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字经当我不听父母的话时,会想到那句三个经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
白话译文: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
创作背景: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㈡ 《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什么意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意思是听到父母的叫唤,应该立即应答,不应迟缓;答应父母要做的事不可以懒惰,答应了要赶快去做;父母在教诲的时候,要恭恭敬敬的领受;父母训斥、责罚时,要虚心接受,以反省的心来接受。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尊敬、孝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儿女对父母应该恭顺体谅,悉心照顾,凡父母有所呼唤命令,必是父母有所需要或者教诲。
“子女孝顺,父母心安。家存孝道,国有忠臣。”只有在家庭内部培养起了纯正、善良的品行,才能在诸多的社会事务中立定脚跟,不惧不乱,做一个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贤人君子。
(2)父母什么须敬听父母什么须顺承扩展阅读
孝顺的意义:
中国历来尊崇孝道,倡导孝道的原因在于人类都是由各自的父母所生育抚养成人的,母亲以自身的血液身体的精华结合来自父亲的精华种子而孕育子女,在人类孕育需要十个月的时间子女方可诞生问世。儿女的成长代价是母亲身体的消耗和虚弱并因此而逐渐衰老。
孝顺是对人类个体夫妇生儿育女之壮举的致敬和感恩,孝顺的言行让家庭充满和谐的气氛,孝顺也是天道的要求,中华民族之所以人丁兴旺,是受上天眷顾赐福之华夏儿女,占据上天赏赐之地,善良朴实,代代孝顺,才有中国文化文明五千年之久。
㈢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历史故事.
父母呼 应勿缓
曾子曾经跟随老师孔子到了遥远的楚国。在楚国时,有一天,他忽然觉得心头砰然一动,顿感内心非常不安,就赶紧辞别孔子回到家乡问母亲那天自己心动是怎么回事。母亲说:“那一天我非常想念你,咬了自己的手指头。”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曾参对母亲的孝心,即使是在万里之外也能感受到母亲的召唤。”
㈣ 父母呼,行勿懒,父母命,须顺承,父母教,应勿缓,父母责,须敬听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释义: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㈤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内去做,不可拖延或容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这句话出自清朝李毓秀的《弟子规》。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5)父母什么须敬听父母什么须顺承扩展阅读:
赏析
赏析
《弟子规》全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㈥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出自《弟子规》还是《三字经》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出自《弟子规》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
就是指要尊敬父母.父母亲的叫唤,应该立即应答,不应迟缓,父母亲叫你做的事情,应该执行而不该懒惰对待;父母亲的责备,不能顶嘴,应该顺承。
㈦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自哪里
出自《弟子规·入则孝》。
解释: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应恭敬聆听。父母责备教训时,应恭顺地虚心接受。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
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的必备读物。
《弟子规·入则孝》节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白话译文:
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
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种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