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还有什么故事是孝敬父母的

还有什么故事是孝敬父母的

发布时间:2022-06-06 10:37:17

Ⅰ 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廿四孝中的几个故事:一、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Ⅱ 有没有什么孝顺父母的典故,故事

1、二十四孝的故事 一、孝感动天 二、孝传五世 三、兄弟争孝 四、劝姑孝祖 五、孝感继母 六、跪父留母 七、挨杖伤老 八、负米养亲 九、闻雷泣墓 十、卧冰求鲤 十一、亲尝汤药 十二、卖身葬父 十三、笼负母归 十四、弃官奉亲 十五、单衣顺母 十六、鹿乳奉亲 十七、扼虎救亲 十八、怀桔遗亲 十九、哭竹生笋 二十、贼窟救亲 二十一、行乞养亲 二十二、上书救父 二十三、望云思亲 二十四、忠孝双全 http://www.zhmy.com/ blog2006003/xundi/archives/ 2006/29652.htm 2、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 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 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 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 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 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 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 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 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孝敬父母的故事 (1)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 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 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 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 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 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 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 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 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 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 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2)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 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 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 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 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 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3)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 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 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 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4)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 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 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 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 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 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Ⅲ 孝顺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2、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得知母亲因为不好意思藏起尿湿的裤子,主动要求去清洗。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3、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有一天,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4、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

5、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Ⅳ 古今中外,关于孝顺的故事有哪些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孙思邈为双亲治病
孔子
孔融让梨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回先”。意思答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Ⅳ 孝敬父母的例子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
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希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们应该想到儿时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父母不厌其烦为我们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每天教我们背儿歌,还要绞尽脑汁,去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古怪问题。当时,父母做这些多么的耐心,多么的温柔,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朋友,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学学陈毅元帅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Ⅵ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请列举

1、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2、董永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年龄稍微长大一点后就下田劳动来赡养父亲。董永因为家里贫穷经常帮人做工谋生。农活忙的时候,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邻里乡亲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大财主曹长者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

3、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4、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5、阎元明从小就孝顺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阎元明被任命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为赴任远离家乡,不能奉养母亲,甚是悲痛。母亲也很舍不得元明离开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泪,以致失明。元明强忍悲痛向皇帝上书,请求归家侍奉母亲,皇帝准许元明回家侍养母亲。

母亲得知皇帝准许元明回家养亲,眼睛马上就复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后来,刺史吕寿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诏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并准他母亲颐养天年之后再出仕。母亲故去,服丧过后,元明依然悲伤,每逢忌日都恸哭不止,邻居都很为他感动。

Ⅶ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Ⅷ 中华有哪些孝顺父母的故事 孝敬父母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痴儿知孝

荣孝子,无名,河南遂平人。自幼痴聋,家本富饶,后家道中落,生活贫苦。父亲死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无奈同母亲流落街头,以讨饭为生。每次荣孝子都将讨饭所得全部给母亲食用,母亲用完之后,他吃剩下的。有时讨的饭少,宁肯自己挨饿。母亲吃饭时,他在旁边跳舞,让母亲吃饭时高兴,多进食。母亲吃的比平时少了,他就暗自流泪,担心母亲身体是否有不适。有时候母亲为了让他多吃点,故意装作吃饱的样子,让他吃,但荣孝子拒不接受。母亲七十多岁病逝,荣孝子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到母亲坟前哭诉,一直到死。

第二个故事 休妻孝母

夏士友,湖北江夏人。侍奉母亲极尽孝道,靠给别人种地供养母亲。有时候所得不足母子二人食用,便自己不食以供母亲。有邻居邀他去自家做客,必先为母亲做好饭之后再去。天冷时,嘱咐母亲,不要早起床,自己把饭食端到母亲床前,又叮嘱母亲小心,再外出做工。天天如此。士友四十岁还没有娶妻,有人觉得他一人侍候母亲太辛苦,于是出钱帮他娶了妻子。妻子过门半年,有次士友从外面回来,见妻子正与母亲争吵。士友看母亲受妻子委屈,眼泪流了下来,责骂妻子不应惹母亲生气,于是将妻子休掉。有人劝他:“妻子离开了,你没有儿女怎么办?”士友回答说:“娶妻是为了孝顺母亲,有子孙,也是为了孝顺母亲。如果妻子不孝顺,那要妻子孙子又有什么用呢?”一年之后,士友得病去世,母亲悲痛欲绝。邻居张某有感于士友待母之孝,而又不能事母终,于是每月都给士友母亲送柴米,直到士友母亲去世。

第三个故事 卖妻养母

徐孝克,东海郯人。八岁能做文,精通《五经》,博览史籍,时任太学博士。梁末,侯景寇乱,京邑大饥,饿死者十八九。孝克奉养母亲,连粥都给养不起。孝克对妻子臧氏说:“现在饥荒如此严重,供养母亲实在艰难,我打算将你嫁与富人,以兹接济。不知你意下如何?”孝克这一想法被臧氏拒绝。后来,孝克遇孔景行,此人带兵打仗,且有财。孝克背着臧氏将她许给孔景行。臧氏知孝克苦心,无可奈何跟随景行而去。孝克所得谷帛,足以供养母亲。孝克知母亲可以活命,便削发为僧。臧氏亦深念旧恩,数次偷偷地送陈氏银两,所以陈氏生活并不艰难。后来孔景行死于战争,臧氏思念孝克,于是开始寻找孝克,历尽艰辛,终于找到孝克。见到孝克,臧氏知道孝克对她心有愧疚,臧氏也明白孝克当初的作为也是不得已。看到孝克形容枯瘦的样子,臧氏很是心疼,对他说:“过去的事,并不是你薄情负心,既然我今天已经孤身一人,你就应该同我一起回去侍奉母亲才是。”孝克见臧氏不计前嫌,自己心里也挂念臧氏。于是,孝克还俗,二人重为夫妻。

Ⅸ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一、涌泉跃鲤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Ⅹ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等等

阅读全文

与还有什么故事是孝敬父母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甄子丹100部电影 浏览:489
伊波拉病毒里面的外国演员是谁 浏览:888
韩国伦理电影池恩瑞 浏览:479
能看电影和下图片的网站 浏览:302
硬上嫂子电影 浏览:178
相亲节目男方结婚父母随礼多少 浏览:918
致老婆孝顺父母的话 浏览:919
三门峡养老院 浏览:120
电影我的疯妈妈怎么受伤的 浏览:317
吃人乳视频电影 浏览:525
耄耋老人形容什么 浏览:367
午夜小电影网址 浏览:269
退休金一个月两千 浏览:928
日本东京热电影排名 浏览:217
专家说60岁男人如何养生 浏览:121
老年公寓生日会主持词 浏览:543
女人的十大名器之小说 浏览:455
铁雨3迅雷下载 在线播放 浏览:596
重阳节陪爸爸说说话 浏览:9
妓女和傻子做了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