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国家长怎样教育孩子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最没出息或可耻的。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家子弟要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木工修理、铲雪、扫落叶等出卖体力的活。
在德国,孩子从小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从不包办代替。
在日本家庭,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技能和自强精神。
……
联想到身边,有些父母对孩子教育,不得不让人有些忧虑。
一、
父母管得太多。中国的父母太宠爱孩子,他们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一切。从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为了孩子把心都操碎了”,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欢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影星或政商界的巨头,惟独很少有父母。真可谓:“好心没好报”。
二、
父母管得太少。农村有些家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给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或亲戚带。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极少过问,任其自由成长。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三、
对待孩子用钱问题上。有的家长是“伸手必给”,从不问问孩子“干什么用”?我就亲耳听到一位母亲的抱怨:“我每天拿十元钱给儿子吃早上,他还嫌少。”他吃了什么我无法考证,而我的十元钱,至少能吃五天早点。还有一位父亲说,他女儿(念高一)有一个月电话费居然用了近两百元。这样的孩子难道不让人担心吗?
四、
父母不能起表率作用。有的家长这边语重心长对孩子说:“要好好读书,不然就没出息”!那边就吸烟、喝酒、打麻将、赌博,甚至叫孩子换手气。
五、
重智育轻体育。我看了一则报道,不由得让人忧虑,:“尽管我国已经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但关系到祖国前途命运的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却不容乐观。”中国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总体上存在着娇生惯养的倾向。特别是有些老人过分溺爱,不叫跑不叫闹,一会儿加饭,一会儿加衣。因此今天孩子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有全面下降的趋势。造成肥胖孩子增多,肺活量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学校、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② 国外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国外家长教育孩子的确与中国有很大区别,但是不适用于中国目前形势,除非去国外长时间生活,不然不但没用,反而有害。总之,国外家长教育方式总结为一句话:“家长只提供孩子成长的安全环境,至于孩子怎样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事”。所以西方人的批判性思维很强,但这种思维在中国还很稀缺。
③ 外国妈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一、美国人的父母观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爱,这是中国和美国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更加含蓄、内在、有的时候这种爱有些沉重;美国人直白、外在、浪漫。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中美不同的父母观:第一:子女的所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在我国,毋庸置疑子女是属于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东西一样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一切得听父母的;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第二: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我引用企业形式来说,在我国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责任: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陪读(各种辅导班、学琴等),有时甚至把作业都包了,双休日都搭在里面,陪孩子上各种班。想着如何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当父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做的心甘情愿,我们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个好前途、好发展。家长所有个人的抱负、希望、心愿等等全放在孩子身上。等到这一切都完成的时候,父母的青春年华也逝去了。当然,我们做父母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心理,等我老了孩子你的孝顺我、照顾我,如果觉得子女照顾的不周到,心里还很不高兴。我不是说孩子不要孝顺父母、照顾父母。而是说一种观念或心态。我在和美国人交流这个问题时他们非常不解:为什么?难道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爱好、追求吗?
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上大学前旅游的费用,也可能家长给出,但不是说家长必须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在学校、在社会),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等到18岁成人后,读大学,有父母给出学费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应该给我的。实际上很多父母不给出,孩子一靠奖学金、二靠打工来获得学费。美国的大学生读书期间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两份工。父母对孩子的无限责任是教育,教育什么呢?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给孩子足够的性知识,让孩子在他们身体变化时感到轻松自在。四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美国是个很讲民主的地方,学生上课时很自由的。从我在美国的感受看,和我们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学校有非常严格的纪律要求。如荷蒙山高中男女生宿舍是两个分别独立的楼,男生要进女生楼必须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许可。如果没有得到批准就进入,要请家长、退宿。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学生行为规范”,在新学期开学初,学校要组织家长和学生学习“学生行为规范”,并和学生、家长签订一份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的协议,一旦学生和家长在协议上签字,表明学生和家长同意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并愿意承担违反规定所带来的后果。
一般的“学生行为规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考勤及请假制度;第二:考场纪律;第三:课堂纪律要求;第四:着装要求;第五:关于学生使用手机,BP机和收录机等的要求;第六:性行为的要求;第七:各种被禁止的行为,如打架、帮派、抽烟、携带武器、偷窃等。行为规范中还明确了学生违反这些规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周六到学校上课、请家长、停课一周、转学等。
因为中美文化传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谁也不能照搬谁的具体做法,但不同的观念或心态决定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态度和做法,因为态度和做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美国人的父母观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有一些调查统计信息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思考:江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最不喜欢的人父母占 54.4%”。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我心中的爸爸妈妈》500份稿件中,表示对父母不满的达到90%。上海90%的青少年对自己的父母不满,70%的学生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34%不喜欢自己的家。上海调查:对子女教育感到困惑的占86.4%非常困惑、苦恼的占15%。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调查,70%的孩子在家庭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我觉得关键在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如何做父母、如何做个好父母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一辈子的一门学问。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心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与人交往、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作用。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是家长
④ 国外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感触至深;人生风景千重,虽不能尽数收藏,惟愿驻足处感动于心,面对世事繁杂,此心依然,情怀依然;一曲相思音,眷眷柔情深。红尘无期,谁是谁的铁骨,谁又是谁的丹心,都将掩埋在落落风尘,唯有在渐厚的年轮中刻满至纯至真,唯美一个梦,留守一份心。那天,你来了,逢了一季花开。我曾写下整个季节的留白。清晨,你沿着季节的足迹,静静地聆听,俯身小心的捡拾,而后像个孩子笑脸,满载着收获的喜悦,把不规则的抽象,用你纤瘦的玉指拼接,平铺成岁月的心声,和着你的脉脉情愫,做了朝花夕拾的信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这是很平常的一天,爸爸带着两个女儿在超市买东西。小女儿打掉了姐姐手里的书,爸爸让她给姐姐道个歉。
小女孩主动上前抱住了她,该女子也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孩子胡搅蛮缠、死不讲理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呢?是当着大家的面,抡起胳膊打上去?还是耐心地换一种方式跟她沟通?当你告诉他/她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
受到质疑的时候,你是就此罢休,跟他说“孩子,这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做好自己就行”?还是努力一下,为自己的权益据理力争,让孩子知道:平等和自由是要靠自己争取的?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把尺子。
为人父母,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你的行为,你的点点滴滴一定会影响到孩子观看这个世界的眼光。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他抵御诱惑的力量,他对抗不公的勇气,都来源于你给了他什么,而这些东西无论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有一种缘分远在天涯,却已入心;有一种情愫近在咫尺,却难以如梦;有一种相见说好一起,却随风尘颠簸,被一床河流阻隔,终究流转成不可触及的陌生。我们的情感自有它的神奇与微妙;我们的情绪,自有他的归宿和平息;有一种情感,只一念,便已心灵相拥;有一种微笑,只一瞬,便已凝结成永恒。岁月总是以平缓的姿态行走,留在心底的温情却越走越浓,散发着醉人的馨香持久而绵长。与你相拥的过程,总是忘记年轮的增长。时光流转,转瞬已沧桑,而那份入心入情的心动,却激荡在岁月中的某一个角落,随华年流芳。如果说我们都逃不过事态的炎凉,那么我愿剪辑一段静美留给自己,伴时光久长。
⑤ 国外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独立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⑥ 外国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⑦ 外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做的呀。这11条也是现在很多中国妈妈们的准则。并不是外国独有。 查看原帖>>
⑧ 美国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推荐一篇有关“孔融让梨”故事遇到美国孩子的故事给您看,兴许会有启发。
作者常年在美国工作,经历过一堂美国孩子的“孔融让梨”故事课堂,下面一起来看一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孔融是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很懂礼节,巧言擅答。据传某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让孔融分给兄弟们吃,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弟弟们,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的应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很赞许地接着问:“那弟弟比你小为什么梨也比你的大呢?”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一直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广泛流传,成了许多父母拿来教育子女怎样懂得礼仪谦让的典范。可到了去年这个老故事在一位中国小学生那里却遭遇了一场“孔融让梨我不让”的风波,从那时起我一直想知道美国孩子对这个故事会怎样反应,最近终于在美国的学中文班里有机会得以见识。这些孩子的年龄范围在8-12岁,学中文时间不等,以下是老师讲完孔融让梨故事后的讨论记录。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了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
老师:……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不愿吃不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那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 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老师:要是你是孔融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听到这里我走出了孩子们的课堂,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你说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普世价值观。就像以中国人的观念去猜测美国人的家庭观、自由观等等一样,没有特别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观念不同而已。
⑨ 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中西方父母对孩子教育六点不同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