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怎么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孩子懂事以后,便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和孩子的世界确实不同,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却一直在向父母靠近。他们对父母世界的事情发表意见和想法,说明他们有了独立的思考意识,这是非常可贵的。
这时,父母应该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倾听孩子的诉说,在孩子想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给予积极的赏识和尊重。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孩子的思考意识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观点,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思想。
父母千万不要忽略和压制孩子的想法,即使他们说得不对,即使他们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断他们;不要总是以父母的思维来要求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说下去,允许孩子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出生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他们住在纽约美丽的哈德逊河谷的海德庄园里。小时候的富兰克林与外界没什么接触,但是,他却在庄园里玩得很开心。
幼年的富兰克林非常幸运,妈妈总是非常尊重他的意愿和想法。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妈妈只是给富兰克林提些建议,她完全尊重富兰克林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这不仅促进了富兰克林与妈妈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富兰克林从小就非常有主见。
母亲萨拉在富兰克林出世后不久就开始记日志,20年来从未停止。
在日志上,萨拉记录了富兰克林2岁半时的一件事情:
“有一天,一家人围在餐桌边吃饭。调皮的富兰克林把盛牛奶的玻璃杯边沿咬掉了一大块,我立即将他推出餐厅,从他嘴里掏出碎玻璃片,并严厉地教训了他一通。
当我觉得他已经认错了才让他回到餐桌上来。可是一会儿,他又拿起刚换上来的高脚玻璃杯,闪着调皮的目光假装再去咬它。‘富兰克林!你的顺从哪里去了?’富兰克林庄严地答道:‘我的顺从已经上楼去了。’”
萨拉经常自豪地对周围的人说:“我的儿子是德拉诺家族的人,根本不是罗斯福家族的人。”
幼年的富兰克林长着碧蓝的大眼睛,鼻梁挺拔端正,一头金色的卷发,显得英俊、神气,很招人喜爱。妈妈很喜欢富兰克林这头漂亮的卷发,并喜欢用各种服装来打扮年幼的富兰克林。但是,妈妈为他选择的衣服,富兰克林却并不喜欢。
有一次,妈妈想给富兰克林穿绉边的套装,富兰克林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不满。
还有一次,妈妈想说服富兰克林穿苏格兰短裙,富兰克林又拒绝了妈妈的好意。最后,富兰克林和妈妈一致同意穿水手服。
关于这段故事,萨拉在她的《我的儿子富兰克林》一书中这样写道:“父母们做妈妈的对于衣饰的品味虽然高雅,可是父母们执拗的儿女却并不喜爱。”可敬的是,富兰克林的妈妈并没有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而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萨拉是这样解释的:“父母们从来不曾试图对他施加影响,来反对他的喜好,或者按父母们的模式规定他的人生道路。”事实上,富兰克林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大的自主权。在5岁的时候,富兰克林忧郁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快乐,因为我并不自由。”萨拉想是不是对孩子太严格了,导致孩子反抗妈妈对他的管制。于是,萨拉决定多给孩子一些自由。
第二天,萨拉就开始这样做了,她对儿子的日常生活不作规定,让富兰克林自由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富兰克林似乎很高兴,并开始了他的自由生活。结果,富兰克林发现,受人忽视的自由其实一点都不好玩,后来,他又开始了让妈妈安排日常的生活。
事后,萨拉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他对我们置之不理,以此证明他对自由的渴望。那天晚上,他成了一个疲惫不堪的脏小孩,累得拖着脚回了家。我们也不问他去了哪里或是干了什么。第二天,他自愿地按平时的日程作息,并且觉得心满意足。”
正是因为萨拉尊重富兰克林的意愿和想法,才使这场母子之间的战争没有爆发,这无疑是萨拉教育的成功之处。
后来,渐渐长大的富兰克林想把自己的卷发剪掉,尽管萨拉非常喜欢儿子的卷发,但是她还是同意了富兰克林的请求,把他的卷发剪掉了。萨拉说:“父母们想培养他具有独立精神与责任感,而波浪似的卷发确实与这些品质不配。”萨拉非常理解儿子的心情,帮助儿子实现了走向成熟的一步。但是,萨拉保留了儿子的几缕卷发,并把它们与富兰克林幼年时期的其他纪念品放在一起珍藏着。
富兰克林的母亲知道怎样尊重孩子意愿和想法,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富兰克林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这个案例告诉父母们,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这样不行!”“我说的话没错,你得听我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是要经常对孩子说:“我认为……你觉得呢?”“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这事件,妈妈的意见是……”这种沟通方法能够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把孩子置于平等的地位。
许多父母也想孩子组中孩子的意愿和想法,但往往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那么,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做做看。
首先,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意愿和想法,给孩子一个自主决定的机会。尊重孩子的权利,就是要征得孩子的同意,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并且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引导,这也是民主家庭中父母为孩子负起的一个责任。
其次,父母在决定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尊重他的选择。现在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如果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他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他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他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赏识孩子,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当孩子想要向你表达他的想法和观点时,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吧。
当孩子在你和客人谈话时突然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打击和压制他们。你应该说:“好吧孩子,你也来说说你的观点!”
当孩子主动和你谈起他对某件事情的意愿和想法,不要不耐烦地敷衍了事,而应该对孩子说:“父母们一起聊聊。”
B. 家长如何尊重孩子
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并适当的与孩子交流,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自主权而不是被要求。培养孩子的责任子心,自己做出的决定就要承担到底。给孩子适当的表扬和肯定。
C. 父母应如何去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生怕孩子落后于人,又是请家教,又是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孩子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别想睡觉,连双休日也被安排得满满的。有的孩子只有十来岁就已经考取了好几十种证书,这样的孩子已经被无情地打磨成了一台学习机器。事实上,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融入娱乐,必然会事半功倍。孩子在快乐的时候,最易于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玩是缓解孩子压力的最佳途径。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不会休息和放松,孩子精神上的弦绷得太紧,就可能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尽量地减少孩子的娱乐时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可结果有时却恰恰相反。我们发现,许多发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孩子大多是因没有适当的娱乐时间所致。因为,玩最能释放孩子的压力,最能放松孩子的心情。为了培养孩子成才,有些父母常常限制孩子玩,即使允许孩子玩,也得是与学习相关、对学习有益的活动。孩子的整个生活就都围绕学习这个中心了。要知道,玩也能使孩子成才。 我们并不提倡无限制地玩。有些孩子因迷恋网络而无法自拔,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孩子整天东游西荡,惹是生非,学习一塌糊涂……,孩子因为缺乏自制力,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玩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它同时也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更重要的,它是孩子的天性。就像孩子们要吃饭穿衣一样,他们也需要玩,但不能否认,有些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益处。中3国教8育集2团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玩的天性,但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 父母应该如何尊重孩子玩的天性呢?现给出几点建议: 了解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往往与他的兴趣有关。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常与他们交流。这样,就可以在与孩子玩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帮助。 鼓励孩子和别的朋友一起玩。父母不可能整天陪着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但是可以鼓励孩子和别的朋友一起玩。孩子们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因此他们也很乐意一起玩。在和别的孩子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怎样与人和睦相处,如何处理临时冲突等知识。 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有的父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制定作息时间的,孩子无法实行或者是根本就不愿意实行。父母应该注意让孩子参与到制定过程中,因为孩子最了解自己,只有他最清楚自己能否做到。 玩和学要结合。有些父母总希望孩子学习,一看到孩子在玩就特别不高兴,甚至出面制止。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孩子有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厌学情绪。父母可以常常带孩子出去玩一玩,或者让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不能让孩子连续学习很长时间。
D. 父母应该如何如何去尊重孩子你知道吗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在孩子还没有解释的时候,就会直接斥责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受到了伤害。而在父母说完之后,孩子也没有了解释的心情,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在孩子有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要怎样才能够让孩子信任父母呢?孩子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让父母来帮忙,而父母要是不及时帮忙,反而直接责备或者冤枉孩子的话,孩子只会越来越委屈。父母应该如何如何去尊重孩子?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认真倾听,就是父母尊重孩子的最好办法。
E. 孩子尊重父母,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到尊重孩子
引言:父母想要尊重孩子,首先一定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平时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带孩子一起去参加家庭活动,这样是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够增加孩子的自信。其次也要把孩子当做家庭的一个成员,避免家庭出现一言堂,这样对于教育孩子也会顺利一些,也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最后家长也要多尊重孩子,问问孩子的想法,不要强迫孩子做一些不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学会和孩子商量,让孩子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否则可能会让孩子丧失个性。
最后家长在跟孩子的交流过程当中要知道的是,哪怕是比较小的孩子,他们都是有自主性的,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格,从心理上去尊重孩子,不要哄骗孩子,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才是尊重孩子。
F. 怎样让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
人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 ,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往往会给孩子,设计孩子的未来。家长自作聪明的认为,我们在为孩子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是帮助不懂事的孩子选择自己的未来。父母往往想让孩子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做一个好孩子,乖孩子。其实孩子有孩子的天空,孩子的未来需要他们自己去把握。不需要我们象小孩一样的呵护他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欲望也就欲强烈。孩子的选择在学会走路和说话之前,家长什么都可以忍耐,甚至是破坏的动作,你也会原谅他们,甚至认为孩子有本事。可是孩子的年龄一天天见长,家长的耐心在逐步的消失,有宽容大度鼓励,变成了狭隘苛求训斥,使孩子无所适从。孩子的选择与家长的意见相左时,遭到训斥的肯定是孩子,家长从来不会从自身找原因的,因为家长自认为自己高明,孩子什么都不懂,于是就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孩子没有了选择权,也就没有了生活动力,会逆来顺受的,养成懒的习惯,习惯于家长给他们筑好的巢。这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好事情,毕竟孩子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家长不过是阶梯或者是孩子的拐杖而已。
G. 怎么尊重孩子
父母该如何做到尊重孩子?
领居家孩子,很尊重孩子,看看别人家父母是怎么做到的?
1、不要对过度的要求孩子
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你们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需要相互包容,辛苦坚强地活下去。当没有变成你们希望的样子时,那么请喜欢我最初的模样。
人存在与世间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光转瞬即逝,容不得我们过多的计较和留恋。我们为什么不真实的活着,非要苛求完美,而摒弃真实有趣的生活的。生活中正是因为不完美才变得有趣而生动。所以,我们不要对孩子过度的要求完美了,让孩子真实的活着,我们也做一个会发脾气,会哭,会累的真实的食人间烟火的父母。
2、不要总是催促孩子
爸妈们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众多压力,倍感焦急。所以,想着让孩子从小学会很多的知识和机能,将来考上好的的学,有份安稳的工作。爸妈们在孩子出生不久之后就开始变得很焦躁,各种的担心变应运而生了。刚开始担心孩子长不高,缺营养;到后来担心孩子学不会,成绩不好,考上好的大学。
所以,在孩子两周岁时开始了知某数识某文的学习生涯。有很多的孩子在三周岁时已经能够流利的背出十几首古诗,认识近百个汉字,会读几十个英语单词。这种情况都是焦躁的爸妈在给孩子进行的早期教育。等孩子到四周岁时,开始焦急的给孩子报各种的班,舞蹈班,美术班,口才班等。
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催促孩子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后,家长在给孩子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比如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每天做几道奥数题等。孩子一直在家长焦急的催促中成长,很是压抑。
3、不要强制孩子顺从
当孩子提出与爸妈意见不同的想法时,很多的爸妈会一口否决,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如果,孩子没有按爸妈的意愿去做,就会被扣上不听话,难管教的“罪名”。
久之,孩子内心就会对爸妈产生意见,不愿意理会爸妈,而且孩子的内心很压抑很难受。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和不良的情绪。长期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相处,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会培养出什么的孩子,而如今社会的发展不再只是单一的注重学习成绩,而是全方面的发展。也就是将学习成绩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才更有利于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才,才能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H. 家长如何学会尊重孩子之一:尊重孩子的感受
同样是人类理解和尊重是相互的,为了然孩子更好的做到这一点我觉得 家长应更多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第一、平等。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虽然年龄小,个头矮,可他们有思想,有头脑,我们成年人不妨蹲下来和他们对话。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四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前者希求别人的重视,后者希求个人有价值。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尊重他们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尽了力,流了汗,我们做家长的就不必太苛求。 第二、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设法多交流。两代人之间有一种心理隔阂,叫“代沟”,消除“代沟”,莫过于平等交流,加强对话。比如,孩子回到家随便问问;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你的同桌有换了吗?喜不喜欢他?你的语文老师讲课有什么特色?你的课本中有哪些优美的短文,读两段美文给我解解闷,等等。寻常的交谈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亲近感。 第三、容忍。容忍他的合理性错误,不要遏制个性。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一生要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曾经有一个小孩喜欢动手。有一次他把妈妈刚买回的新表当玩具拆了。妈妈气坏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顿。恰好老师来家访,妈妈数落了孩子拆表的错误。没想到老师幽默地答: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妈妈感到不可理解。老师说:“孩子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理性,但却蕴含创造力,你不该打骂他。”老师建议采取补救措施,带孩子去钟表铺,满足他的好奇心。这位老师就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正是他积极倡导“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让他任意翱翔。” 中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群体性,忽视个性发展,因而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 第四、鼓励。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随意指出几名学生,对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天赋,非常聪明。后来这些孩子果真越来越聪明了。其实,是因为老师相信了罗森塔尔的话,经常鼓励夸奖这些孩子。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可见,正面的鼓励赏识是促成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径。比如一次考试考砸了,与其嘲讽他:瞧你这模样,还有什么出息。不如换一个角度,效果会大不同:这么难的题目,也得了60多分,不错呀! 希望能够帮助您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