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父母应怎么样对待幼儿

父母应怎么样对待幼儿

发布时间:2023-03-09 08:02:01

㈠ 父母应如何关爱孩子

1、创造充满爱意的融洽氛围

父母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是建立充满爱意家庭的先决条件。孩子在家庭里不但可以得到他的生活所需,他还需要在家庭里得到真正的、集中的关怀。如果父母在家里对孩子冷冷淡淡、漠不关心,孩子便会产生自卑情绪,变得孤僻。父母想要给孩子关怀和爱,首要的就是在家里通过言语和行动,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集中关怀,保证孩子在感情需要上的平衡。

2、引导孩子感受身边的爱

假如是单亲或者是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很少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于是她们的自卑、猜疑、补偿心理开始出现。为此,最好给孩子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他们观察父亲或母亲一天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就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也感受到了父母对她们的爱。这时,就需要鼓励孩子学会坚强,学会爱父母,做个有骨气的人。同时,要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与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知道:身边爱他的人并不少。

3、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

父母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请记住一定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去培养孩子,因为这种情绪是让幼儿心理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发育的.重要条件,你以身作则的教育孩子,时刻保持这种情绪,那么幼儿也会一直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

4、培养孩子自我价值

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获得他们可以掌握的能力,让孩子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当然,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那会让孩子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

5、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道德观念

幼儿的认识能力比较低下,他们需要成人给予认识上的指导和肯定。家长和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当孩子有帮助小朋友脱衣服、系鞋带、搬椅子等等良好行为,教师或家长发现后应注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这样,使他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别人带来快乐,是正确的,不仅可以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以强化,而且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关心与助人的乐趣,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经过长期有意识的熏陶,使他建立初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幼儿的情感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处处留意,抓住机会教导孩子,避免新闻中的悲剧再次发生。

㈡ 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相处

父母和孩子相处方式

父母和孩子相处方式,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孩子们当然也有自己的底线,这是不容他人触碰的。当家长们常常忽略了孩子也是有底线的,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相处呢,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相处1

一、如何与孩子相处

1、某些丢人的毛病

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2、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3、身体缺陷

一些诸如矮小、过胖、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4、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5、“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6、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二、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1、对子女的期望要切合实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对孩子成才的美好愿望,但教育子女时必须要有理性的态度,要从子女的实际出发,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学习成绩,不要一味紧盯著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这会使子女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造成了极大影响。

2、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要做好足够的认识好准备,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及时进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不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干涉过多,经常想控制自己,因此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对孩子的爱要适度。

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给孩子过分的爱,孩子本身也不愿意接受。调查中有的学生谈到父母过分的爱使他们感到于心不安,而且也使他们渐渐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安于接受父母的安排。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够使孩子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4、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子女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就不要对子女过分干涉,允许孩子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允许孩子有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要让子女大胆地去闯,在对生活的体验中获得经验,逐渐走向成功的人生。

了解了这些孩子们的底线之后,家长们就要注意了,这些底线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雷区,最好不要去触碰。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不去触碰孩子的这些底线也是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一种体现。如果家长经常去触碰这些雷区,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与孩子关系的紧张。

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相处2

1、关注孩子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孩子,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孩子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孩子的看法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孩子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孩子的看法,并与孩子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若这时父母应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

4、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宝宝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5、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如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父母冷暴力的危害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不再打骂孩子,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却有一部分家长将打骂转移为隔离、反思、轻视、冷淡。这种冷暴力正在深深的伤害孩子。

1、冷暴力会疏远亲子之间的距离。

妈妈试图用恐惧去威慑孩子,这种“冷暴力”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更大,这使得妈妈与孩子的.情感修复需要很长时间。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中很容易缺失安全感,亲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逐渐疏远。

2、冷暴力会让孩子感到缺爱。

因为工作太忙或工作上的不顺利,有些家长下班回家后对孩子不闻不问,无视孩子的问候和有意的亲近,对孩子疏于关心、态度冷淡。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爱自己,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3、冷暴力会造成孩子心理疾病。

父母长期的冷暴力使孩子的心理在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伤,孩子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研究表明:受到冷暴力的孩子,在心灵深层会被植入“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爱”等信念,成年之后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到自暴自弃的泥潭中。

4、冷暴力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有些家长喜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出现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判定为准,不给孩子任何辩解的机会。成年后,轻则失去活力,沉默寡言,重则抑郁不堪,自杀自残。

溺爱所造成的后果

1、自我中心化倾向

孩子从小就受“众星捧月”式的呵护,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红皂白,马上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期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代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

2、妨碍独立自主能力培养

照顾者过分溺爱保护,怕孩子出事儿长期搂抱,剥夺了孩子接触坏境和爬行练习的机会;凡事包办替代,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家长溺爱和包办替代,使孩子以后的独立自主能力缺乏,而孩子坦然接受父母照顾。

3、耐挫能力差,形成不良习惯

在一些家境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的收入足以维持家庭的生活,孩子的愿望能够马上满足,缺乏为生活奋斗的体验。加上有的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就能成才。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能力差,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完善发展自己的愿望。

㈢ 父母怎么正确和孩子相处

父母正确和孩子相处

父母正确和孩子相处,我们都知道父母正确和孩子相处就是一门值得进修的功课,也是有很大的学问的,因为家长们面对的是小孩子,想要知道父母怎么正确和孩子相处,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父母怎么正确和孩子相处1

不同阶段独处的特点

0—1岁

当婴儿身心舒服时,他常常会伊伊呀呀地说着“话”,玩弄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丫,不时翻动一下身子,开开心心而又不受打扰地独自玩耍。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了解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但很明显,他在享受这段独自玩耍的时光。

学会爬、学会走之后,宝贝的兴趣开始扩展到自身以外的空间与物品,他用小手够着他看到或触及到的物品,将它们抓起来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品尝着这些意外获得的“食物”。如果他玩够了某个物品,他的视线就会转移,他的小手就会伸向另外一个更能吸引他注意力的目标,继续他独自玩耍的活动。通过这种玩耍,他开始“独立思考”,并在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明白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只有当他独自一个人玩腻了,他才会通过哭闹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1—3岁

1岁以后,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快速发展,他独自玩耍时不再仅仅通过抓握、咀嚼来探究外部世界,更多的时候,他会自言自语,与他周围的玩具或者其他器具“交流”。他的独自玩耍看起来带有更多享受的成分。尽管有时候在父母听来,他的自言自语根本就不知所云。对于已经会行走的宝贝来说,周围环境实在有太多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于是,他们可能不知深浅地到处闲逛,去发现、挖掘那些令他十分感兴趣的事物。

3岁以上

前3年的探索经验让孩子掌握了更多独自玩耍的技巧,于是,很多时候,他会更加醉心于独自主宰自己游戏内容的活动中。灵巧的动作结合他机灵的心智,即使仅仅是一个他早已熟悉的简单物体,他也能开开心心玩出很多花样来,并利用这些物品设计自己喜爱的游戏。

方略:在独处中发展自我

1、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的活动

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一些在父母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也一样充满了诱惑,并且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父母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这些活动,更不要自以为是地限制孩子的这些活动。

自由落体的神奇、空气流动的美妙、阳光洒在羽毛上形成的熠熠闪光、不断变换的光影、享受自主的快乐……所有这一切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

2、根据孩子的需求留给他独处的时间

仔细观察孩子需要独处的时机。这时候只要他人不干预,孩子会自然而专注地独自玩耍。当然,他也会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关注,当孩子不停地四处张望,甚至开始哭闹着想要引起父母注意时,不要强迫他继续独自玩耍,给他一个拥抱,拍拍他的小肩膀,这些都是最好的给予孩子安慰与关注的方式。当孩子发现父母依然在不远处关注他,他就会放心地继续他独自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3、让孩子养成尊重彼此独处权利的习惯

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差的孩子,他们总是过分地期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然后做出一些在某个时间段里彼此独处的约定,让孩子在约定的时间控制自己想要打扰父母的欲望,学习自己想办法去发现周围环境的神奇有趣,并尝试凭借自己个人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这个约定的时间一开始可以很短,比如从5分钟甚至1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最好给他准备一个闹钟,告诉他,分钟走到哪个位置,他就可以来找爸爸或者妈妈。时间由短到长调整,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效的缓冲时间,让他慢慢习惯独处。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到处闲逛

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受伤或者遭遇别的事情而限制他活动的空间。在家里,父母可以努力消除各种危险因素,给孩子创设一个安全的闲逛环境。在户外,只要没有危险,也可以放手让孩子尽情地闲逛。在闲逛的过程中,他经常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物,这些有趣的事物会成为引导他仔细观察事物的契机,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十分有益。

父母怎么正确和孩子相处2

案例分享

妇幼保健院对托幼机构近1200名2岁—5岁儿童的气质和行为评估结果显示,儿童心理呈现不同表现类型,其中难养型约占16。2%、易养型约占2。7%、儿童抑郁型约占17。7%、攻击型约占20。8%。儿童心理专家于德澧介绍,儿童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类型,都是成人后导致疾病的诱因。孩子的这些不良倾向,主要是由于家长平时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味宠爱,对孩子所表现出的心理症状没有采取及时足够的矫正措施而导致的。

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低龄化

一个刚满3周岁的小男孩壮壮(化名)在父母的带领下从外县赶到市儿童医院,这个小男孩是心理门诊的老患者了。心理行为科主任介绍,现在壮壮的情况已经比前些天初诊的时候改善了许多,孩子刚来时不会说话,脾气暴躁,如今他已经会说“你好、再见”等简单的词语了。壮壮长得比较胖,据他的父母介绍,孩子饭量非常大,尤其愿意吃大米饭,每顿饭必须吃一大碗米饭。医生介绍,这个孩子是由于大脑发育比较迟缓,不愿意说话,需要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相配合,这样可以有效地补脑,逐渐使他的语言功能得到挖掘。

连日来,心理行为科的门诊量呈现出急剧上升趋势,日均门诊量达到了60例,年龄最大的为14岁,最小的患儿仅3周岁。这些孩子集中表现为缺乏耐性、脾气暴躁,而且还经常眨眼、耸肩、抓耳挠腮,有的还表现出慢性子,经常丢三落四等症状。还有的孩子表现出孤独症的一些症状: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但是对语言理解能力比较差,听到家长或老师说的话后像没有听到一样,经常没有任何反映,饭量还比较大,非常愿意吃米饭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社会家长重视

“问题”儿童程度提高

随着越来越多低龄“问题”儿童的增多,各大托幼机构和学校以及年轻父母对儿童心理问题逐渐重视。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是专业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医疗机构,从这两家医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很多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开始重视。记者在医院遇到了刚刚出生不久的杉杉(化名),他的妈妈对记者说,“孩子最近经常哭闹不停,而且还不吃不喝的,在别的医院开了很多药物进行治疗后都不是很见效,所以就带孩子来看心理医生了。”而医生的检查结果是,由于杉杉的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就离开了杉杉,孩子现在患上了分离焦虑症。

记者在各大托幼机构了解到,目前各大托幼机构都配备了专职的保健医生,这些保健医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生,而是具备了一定心理知识的医生,每年哈市各大托幼机构还会积极配合医疗机构,为所在园所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免费的心理评估,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部分家长在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同时,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行为疾病,尤其是在孩子患病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误认为这是孩子有“个性”。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孩子到底有个性还是有病———儿童心理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精力总不集中应怀疑多动症

幼儿园大班的小强近来突然变得异常调皮,上课时总做小动作,一会儿玩玩铅笔,一会儿拽拽前面小朋友的辫子,一会儿又钻到桌子下面。小强妈妈挺纳闷:从前孩子挺乖的,性格腼腆内向,怎么突然像换了个人儿似的,变得外向活泼起来了呢?后来才知道,原来孩子患了多动症。像小强妈妈这样将孩子的病态误认为是“个性”的家长不在少数。

据哈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专家于德澧介绍,儿童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多动症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因此许多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如果家长未认识到孩子的病态,不能对其及时引导,反而采取责备甚至是打骂的方式,那么就很可能将孩子潜在的不良情绪激化。

语言暴力:“爸妈死了才好呢”

今年4岁的明明(化名),每天都要午夜以后睡觉,早上10时才起床,无论其父母怎样哄劝都不管用。最让父母头疼的.是明明一顿饭就要吃上两个小时左右。每天面对不听话、固执的儿子,父母逐渐失去了耐心,每当明明不听话时,父母就报以打骂。4岁的明明面对父母突如其来的改变,对父母的感觉也从开始的依赖转变为愤怒。在这位年龄仅有4岁的孩子口中,有一天突然说出:“爸妈死了才好呢!”

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医生介绍,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于德澧讲,明明的气质评估为语言暴力型儿童,这一类儿童的症状主要是对外界的反应较强烈,没有规律性,极易造成家长的心烦意乱。而这一类儿童除了极端的语言暴力外,他们口中常说的诸如“不喜欢这个”、“不跟你好了”、“烦死了”等都属于语言暴力。

于德澧讲,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这期间年轻的父母不仅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而且食物也优先供应孩子,甚至不让孩子与他人分享,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家长的娇宠放纵,极易导致孩子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家长以打代教导致孩子爱说谎

6岁的小华就要上学了,让孩子父母担心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华有了眨眼睛的习惯。刚开始还以为是眼睛出了问题,小华的妈妈带他到医院看了医生,但检查一切都正常。小华还喜欢说话,坐着几分钟就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有时妈妈在看电视,身边的她仍然说个不停。更严重的是,今年开始,小华越来越喜欢说谎,一会儿说同学欺负了她,一会儿又说自己考了100分。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需要关心的要求,当孩子一次偶然的说谎或者眨眼后,家长注意了,关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里产生影响,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一些看起来不好的习惯。许雅滨介绍说,有些家长习惯以打代教,一发现孩子说谎就是一顿痛打,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会令孩子不断“改进”说谎技术来对付家长的打骂。成人要帮孩子掌握六种能力

为了使孩子不出现精神障碍,拥有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家长、老师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专家解释,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是指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根据孩子的特点,可以具体表述为以下几种能力:

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缺乏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要奋斗的目标也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家长和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所谓“短处”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学会倾听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流时,不注意他人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也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去,说不出来,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大人要帮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避免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儿童青少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一些儿童青少年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一个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乐”,这是我们培养儿童青少年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儿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冲突,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态度和办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要讨论,要协商,要探讨,要尝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儿童青少年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就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如有征兆尽快就医

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出以上几种能力,他应该可以有比较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现诸如: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懒于交往,情绪低落;兴趣变淡,欲望骤减;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如何和孩子相处

1、首先,你必须知道你面对的是小孩子,不能和他一般见识。你要不生他的气、不发他的火,你要试着 小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要知道你面对的是一块天然璞玉,没有经过任何雕琢,没有经过任何风雨的璞玉,所以跟小孩子相处要放低自己。

2、你要有一颗童心,去说一些小孩子懂的童话,不要什么股票啊基金啊。有点夸张了,但是,当你和小孩子相处时你不得不走进他的世界,因为小孩子的世界还在建立当中,他不可能走出自己的世界来和你探讨你喜欢的东西,所以,你要找到他喜欢的,才可以走进他的世界。

3、你可以逗逗他,但千万别逗哭了,我们得庆幸小孩子大部分时候是不记仇的,否则你就死定了。所以,逗小孩子玩的时候要适可而止,要不然以后他就不陪你玩了,当然,我相信,你肯定希望陪他玩的是你了。

4、礼物,对,就是礼物。送小孩子一点小礼物。因为小孩子一般会对自己的东西看得比较严。所以送他一件小玩意,他说不定会收藏一辈子的,所以珍惜这次机会吧,要不然以后你想送,人家还要怀疑你有啥目的了。

5、最重要的是用你的真情去对待小孩子,不要一会一个样子。他是很敏感的,只会接受你一次,若你变了,他会感觉被欺骗了。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所以,趁着刚开始,就塑造一个好的自己吧。

孩子受到挫折的好处有哪些

1、挫折的好处:增强自立

孩子应该学习尽可能独立地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然而这些说来容易做起来可不轻松。你的好办法:首先孩子们在积极地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是可以获得勇气的,正是这种勇气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慢慢面对问题、接近问题。但前提是孩子们必须首先有足够的自信认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2、挫折的好处:认识和发现错误

要想学会与问题周旋,最后还要涉及一种能力——认识和发现错误,并且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是到了死胡同无力回天了。我们都不希望教育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

3、挫折的好处:培养合作能力

自立并不等于说在每种情况下都要单枪匹马解决问题,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在自己力不能及的时候去调动别人帮助自己。要么是寻求父母的帮助,要么找其他的小朋友,找幼儿园的老师,甚至是找陌生人。

4、挫折的好处:带来荣誉感

我们的孩子应当学会把挫折看成挑战,而不是看成马上放弃的原因。他们应当慢慢形成坚持和执着。进一步说: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一种像运动员一样的荣誉感。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给意志坚强的人以独特的成功感受!换句话说,当挫折出现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反应。有人会说:“算了吧,下次再说!”也有人说:“来吧,困难,我一定把你搞定!”如果我们能成功地让孩子倾向于第二种态度,那么这也算是我们在孩子的人生路上送给他一个不可多得的礼物。

阅读全文

与父母应怎么样对待幼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孝敬长辈要做到 浏览:976
香港电影尺度电影 浏览:170
电影免费看不用钱 浏览:778
两个80岁的人吵架其中一个回家气死了 浏览:14
寸鬼六 浏览:219
早期1978白蛇传电影 浏览:901
在金华孝顺的路上 浏览:755
江苏退休工资打社保卡 浏览:322
山西网上养老征集单怎么打印 浏览:16
农村养老保险缴纳标准2015年 浏览:261
不愿入住养老机构的问题 浏览:47
工龄短养老金怎么办 浏览:920
能在线看小电影的网站 浏览:525
60岁不悖起怎么办 浏览:941
法国啄木鸟40部朱丽安妮 浏览:310
男神养老院 浏览:712
长春市温泉养老院 浏览:831
重阳节吃9种水果 浏览:143
老人房间湿度多少正常 浏览:981
徽商银行app怎么交养老保险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