友兰在后来回忆说:“在我的哲学思想中,先是实用主义占优势,后来是新实在论占优势”(《三松堂自序》),他的这种由实用主义到新实在论的思想转变,在《人生哲学》中就已明显地体现出来。在这本书中,他自称持新实在主义观点,并力图把新实在主义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他后来建构的新理学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28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1927—1937年),是冯友兰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时期。
1931年和1934年,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出版问世。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后来还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出席哲学会议
冯友兰曾于1934年应邀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会后,他又通过申请获准访问苏联。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探究事实真相的心理,踏上了苏联的国土。冯先生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关于苏联革命后的情况,有人把它说成是天国乐园,有人把它说成是人间地狱,我想亲自去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通过耳闻目睹,他得出了如下结论:“苏联既不是人间地狱,也不是天国乐园,它不过是一个在变化中的人类社会,这种社会可能通向天国乐园,但眼前还不是。”(《三松堂自序》)冯生先的这种印象是比较真实而不带任何偏见的。他还通过横向比较,得出了另外一种结论:封建社会“贵贵”,资本主义社会“尊富”,社会主义社会“尚贤”。
被捕审讯
回国后,冯先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了两次正式演讲。一次是漫谈苏联见闻;另一次是以“秦汉历史哲学”为题,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思想为基本要素的“新三统五德论”,集中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这次讲演引起了官方的怀疑与不满。次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他竟被国民党政府警方视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审讯。国民党此举引起全国哗然,人们纷纷提出抗议。迫于全国的民主势力,冯在被关押、审查数天后,遂被释放。对于这次事件,鲁迅先生曾在一封书信中愤然说到:“安分守己如冯友兰,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鲁迅书信集》)这次事件对冯的震动也颇大,但他并未因此而与国民党决裂,而是选择了更加谨小慎微的道路。
创制新理学体系
1937年至1946年,是冯友兰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而成。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冯友兰虽身处后方,却心系国事,常为中华民族之存亡而忧心如焚,感慨凄凉。在暂避长沙时,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1946年5月 西南联大的使命结束,冯友兰为联大纪念碑撰写了碑文。碑文气势磅礴,旨正意远,文采横溢,旅美史学家何炳棣称其为二十世纪的一篇雄文。冯友兰自己也很看重此文,晚年回忆说:“文为余三十年前旧作。以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词藻,有音节,寓六朝之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有蕴于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
望采纳!
❹ 冯友兰生平简介
冯友兰出生在一个“诗礼人家”,家境殷富,极重 教育 。早期确立了新实在主义的铅空哲学信仰,并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冯友兰哲学作品为 中国哲学 史的 学科 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冯友兰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生平简介
冯友兰,运哪祖籍乃是我国的河南省南阳市。是我国当代的一代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生平在教育界和哲学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冯友兰死后,被旁激码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儒学家,声名响彻国内外。
冯友兰的生活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也是经历了不少波折的。冯友兰的家庭可以说是书香世家,其祖父、其父亲都是典型的读书人,祖父虽无功名傍身,但却尤其善长作诗,而父亲则是取得了进士的功名。冯友兰的 文化 教育经历,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经历了按部就班的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加上家庭文化的熏陶,冯友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文学修为,在高中学业结束后,冯友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从此开启了他的哲学之路。
完成学业之后的冯友兰与任坤两人喜结良缘,度过了一段浪漫而平实的日子,任坤作为冯友兰的贤内助,真是给冯友兰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冯友兰专心研究哲学的时候,家庭生活则全依赖任坤的操持。但在_时期,冯友兰受到了深深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任坤则在这段时期永久的离开了冯友兰,给予了冯友兰深沉的打击。
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内容
纵观冯友兰的所有文著,其大部分文学著作中,均阐述了一个中心思想,哲学就是求好之学。如何来解析这句话呢?求好的含义其实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也很多,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其实是说明了哲学的作用,哲学的开展是围绕着如何确定人生价值观,确定人生理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在冯友兰先生著名的《人生四境界》中,对他的哲学思想展开了更为详尽、更为具体的描述,冯先生围绕着人生哲学,将一生分为了四个境界,即 自然 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讲述了哲学不能违背天理伦常,应该是大环境下的顺势而为,切不可逆流而上,这可以说是物质哲学,当将这个整体放入一个大环境之中,与天地能够融入一体,这样才能够有精神层面,才能够上升到冯友兰的精神哲学,完成从物质哲学到精神哲学的转变,这就是冯友兰的哲学之道,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精神切不可脱离物质。
如果说以前人们提出的哲学总是带有批判色彩的,那么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一定是打破了这些常规学派的,打造了中国新派哲学,肯定了哲学中的功利,同时也提出了哲学中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介绍
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生平简介相关文章:
1. 历史名人冯友兰简介
2. 南京简介阅读答案
3. 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
4. 陈寅恪人物简介
5. 历史名人秦桧简介
❺ 冯友兰的父亲是如何得缺
湖北崇阳县政离任。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是悄带清光绪年间的进士,考中进士后有2年多的时间没有合适的空缺职位可以任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北崇阳县政离任,才得以“得行裂缺”署理湖北崇阳县政,公元1908年,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病逝于湖北崇阳知县启前任上。
❻ 冯友兰的家庭关系
父亲:冯台异,曾做过晚清知县。
母亲:吴清芝。
妻子:任载坤,字叔明,河南新蔡人,生于清轮银光绪二十年二月廿缺兄二日(1894年3月28日),时年21 岁,正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弟弟:冯景兰是一位地质学家。
妹妹:冯沅君是一代才女,现代作家、学者。冯沅君没有子女。
堂妹:冯让兰是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的夫人。
外孙女:冯钰,现TOM在线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
长女冯钟琏: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是北京31中优秀腊扮宴的语文教师,1975年去世了。
长子冯钟辽:辽西南联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成家立业,是锅炉专家。
次女冯钟璞(宗璞):中国知名作家。
次子冯钟越:中国航天工业部主任工程师,飞机强度专家,惜天不假年,赍志以终时才51岁。
❼ 冯友兰的生平如何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冯友兰是中国现代的一位哲学大师,他在哲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从而使他成为当时中让尘粗国影响最坦镇大的哲学家。冯友兰在哲学上还有一个贡献,就是他在1931年、1934年写作的《中国哲学史》兄物,多年来一直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❽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生平简介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县人,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下面我整理了国学大师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物资料,欢迎大家的阅读!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物简介
则猛国学大师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哲学贡献
1923年夏,国学大师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3]》,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国学大师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国学大师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国学大师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4]》***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国学大师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国学大师冯友兰学术孙纯桥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学大师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学术行年简谱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物评价
国学大师冯友兰一生勤勉,著述巨集富。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巨集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如果说,冯氏前期***抗战以前***的治学旨趣在于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而直可称其为哲学史家的话,那么,他后期***抗战爆发后,尤其是抗战期间***的为学进路则重在以“六经注我”的精裤此神,运用西方新实在论哲学重新诠释、阐发儒家思想,以作为复兴中华民族之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写成的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人。
❾ 冯友兰人生哲学_“爷爷冯友兰把生命给了哲学”
“爷爷看起来总是很平静,从不喜形于色”和冯珏的采访约了很长时间,因为作为TOM副总裁的她有出不完的差,开不完的会。最终采访约在了她的办公室附近。刚升格为妈妈的冯珏身材恢复得很好,素雅、修身的连衣裙、淡淡的妆容,女强人冯珏也是IT界著名的美女。
冯珏从小生活在北大燕悉凳园,母亲是文学大家宗璞,父亲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蔡仲德。一家人都和冯友兰生活在一起,冯珏也管外公冯友兰叫“爷爷”。
“记忆中,爷爷一直是很平和的人。他对所有人说话的语气都是一样的,我甚至不记得他有任何不高兴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冯珏相信,爷爷的内心世界应该很丰富,也很强大。“绝闹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他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起起伏伏,但他有一个哲学家的完整的内心世界。”
冯友兰每天的作息都很规律。“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天天如此。他生活节奏即使有改变,也是被迫的改变,比如过节放假了,平时来协助他写书的助手不来了,那他当日的安排才会有一些变化。起床后会锻炼一下身体,原来身体好的时候会出去散步、做操,慢慢地改成在院子里散步,再后来就只能在房间里走走了。早上八点半,他便进了书房,直到午饭的时间都在写书。有时候家人会去敲门,叫他吃饭。”
冯友兰的晚年几乎是耳目失聪,他调侃自己“呆若木鸡”。即便如此,85岁高龄的时候,他还坚持口述,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
“爷爷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最后几年,他频频住院,躺在病床上或者下午在家不工作的时候就开始背诵杜甫的诗。我母亲也是一样,前段时间我还试着考她,没想到她真能把《红楼梦》每一回的题目都背出来。”让冯珏有些伤感的是,84岁的母亲现在也有像爷爷当年那样“耳目失聪”的趋势,但还在坚持整理爷爷的资料,同时还要进行自己的小说创作。“遗憾的是我帮不了她。”
在轮椅上度过的几年,冯友兰没有丝毫抱怨。在冯珏看来,爷爷对生活没有任何超出常人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要求。“可能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所以不在意现实生活中的那些难处。他的衣服特别简单,永远是那几套,到了换季的时候,也都是我母亲操持。他的心思几乎都在学术上,生活上的事一窍不通,也不需要他操心。”
“我常给爷爷读报,他不评论,只是安静地听”
冯友兰一直会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只要有空,冯友兰就一定会一一口述回复,让助手代笔。有时候,助手没来上班,女儿女婿又都忙,冯友兰便会让小冯珏来帮忙。“那时候,我大概才上小学。他很尊重我,会让我在读者回信的最后注明孙女冯珏代笔。那个年代的人也很可爱,等再回信的时候,还会说问冯珏同志好。”
冯珏记忆中,爷爷从没有引导她去读过什么书,更不会给她讲述哲学问题。对于年少的冯珏而言,那些哲学问题毕竟“过于深奥”。
饭桌上,爷爷总会和父母讨论些大的话题,小时候的冯珏基本插不上话。
周末或者寒暑假助手休息的时候,冯珏就负责给爷爷读报。“当时市面上有的报纸我们家都订阅了睁宏旅,先给他念一下大标题,他愿意听的就继续念文章内容。但从不评论,只是安静地听。”冯珏告诉记者,其实爷爷也很关心周边的世界。“我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有亲戚来家里,还和他讨论深圳特区的开辟;对国际局势也一样,上个世纪 80年代的两伊战争他当时也很关注。”
作为哲学家,他有着超脱世俗的深邃与豁达,但面对家人,他也只是一个疼爱子孙的老人。他对孩子们都非常关心,只是不善于言语上的表达。冯珏记得表哥从美国打电话回来,那时候还没有无绳电话,他住在离电话最远的房间,当时行动已经很不方便的他每次都一步步地从房子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去接孙子的电话。
“他的内心对每一个人都抱着最真挚的情感,不管是对于家人还是对于读者。他善良到家里来了骗子都不会轰走。”冯珏还记得她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来了个骗子,自称是河南的亲戚,希望爷爷给他些钱。“爷爷从来就不用钱的,反正是把身上有的几块钱全都给了他。那人拿了钱还不走,一直在我家呆着。这种欺骗的事情对于他来说特别陌生。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回家,我们一老一小就看着那个骗子,特别有意思。”
在冯珏的成长中,从来不会因为有什么困扰而去请教爷爷,因为她知道“爷爷做的事情是特别神圣的,绝对不能去打扰他”。有时候,爷爷出去散步,小冯珏会在后面跟着,但也没有太多的交流。“他可能散步的时候都在想学术问题吧!但一点也不会觉得他严肃,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生意场上更人文,像爷爷一样尊重每一个人”
冯珏笑着回忆道:“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书,随手可及,除了厨房和餐厅。”但小时候,冯珏更喜欢看《格林童话》,再大一些喜欢上了狄更斯的书。
家里的氛围特别民主,父母没有刻意去培养冯珏在文学上的兴趣,而是尊重冯珏对建筑的兴趣,让她去学了绘画。“只是我天资实在不够,但我现在依然觉得建筑很美。”冯珏坦言出身于书香门第却选择了从商,也只是因为那个年代正好是商业浪潮席卷的年代。
在从商的道路上,冯珏走得一帆风顺,成为了光芒四射的成功人士,但背后却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甚至很残酷。二十几岁的时候,我拼得很狠,早餐安排个会,上午安排三个会,午餐还有工作会,到了下午还能安排三个工作会,晚餐后还能再见一拨人……年轻的时候身体和精力都很好,也希望能去证明自己,总想着把事情做到更好。”
冯珏坚信,只要肯付出,就很容易出人头地。在别的女孩逛街看电影的时候,她在忙着打拼,但并不觉得那是牺牲。即便是现在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冯珏依然不把工作视为负担,甚至不觉得忙碌有什么不好。“最重要的是你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信的事情。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在某一个机会点,你若错过了,可能就会倒退很多年。”
“如果要说爷爷对我的影响,我想就是最朴实的那点——对你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这种影响是不知不觉的,看着爷爷耳目失聪却坚持写书,当大学老师的父亲从没有请过一天假,母亲到现在还在夜以继日地整理爷爷的学术遗产、写作……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应该百分之百地努力把事情做好。如果要说别的影响的话,我想我也从爷爷身上学会了尊重每一个人,认真地聆听我的团队成员的每一句话。爷爷会善待每一个生命,就连家里的猫都和他特别好,猫饿了或者要出门,都会去找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