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里父亲去世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二、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三、入殓时候的忌讳
1、入殓的时候忌讳泪洒尸身。在入殓的时候,亲人们要暂时忍住悲伤,控制住眼泪,以免泪洒尸身。
2、入殓前后忌讳猫、狗接近尸体,认为会引起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
3、棺材忌讳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为佳,禁用柳木。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恐会绝后。
四、报丧的禁忌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白布、白纸,让人们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确定了葬礼的日期后,孝子要去亲戚家报丧。报丧时讲究孝子未进屋,先跪在室外行礼,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礼的时间。
五、葬礼日期、墓地的选择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一下子走远的,死亡会涉及很多事项,所以古人尤其重视葬礼日期的选择,以免引发系列的不幸。
而墓地的选择自古以来都十分讲究。俗以为墓地好坏直接关系后代的贫富吉凶。旧时,关于墓地的选择禁忌,民间有十不葬歌谣:一不葬粗顽块石,二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源绝境,四不葬孤独山头,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冈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因此,要请专业人士选择葬礼的日期、好风水的墓地。
六、下葬后的禁忌
逝者下葬之后,送葬的人要绕墓三周,在回家途中则忌回头观看,以免逝者的鬼魂跟随活人回家。
七、服丧期间忌讳走亲访友
子女服孝期间不走亲戚,不访友,不集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俗语有“身穿热孝,不登邻宅。”
八、守孝期间,子女忌穿色彩鲜艳衣服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古时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但也不宜少于一年。守孝期间,子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
⑵ 爸爸昨天过世,在家摆放灵台有什么讲究,怎么带孝具体怎么操作请知道的朋友告知下,谢谢!
你爸爸在家过世的话,把灵床搭在外屋(堂屋、客厅),头朝外,灵床前放一小桌,摆放父亲生前放大的照片,祭品和点燃的蜡烛。桌子前放烧纸的泥盆。大门口左面挂挑钱纸,左面贴上恕报不周字样的安抚告示。
老人倒头安排就绪,就要穿孝衣,戴孝帽,女家眷戴箍条,围在老人遗体旁嚎啕大哭,掌握好时间停止,就安排给亲属送信,买棺材,吃饭等等事宜。
最好的办法是请当地的大了或白事一条龙服务,他们会为你们的丧事安排井井有条,顺利安葬。这只是简单的描述,其实事情很复杂。就听大了的吧!
⑶ 在丧葬的仪式上,都有哪些特别的规矩
在丧葬的仪式上,特别的规矩可能在不同的地区也会有着不同的差异,比如在一些地方,在丧葬之时应该要戴孝帽,不能出门去别人家,同时迎接时,应该跪谢亲朋好友的到来,死者入棺之后,家人要守护、睡卧在棺旁,这叫"守灵"。其实还有着很多不同地方特殊的仪葬规矩。
一般来说父母把自己拉扯成人,归去之后,后人理当跪恩,同时设灵堂是把远亲近邻叙集一起,一起对死者生前一功一过,一是一非的尽术,启发灵前各位思想,这是对整个社会有好处的,留芳百世,披麻戴孝只是最基本的本分,这个时候其实心真诚就是最大的孝敬,人死后你做得再好,父母也已经不能享受,生前好好尽孝才是最应该的。
⑷ 灵堂有什么讲究
1、指路 ——人死后要举行宗教事仪、指路,在此期间,同时举行系列的活动,让死者到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
2、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
3、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对死者进行告别,但有些区域根据死者的生辰,让当地的“先生”选适合的日期进行追悼会。
4、出殡——出殡时,亲属批麻带孝,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现在随着殡葬改革均按火化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人坛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不同,大至猪牛,小至鸡。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杀殉、血祭的遗俗,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其相反)若合葬一起有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在西方国家,则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后死者以重叠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时需将先下葬者挖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朝向——最古老的习俗为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骨灰盒是面南背北,如今有些墓穴参照最古老的习俗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在民间常用百年好合来祝福婚姻永恒,但对逝者所指人生的归宿——永恒的安祥)
8、焚烧——人们传统焚烧锡箔、黄纸、相形的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等);早时蒙古族是烧些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食品。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焚烧锡箔等是受汉族的影响。
9、服丧——古时有守孝习俗。(北史·室韦传)载:你父死,男女聚哭三年。近代变为祭七 (首七至五七、或七七 )家设灵堂、祭百日、周年。服丧期间,穿素服、食素食。
⑸ 父亲去世后要注意什么
1、守孝穿戴:
家中有人去世,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2、守灵时间: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
3、守孝三年: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丧事常识
死者入敛后,孝子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旧衣,端着灵牌,前往五道庙迎接亡魂。吹鼓手奏哀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3周,呼死者上车,后将命纸、旧衣放入纸车中焚烧,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谓之“送行”,俗称“接丧”。
出殡前,亲友在灵前行礼祭奠,棺木抬出堂院,停放门口外。吹鼓手奏着哀乐,长子或其他继承人在棺前摔碎孝盆,扛起幡杆,长媳抱罐,其它子女及亲友紧随其后,走向墓地。
⑹ 在大连白事如何操办,有哪些讲究
大连地区汉族老年人或中年人逝世时,都要在街门旁边挂串烧纸,称为“岁头纸”。为什么叫岁头纸呢?因为它是根据死者的年龄做的,所以叫岁头纸。
它的做法是一岁一张纸,按序夹在一条绳子上,再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街门旁边。
亲邻看见了岁头纸,就知他家有人去世了,还知道死者是男是女和多大岁数。于是就拿烧纸等祭品到死者家里去吊唁慰问。
子女给逝世老人挂岁头纸,除表示衷心哀悼外,还能对亲邻起个讣告作用。
岁头纸在老人咽气后就挂出去,出殡时摘下来放在哭丧盆里烧掉。
挂岁头纸这个习俗,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不详,直至今日,有的人家办丧事时还在挂它。
老人咽气后,穿好寿衣,在正间屋里架起板床,铺好谷草和褥子,将尸体头南脚北的放在床上,手里放根约二寸长的白面棒,称为“打狗棒”(给死者到阴间过巴狗山村,好用它打狗时用),然后用红布单将尸体盖好。古礼规定父死停尸堂屋里,称为“寿终正寝”,女死停尸卧室里,称为“寿终内寝”。民国以后,父母死后都在堂屋里停尸,不再分停了。尸体床下放个装满五谷杂粮的小草囤,在囤里点个油灯碗,称为“照尸灯”。
尸体头前放张矮桌,摆上香碗和蜡台等供器和供品,桌前还放个泥瓦盆,长子要在盆里给死者烧三个包袱(包袱纸上要写出死者的出生和去世的年月日),这个行动称为“烧倒头包袱”。接着就拿起擀面杖敲打正屋的门框说:“一打天门开,二打地门开,三打庙门开”。打门的用意是让死者的灵魂好到那里去。接着帮忙人(帮着处理丧事的人,一般由村中有身份的人担当),提着灯笼,拿着香纸和锁头,搀扶长子到村头山神庙(有时土地庙前)去,让他站在庙门口把锁头打开,让死者的灵魂进庙,等待上西天极乐世界去。
开锁回来,帮忙人立即组织长子带领家人到山神庙去,给死者报“倒头庙”。
回来后,全家人按照长幼辈份穿戴孝服和孝帽(都用白布做),儿子、孙子、女婿、外甥、亲侄子都穿肥大的孝衫,戴口袋式的孝帽子,还用红布包绺青麻缝在帽顶上,帽外还要扎条白带子,腰间捆条麻绳子,鞋帮鞔上白布,趿拉鞋走路;儿媳、姑娘、孙女、外甥、亲侄媳、侄女头上都扎白布带(称为孝扎头),外罩尖式孝帽,帽夹上也缝绺青麻,腰间捆麻绳,鞔白鞋趿拉走。这样做是表示给老人披麻戴孝的意思。未结婚的儿媳妇和未结婚的女婿来服孝时,都要内穿红孝衫外罩白孝衫,鞋帮要鞔红白二色布,区别于结婚者。
本族男女来服孝时,孝帽孝服都自带,帮忙人不管男女,死者家里都得给孝戴,给孝帽、孝带或孝布都行。
死者咽气后,就请人到远处亲邻家里去报丧。亲邻知信后都来吊丧,有的送香纸,有的给现金,以表哀悼之意。
老人死后,一般在家停尸三天,然后才能出殡入土。例如死者在二十三点以后逝世,也按停尸一天计算。
停尸期间,早晚三餐,都要到村头山神庙去,给死者的灵魂送饭吃,这个行动称为“报庙”。报庙的行进队伍排列是:帮忙人提着灯笼,拐着浆水桶在前面带路,吹鼓手在后边吹大喇叭奏哀乐,接着是长子在帮忙人的搀扶下扛着引魂幡,拖着哭丧棒(高粮桔杆缠上白纸穗头),次子、侄子、孙子等男性亲属跟在后边。长子媳在女扶孝人的掺扶下,怀抱浆水罐,拖着哭丧棒带领着次子媳、姑娘、侄媳妇、孙女、外甥女等女性亲属,来到村头山神庙前跪下。长子媳用线香挑块小纸片伸到庙门里去,一边摇动一边说:“爹(妈)你扯住纸钱……”纸片能贴在庙门的砖墙上,就认为死者的灵魂还在庙里(这是迷信),把浆水罐里的饭拔到庙里去。帮忙人带来的浆水都泼到庙的周围去,给那些无家无后的野鬼吃。烧完香纸,孝子孝妇们叩头起来,就在哀乐声中一直哭到家里。
办丧事时,都要在院里搭个灵棚,棚分前后两室,前室行祭,后室停灵。死者使用的棺材规格不同,底厚一寸,帮厚二寸,盖厚三寸的称为么二三棺材。经济条件好的都用二三四或四五六寸厚的棺材。
死后的第二天,将棺材抬进灵棚里,棺里铺好谷草和褥子后,就将尸体从堂屋里抬出来放进去,孝子孝妇在哀乐声中为死者整容装棺,木匠师傅钉好棺材盖,孝子孝妇就开始哭灵,这个行动称为“入殓”。
第二天的午后,举行接旌仪式。旌是用红缎子布做的,宽一幅布,长约六尺多,用金粉或白粉在布的上部画个起脊楼盖,两侧分别画韩钟离(拿芭蕉扇)、吕洞宾(背宝剑)、张国老(拿竽鼓)、铁拐李(背葫芦)、曹国舅(吹笛子)、栾采和(拿阴阳板)、韩湘子(拿花篮)、何仙姑(拿荷花)八个神仙,称为“阴八仙”。只画扇子等工具不画神像的称为“暗八仙”。旌的中间部分,只写死者的姓名和年龄,再无其它文字。死者不管男女的旌都由姑娘拿钱买,儿子负责全部丧葬费。
接旌的行进队伍是这们排列的:前头有两人鸣锣开道,接着是四个扛红彩旗的,旗后是拿幡的。幡的种类很多,有条幡、扇子幡、葫芦幡等,一般家都扎四对,扎六对的也有但是为数不多。幡的后边是吹喇叭的音乐队,抬供桌和抬旌楼子的。旌楼子是在高桌的宽面上绑两根细木杆,顶部用高粮秸扎个楼盖,蒙上包袱皮,两杆的中间用白布编成花格,楼的两侧用白布或白纸扎花做飘带。孝子孝妇和亲友等走在旌楼的后边,在管弦乐声中来到街头广场。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出来观礼。
队伍停住后,孝子和孝妇齐跪旌楼前,长子头顶铭旌来到旌楼前,帮忙人将旌挂在旌楼上,让村人都知道死者已经去世,亨寿多少年。孝子孝妇和亲友都向铭旌叩头,奏乐放鞭炮。回家后,将旌挂在灵棚里的隔壁上,孝子孝妇分别在灵的左右两侧。女婿亲友齐集旌前向死者上香叩头。女婿要行三拜九叩礼,具体做法是在旌桌的前边,再放张高桌,行礼者先在第一张桌前作个揖叩三头,起来到旌桌前作个揖叩三个头,然后转身回到第一桌前再作揖叩三头。不会行三拜九叩礼的,在旌前作揖叩头就行了。客人叩头时,孝子孝妇要陪同客人向死者叩头表示谢意。
接旌这天的上午,灵棚、房门、街门都要贴上白纸对联。由于年龄等原因,对联的词句也不同,如高寿老人去世时,横批可写“吊者大悦”、“老成凋谢”等,对联一般都写“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惟望白云飞”等。有的亲友在接旌这天要给死者送帐子或额子,就是用金纸或银纸做字,写的是“驾鹤西游”、“劳绩常存”等歌颂词,缝在约六七尺长的绸缎布上挂在灵棚里,向死者表示哀悼。
接旌仪式结束后,姑娘和女婿要给吹鼓手、抬旌楼、打旌、拿幡的人赏钱,钱数多少当众宣布,受赏者要喊出谢字。
接旌这天晚间,死者家里要设宴招待亲友和帮忙的等全体人员。
饭后,在灵前放口铁锅,孝子孝妇等,都要给死者在锅里烧夜纸,还要搞夜祭,请厨师给死者上祭菜给赏钱。同时还要请人读祭文,歌颂死者一生的功绩和美德。没条件的人家,也要由姑娘或媳妇在哭诉中,把死者养儿育女等优良美德说出来给儿孙和亲友们听。
烧完夜纸就给死者送“盘缠”(路费),参加接旌时的全体人员,在哀乐声中抬着纸人和纸车马来到山神庙,将车马面向西方向摆好,周围撒满烧纸,在车的旁边放张矮桌,将烧夜纸时剩在锅里的纸灰撒在桌面上。长子媳拿香挑块纸片,从庙里把死者的灵魂引出来,附在死者的红纸牌位上,由长子顶着送到车里去,看桌面的纸灰上有脚印时,就认为死者的灵魂已经上车了。这时还要当众宣读,复州城隍爷发给死者往西去的“路引”(就是通行证)。封建社会出版的老《黄历》上,每年都有登载“路引”的写法,让老百姓照办。读完“路引”就烧车马,孝子孝妇们向西南方向,一边叩头一边喊“爹(妈)要走好,一路平安到西天等话。烧完车马停止奏乐,全体人员离庙回家,不准回头说话。
一般人家能给父亲送“盘缠”,都扎一个侍者一个车夫,两匹白马一辆轿车。母亲去世时,除上述几件外,姑娘还要给妈妈扎条老黄牛,到阴间去好帮妈妈喝生前积赞下来的脏水。
第三天早晨,帮忙人搭好棺材架子,就搀扶长子一人在哀乐声中到山神庙去“辞庙”(就是给死者几天来的住庙钱)。
辞庙的同时,帮忙人要打扫死者生前住的炕,将他用过的枕头等遗物拿到村头烧掉。
从庙回来就起灵,把棺材抬到架子上捆绑好,长子还要摸下四个棺材角,称为“稳灵”。然后与全体男性服孝人跪在灵前,妇女站在灵后,帮忙人将烧过倒头包袱的泥瓦盆,放在长子头上搁一下就摔在地上。若是没摔碎,死者家人就把它当成“聚宝盆”收藏起来。抬灵人看见摔丧盆这个信号,就在鞭炮和哀乐声中起灵。送殡队伍与接旌时相同,只多一口棺材。
出殡时,女婿拐大筐,内装照死灯的草囤,长子媳上庙时拿的浆水罐,还有枣树枝、苞米面发糕等陪丧品,走在队伍的前边,边走边撒纸钱称为买路钱,给死者买道走。
棺材抬到墓地,首先由风水先生放罗盘,测好照山的方向和墓穴的位置,接着阴阳先生(亦称除黑先生,这个行当都是庙里的伏居道士干的)掐破公鸡冠子,用鸡血在镢头板上画符,口念咒语。在风水先生测定的墓穴处创出三个坑,抬灵人就在道士破土的地方把坑子挖好,长子在坑里垒起两道小土岗,放上枣树枝和发糕等,是希望保佑子孙早发家的意思。
棺材入土后,把旌铺在棺盖上,把女婿拐来的陪葬品都放在棺材的头部,最后用苇席把棺材盖好,抬灵人就在哀乐和鞭炮声中把棺材埋好,垒起坟墓和坟头。新采的墓地,还要垒个山神庙,让山神保卫死者。
带来的引魂幡、条幡,旌楼架子和哭丧棒以及死者降生时在门上挂的布郎当等都在墓前烧掉,孝子和亲属以及来宾,在墓前上香烧纸叩头后,哀乐停止,殡葬仪式结束。
妇女送殡只到村头,将哭丧棒扔在烧死者遗物的火堆上烧掉就回家。这时有位帮忙的老妇人,拿张饭桌放在街门口,桌上放盆清水,水里放些铜钱,还有一碗干饭、木梳、竹蓖子、斧头和菜刀。送殡的孝子和孝妇进家时,都要洗手梳头,拿起斧头和菜刀在盆沿上各荡几下,从水盆里捞铜钱,含口干饭进屋吐在死者生前住过的炕席底下(三日后送到墓地去),铜钱也扔在那里。
阳阴先生进屋后,口念咒语,还用桃树枝把公鸡打得直蹦乱叫,同时还向屋里各处撒黑豆和铧铁,有的还在墙壁上贴符,驱除恶鬼保佑平安,这个行动称为“静宅”。
出殡这天的午后,还要设宴招待亲友,孝子们在管乐中挨桌给亲友叩头谢孝。
饭后,鼓乐班送走客人就和风水先生以及阴阳先生领取工资和赏钱就走了。抬棺材的分请、雇两种,请的不给报酬,雇的得给工钱。
出殡的第三天,儿子、侄子、孙子、姑娘、媳妇、孙女以及亲属等,要到墓地去给死者“圆坟”,用高粮秸折个方架,中间拴个带铜钱的红布朗当,插在墓的上边,表示给死者上梁盖房的意思,然后修整坟墓烧纸叩头,圆坟仪式就结束了。
出殡后,有的人家向老人表孝心,写个死者的牌位供在桌上,每日三餐都上香供饭,如生前一样的侍候,直到烧百日时,才将牌位烧掉结束祭拜。
死者入土后,每隔七天,孝子孝妇和亲属都到墓前去烧香纸摆供品,称为“烧七”。一般都烧七次为止。此外还要烧个“百日”和三个“周年”,每次亲友们都来参加仪式,送香纸和馒头等祭品。送馒头有规矩,两位老人都去世的,送十个馒头,称为“半份供”。本族人送来的馒头祭祀完了都带走,亲友送来的最少给他带走一个,称为“压包袱”。
烧百日和周年,死者家里都要设宴招待客人。
死者去世的当年,他的名字就填到宗谱上去,过年时享受子孙们的祭祀和参拜。古礼规定子女要为父母服孝三年,服孝期间,过年时家里不能悬灯结彩贴红对联(可贴紫色对联),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意。
烧完三周年,服孝期满,子女脱孝,恢复以往的正常生活。
⑺ 老人走后为什么要设灵堂
中国的丧葬文化是传承得比较完整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很多的传统文化都出现了断代的情况,唯有丧葬文化一直保留至今。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对于丧葬非常的重视。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唯有丧葬这一点是全国统一十分重视的。而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中灵堂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那么人死后为什么要布置灵堂?百岁老人告诉你真相,看完突然醒悟。
⑻ 丧葬习俗
1. 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
2. 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烧掉,不能遗留。
3. 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天,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告别仪式。但部分地区,让当地的”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测算合适的日子举行追悼仪式。
4. 出殡:过去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遗体脚朝前。现在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改革,遗体需要火化。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 死牲:过去习俗,死了人,根据穷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献,大至猪牛,小至鸡。逝者如年岁较髙,供品被视为福物,可以分给亲属。祭献的鸡,多留给帮忙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
6. 合葬:夫妻合葬的讲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辈合葬一起,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部分地区,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时,需要将者骨灰盒请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 朝向:过去都是遗体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区参照过去习俗的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恒的安详。
8. 焚烧:传统习俗,是焚烧元宝、黄纸、纸质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空调等);
9. 服丧:古时的守孝习俗,近代更变为祭七(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和周年。服丧期间,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⑼ 家里死了人孝子有什么禁忌
人老病死乃是生命的常态,是谁都无法跳出的一个轮回,毕竟生命有开始便一定会有结束,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对于这些生命的法则都是无可奈何的。那么家里有人去世的禁忌?有什么说法?下面让本期风水知识大全为你解析。
家里有人去世的禁忌 有什么说法
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报丧的禁忌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白布、白纸,让人们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父母去世,确定了葬礼的日期后,孝子要去亲戚家报丧。报丧时讲究孝子未进屋,先跪在室外行礼,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礼的时间。
家里有人去世的禁忌 有什么说法
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
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家里有人去世的禁忌 有什么说法
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⑽ 办白事都要用到哪些东西办丧事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忌讳
多少少明白点,这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这不是封建迷信。是人类世界中的延续……!
丧家操办丧事会涉及到一些比较程式化的具体事项,也就是说,要办好丧事并非容易。不少家庭由于事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一旦事情发生了,往往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结果使伤心事留下了遗憾。今天老于给朋友们祥细道来……!这知识都学杂啦!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投诉(报丧):家里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请事户族长辈协同料理几日发殡。夏秋一至三日,冬春三至七日都可。如有子女在远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过五天。孝子出门报诉,身着孝服,手执丧棒,有一熟悉亡者亲属的人领着前去报诉,孝子每到一家侧跪门边,等被请的人见面,孝子叩头后再离开。绝对不能进家门。
二、超荐。(做道场、行大礼),道场分僧人道场、阴阳道场两种。僧、阴阳道场可在同一灵场堂念诵,但须僧念道停,轮换开进行,僧人超荐不破土、不上坟,送葬素斋素食不收报酬,但不是佛门子弟不去念经。阴阳道场有随堂食、三报食、铁罐食三种形式。凡家族少、儿孙少、家庭贫寒者多举行随堂食吊丧形式;家庭经济较富裕,亡人生前积恩布德、生财有道、勤俭持家好,众人尊敬的人家多举行三报食(报大地、报祖先、报父母养育恩)的吊丧道场;极少数家庭经济殷富。房舍数院、田地数顷,亡人生前为官清廉、威望高,年已过“寿喜”(七十岁)众人尊敬,后辈儿孙又在官场为官的,老人殁后儿孙为亡者“铁罐食”场面雄伟热闹,(有三个高贡,五个道士组成的念经道场)吹、念、纸活、挽联、出丧都十分讲究。
三、香蜡。灵堂要点香,日夜不停,绝对不能断了香火,蜡烛也一个道理。每天吃饭时间要先敬逝者,把饭盛好放于灵前桌上,筷子要竖插,不能横放。
四、卧草(跪草)。老人去世后,亡灵停放灵堂内,吊丧期间家庭妇女(妻、儿媳、出嫁女儿)跪于灵前门外两侧麦草上致哀,有吊丧者一来即大哭不止,哭声时断时续,直至客走为止。夜间有儿子守灵。
五、移灵。移灵过程中,亲属哭泣切忌泪水掉在逝者脸上,移灵过程中打伞挡住头部。
六、烧轿。出门的头天夜里23点至1点(子时),将逝者衣物、纸糊的童男童女、聚宝盆、摇钱树、现代人还加了电器等,在外边烧掉,意思是送行、探路。
七、出殡不能走回头路,去和回要选不同的路线。
八、出殡时孝子执白幡,隔一段时间面向帮忙者跪下谢恩。
九、入土后,不能哭(入土为安),要围绕墓地转三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家里办丧事的禁忌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二、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
重丧,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三、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
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四、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五、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六、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习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是忌讳贴红对联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民间丧葬风俗习惯有哪些
1、指路 ——人死后要举行宗教事仪、指路,在此期间,同时举行系列的活动,让死者到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
2、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
3、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对死者进行告别,但有些区域根据死者的生辰,让当地的“先生”选适合的日期进行追悼会。
4、出殡——出殡时,亲属批麻带孝,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现在随着殡葬改革均按火化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人坛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不同,大至猪牛,小至鸡。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杀殉、血祭的遗俗,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其相反)若合葬一起有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在西方国家,则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后死者以重叠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时需将先下葬者挖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朝向——最古老的习俗为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骨灰盒是面南背北,如今有些墓穴参照最古老的习俗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在民间常用百年好合来祝福婚姻永恒,但对逝者所指人生的归宿——永恒的安祥)
8、焚烧——人们传统焚烧锡箔、黄纸、相形的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等);早时蒙古族是烧些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食品。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焚烧锡箔等是受汉族的影响。
9、服丧——古时有守孝习俗。(北史·室韦传)载:你父死,男女聚哭三年。近代变为祭七 (首七至五七、或七七 )家设灵堂、祭百日、周年。服丧期间,穿素服、食素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安葬注意事项
(一):在给先人下葬之前,阳世后人如果信仰虚空法界一说,那么务必要找自己信得过的堂口师傅,做好风水地理查看和择吉安葬等相关事宜。阴宅风水一说,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在虚空法界里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好的龙穴旺地,子时下葬,丑时后人即可沐得福报;坏的凶穴煞地,一日下葬,祸延千年。阴宅风水,务必慎重处理,万万不可,自已为是,胡乱安葬,最后不光先人无法安息,后人也霉运连连。
(二):在给先人下葬时,禁忌“热死热埋”。无论先人年纪大小,无论死亡原因,均应在死亡12小时至72小时以内妥善安葬为佳,年纪越大的,停放的时间应越长,譬如常说的“大三天”、“小三天”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如遇特殊情况,如客死他乡、后人未归等原因则除外。这里还要说一点,就是如非特殊情况,在先人故去后,最好不要放入冰棺,因为这个时候故去先人属于中阴身期,某些思维意识尚存,冒然的将遗体安放在冰棺内,容易导致先人堕寒冰地狱及饿鬼道。
(三):在给先人下葬时,均应尽早“入土为安”。如有特殊信仰的先人,也可以进行天葬和水葬。现今社会,不光活人住的楼价飙高不下,就连死人的墓地也是价格不菲。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因在故去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墓地,故皆需要在殡仪馆、火葬场等地暂存骨灰。在这里建议所有的阳世后人,在自己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是将先人尽早“入土为安”为万全之策,大善之举。
(四):在给先人下葬时,无论土葬或是火葬,均应“打伞遮阳”及“喊山引魂”。“打伞遮阳”就是在下葬时,先人的遗体、骨灰等均不能直接被阳光照见,需由后人打一把黑伞或是席棚遮阳,以免阳光爆嗮先人遗体,导致先人魂飞魄散。“喊山引魂”指的是在下葬之前,后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和死祭,以助于先人魂魄归来,安于陵寝。
(五):在给先人下葬前,墓穴内,务必暖炕,不可冷穴,不可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见。挖好墓穴后,搭好土龙,摆放七星完毕之后,就要在墓穴内焚化暖炕钱,待燃尽后,方可下葬。挖好的墓穴上方,同样是需要用黑伞或席棚来遮当日光、月光和星光。
(六):在给先人下葬前,墓穴内,不可留有任何活人脚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了活人的手印、脚印,应马上用纸钱将印记抹平后,再行下葬。更要注意的是,活人的身影不可映在墓穴中和棺木上,以免气场冲撞,死人压活人,导致犯呼不断。
(七):在给先人下葬时,若有孕妇、产妇、生肖犯冲者必须回避大吉。这点在先人的葬礼时同样需要禁忌。犯冲主要以本命冲和六冲为主。本命冲,就是和先人相同生肖的活人在先人穿衣、入殓、开光和下葬时都必须转身回避;六冲,就是和先人相差六岁及【六的倍数】年纪的活人,在以上情况时,同样需要转身回避大吉。
(八):再给先人下葬后,所有人回家时,均不可回头。以免看见不该看见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身体虚弱及具备灵异体质的后人,禁忌回头观望。
(九):在给先人下葬后,所有人回家进门前,务必洗手、照镜、除秽。洗手之后,一定要照照镜子,这样丧气、晦气、煞气等就不会干扰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