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哪些故事是香皮父母的

哪些故事是香皮父母的

发布时间:2022-12-31 12:48:17

A. 古人有哪些孝顺父母的故事

搜索一下二十四孝的故事,虽然不适合现代,但也会 有所启发

B.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50字!

一,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二,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三,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四,尝粪忧心:庾黔娄,任县令时赴任不满十天,忽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要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全文

C. 像《黄香温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故事还有哪些

像《黄香温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故事还有鹿乳奉亲、亲尝汤药、涌内泉跃鲤等

《二容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D. 孝敬父母的童话故事

童话,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字眼,一种令所有 儿童 欢欣鼓舞的文学体裁,它承载了儿童多少美妙的 奇思妙想 ,寄托了儿童多少神奇的 精神体验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孝敬父母的 童话 故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孝敬父母的童话故事篇一:孝顺的小狗
小朋友,狗忠实于自己主人的故事你们也许都听过了。但是,小狗孝顺自己妈妈的故事,你们听过没有呢?下面,我就给你们讲这样的一个故事。

好多好多年以前,在广东省的东莞县有一个人名叫陈恭隐。他家养了一条狗,这条狗浑身的毛都是雪白雪白的,但四只蹄子却是黑色的,好像是穿了四只黑靴子。而尾巴呢,又是棕红色的,真是好玩极了。陈恭隐是个读过书有学问的人,由于他的父亲是被奸臣害死的。所以他发誓这辈子永远也不作官,也不跟那些当官的人来往,于是他就把家搬到了深山里。

他养的那条三种颜色的狗非常聪明,十分懂事。每当陈恭隐出去散步的时候,狗就会在前面为他探路。一旦发现山里有豺狼啊老虎啊什么的,便马上跑回来,叼住主人的衣服往回拽,然后又掉过头去大声地吼叫,吓唬那些野兽。到了夜间,这只忠心的狗还总是在主人的屋前屋后溜达,为主人守夜呢。

过了几年,这只狗生了五只小狗,都长得跟妈妈一样好看。小狗长了大一些的时候,陈恭隐把它们送给了几家邻居。这些小狗都能像它们的妈妈一样,为主人看守门户。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小动物长大以后,都自动地离开妈妈,去过自己的生活,而它们的妈妈也不再去照顾她们了。它们分开以后,各不来往,像不认识似的。但陈恭隐养的这只狗却很特别,小狗被送到各家以后,狗妈妈常常抽空去看望它们。教它们怎样守卫门户,怎样防范敌人。而小狗见妈妈来了,都高兴得不得了,又是蹦又是跳,摆着尾巴,请妈妈吃自己碗里的东西。

过了很久,五只小狗都长得很大、很壮实了。而狗妈妈却已经老了,身体很弱,背上还长了许多癞疮,她不能像以前那样逐个去看望她的孩子了。这时候,小狗很为妈妈担心呢,它们每天早晨都赶回来看妈妈,争着为妈妈舔干净身上的脏东西。每到新年,小狗就会一起回来给狗妈妈拜年呢,它们一个劲地朝着妈妈摆着尾巴。狗妈妈坐在中间,一会儿亲亲这个,一会儿舔舔那个,好像在说:“噢,你们真乖,我的好孩子。”

终于有一天,这只忠实的狗老死了。五只小狗围着她,呜呜地哀叫着。它们是在哭吗?它们多么希望妈妈能睁开善良的眼睛,再看看她们一眼,希望妈妈能再亲亲它们呀。主人陈恭隐也非常非常地难过,他蹲在一旁叹了好多好多口气,轻轻地对小狗说:“唉,行了,人死不能复生,狗也一样啊。你们的主人都等着你们呢,回去吧,啊……。”但是小狗还是不肯走,陈恭隐把狗妈妈搬到山上一棵大树下,用锄头挖好坑后,把这只陪伴他多年的狗埋葬了。以后,五只小狗经常来到这小土坟前,来来回回地走着,叫着,多少年了都是这样。

小朋友,你们说,这五只小狗,像不像孝顺父母的孩子呀?你们喜欢它们吗?
孝敬父母的童话故事篇二:孝顺的小乌鸦
很久以前,乌鸦妈妈生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鸦。

乌鸦妈妈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去捉虫子喂他。

在妈妈的精心抚育下,小乌鸦渐渐长大了。

一天,乌鸦妈妈对小乌鸦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生活了。”

小乌鸦点了点头,告别了妈妈,开始了独立生活。

在动物世界中,大多数动物在长大后都要和父母分开,独立生活。

小乌鸦身体强壮,很快就成了一个捉虫能手。

一天,他正在吃东西,忽然看见妈妈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在追一只小虫子。

小乌鸦喊了一声妈妈,就扑了过去。乌鸦妈妈拉着小乌鸦的手,关切地问:“孩子,你现在过得好吗?有没有挨饿?”

乌鸦是益鸟,可以吃大量的害虫,保护庄稼更好地生长。很多西方国家把乌鸦当做吉祥和长寿的象征。

小乌鸦看着衰老的母亲,哽咽着说:“妈妈,我很好。您现在年纪大了,该享享清福了。以后,我来养活您,一定让您吃得饱饱的!”

从此以后,小乌鸦天天都去捉虫给妈妈吃,人们都夸小乌鸦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孝敬父母的童话故事篇三:爱心香蕉
松鼠兄弟去探望生病的老考拉。

最近,老考拉的肚子好大,便秘很厉害。

老考拉摸着“化粪池”般的肚子,说现在就想吃香蕉。

森林里,只有猴子大叔有一片香蕉林,可是大伙都知道,猴子大叔脾气不好,很难从它那儿得到香蕉。

松鼠兄弟急了,老考拉无儿无女,行动又不便,该怎么办呢?

哥俩找到猴子大叔,想用自己最好的东西,去换猴子的香蕉。

松鼠哥哥先问:

“猴子大叔,我用两袋最香最脆的坚果换你一串香蕉,好不好?”

“不行!”猴子不耐烦地说,“我牙痛,吃不了坚果,你还是自己留着吧!”

“那么,我用几枚新鲜美味的鸟蛋换你一串香蕉,行不行?”松鼠弟弟试探着问。

“不行!我现在吃素,不吃这玩意儿。”,猴子火气非常大,“再说,你偷了人家的蛋,鸟妈妈会很伤心的!”

“猴子大叔,”松鼠哥哥灵机一动,问,“我能用一样东西换你的香蕉吗?”

“你还有什么宝贝?”

“其实是一个消息——老考拉得了严重的便秘,它想吃香蕉通通便……”

一听这话,猴子脸色大变,一时没吭声。

“如果这香蕉是给松鼠爷爷吃,我会送你一串;但要是给老考拉吃……”它突然转口说,“我就送你一筐!”

“太感谢了!为什么呀?”松鼠兄弟喜出望外,不解地问。

“因为孝敬父母大多数人都能做到,那是孝心;”猴子顿了顿接着说,“但能善待他人的父母却非常难得,那是爱心!我猴子生平最敬重的,就是这样的人……”

猴子说完,摘了一筐黄橙橙的香蕉,送给了松鼠哥俩儿。

松鼠兄弟抬着香蕉,既兴奋又感动。它们要告诉老考拉,这是用一种叫“爱心”的东西,从猴子大叔那儿换来的“爱”心香蕉。

猜你喜欢:

1. 简短的亲情小故事

2. 亲情的童话故事

3. 幼儿经典童话故事大全精选

4. 中国古代孝道故事

5. 母爱为题材的童话故事

E.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等等

F. 孝顺父母的故事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大地乃万物之源,父母是生命之本。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辛勤地养育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长大的。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所以说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

郯子鹿乳奉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历史上有很多孝敬父母的美谈。纵观古往今来的国家栋梁之材也都是非常孝敬父母的,所谓忠臣必出孝子之门。一代伟人毛泽东始终告诫人们不应该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后,他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敬爱的朱德元帅在《母亲的回忆》中深情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他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为了报答母亲的深恩,他不仅使母亲生活上得到照顾,而且使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进行英勇的斗争,使母亲在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思是说,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父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人世间一切的爱都需要从爱父母开始。但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却有不少人丧失良知,把这种美德丢弃了。有的人成家立业后,自己住新楼房,却让父母住茅屋,父母衣食住行问题也在几个子女之间“踢皮球”;对待生活也并不宽裕的父母,有的子女不是“敬老”,反而是“啃老”;有的视父母为保姆,恨不能把老人最后的力气榨干;有的把父母当累赘,甚至把老人赶出家门,乞讨流浪。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报,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即一个人的良心。一个人如果对付予自己生命的和辛勤哺育自己长大的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报答,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人生来就该有的良心,那是没有道德可言的。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人,又怎会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呢?又怎么能指望他去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又怎么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呢?

做官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应该身先立德。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做一个好人一个好官的基本道德要求。把考察一个干部是否遵守“孝道”,作为提拔重用一个干部的条件之一,是非常有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这样可以使更多有修养、有操守的优秀党员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G. 中华有哪些孝顺父母的故事 孝敬父母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痴儿知孝

荣孝子,无名,河南遂平人。自幼痴聋,家本富饶,后家道中落,生活贫苦。父亲死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无奈同母亲流落街头,以讨饭为生。每次荣孝子都将讨饭所得全部给母亲食用,母亲用完之后,他吃剩下的。有时讨的饭少,宁肯自己挨饿。母亲吃饭时,他在旁边跳舞,让母亲吃饭时高兴,多进食。母亲吃的比平时少了,他就暗自流泪,担心母亲身体是否有不适。有时候母亲为了让他多吃点,故意装作吃饱的样子,让他吃,但荣孝子拒不接受。母亲七十多岁病逝,荣孝子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到母亲坟前哭诉,一直到死。

第二个故事 休妻孝母

夏士友,湖北江夏人。侍奉母亲极尽孝道,靠给别人种地供养母亲。有时候所得不足母子二人食用,便自己不食以供母亲。有邻居邀他去自家做客,必先为母亲做好饭之后再去。天冷时,嘱咐母亲,不要早起床,自己把饭食端到母亲床前,又叮嘱母亲小心,再外出做工。天天如此。士友四十岁还没有娶妻,有人觉得他一人侍候母亲太辛苦,于是出钱帮他娶了妻子。妻子过门半年,有次士友从外面回来,见妻子正与母亲争吵。士友看母亲受妻子委屈,眼泪流了下来,责骂妻子不应惹母亲生气,于是将妻子休掉。有人劝他:“妻子离开了,你没有儿女怎么办?”士友回答说:“娶妻是为了孝顺母亲,有子孙,也是为了孝顺母亲。如果妻子不孝顺,那要妻子孙子又有什么用呢?”一年之后,士友得病去世,母亲悲痛欲绝。邻居张某有感于士友待母之孝,而又不能事母终,于是每月都给士友母亲送柴米,直到士友母亲去世。

第三个故事 卖妻养母

徐孝克,东海郯人。八岁能做文,精通《五经》,博览史籍,时任太学博士。梁末,侯景寇乱,京邑大饥,饿死者十八九。孝克奉养母亲,连粥都给养不起。孝克对妻子臧氏说:“现在饥荒如此严重,供养母亲实在艰难,我打算将你嫁与富人,以兹接济。不知你意下如何?”孝克这一想法被臧氏拒绝。后来,孝克遇孔景行,此人带兵打仗,且有财。孝克背着臧氏将她许给孔景行。臧氏知孝克苦心,无可奈何跟随景行而去。孝克所得谷帛,足以供养母亲。孝克知母亲可以活命,便削发为僧。臧氏亦深念旧恩,数次偷偷地送陈氏银两,所以陈氏生活并不艰难。后来孔景行死于战争,臧氏思念孝克,于是开始寻找孝克,历尽艰辛,终于找到孝克。见到孝克,臧氏知道孝克对她心有愧疚,臧氏也明白孝克当初的作为也是不得已。看到孝克形容枯瘦的样子,臧氏很是心疼,对他说:“过去的事,并不是你薄情负心,既然我今天已经孤身一人,你就应该同我一起回去侍奉母亲才是。”孝克见臧氏不计前嫌,自己心里也挂念臧氏。于是,孝克还俗,二人重为夫妻。

H.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请列举

1、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2、董永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年龄稍微长大一点后就下田劳动来赡养父亲。董永因为家里贫穷经常帮人做工谋生。农活忙的时候,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邻里乡亲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大财主曹长者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

3、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4、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5、阎元明从小就孝顺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阎元明被任命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为赴任远离家乡,不能奉养母亲,甚是悲痛。母亲也很舍不得元明离开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泪,以致失明。元明强忍悲痛向皇帝上书,请求归家侍奉母亲,皇帝准许元明回家侍养母亲。

母亲得知皇帝准许元明回家养亲,眼睛马上就复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后来,刺史吕寿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诏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并准他母亲颐养天年之后再出仕。母亲故去,服丧过后,元明依然悲伤,每逢忌日都恸哭不止,邻居都很为他感动。

阅读全文

与哪些故事是香皮父母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古诗句子 浏览:33
阳泉市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 浏览:769
父母健康就是对儿女最好的什么 浏览:499
人失踪了养老保险 浏览:710
教师退休金一年多少 浏览:263
老年大学同行 浏览:875
企业退休金上调3803 浏览:932
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应注意什么 浏览:567
老年人骨质不疏松能治好吗 浏览:270
汉唐足体养生会所怎么样 浏览:182
山东个人交养老保险 浏览:721
反映老年大学生活的小品 浏览:289
与老人吵架对方全责怎么办 浏览:141
零就业人员养老金补助 浏览:647
大豆如何养生 浏览:228
养老保险是退休工资吗 浏览:904
乡政府聘用人员退休年龄 浏览:395
南昌青山湖区老年大学老师 浏览:551
如何问父母要身份证号码 浏览:851
重阳节的资料300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