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做哪些事情
曾有一位心理专家说:“无论你多么小心,你的孩子都会留下一些心灵创伤。”没有谁天生懂得为人父母,养儿育女本是一场自我的修行,在这场修行里,我们不断学习教育之道,实则也在不断自我探视、自我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更好的言传身教。
1、做好孩子的领路人
不断前行寻找更好的自己,首先要认识并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人,才能理清自己的优势与短板、才能了解自己的潜力与局限、才能更好地处理自身与外围环境的关系,进而制定自己前进的策略。未来,是一个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场景,如果要从无数种生存可能性之中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对自己拥有充分的了解不可或缺,否则容易迷失自己。
自我意识强的人乐观自信、开朗活泼、富有进取心,所以容易成功,这也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寄望。育儿先育己,能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路先探好的父母,必定能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充分的指导,让孩子少走弯路。
2、拥有持续的学习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互联网文明以及移动互联网文明齐驱并驾的“四大文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焦虑感普遍而强烈,是因为一切迭代太快。所以,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说:“这是学习革命的时代,也是终身学习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淘汰有学历的人,但不会淘汰拥有学习力的人,保持好学的态度,才跟得上时代的变化。
没有学习力的父母,他同样没有办法激活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力,因为两者无法产生深度交集:孩子不懂的,我们不懂;孩子懂的,我们不懂。
孩子不求父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码我们要做到“日有所知,日有所进”,定期不定期地给孩子带来些思想的小火花、给孩子捎回你在外面见到的小惊喜、给孩子分享你获得认可的小喜悦,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不断学习新知识,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这么有意思。自然而然地,被燃起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内驱动力。
3、与孩子并肩前行
在两个人的相处中,默契度越高,他们的关系就会越稳定牢靠。如果我们要与孩子并肩前行几十载,默契可以成为我们的助力器。
如何培养我们与孩子之间的默契?攻略见三步曲:
◆ 观察孩子的生活习惯,针对他的生活习惯偶尔为孩子做些出其不意的事情,孩子对于给过自己感动和惊喜的人会特别带感。
◆ 观察孩子的语言习惯,让自己懂得辨别孩子的情绪状态,能在孩子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将话说进孩子的心坎;或者留意孩子在什么场景会说哪些频率高的话,你可以尝试跟他异口同声说出来,这会让孩子产生“你懂我”的感觉。
◆ 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对对方的行为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例如,孩子在做某件事前会有一个固定的前奏动作,当这个前奏的出现你就能知道他接下来要做什么,在这时如果你能提前帮他将这个事情做好,在孩子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心有灵犀”。
简而言之,培养与孩子的默契感需要从父母做起,不让“你一点都不了解我”成为孩子与我们疏远的理由。
陪伴是培养默契、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杨澜每次出差或者下班回到家中,即使再累再忙,都会抽出时间专心致志地和孩子交流,认真倾听他们说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世界;闲余时间还会和孩子玩拼图、讲故事、打闹、看电影。
和孩子讨论他们关心的话题、陪他们做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是教孩子道理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放松的状态可以让你看到更立体的孩子。
前路迢迢,“往事不回头,余生不将就”就是父母的高级脸,在孩子懂事之时,除了血浓于水的爱,他对父母必然还有一份不能辜负的尊重。
Ⅱ 在我们成长岁月中父母的爱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
父母的爱是阳光、是雨露,哺育我们健康成长。
Ⅲ 作文:成长也需要父母的关怀 谢谢
我们鲜活的生命犹如一片新生的嫩叶,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成长,当然也需要经过狂风骤雨,才能茁壮成长,乃至开花结果。
有许多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而正是因为缺少呵护,关爱,使孩子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最终走进监狱,错过美好的青春。也有许多有钱人,把孩子抛给佣人,自己则在国外工作,有没有想到孩子心中的感受,虽然物质上拥有很多,但精神上总是不富裕的。
我们的成长,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照顾,使得我们心中有“爱”,有“善良”。当我们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健康活泼的少年,我们已经懂得了父母的给予,他们的给予不是千千万万的钱财,也不是一幢又一幢高级别墅,而是对我们的关爱和呵护,因为有了这些,我们已经足够了。
我们的成长需要呵护,关爱,物质上的财富我们并不需要,因为精神上的财富我们已经足够,这些会使我们走向成功,登上获胜的顶峰。
我站在宇宙上,爬到顶峰上,坐在飞机上,向着浩瀚的宇宙,洁白的云彩,一望无际的天空大喊:“成长不需要财富,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Ⅳ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作为监护人,都给你们哪些家庭的关爱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家庭的付出非常多,对于每个家庭成员都很关心,而且他们的付出是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
Ⅳ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 ,哪件事最能让你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请简单写下来 。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也最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的事,大概就是我之前胃不舒服,在凌晨12点多的时候开始呕吐。原本想着吐一回就没事了,结果隔了大半个小时之后又吐了第二回。再跑回床上躺着,那么半个小时左右又去吐了第三回。当时我看见自己吐了这么几回,就想着自己今晚不用睡了,所以坐在客厅那里等吐。而我的父母虽然还是在自己的卧房里面,但是我吐的时候两个都会跑出来看我。而我的母亲更是陪我到了凌晨四点半,她第二天早上八点多还要上班的。这件事情可以说真的让我印象很深刻
Ⅵ 你父母对你的爱都体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我的父母对我们姊妹几个的爱可以说是倾其所有,无私奉献。90年代,我考上中专,但是所谓的委培生,需要交纳5100元。在那会,这分钱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可以说是天文数字。母亲二话没说,开始出去找亲戚邻居借,几天后,终于把钱凑齐,母亲脸上绽开了笑容,高高兴兴送我上学去。父母不管吃多大的苦,也要支持我们姊妹几个上学,直到一个个走出农门,就业来到城市生活。现在父母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多少次劝他们不要再干农活,可他们就是不听。多少次让他们到城里来生活,可他们就是不肯,说在农村习惯了,有人聊天,住着挺好。我知道,他们是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每次回去临走时,父亲就开始忙活着给我准备地里的小菜,大包小包让我带走。爱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我爱她们,我要他们好好的,身体健康,我们做小的能尽所能孝敬他们。
Ⅶ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能送给孩子最爱的“礼物”是什么
家长对孩子很关注,因为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得更加聪明,而且也希望孩子能够更加优秀。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必须要注重方法的使用,因为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能送给孩子最爱的“礼物”是什么?
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因为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时间是最久的。但是家长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品质和能力,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家长也必须要多关注孩子。
Ⅷ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不爱夸孩子”引发热议,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什么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为什么中国式父母不爱夸孩子”引发热议,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什么?因为父母的父母也是被批评着长大的,这种方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他们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下意识方式,这可能也算是原生家庭直接的一种影响吧。很多传统的父母都认为谦虚是美德,批评是鞭策,怕孩子因为表扬多了,会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所以彼此表扬孩子更多的是鞭策,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进步。其实不管是表扬也好、鞭策也罢,都应该“因材施教”,我们是否要吝啬,对于孩子的夸奖取决于孩子自身的性格特征,家长首先要充分认识孩子的特点,在进行适度适时的肯定、夸赞或批评。孩子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在做成功一件事之后能得到自己父母的一些赞赏,父母的赞赏也很重要。
Ⅸ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
是的,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
孩子的成长 离不开家长的关爱与呵护.
学生智商的高低、成绩的好坏,行为习惯 养成, 都与家长有很大关系!雏鹰能够勇敢地展开柔弱的翅膀,翱翔于天地之间,那是因为在他背后有鹰妈妈的大力支持;竹笋能够积极地向上生长,接受阳光圣神的洗礼,那是因为在他背后有千年的竹根为他汲取充分的营养;小浪花能够勇往直前冲向海岸,向人们展示大海的魅力,那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更加汹涌澎湃的巨浪给予助推······
每一个弱小的个体背后都有着无形的、有形的关爱——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祝福。就像展翅的雏鹰,成长的竹笋,勇往直前的浪花受到的鼓励和支持!打一个比方,每个人都如同微风无意间吹入石缝间的种子,从最开始孤独无助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到入春第一次接受雨水的滋润,享受阳光的温暖,开始生根发芽······来自各方面的关爱,使种子长成小树苗,乃至经历磨练成为参天大树。大树以他的高大向人们展示着关爱的成果。
关爱是伟大的,它不仅可以造就一棵参天大树,更可以造就一位千年树人!千年伟人孟子在他母亲“严厉”的关爱下,继续发扬光大了儒学仁爱学说,受人尊仰千年。因此成长需要关爱。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条单程路,她有去无回,路上充满坎坷,到处都是荆棘,让人寸步难行。而当我们学会跨过坎坷,斩断荆棘,走出自己的路,这就是成长!在我看来,我们学会成长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帮助和关爱的。家中有父母教我们说话﹑走路;在学校有老师教我们学习做人;在社会,更有爱心人士教我们学会感恩社会!父亲的爱,稳重深沉,伟岸如山。记有那么一首歌: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是啊,父亲从不说如何如何爱儿女,可是他心里时刻装的都是子女。我记得我和弟弟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将预先准备好的食物放在口袋里,变魔术逗我们开心。他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在故事中教我们如何做人。
Ⅹ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怎么教给孩子表达自己的爱
有部分家长在看到小孩子的一些无理行为时,第一反就是去批评他,而不是看他这个行为的结果。而家长的这种反应往往会误会孩子的好意,打击他们对家长表达爱的积极性。在中国,大部分成人对向父母表达爱这件事都不积极,甚至是在谈到爱的时候会觉得很别扭,这也许就是因为在幼儿时期给父母表达爱的时候受到过打击。
家长与孩子的相处应该是其乐融融、相亲相爱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形成又离不开家长与孩子之间爱的表达。有些孩子不懂什么是爱,却在用行动默默表达,在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还小、还不懂爱的时候,孩子就已经能把家长感动哭了。其实,这都是家长平时不够关注孩子、缺乏一定的耐心所造成的,如果家长给予了孩子足够的耐心与关注,那么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将会发生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