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家族业力是佛教的概念吗
业力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佛教里的“共业”的说法,却不限于家族。师父说过,今天的业力不见的是明天的业力。
广钦老和尚说:‘人是带业来的,来这娑婆世界,受轮回生死烦恼苦、受五蕴之苦,眼睛贪看好的,耳朵贪好音声,舌嗜美味,成天只知道要如何经营,要穿好、住好、睡得舒适,在世俗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以为人生只是为了享福作乐而已,殊不知道这番作为乃是造业,造了一些贪业,带旧的业来,再造新的业去,而人身也就再难得了。而佛法中的作为,是福慧双修,是把自己的身心付出,全为了利益他人,不著形相,而不是贪一己的私利,虽不为己,但在为人之时,同时利益了自己,是自利利他。虽然我们每天做种种的事务,穿衣、吃饭、睡觉等等,但这些都是有形相的生死因,必须还要了解,我们尚有一个不可见、不可闻的一面,那一面并没有在看、在听,在吃,或在做什么,是一条真正解脱的路途。我们带恶业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要晓得入佛门,由佛法中找到一条解脱的好路回去。一个人在生之时,若不能得到解脱,则死后不可能得到解脱。’
老和尚又说:‘世间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债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抚养还债,他世则做你的子女,受你的养育,如此,一世一世,怨亲相继,彼此互养,无有终止。而出家乃是要断绝这条生死债缘,将世俗爱别离苦的亲情,转为度这些亲人来皈依三宝,同来念佛、拜佛,度他们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轮回苦,这样才叫做大孝报恩,否则,父母未度,这点恩情,还会使我们再入娑婆度他们。实则无始以来,世世相生,六道中都是我们过去的怨亲眷属,因隔世相远而忘失,今生为父母兄弟,来世可能为怨家债主,有的甚或堕入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三恶道中,所以,我们度众生,必须怨亲平等,慈悲一切,现世父母、兄弟固为亲眷,一切众生亦为过去生的亲眷,故要发大悲心,誓度一切众生,像大愿地藏王菩萨一般,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像这样怨亲平等地度众,把现世父母兄弟亲眷,也视作一般众生,平等度化,在这种基本的态度上,为度亲人而与俗家亲属往来,亦不属攀缘。’
B. 佛教轮回问题
1.父母未生前你是什么模样?
答:佛教认为,父母没有生我之前,其身、语意三业的活动都寄托在阿赖耶识中,是个浑浑噩噩的,都是陷在无明之中的。只有意业,没有身、语业。就是那个模样儿------
2.那时你又在什么地方?
答:没有专门从事佛教修行的人们,不知有第七道,中阴阶段,再深入一层的认识,等待时机,产生了业力的推动,有趋向性地去完成下一次生命体的投生,转世的那个地方。
3.百年后烧成灰,你又是什么模样?
答:每个人死了之后,肉体虽腐或火化掉了,但其业力仍在,不会与肉体同时消失掉。这个业力肉眼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因缘成熟,就会以各种业力相应的生命形态来接受果报。如:你生前胡作非为一世,死后就一了百了,没那么便宜,善恶业力如同存在银行里的帐一样,到时都会兑现的,即善恶有报的。如果一死就了,那些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人不是太幸运了吗。而我们这些守戒、规矩、克己为人的岂不都成了傻蛋?有了这三世因果,有了这业力不灭,整个因果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这样,坏人才有所忌惮,好人,善人,净心人才有所慰藉。我是什么模样,不要去问别人便明了!
4.那时你又在什么地方?
答:比如:你造了得人身的因,每个人都须因母亲怀孕而生出,在母腹中六根形成,但母腹之中的这个胎儿是怎么来的?自然科学认为,因父母交合时,精、卵结合而形成了这个胚胎十月成熟生出,才是现实的人。佛教比科学的认识还要深一层。生命没有父母这个缘肯定不行,父母交合是你的外缘,必须有你自己的亲自参与,加上父母的外缘,才能成胎。而种子须有土地来承载养育。父母就如同土地、阳光、水分,而自己才是真正的种子。瓜、有瓜种,豆、有豆种,生到人道作人,你就造了持五戒的业种,因此,一旦谈到你本身,就涉及到你的前世问题,必有个投胎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从哪儿来?怎么找到你的父母的呢?父母很多,为什么单投身这一家,而不是那家呢?这就说明了由你前世积聚的种种业力,产生了趋向性的认识,恰好这一家父母的业力与你有缘,你就不知不觉来到这家,作人家儿女一世了。那时在哪,明白了吗?
5.生前死后到底有没有你?
答:生前死后是周而复始的形成了六道轮回。看经中讲的十二因缘流转门便知,前两个指前世,中间八个是说的今世,后两个又落实下一世。同时,在今世的八个中,前五个是你今世的果,后几个是你现在和未来的因。(经中随处可见)懂得其中之理,有没有你不问便知了。
6.如果说没有你那你学佛是白学了,如果说有又在哪儿?
答:一般学佛的人是不好过这一关的,你并不了解你自己,有你、无你都是不了解你自己(了解自己就一句话,千万心不要向外求)。说有你、无你都注定是学佛白学了。怎样叫没白学呢?我的心不在外,不在里,不在中间。你总想在外面抓到什么,反而就在想抓到处把自己给捆绑住了,不能直下见性,你就不知道你为什么能成佛,因为你总是不相信你自己能成佛,所以才说你学佛白学了。六祖大师开示“善知识,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有它才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不是在心外面——这就是顿悟了,顿悟才有可能,只因为你的那个心,本质就是不生不灭,所以,不要绕圈子了,不要拐弯抹角了,不思善,不思恶,直下顿悟就是佛。树此坚定的信念,你在何处?知道了吗?要注意上面的这段语言,很有概括性,学佛就是要成佛才学佛的——得到的回答如此简单明了,因你有清净的佛性,只是恢复而已,不是另有所得!
C. 业力是什么怎么来的
我们要了解业是什么?要同时了解四个词。也就是:业、业力、业报、业障。第一、业:业就是行为。共分三类,即身业、口业、意业。第二、业力:就是身口意的行为造作之后,对当下及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力。第三、业报:又可以分为业果及业报两种。业果,就是指行为造作后当下所呈现的结果。业报,就是指行为造作后未来将一定会呈现,或有可能会呈现的结果。第四、业障,就是因业果或业报产生,而产生不正确的决定,而造成未来进步的障碍。我们现在就一一来仔细说明。第一、业。依我们造作者身心来分,可以分为身业、口业、意业。这个是大家都懂的,所以就不多解释。又业,如依其果报来分,可以分为定报业(一定会受报的行为)及不定报业(不一定会受报的行为)。又业,如依果报的善恶来分,可以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不是善也不是恶)。又业,如依投胎的力量来分,可以分为引业,引发我们会去投胎的行为;满业,可以决定我们报身圆满不圆满的行为。又业,如依造作而生者,名为表业。如依造作后而引发之后续力量,名为无表业。以上是略说“业”,而实际上还可以再依不同的观察点来对“业”做不同的分类,以便更深入观察。对一件事物,我们要懂得,依不同的分类方式来观察它,才能真正了解它。如果能正确而周延的分类,就是妙观察。也就是格物致知(区分万物而达到对万物正确的认知)。但是,我们一般人都是用错误的方法在分类。那就是虚妄分别。也就是经中常要我们去除的。有关分类,如何妙分别,如何是虚妄分别,以后有机会再说。我们继续说明。第二、业力。刚刚说过,业力,是行为的影响力。我们要了解,您不做任何事,也属于业的一种。那称为无记业,它也是会有业力的。其影响就是顺现况发展,而不转变它。我现举例说明:业力。例如:您在海边,将一个石头往海的方向丢。这是一个行为。而这个行为,就会有其影响力。包括,手的动作,所带动的空气的变化;以及我们的手对石头加速度的力量,以及石头破空时,对空气的影响,及石头打到海面,对水所产生的影响。又包括石头沉入海中,等等的影响力。及海中又多了一个石头了……等等。请大家要知道,它的影响是永远的。但是,会如何影响,是随著不同的“因缘”而改变。因此,我们要了解行为在不同因缘下其影响力是如何转变的。 第三、业果及业报。同样,以刚刚在海边丢石头为例。当我们拿起一个石头时,那时的“业果”就是手上有个石头。但是其“业报”会是什么呢?不一定。那要看下一个因缘是什么了。例如:如果其“主因”:决定放下。又其“助缘”:无人阻止我们放下。则其“业报”将会是放下石头。如果其“主因”:决定将石头丢向海中,又不改变。又其“助缘”:无风(或风力小),无人阻止。则其“业报”将是石头会向海飞去。当然,实际上其可能性的发展是很多种情况的。我只举两个,其余的您们自己观察就知道了。其中,每一个当下所呈现的都是“果”。而未来的就是“报”。而这只是为了帮助我们观察而设定的名词,我们要善用,别卡死了。像我们现在,就是我们造作出来所呈现的“业果”。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拥有无限的未来可以发展,但是我们要学习知道业、业力、业果业报、业障等实际会如何,才能发展得很好。才能朝向解脱及成佛。例如:现在您的业果,就是您在计算机前,看我上课打字。它会如何再发展下去呢?那就是要看您如何决定(主因),及当下的业缘是如何(助缘)。如果您决定现在就下线,那就是结果只看上课上一半。而去做别的事了。如果您决定上到完,而中间没有别的缘来干扰,那就是上课到完。如果您决定上课到完,可是中间如果有其它的“缘”进来,例如:妈妈叫吃饭等。那就看自己要决定依谁了。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不论缘如何,其最后的决定权在我们自己。又我们作任何决定时,而发动了言行或决定不发动,都只是转业力的动向,而不是转业的现果或也不一定能转未来的业报。又有关业报如何是可以转,如何是不可以转的观念。我上次说过。但我想再说一遍,因为很重要。在佛经中有说过我们的行为,可以分为一定会受报的行为,名为“定报业”。又分为行为造后,不一定会受报的“不定报业”。经中又说明:当我们故意去做令因缘成熟的事,是属于“定报业”。例如:有燃烧著的火,我们故意伸手去给火烧,则手被烫伤,就是一定会受报的定报业。又经中说明:当我们做了一些事,但是没有故意令因缘成熟的事,则称为“不定报业”例如:我开车,有时会开著离前车很近。但是我不是故意去撞前车。则这贴著前车开的事,就是属于不一定会撞前车的“不定报业”。也就是不一定会受报的行为模式。但是经中又说明,在二种情况下,不定报业,会转成定报业。其一、是养成习惯而不改,则不定报业,会成为定报业。例如:开车时,养成贴著前车开的习惯不改,则会成为一定有一天会撞上的。只是时间不定。而习惯不改则果报是定的。其二、不定报业,虽然没有养成习惯,而有发愿回向求令受报。也会转成定报业的。 例如:有人说谎,当然有说谎相关的影响。但是会如何报,是不一定的。但是当这人被怀疑时,他说:如果我有说谎,就下地狱。则本来是不定报业,就成为一定会下地狱的定报业了。因此,我们千万,别乱发不好的誓愿。要发就要发好的誓愿。所以经中常教我们要懂得回向无上菩提。就是要将一切不定报业的力量,都转向成佛的助缘。第四、业障。一般人对业障的定义,都跟佛经的意思不一样。一般人是将恶业,称为业障,这不是佛经的意思。或有人将恶果,称为业障,那也不是佛经的意思。所谓业障,是指当一个人,得到善、恶或不善不恶的果报时,会依那个果报为理由,而造作恶业,而又没有善知识得以教导者,名为有业障。我们平时回向时,就是在忏悔这个业障。希望我们将来不论受什么果报,都不会依这果报而造恶业,如果有时会,也希望能有善知识来教导我们不造。这名为消业障。什么叫依果报而造恶业?例如:有人穷,会以穷为理由来造偷窃之业,就名为有业障。如果有人穷,却是人穷志不穷,不会造偷业,也不会造其它的恶业,则名为没有业障。同样的,我们有时有很多恶报现前,那时如果我们能守住正道,不造恶业,则名为没有业障。又如:有人富,会因为富有而仗势欺人,名为有业障。有人富,不会依之而行恶,而能依之行善,则名为没有业障。总之,不论我们现在受了什么果报,只要我们不要依这果报来做恶,而懂得往更好来发展,都称为没有业障。反之,不论我们现在受了什么果报,只要我们会依这果报来做恶,又不懂得往更好的来发展,都称为有业障。因此,所谓“业障”,就是“因为行为的果报,而起造恶业的决定,而造成未来更好、或解脱、或成佛的障碍”。以上,简单说明了业、业力、业果、业报、业障,五个观念。盼大家下课后,还要仔细观察、运用。别辜负这一段因缘。请大家合掌!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愿以此因缘,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并以此因缘回向给六道苦难众生,愿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九品莲花,华开见佛,悟无生忍,行菩萨道,成就菩提,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并以此因缘,回向给在座的每一位,令每一位,业障消除,福慧圆满,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恶道,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净佛国土,成就菩提,广度众生。
D. 佛法中说的“业力”指的是什么
业力,就是所做过的事所累积的一种能量。在佛教里的因果,就是所做的事就是因在此后一定会形成一个果,在形成果时,是具有一定能量的,这个果形成的能量就是力。
你坚持做好的事,就会有好的果报(当然在发心时是不图回报的,带有图回报的因,是不会形成果报的),但有发心的不好的事,就一定会有果报,无发心的坏事(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或是为了更好达成好事善事而形成的过错,就是无发心的过错,这样的错不会形成不良果报,反而会形成好的果报)。
佛法讲究发心(就是初心)而不求果报就是为把事做好而做好,不求回报的发心,就会累积好的业力,这此好的业力就会回向给当事人。
E. 佛教业力是什么意思
业力,一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未来命运的学说(印度传统宗教包括印度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业力的观念)。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其中,善业、恶业分别由不同行为构成,比较容易理解。《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佛家三业
佛家的三业:身、口、意三业。 佛家的三业中的业:主要指身、口、意的行为、以及随此行为而来的延续的结果。 佛家指三业中的不正当的具体行为如下:(1)身之孽业:杀、盗、淫(2)口之孽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3)意之孽业:贪、嗔、痴
佛家的戒律就是用来防止我们身口意三业造恶! 妙法莲华经较早记载: "尔时一切大众皆蒙佛授记,舍利弗身口意三业清净,而生大欢喜......" 密宗的修法三善业:"教人口诵咒,手结印,心作观,身口意三业相应,自然能使人明心见性。" 佛家的皈依仪式中有如下发愿:(师父说一句,皈依者跟着说一句。) "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瞋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 拜佛之际,也要求身口意三业清净。
身业
由身体行为所做的业
口业
由语言行为所做的业
意业
念头;身、口之所造业都是随着念头而造是业,念善则造善业,念恶则造恶业。
十恶业
恶业有所谓十恶业,分别是三身恶业、四口恶业和三意恶业。身三恶业:杀生、偷盗、淫欲,此三业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四口恶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四业不但是生死轮回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本;意三恶业:贪嗔痴三毒,此三毒是无量无边之烦恼根源和三恶道的直接业源,这是致人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灾、火灾、风灾的直接原因,如水灾的业因是贪欲,火灾的业因是嗔恚,风灾的业因是愚痴。另有大恶业,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善业、恶业、无记业
业又根据动机或道德意志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 善业有“有漏善”和“无漏善”。无记业则是不善不恶,可又分二种:“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不善不恶可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无记”;分不出善恶,可不会遮盖本性的,则叫“无覆无记”。
F. 父母的业力会影响孩子吗
这个还要看看父母多大年龄,孩子多大了。如果父母年龄到了退休的年龄,这样孩子不但能自食其力还可以养家糊口,孝敬老人,这样的话,父母事业不会影响孩子,只要二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行了。如果父母都是正当年壮,即使不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对自己的影响也是不小,如今的社会事业了还可以在就业啊,没什么大不了;对孩子来说肯定影响不小,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父母事业没有了收入,孩子的生活质量下降,自尊心受挫。。。。很多负面影响,还是那句话,失业了还可以在就业。
G. 佛教中的业力指的是什么
业力,梵文叫做Karma(古译羯磨)。Karma(或Karman)之字根是Kar,是去做或去行的意思。所以业力之“业”原是作业或行为的意思。但是今天佛教徒心目中的“业力”,却代表一.个极端复杂的多方面思想。在这多角的思想中,最根本的是说:“业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之因果律也。”此一界说看似简单,但若进一步检讨,则发觉业力思想之极端复杂性和含混性。为便于了解起见,兹从六个角度来研讨业力论之思想。 (一)佛教传统相信“一因常生多果”;例如,某甲于酒后杀人,此为一业力之因。酒醒后某甲即觉其良心不安,不但无故断送了一人之性命,而且被杀者之妻眷儿女将孤苦无依。此极度之良心痛苦,是杀人业因之第一个结果。不久事发某甲被捕,定谳入狱,这是第二个结果。因此某甲之事业及前途皆一笔勾销,家庭亦为之破碎等……是第三个结果。除了这一串连锁反应以外,此杀业还会使某甲来世受被杀者的报复和多病及短命之报,这在佛学上称之为异熟果。 近人阅读佛经,论及因果报应时,可能会感觉其有过分夸张之嫌。例如,某经中说,于往劫时,有一人,在佛陀经过路街时,曾用几粒米投洒佛身作为供养及敬意的表示。经过若干劫之后,此人即因供养此数粒米之功德,感得转轮圣王之报,为世界之主,其国土、城堡、妻眷、珠宝、车乘……不计其数云云。又如佛经中常说,作恶业之报应亦大得不可思议。《贤愚经》中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婆罗门,因其母之教唆,侮辱比丘以百兽之名咒骂之。以此恶因,多生多世,竟感得一个鱼身,且有百兽之头,苦不堪言。教唆此婆罗门之母,亦堕入无间地狱中云云。这样的故事,在佛经中极为众多,近代人对这类的说法,可能认为不过是劝人行善的教化之言,把善恶果报特别加以夸张得极大,则能使人止恶向善,全属宗教之实效主义,并不一定代表真理确是如此的。西藏有个民间故事说,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去参加一个法会,听大喇嘛讲业力的故事。讲完之后,老太婆趋前对大喇嘛说:“说到因果报应,若按照佛经所说的善业果报之大,非但你这位大喇嘛可以成佛,就是连我这个平凡的老太婆也可以成佛。说到恶业果报之大,不但我这个老太婆会堕地狱,连你这位大喇嘛也会堕地狱!”这是一个极了不起的故事,是西藏佛国平民心中,由人本主义之直觉所引起的衷心共鸣。这一段话,虽令人发生无限之同情,但就业力论之中心思想而论,则不必轻易予以同意。因为在业力现象中,果量确是常常大于因量若干倍的。如前面所举之杀人之例即是。佛经中对小因生大果亦确有其哲学根据,此点容后再谈。再从宗教学的眼光来看,则这一类的话,除了能够影响宗教行为,发挥实效主义之目的外,还有其更深之象征意义存在。佛经中讲业力故事时,常有人和兽类及异类之兽,说话交谈之记载。在《杂宝藏经》中,白香象养育父母之故事中,并肯定“上古畜生,皆能人语”。这一类的故事,今天看来,除具有象征意义及教化作用外,实难承认其为不折不扣的事实。《杂譬喻经》之命名为“譬喻”,亦是说明经文具有象征之意义。话虽如此,佛经中所说的小因能生大果之记载,就业力哲学之观点而论,则是确定不移之真理。业力思想是“同类相应论”,而不是“同量相应论”。就业力因果的现象来说,果的量确是常常比因的量来得大的。佛教徒常以自然界的现象来说明此理。例如,一粒麦子所结的麦粒果实,何止十百?曾记得一本杂志上说,今天纽约市之中心,价值万亿的曼哈顿岛,据说两百年前是从一个红印第安人手中,以两块美元买来的。今天曼哈顿岛之价值和当年两块钱之售价,当然不成比例。但有人说,如果在两百年前,把两块钱存入银行,以复利计算,两百年下来亦成为一极可观之天文数字了。果量大于因量之事实,于生物界中亦极为普遍,如细胞之不断分裂,成长而形成各种个体:一个精虫与卵子结合,分裂成二,又分裂成四,如斯不断分裂形成人体,合有万亿细胞。如果一个细胞的因,能够结成亿万细胞的果,则果量大于因量的事实,可能本来就是宇宙之一种常理了。 所以吾人读佛经时,除应晓其宗教目的和象征意义之外,还要了解其象征意义后面之哲学基础,不可因其表面之奇特,而遽断之为怪诞不经之说。(二)业力虽一因可生多果,但不能生无限果。一粒精虫细胞可以分裂成长为人体,含有万亿个各种不同的细胞,但此一精虫之因,至完成一人体时,其果实就算全部完成。此人以后再生之子女,就应该从另一重因果关系算起。因此,此原始之一粒精虫,对以后繁衍之子女,只有间接之关系,而无直接之关系。所以说,一因可生多果但不能生无限果。 换言之,有限的因不能生无限的果,否则就和“同类相应”的原则相抵触了。有限因不能生无限果的宗教意义是,众生的恶业不管多么大,亦不至召来无限的苦果,所以佛家不承认有永恒的地狱。即使那最长最可怕的无间地狱,亦不是永恒的。同理,有漏的善业不管多么大,亦不能使人生入永恒的天堂。
H. 举例说明什么叫“业力”
我来举一个业力的例子,这个例子每个人都能看到,也很好理解。
有个不相信业力的朋友曾经问我:哪有什么业力啊?命运都是握在自己手里,我现在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当时就回答道:您真的不相信业力?好吧,你现在立即从政府机关辞职,看你能不能做到。
从这个小故事您能感觉到业力的强大了吧。您想想,一个人想辞职,他立即想到我的老婆孩子怎么养活啊?家里的父母怎么孝敬啊?我个人的前途会不会很糟糕啊?我好多年的辛苦不就全浪费了?等等等等,还有很多顾虑。所谓业力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他在背后推着你必须去做某件事,你即使什么都知道,你也必须去做,而且连改变的机会都没有。
象这样的例子多的去了。比如: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有很多缺陷,但是如果您了解了中国的国情,你就会发现,你即使知道这些缺陷,你却只能适应,至少是目前根本没办法改变。这也是一种业力,这种业力推动你必须这么做。这种业力就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的业力。
业力的形成是我们无数次轮回中,所做所为养成的一种习惯,一种力量。就象吸烟一样,长期的吸烟就成为了习惯,以至到最后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都能顺手在烟盒里抽一根烟出来。
业力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习惯。比如,有人前世喜欢看书,死亡后再投胎为人他往往也喜欢看书;前世脾气暴躁,今世脾气仍然暴躁;前世是畜生道的生命,这世转生为人,这个人往往表现的很愚笨,脑子很简单,这是前世当畜生养成的习气;畜生道的众生有些个体特别聪明,比如有个猩猩甚至能画画,这个猩猩前世很可能就是人,虽然轮回为畜生,它仍然保持一些人道的习性。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生下来气质习惯就不一样的原因。这种业力也很强大,您不信的话,您试试看您能改变自己的气质吗?喜欢某种东西,以至影响您的生活,看您能克制住自己吗?
另外一种业力的形式较难理解。这种形式能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会和现在的丈夫妻子生活在一起,为什么某人总是伤害自己,为什么某人总是帮助自己。要解释这种业力,我们最好再讲一个故事:假设甲前世曾经杀害了乙。甲看着乙在自己面前死掉,心里肯定很害怕,怕乙的家里人报复,怕国家法律制裁,甚至后悔自己杀害了乙,觉的自己欠了乙的命。我们知道,人的意识在佛教分成八个,其中第八识是最可怕的。第八识把我们一生的所做所为全部记录下来。而我们能感觉到的思考、分析、决策这些意识活动实际上都是第八识演变出来的。甲杀害乙过程中,留下的记忆,包括害怕、后悔、欠别人的命这些心理活动全部都记录在了第八识里。同理,乙在被甲杀害过程中,必定对甲充满仇恨,想反过来杀了甲。这种记忆,这种仇恨的心理也记录在自己的第八识里。当两个人都死亡以后,都再次转生为人。虽然甲和乙在浅层意识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分析、回忆这些意识活动)根本就不记的相互之间曾经欠过一条命,但是第八识中仍然记录着前世留下的后悔、欠命、仇恨、复仇的力量,这股力量仍然通过浅层意识推动两个人去活动。这就能解释在这新的一世里,乙根本就不认识甲,为什么乙一看到甲就充满了厌恶仇恨的心理。结果,乙在一次抢劫银行的过程中,一个人都没杀害,却在即将离开银行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回过头来,看到了甲,无缘无故的拿起枪把甲打死了。这种力量也很强大,但是我们的清醒意识却无法感知,有点鬼使神差的感觉。所以我们一生中遇到的事,遇到的重要的人,实际上都和我们有很大的缘分,但是感觉上仿佛是随机遇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因果报应如此准确的原因。
第八识(佛经叫阿赖耶识)和浅层意识的关系在近代德国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依德的书里曾经有过类似的描写(书名叫《梦的解析》,有兴趣您可以看看)。他把那种意识叫做潜意识,他认为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并不是真正的自己,只有潜意识才是真正的自己。当然,佛教所说的第八识要比他所说的潜意识还要深。严格说弗洛依德所说的潜意识还是第八识演变出来的,还没到人类意识最核心的地方。前面所说的习惯的力量实际也是记录在第八识的。
不知道我说的您能否理解。我已经尽我所能的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了。佛教对业力的分析更细致,更条理 (楼上cobra0807的回答就是简单的业力分类)。想了解业力也必须了解佛教的唯识宗的观点,这就更复杂了。不过,业力的主要思想就是这些了。
不当之处,请多指正。也祝您在修行的路上一帆风顺!
I. 为什么爸爸造的业障,干的坏事,凭什么报应到儿子身上,为什么
业力牵引。
详细来说 缘分极其深重,才会成为一家人 有善缘 恶缘 无缘不来
自己的父母和自己是一体的 息息相关 也可以说自己和父母是一体的 从佛法来说 因为宿业感召 共同承担同一个业力 才会成为一家人 既然是一体的 哪里有不报应的道理
如果父母犯邪淫 感召的儿女也一定犯淫业
再举个浅显的例子 如果父母欠了许多钱 已经离世了 那么要债的自然就会向儿女索要 所谓父债子偿 业力使然
所以宇宙人生的真相 不过是因果轮回 报应而已 不论善报恶报 总不出六道
佛法对于这方面说的相当透彻 道教也有说明 看破了 才知道 人生不过是酬偿业报而已 索然无味
所以要老实念佛 努力修善 跳脱六道轮回^_^
感恩🙏
J. 父母业力重。伺候父母烦躁怎么办
为父母放生,吃素,不杀生。可以放生螺蛳菩萨,蚯蚓菩萨放生到湿润泥土里(天热土干带一瓶纯净水放生好后倒泥土地上)放生小鲫鱼,泥鳅,有条件的话可以放生狐狸(可以网络查放生狐狸感应不可思议)甚至放生牛犊(可以送去放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